食:民以食為天

2020-12-01 央視網

    食:一粒米裡看世界兩根箸間話國情 

    編者按: 《漢書·酈食其傳》:「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這「食」的問題,牽涉到人們的肚子,同時牽涉到人們的心、牽涉到人們根本的切身利益。吃得好了,人們才能安居樂業,才能和諧生活。一粒米裡看世界,兩根箸間話國情。從老百姓日益豐盛的「菜籃子」裡,從普通家庭的餐桌上,不難尋找出答案:中國人民飲食文化的發展和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一樣讓我們驚喜。 

    50——70年代「餓」  

    家鄉有這樣的順口溜,「低指標,瓜菜代,吃的飽,餓的快,腫了大腿,腫腦袋」,「南瓜北瓜,天天吃它,無油少鹽,稀稀呱呱」。在那個物質嚴重缺乏的時代,「那時候就一個感覺:餓!」「你知道嗎?那時買東西光有錢還不行,還要票,什麼布票,糧票,油票……」這個時代的符號很相似:推開不同的門,每張餐桌上的菜餚是相似的;每個房間家具擺設是相似的;人們的穿戴是相似的;對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他們的理想很簡單:吃的像個人樣。

     

    (肉票)

     

    (糖票)

相關焦點

  • 「民以食為天」用英語怎麼說?
    大家好,歡迎來的餅哥英語的頻道,今天我們分享一個非常有用且地道的表達——民以食為天,其正確的表達是:bread is the staff of life 民以食為天I know you're trying
  • 人類為什麼以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為食?
    「民以食為天」,一日三餐我們需要攝取足夠的食物來獲得能量,維持自身的生存與生長。如今人們的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我們每日三餐中飯桌上的食物種類都是什麼?漸漸地在人類整個進化的歷程中,人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通過基因延續下來,形成當今我們所看到的進食方式:多以食草類動物為主。繁殖率從繁殖力這一方面說起,食肉動物的繁殖性比食草動物的繁殖率低,故人類更加傾向於食草類動物,因為它們能夠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食物資源。
  • 民以食為天:盤點廬山最有特色的美食
    人們都說匡廬奇秀甲天下,但「民以食為天」,看過了廬山的美景,必定會找一家吃飯的地兒來填飽肚子。那麼問題來了,廬山最有特色的美食是什麼呢?當然就是「廬山三石」了,在廬山可算得上是世間罕有的美味,平時想要吃到這些可不容易,既然來到廬山了,就得好好嘗一嘗的!
  • 省食安委實地督查我市2020食品安全工作
    11月24-25日,省食安辦會同省委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對我市食品安全進行實地督查檢查。省督查檢查工作組組長由省市場監管局副局長、省食安辦副主任楊士友同志擔任。督查檢查採取召開座談會和實地督查兩種形式進行。
  • 民以食為天 歡樂君主OL美食大比拼(上)
    自古以來就有這樣一句話,「民以食為天」。可見食文化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中國是一個有著悠悠五千年歷史的文化大國,從農耕時代起,就奠定了中國的農業文化的核心,而在歷史中,被炎黃子孫們奉為聖人的伏羲氏、神農氏,就是因為開闢食源或教人們熟食的豐功偉績,而成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 為啥人類只吃食草動物,卻不吃食肉動物?是不好吃嗎?
    在中國的文化中有著「民以食為天」的說法,這就表明了人類在食物上有著大量的需求,在人類的歷史上為了解決食物的問題,除了種植糧食之外,還有著長期的飼養家畜以及畜牧的傳統。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人類主要吃的是食草動物,很少有食用食肉動物,這是為什麼呢?
  • 家樂福華南區廚房料理大賽落幕 提倡食得健康
    高品質生鮮食品,加上深度體驗空間及數位化營銷手段,這場為期1個多月的比賽,成為家樂福華南踐行「食品轉型」承諾的創新展示平臺,向消費者傳達「食得安心、食得健康、食得品質」的理念。 另一方面,家樂福華南還開啟了「年輕化」新嘗試,通過抖音APP與新新人類打通對話渠道,商品展示、高能炫技、料理秘籍,儼然打造了一個「食」尚的家樂福。 在微信、抖音平臺上,家樂福緊密捆綁呈現產品信息,並指向家樂福同款售賣場景。同時,家樂福利用線下促銷、陳列展示等手段,拉動實體門店產品銷售,最終形成線上線下傳播閉環,順利完成導流、轉化多重作用。
  • 民以食為天之翅的種類
    鯊魚中的尾鰭、胸鰭、背鰭、臀鰭,都可做魚翅的食制,而以臀鰭為最 上品,紅燒大裙翅的裙翅就是臀鰭,長在鯊魚腹後之下,有如裙形,故稱之 曰裙翅。而裙翅中又有大裙、中裙,而以大裙為最上品。其次是胸鰭,長在 魚身兩面用作撥水的翅,又稱之曰鉤翅,而鉤翅中又有大鉤、中鉤、小鉤, 有些酒家以大、中鉤翅充裙翅,取顧客裙翅的價值,而以小鉤充中鉤、大 鉤,向顧客取大鉤的價值。
  • 民以食為天,從中國飲食中「吃」出來的隱喻和文化
    《漢書》曰:"民以食為天",孔老夫子也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千古農耕為飽肚,人們歷來把吃飯當作頭等大事。可以說,一個人要生存,擴展到一個民族要生存,首要條件就是吃飯。在古代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加上天災人禍等原因,吃的問題一直是人們的困擾。
  • 貴州全食紅,全十紅品牌——企業的價值在於專注
    2019年,全十紅紅稗紅養餅乾便是貴州全食紅食品有限公司創始人專注食品領域30年後,提交給健康中國的滿意答卷。貴州全食紅,專注國民食品健康,民當以食為天新時代的中國日新月異,強健繁榮。國家為了13億多人民的健康一路保駕護航,不斷升級公共設施和建設全民健康服務。
  • 民以食為天,習近平心繫中國飯碗
    民以食為天,習近平心繫中國飯碗 發布時間:2019-08-15 13:45:33 |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 責任編輯:曹川川  洪範八政,食為政首。自古以來,糧食安全都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
  • 印度神秘族群:食腐肉塗骨灰人均只有50歲,他們為何這樣?
    而在恆河流域,有這麼一群特殊種族的存在,他們喜歡吃腐食。這個神秘的族群——印度食腐族,將恆河水中腐爛的動植物還有人的屍體作為食物,過著食腐為生的生活。在食腐族他們看來,在恆河水上飄著的屍體中蘊含著上天賦予的神秘力量。他們將人的去世視為上蒼對人類的恩賜。
  • 「我善烹調,畫藝之上」:張大千的「食單書法現象」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當代書壇並沒有關注或評判張大千書法食單的藝術成就、筆墨建樹與學術價值。只是當他書寫的食單在拍賣會上屢屢拍出令人震驚的天價時,才聽到驚嘆與稱奇。張大千親自下廚掌勺張大千1967年作宴顧毓琇等菜單兩份鏡框(2014年蘇富比60萬港元成交)境界睿智、修為豐博、見識弘遠的張大千是頗為自信的,他把他手寫的賓食宴單,稱為「食帖」,是極富有深意而特有指向的,他似乎在提醒乃至在關照,切莫把我老夫書寫的食單就當作烹飪俗物,美食附庸,這是進入書法層次與藝術範疇的
  • 【星耀食界】2020中國餐飲規模化高峰論壇(長沙站)完美收官
    10月22日,由觀見、長沙餐飲保姆好哥及他的夥伴們主辦,區別品牌、紫牛設計、味遠紅芳聯合主辦,餐盟嚴選特別支持的星耀食界—2020中國餐飲規模化高峰論壇(長沙站)完美收官。
  • 蓬江特色食街攻略請收好~
    燒茄瓜亦也是素材愛食的品種之一喜歡它那種軟淋淋絲絲縷縷的口感2.白石食街白石美食一條街位於港口二路,這裡匯聚了全國各地的飲食名店,從粵菜到湘菜到川菜甚至東北菜,都可吃到。其特點被概括為八個字:「美食薈萃,豐儉由人」。
  • 「善食坊」人工合成食物 正確選購 少吃為宜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但食的前提是以安全為主。人們生活節奏加快,便捷的人工合成食物也成了餐桌上的「常客」,吃火鍋時,點個魚丸、牛肉丸、蟹棒、鴨血、紅薯粉等不同的食物;給孩子做早餐時,煎個牛排或者雞柳,孩子吃起來美味也方便。殊不知,這些食物基本上屬人工合成,吃多了不僅不營養反而會給身體埋下無窮隱患。
  • 以夢為食的上古神獸——食夢貘
    貘,在傳說裡又名夢獏,或食夢貘,誠如其名,相傳他們以人類的夢為食,並有將被吃掉的夢重現的能力。「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於南方山谷中。寢其皮闢瘟,圖其形闢邪。予舊病頭風,每寢息,常以小屏衛其首。適遇畫工,偶令寫之。按山海經,此獸食鐵與銅,不食他物。因有所惑。」從文中我們可以得知,在唐朝時期就流傳著關於貘的傳說:以貘的皮做被褥能夠闢除瘟疫,擺放貘的畫像能夠祛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