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化的今天,中國若想向全球展示文化底蘊,國人引以為傲的四書五經因語言不通,難以迅速大面積普及,而戲曲、茶藝等,沒有一定的專業常識也只能夠淺嘗輒止,要說什麼才能真正完整地代表中國的千年文化,非飲食莫屬。在各大平臺上,如同《風味人間》、《舌尖上的中國》等華語口碑飲食紀錄片常年穩居榜首,視覺上的盛宴輔以文化講解,無論是菜系、做法講究還是材料興起,皆將中國風貌描繪得淋漓盡致。「秋風起,蟹肥時」,今天要說的,就是時令現象中的螃蟹,中國餐飲文化中的蟹文化。
蒸蟹
眾所皆知,這螃蟹可謂是水中至鮮至甜的美味,每逢八月秋意正濃,海鮮市場中那是人滿為患,為的就是一口肥美的蟹黃,而陽澄湖大閘蟹更是成為無數餐桌上的頂尖佳餚,令人垂涎欲滴。不光是普通人,如豐子愷、張佳瑋等著名作家,都為食蟹專門寫過文章,可見蟹的美味無人可抵擋。就螃蟹的外形而言,魯迅曾稱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從字面上理解,螃蟹外觀可怕,醜陋兇橫,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的確需要莫大的勇氣。而後人將「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寓意為形容第一個敢於做某件事的人,恰與吃螃蟹的勇氣切合,映射中國文化之「勇」。
說到這裡,不知有沒有激起各位讀者的興趣,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想什麼?中國人是多久開始吃螃蟹的?蟹文化又是什麼等疑問接踵而來,別著急,本文的目的就是通過分析中國的食蟹歷史、文人心中的螃蟹、關於螃蟹的歷史寓意三個方面,來追尋中國文化中的螃蟹,還原這道美食於中國歷史上的真實模樣——享受美味,古人可比我們行。
一、 中國的食蟹歷史——第一個勇於吃螃蟹的人
《漢武洞冥記》中記載:「善苑國嘗貢一蟹,長九尺,有百足四螯,因名百足蟹。煮其殼勝於黃膠,亦謂之螯膠,勝鳳喙之膠也。」
外貌奇特的螃蟹
首先來解答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問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要知道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先得尋找螃蟹究竟是多久流入中原的。根據史載,歷史學家們考證「善苑國」指的就是今天的西域片區,文獻還詳細記載了螃蟹的外貌特徵,可以見得,螃蟹流入中原時間大概在漢武王時期或許更早。
疑問迎刃而解,第一個記載有關於吃螃蟹的人物,就是漢武帝。此「第一」是否為彼「第一」,答案還有待考證,我們只能得知,歷史文獻中第一次出現吃螃蟹的人早在西漢時期便已經出現。而魯迅曾說,「第一食蟹者為天下勇敢之最,傳說乃巴解也。」,他的例據是來自我國傳說,先民勤耕秋稼在望,屢因八足雙鰲之水蟲為患,襲禾傷人皆畏若虎狼,而稱為「夾人蟲」也,巴解為解患,當眾將其煮熟吃了下去。相比漢武帝食蟹,巴解的故事似乎更令人記憶深刻。
雖然第一個食蟹的人不可考,但蟹跟其他動物骨頭的出土年代大約在7000~8000年前,或許當中國人剛接觸到螃蟹,就使其成為了餐桌上的佳餚。在第一次「嘗鮮」後,中國人就對這種美食愛不釋手,不過好食蟹的人被一個問題深深困擾著,螃蟹自然是剛撈起來時最美味,然而由於地理位置和科技發展的原因,古人很難吃到新鮮的螃蟹。幸而,古人想到了一種能完美保證螃蟹新鮮的辦法——將蟹跟其他調味料混合製成蟹肉醬,不僅可以解決保留蟹肉鮮美的問題,還可以一年四季,隨時享受到這份美味。蟹肉醬在周代用於祭祀,自古祭祀就是帝王的心頭重,以蟹肉醬祭祀,可見古人對螃蟹的熱愛。
蟹肉醬
《周禮》中記載,「共祭祀之好羞」。
上文提到的「羞」就是指「蟹胥」,也就是蟹肉醬。到了漢朝,螃蟹的地位依舊居高不下,被用作貢品,漢武帝在品嘗第一口後便感嘆:亦謂之螯膠,勝鳳喙之膠也,大概意思是這比鳳凰嘴熬出來的膠還要美味!雖然不知這鳳凰嘴是什麼,就姑且當作是神仙佳餚吧。
蟹肉雖鮮美,但蟹膏的濃鬱綿軟讓人想起來就忍不住流口水,不過蟹膏可不是近代國人的心頭好。早在後漢時期,古人就感嘆蟹膏的口感及它的珍貴,後漢開國皇帝之子道:「十萬螯不若一蟹黃」,意為一份蟹黃的美味不知比十萬隻蟹高到哪裡去了。
濃鬱綿軟的蟹黃
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古人發現了時令之於螃蟹的秘密——九月蟹最肥。眾所皆知,這魏晉南北朝的人愛喝酒,他們充分發揮智慧,將蟹與酒結合起來,創造出「糟蟹」這一菜式。酒的芬芳不僅去除了螃蟹自帶的腥味,更是將酒香與蟹香完美結合,碰撞出「醉蟹」的特別風味。無獨有偶,由糖醋汁醃製的「糖蟹」也火爆上市,酸甜的汁水佐以蟹肉的鮮美,嘗一口,兩種味道在口腔中爆發,好不痛快!
古人食蟹的中轉點在唐朝,這中轉點並不是指蟹的地位發生了改變,而是指烹飪蟹的方法以及「養蟹方法」的前身出現。《嶺表錄異》中記載了,兩種吃海蟹的方法,一種是拿來燒烤,把調味料放在螃蟹上整隻燒烤,另一種則將挑出蟹肉,再和蟹膏一塊填回殼裡,裹上一層糊進行油炸,類似今天的「炸蟹盒」。
《風味人間》中說,「中國人養蟹的功夫獨步天下。」
中國人今以擅養螃蟹聞名天下,這也要多虧於唐宋年間運輸和水產業的高度發展。在這一時期,螃蟹從最開始的貢品,祭祀用品等,進而發展到全民普及的程度。當然,說這一現象並不是說明螃蟹貶值,而是從側面反映出古人之於螃蟹的熱愛。
清蒸大閘蟹
到了明清時期,烹飪螃蟹的方法已經多得數不勝數,除開在烹飪上的進步,蟹八件的出現讓食蟹變得更加風雅有趣。但蟹八件只是大概說法,據統計,食蟹的工具最多發展到了64件,可見古人將對食蟹的方式鑽研之細,大到開蓋去黃,小到碾殼取肉。
二、 文人心中的螃蟹——詩詞中食蟹的絕唱
文人表達對螃蟹熱愛的方式十分簡單粗暴——寫詩,寫詞,寫文章,甚至還出現了如《蟹略》《蟹經》《蟹譜》等分章取節論證研究螃蟹的食用方法及其味道特點的書籍,於是陸續出現了不少食蟹的概論式著作。文人們用一筆一畫勾勒著心中對美食的熱愛,少有感嘆,多是概念描寫,這在文壇中是極其罕見的現象。
放浪形骸的魏晉文人
魏晉時期的文人是放浪形骸,不是整日與酒作伴,就是在埋頭琢磨鍊丹,一心撲在了神仙事業上。就這麼一群高呼「人間不值得」的人,在面對螃蟹時,逍遙神仙也不做了,於是就有了經典晉文人「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的人間煙火食客形象。食蟹也在這群人手中上升到了精神文明範疇,增添不少高雅閒適的情趣。後來,他們將食蟹、飲酒、賞菊、賦詩結合為一體,形成了古代史上著名的今秋風流韻事。
蘇軾被貶,以蟹慰己,悠嘆「天生此神物,為我洗憂患」,陸遊讚美,「蟹肥暫擘饞涎墮,酒綠初傾老眼明」。更有著名文學家、戲曲家李漁在螃蟹還沒開賣時便開始攢錢,將其視作「買命錢」,不僅如此,他還將自己的侍女喚作「蟹奴」,自封為「蟹仙」。而要數哪位文人將食蟹化作文化節,非曹雪芹莫屬。《紅樓夢》裡的少爺小姐,每每在食蟹時,都要佐以賦詩之娛。
《明宮史》中記載,「凡宮眷內臣吃蟹,活洗淨,用蒲包蒸熟,五六成群,攢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臍蓋,細細用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或剔胸骨,八路完整如蝴蝶式者,以示巧焉。」
王雪濤畫蟹
好傢夥,這文化節不僅開設在民間,宮廷內閣也興設了起來。聽到風聲的清朝「網紅」袁枚自然不會錯過這一絕佳美味,他同樣沒心思借蟹歌以詠志,盡把時間用在了研究螃蟹的烹飪方法上,為《隨園食單》再添力將,為後人新增了更多的食蟹方式。
《隨園食單》中記載:「將蟹剝殼,取肉取黃,仍置殼中,放五六隻在生雞蛋上蒸之。上桌時完然一蟹。惟去爪腳。比炒蟹粉覺有新色。」
除了袁枚,「不務正業」的文人們在面對螃蟹時,都暫將什麼家國情懷,兒女情長,英雄氣短拋之腦後,用著精湛的語言去描述著螃蟹到底有多好吃,螃蟹到底應該怎麼吃,比起今天以「吃貨」自稱的我們,那是不遑多讓啊。全是吃貨的感嘆,哪來的絕唱?文人們也沒完全忘了自己的老本行。
炸蟹
《紅樓夢》中薛寶釵道:「桂靄桐陰坐舉殤,長安涎口盼重陽。眼前道路無經緯,皮裡春秋空黑黃,酒未敵腥還用菊,性防積冷定須姜。於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餘禾黍香。」
這首《螃蟹詠》被認為是「食蟹絕唱」,將賈府中的螃蟹宴寫得生動活潑,熱鬧非凡,還夾帶著一股子書卷氣,將賈府這詩禮之家的風範描繪的淋漓盡致。至今再回味,那幅眾人歡笑,齊聚一堂食螃蟹的畫面,一下躍然眼前。
三、 關於螃蟹的歷史寓意——一方水土孕育的文化
螃蟹在古人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那螃蟹又承載著古人什麼樣的寓意呢?中國文化於蟹的升華就在此時產生。魯迅將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視作勇人,但在大多數人眼中,螃蟹橫著走的生活方式,有些「蠻橫」之意。古人也是這樣認為的嗎?非也!
蟹畫
《明史·選舉志》載:「會試第一位會元,二甲第一為傳臚。」
由於大閘蟹與蘆葦都是生長在水不是很深的地方,使得古人將螃蟹與蘆葦聯繫在了一起,這就是「二甲傳臚」的由來。明代稱會試第一為會元,二三甲第一為傳臚,因此這二甲傳臚隱含著對考生金榜題名的美好祝願。
螃蟹還有「八方來財」的美好寓意,古人認為蟹有二螯,粗壯有力,一旦鉗住東西就不會輕易放開,再加上螃蟹有八隻腿,分別代表正東、東南、正南、西南、正西、西北、正北、東北這八個方向,寓意各方財富都匯集於一身,守住錢財的寓意。
八方來財
而螃蟹特別的行動方式也沒有被古人忽略,將其寓意為橫行天下,與如今「蠻橫」之意可謂是天翻地覆。古代社會的交通、聯絡等方式落後,因此出一趟遠門是件難事,甚至會危及到生命安全——誰知這一路上軌碰上什麼。所以在每次出遠門之前,古人都會在踐行送別宴會中端上大閘蟹,以表達出遠門的人有縱橫天下的氣魄,行程順利平安。發展至今,這種寓意被廣泛應用在生意場上、仕途升遷中。
結語
在食蟹一事上,中國人表現出兩種耐人尋味的態度,一種人恨不得天天食蟹,在餐桌上不顧形象地大快朵頤,而另一類放不下風雅,卻還是發明出「蟹八件」食蟹工具,不管是哪一類人,都對螃蟹愛不釋手。隨著時間推移,食蟹已經成了步入秋季時的固有人文現象,海鮮市場人頭湧動,為的,就是將這份美味帶回家。如今食蟹已成「團聚」的代名詞,食蟹時要一家俱全,既能暢享這螃蟹帶來的鮮美濃鬱,還能感受到團聚的幸福滿足。
九月蟹
秋風起,蟹腳癢,這癢的怕不止是蟹腳,還有無數老饕們望眼欲穿的心。時日即將迎來秋分之際,秋風高起,那螃蟹是膏黃肥腴、倉滿腳足、鮮甜誘人,光想想,就能讓人饞涎欲滴。再溫上一壺紹興黃酒,賞著金菊,約上三兩好友亦或是回家探望,體驗一下那不做神仙的魏晉文人的今秋風流韻事,偷得半日閒,盡享生活。
食蟹穿越千年,我們今天烹飪螃蟹的方法也大多參考古方,甚至引以為傲的「蟹八件」,也早在百年前被古人們發明出來。享受美食帶來的味覺盛宴,再輔以千年文化的薰陶,吃在嘴中是心滿意足,回憶卻是源遠流長,這不就是蘇軾筆下「天生此神物,為我洗憂患」的精妙之處嗎?
參考文獻:
《漢武洞冥記》
《太平御覽》
《嶺南異物志》
《周禮》
《嶺表錄異》
《世說新語》
《明宮史》
《紅樓夢》
《隨園食單》
《明史·選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