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有言:「秋風起,蟹肥時」,漫談中國飲食文化中的蟹文化

2021-01-22 青石史

在全球經濟化的今天,中國若想向全球展示文化底蘊,國人引以為傲的四書五經因語言不通,難以迅速大面積普及,而戲曲、茶藝等,沒有一定的專業常識也只能夠淺嘗輒止,要說什麼才能真正完整地代表中國的千年文化,非飲食莫屬。在各大平臺上,如同《風味人間》、《舌尖上的中國》等華語口碑飲食紀錄片常年穩居榜首,視覺上的盛宴輔以文化講解,無論是菜系、做法講究還是材料興起,皆將中國風貌描繪得淋漓盡致。「秋風起,蟹肥時」,今天要說的,就是時令現象中的螃蟹,中國餐飲文化中的蟹文化。

蒸蟹

眾所皆知,這螃蟹可謂是水中至鮮至甜的美味,每逢八月秋意正濃,海鮮市場中那是人滿為患,為的就是一口肥美的蟹黃,而陽澄湖大閘蟹更是成為無數餐桌上的頂尖佳餚,令人垂涎欲滴。不光是普通人,如豐子愷、張佳瑋等著名作家,都為食蟹專門寫過文章,可見蟹的美味無人可抵擋。就螃蟹的外形而言,魯迅曾稱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從字面上理解,螃蟹外觀可怕,醜陋兇橫,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的確需要莫大的勇氣。而後人將「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寓意為形容第一個敢於做某件事的人,恰與吃螃蟹的勇氣切合,映射中國文化之「勇」。

說到這裡,不知有沒有激起各位讀者的興趣,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想什麼?中國人是多久開始吃螃蟹的?蟹文化又是什麼等疑問接踵而來,別著急,本文的目的就是通過分析中國的食蟹歷史、文人心中的螃蟹、關於螃蟹的歷史寓意三個方面,來追尋中國文化中的螃蟹,還原這道美食於中國歷史上的真實模樣——享受美味,古人可比我們行。

一、 中國的食蟹歷史——第一個勇於吃螃蟹的人

《漢武洞冥記》中記載:「善苑國嘗貢一蟹,長九尺,有百足四螯,因名百足蟹。煮其殼勝於黃膠,亦謂之螯膠,勝鳳喙之膠也。」

外貌奇特的螃蟹

首先來解答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問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要知道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先得尋找螃蟹究竟是多久流入中原的。根據史載,歷史學家們考證「善苑國」指的就是今天的西域片區,文獻還詳細記載了螃蟹的外貌特徵,可以見得,螃蟹流入中原時間大概在漢武王時期或許更早。

疑問迎刃而解,第一個記載有關於吃螃蟹的人物,就是漢武帝。此「第一」是否為彼「第一」,答案還有待考證,我們只能得知,歷史文獻中第一次出現吃螃蟹的人早在西漢時期便已經出現。而魯迅曾說,「第一食蟹者為天下勇敢之最,傳說乃巴解也。」,他的例據是來自我國傳說,先民勤耕秋稼在望,屢因八足雙鰲之水蟲為患,襲禾傷人皆畏若虎狼,而稱為「夾人蟲」也,巴解為解患,當眾將其煮熟吃了下去。相比漢武帝食蟹,巴解的故事似乎更令人記憶深刻。

雖然第一個食蟹的人不可考,但蟹跟其他動物骨頭的出土年代大約在7000~8000年前,或許當中國人剛接觸到螃蟹,就使其成為了餐桌上的佳餚。在第一次「嘗鮮」後,中國人就對這種美食愛不釋手,不過好食蟹的人被一個問題深深困擾著,螃蟹自然是剛撈起來時最美味,然而由於地理位置和科技發展的原因,古人很難吃到新鮮的螃蟹。幸而,古人想到了一種能完美保證螃蟹新鮮的辦法——將蟹跟其他調味料混合製成蟹肉醬,不僅可以解決保留蟹肉鮮美的問題,還可以一年四季,隨時享受到這份美味。蟹肉醬在周代用於祭祀,自古祭祀就是帝王的心頭重,以蟹肉醬祭祀,可見古人對螃蟹的熱愛。

蟹肉醬

《周禮》中記載,「共祭祀之好羞」。

上文提到的「羞」就是指「蟹胥」,也就是蟹肉醬。到了漢朝,螃蟹的地位依舊居高不下,被用作貢品,漢武帝在品嘗第一口後便感嘆:亦謂之螯膠,勝鳳喙之膠也,大概意思是這比鳳凰嘴熬出來的膠還要美味!雖然不知這鳳凰嘴是什麼,就姑且當作是神仙佳餚吧。

蟹肉雖鮮美,但蟹膏的濃鬱綿軟讓人想起來就忍不住流口水,不過蟹膏可不是近代國人的心頭好。早在後漢時期,古人就感嘆蟹膏的口感及它的珍貴,後漢開國皇帝之子道:「十萬螯不若一蟹黃」,意為一份蟹黃的美味不知比十萬隻蟹高到哪裡去了。

濃鬱綿軟的蟹黃

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古人發現了時令之於螃蟹的秘密——九月蟹最肥。眾所皆知,這魏晉南北朝的人愛喝酒,他們充分發揮智慧,將蟹與酒結合起來,創造出「糟蟹」這一菜式。酒的芬芳不僅去除了螃蟹自帶的腥味,更是將酒香與蟹香完美結合,碰撞出「醉蟹」的特別風味。無獨有偶,由糖醋汁醃製的「糖蟹」也火爆上市,酸甜的汁水佐以蟹肉的鮮美,嘗一口,兩種味道在口腔中爆發,好不痛快!

古人食蟹的中轉點在唐朝,這中轉點並不是指蟹的地位發生了改變,而是指烹飪蟹的方法以及「養蟹方法」的前身出現。《嶺表錄異》中記載了,兩種吃海蟹的方法,一種是拿來燒烤,把調味料放在螃蟹上整隻燒烤,另一種則將挑出蟹肉,再和蟹膏一塊填回殼裡,裹上一層糊進行油炸,類似今天的「炸蟹盒」。

《風味人間》中說,「中國人養蟹的功夫獨步天下。」

中國人今以擅養螃蟹聞名天下,這也要多虧於唐宋年間運輸和水產業的高度發展。在這一時期,螃蟹從最開始的貢品,祭祀用品等,進而發展到全民普及的程度。當然,說這一現象並不是說明螃蟹貶值,而是從側面反映出古人之於螃蟹的熱愛。

清蒸大閘蟹

到了明清時期,烹飪螃蟹的方法已經多得數不勝數,除開在烹飪上的進步,蟹八件的出現讓食蟹變得更加風雅有趣。但蟹八件只是大概說法,據統計,食蟹的工具最多發展到了64件,可見古人將對食蟹的方式鑽研之細,大到開蓋去黃,小到碾殼取肉。

二、 文人心中的螃蟹——詩詞中食蟹的絕唱

文人表達對螃蟹熱愛的方式十分簡單粗暴——寫詩,寫詞,寫文章,甚至還出現了如《蟹略》《蟹經》《蟹譜》等分章取節論證研究螃蟹的食用方法及其味道特點的書籍,於是陸續出現了不少食蟹的概論式著作。文人們用一筆一畫勾勒著心中對美食的熱愛,少有感嘆,多是概念描寫,這在文壇中是極其罕見的現象。

放浪形骸的魏晉文人

魏晉時期的文人是放浪形骸,不是整日與酒作伴,就是在埋頭琢磨鍊丹,一心撲在了神仙事業上。就這麼一群高呼「人間不值得」的人,在面對螃蟹時,逍遙神仙也不做了,於是就有了經典晉文人「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的人間煙火食客形象。食蟹也在這群人手中上升到了精神文明範疇,增添不少高雅閒適的情趣。後來,他們將食蟹、飲酒、賞菊、賦詩結合為一體,形成了古代史上著名的今秋風流韻事。

蘇軾被貶,以蟹慰己,悠嘆「天生此神物,為我洗憂患」,陸遊讚美,「蟹肥暫擘饞涎墮,酒綠初傾老眼明」。更有著名文學家、戲曲家李漁在螃蟹還沒開賣時便開始攢錢,將其視作「買命錢」,不僅如此,他還將自己的侍女喚作「蟹奴」,自封為「蟹仙」。而要數哪位文人將食蟹化作文化節,非曹雪芹莫屬。《紅樓夢》裡的少爺小姐,每每在食蟹時,都要佐以賦詩之娛。

《明宮史》中記載,「凡宮眷內臣吃蟹,活洗淨,用蒲包蒸熟,五六成群,攢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臍蓋,細細用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或剔胸骨,八路完整如蝴蝶式者,以示巧焉。」

王雪濤畫蟹

好傢夥,這文化節不僅開設在民間,宮廷內閣也興設了起來。聽到風聲的清朝「網紅」袁枚自然不會錯過這一絕佳美味,他同樣沒心思借蟹歌以詠志,盡把時間用在了研究螃蟹的烹飪方法上,為《隨園食單》再添力將,為後人新增了更多的食蟹方式。

《隨園食單》中記載:「將蟹剝殼,取肉取黃,仍置殼中,放五六隻在生雞蛋上蒸之。上桌時完然一蟹。惟去爪腳。比炒蟹粉覺有新色。」

除了袁枚,「不務正業」的文人們在面對螃蟹時,都暫將什麼家國情懷,兒女情長,英雄氣短拋之腦後,用著精湛的語言去描述著螃蟹到底有多好吃,螃蟹到底應該怎麼吃,比起今天以「吃貨」自稱的我們,那是不遑多讓啊。全是吃貨的感嘆,哪來的絕唱?文人們也沒完全忘了自己的老本行。

炸蟹

《紅樓夢》中薛寶釵道:「桂靄桐陰坐舉殤,長安涎口盼重陽。眼前道路無經緯,皮裡春秋空黑黃,酒未敵腥還用菊,性防積冷定須姜。於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餘禾黍香。」

這首《螃蟹詠》被認為是「食蟹絕唱」,將賈府中的螃蟹宴寫得生動活潑,熱鬧非凡,還夾帶著一股子書卷氣,將賈府這詩禮之家的風範描繪的淋漓盡致。至今再回味,那幅眾人歡笑,齊聚一堂食螃蟹的畫面,一下躍然眼前。

三、 關於螃蟹的歷史寓意——一方水土孕育的文化

螃蟹在古人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那螃蟹又承載著古人什麼樣的寓意呢?中國文化於蟹的升華就在此時產生。魯迅將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視作勇人,但在大多數人眼中,螃蟹橫著走的生活方式,有些「蠻橫」之意。古人也是這樣認為的嗎?非也!

蟹畫

《明史·選舉志》載:「會試第一位會元,二甲第一為傳臚。」

由於大閘蟹與蘆葦都是生長在水不是很深的地方,使得古人將螃蟹與蘆葦聯繫在了一起,這就是「二甲傳臚」的由來。明代稱會試第一為會元,二三甲第一為傳臚,因此這二甲傳臚隱含著對考生金榜題名的美好祝願。

螃蟹還有「八方來財」的美好寓意,古人認為蟹有二螯,粗壯有力,一旦鉗住東西就不會輕易放開,再加上螃蟹有八隻腿,分別代表正東、東南、正南、西南、正西、西北、正北、東北這八個方向,寓意各方財富都匯集於一身,守住錢財的寓意。

八方來財

而螃蟹特別的行動方式也沒有被古人忽略,將其寓意為橫行天下,與如今「蠻橫」之意可謂是天翻地覆。古代社會的交通、聯絡等方式落後,因此出一趟遠門是件難事,甚至會危及到生命安全——誰知這一路上軌碰上什麼。所以在每次出遠門之前,古人都會在踐行送別宴會中端上大閘蟹,以表達出遠門的人有縱橫天下的氣魄,行程順利平安。發展至今,這種寓意被廣泛應用在生意場上、仕途升遷中。

結語

在食蟹一事上,中國人表現出兩種耐人尋味的態度,一種人恨不得天天食蟹,在餐桌上不顧形象地大快朵頤,而另一類放不下風雅,卻還是發明出「蟹八件」食蟹工具,不管是哪一類人,都對螃蟹愛不釋手。隨著時間推移,食蟹已經成了步入秋季時的固有人文現象,海鮮市場人頭湧動,為的,就是將這份美味帶回家。如今食蟹已成「團聚」的代名詞,食蟹時要一家俱全,既能暢享這螃蟹帶來的鮮美濃鬱,還能感受到團聚的幸福滿足。

九月蟹

秋風起,蟹腳癢,這癢的怕不止是蟹腳,還有無數老饕們望眼欲穿的心。時日即將迎來秋分之際,秋風高起,那螃蟹是膏黃肥腴、倉滿腳足、鮮甜誘人,光想想,就能讓人饞涎欲滴。再溫上一壺紹興黃酒,賞著金菊,約上三兩好友亦或是回家探望,體驗一下那不做神仙的魏晉文人的今秋風流韻事,偷得半日閒,盡享生活。

食蟹穿越千年,我們今天烹飪螃蟹的方法也大多參考古方,甚至引以為傲的「蟹八件」,也早在百年前被古人們發明出來。享受美食帶來的味覺盛宴,再輔以千年文化的薰陶,吃在嘴中是心滿意足,回憶卻是源遠流長,這不就是蘇軾筆下「天生此神物,為我洗憂患」的精妙之處嗎?

參考文獻:

《漢武洞冥記》

《太平御覽》

《嶺南異物志》

《周禮》

《嶺表錄異》

《世說新語》

《明宮史》

《紅樓夢》

《隨園食單》

《明史·選舉志》

相關焦點

  • 秋風起,蟹腳肥!一起來看名家筆下的螃蟹
    王雪濤 《菊花黃時蟹正肥》 秋風起,蟹腳肥, 菊花開,聞蟹來。《蘆蕩秋蟹圖》中的一對螃蟹嬉戲於蘆葦蕩中,悠哉之餘又氣定神凝的生動形象十分討喜。 郎葆辰畫蟹
  • 秋風送爽,蟹肥菊黃
    秋風送爽,蟹肥菊黃 今日寒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
  • 【書畫傳奇】畫事|秋風起,蟹腳肥!賞歷代名家畫螃蟹
    秋風起,蟹腳肥, 菊花開,聞蟹來。畫幅上端有作者自題款:「郭郭索索,還用草縛。不敢橫行,沙水夜落。沈周。 徐渭畫蟹
  • 秋風起蟹膏黃,是時新秋蟹正肥
    秋風起,蟹膏黃。秋天最鮮美的食物應該就是螃蟹了,蟹黃肥美、白壁脂膏,想來無人能抗拒螃蟹的誘惑,就連李白也曾說過: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螃蟹的營養價值極高,富含大量的蛋白質、鈣以及鋅元素等,因螃蟹性寒因而有清熱解毒的作用,中醫認為螃蟹具有養筋活血、通經活絡的作用,因而比較適宜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者。
  • 秋風起,蟹腳肥,5個國家螃蟹的做法,網友:還是喜歡清蒸的!
    秋風起,蟹腳肥,中國人喜歡吃螃蟹由來已久,古代的詩人更是寫了很多詩詞來詠誦螃蟹的美味,螃蟹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大量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吃螃蟹有清熱解毒的食療效果,很多人說外國人不吃螃蟹其實就是一個誤區,外國人不僅吃螃蟹,吃法還很多樣,一起來看看這6個國家螃蟹的做法,網友紛紛表示還是喜歡清蒸的!
  • 秋風起,蟹腳癢 據說沒有一隻螃蟹能活著走出這個地界
    據說沒有一隻螃蟹能活著走出這個地界……秋風起,蟹腳癢。 「知食分子」快坐不住了 這可是守了快一整年的大螃蟹啊 「養肥它們!」江浙滬人討論美食時,必定離不開螃蟹。 為什麼說「沒有一隻大閘蟹,能活著爬出包郵區」?你看他們說起「吃蟹」就眉飛色舞的勁頭,就明白了! 2019年,在琳琅滿目的各色粽子中,一隻螃蟹粽「殺出重圍」,在「嗜蟹如命」的上海灘成為了新晉「網紅」。
  • 蟹肥菊黃,「蟹」逅中秋最難忘
    ■ 王書凝有些人判斷秋天的到來,是用眼睛看那梧桐細雨,是用皮膚感受那一場秋雨一場寒;而我,是被味覺提醒——秋風響,蟹腳癢,吃螃蟹的季節又到了。蟹腳有毛,不耐秋風吹拂。秋風一響,所有水域裡的蟹即刻得了指令,沿河下江地朝入海口奔去。高天流雲,菊花黃,蟹正肥,持螯把盞浮大白,誠為人間一樂事矣。而秋高氣爽之時,恰是桂香蟹肥的季節,所以螃蟹與桂花甜酒必是最搭佳品。因為奶奶的生日正是八月十五中秋節那天,所以每年這一天我們全家都會趕到奶奶家一起慶祝她的生日,闔家團圓度中秋。
  • 秋風起又到菊黃蟹肥時
    如果您想品嘗正宗的陽澄湖大閘蟹,即日起可撥打95060諮詢預訂。 「秋天是吃蟹的最好季節,每年9—10月正是螃蟹黃多油滿之時。特別是大閘蟹肉質細嫩,膏似凝脂,味道鮮美,是蟹中上品,價值不菲。」據專賣店熊經理介紹,海都U我大閘蟹是從8500畝的自營生態養殖水域中產出,專門請有十幾年經驗的「驗蟹師」精心挑選,產地直銷,保證蟹的新鮮。
  • 秋風起蟹黃肥丨聽說不吃螃蟹的秋天不完整
    「秋風起,蟹黃肥菊花開,聞蟹來。」「一餐無蟹無蠔味不香,三日無魚無蝦心中慌,」足以看出欽州人對海鮮的情有獨鍾,也是欽州飲食文化的真實寫照。欽州青蟹鮮而肥,甘而膩,白似玉,黃似金,色、香、味三者之至極。青背,蟹背呈泥青色,滑而有光澤。
  • 洪澤湖大閘蟹:菊黃蟹肥正當時
    瀏覽量: 2861 次 我要評論 &nbsp&nbsp&nbsp&nbsp秋風起,蟹兒肥。九月正是吃蟹的黃金時節,洪澤湖大閘蟹也在此時悄悄爬上了食客的餐桌。最近,在2008年洪澤湖大閘蟹品牌推介會暨洪澤湖水產批發大市場大閘蟹交易開市儀式上,我們與洪澤湖大閘蟹的養殖戶、營銷大戶以及有關水產專家進行了親密接觸,對洪澤湖大閘蟹優良品質有了深刻的認識。
  • 秋風起,螃蟹肥,古人的快樂「蟹會」
    追溯起來,實際上,蟹會早在唐宋間就有了,比如據宋楊億《談苑》裡說,南唐建州將領陳德誠宴客,「食蟹」,席間布衣詩人朱貞白「詠蟹」,詠蟹通俗俏皮,「眾客皆笑絕」;比如據宋韓琦《九日水閣》詩裡說,某年重陽,詩人邀集嘉客,在自家隳摧的池館賞花吟詩,「酒味已醇新過熟,蟹螯先實不須霜」,大家一起飲酒食蟹……不過,那時候還沒有「蟹會」的稱呼。
  • 白石門下-湯發周趣談:秋風起,蟹腳肥,看看大師們畫的螃蟹!
    秋景 李苦禪李苦禪 蕉竹雙蟹圖 1980年 68x68cm插了梅花便過年 李苦禪白石老人作品 最早古人吃蟹,是最看重蟹螯的。晉朝大酒鬼畢卓就說過:「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了一生足矣。」
  • 秋風起螃蟹肥黃酒香
    古人云: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劉國信  核心提示  秋風起,螃蟹肥,一年一度的吃蟹時節已經到來。螃蟹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素有「一盤蟹,頂桌菜」的民諺。自古以來,食蟹、飲酒、賞菊在金秋時節備受人們推崇。在我國,吃螃蟹飲酒是很有講究的一件事情。
  • 秋涼蟹肥菊花香
    已是農曆九月,城裡鄉下,空氣中時時可以嗅到濃鬱的桂花香。只是桂雖香,惜無美好的花形可賞。所以說菊才是秋日的花魁,顏色豐富而姿態萬千,於秋涼中散發一縷似有還無的冷香。植物最是感時而發,從不錯過季節。動物也是,秋風一天涼似一天,正是吃蟹賞菊時。
  • 今年你吃蟹了嗎?
    ▲ 大閘蟹秋風起,蟹腳癢,九月圓臍十月尖。每到金秋季節,關於螃蟹廣告便洶湧而至,無孔不入,那時,吃貨們便會知道,該吃蟹了!▲陽澄湖陽澄湖大閘蟹自那時候起聲名鵲起,上海灘大佬杜月笙設宴時,如果桌上有陽澄湖大閘蟹,那說明客人是大人物;如果沒有,那說明來客的身份還不夠格,中國的酒桌文化真是細思極恐。
  • 秋風起蟹黃肥 這樣吃螃蟹最健康
    「九月秋風起,螃蟹滿地爬」。此時的螃蟹黃多油滿,美味營養,讓人難以抗拒。本期,專家教你就從挑到吃,讓大家過足癮。  挑殼呈墨綠 腹臍凸起  我國螃蟹種類豐富,細分有600多種,總體上可以分為海蟹和河蟹兩種。海蟹,產於渤海等沿海一帶,三四月份最肥。河蟹在遼河水系、黃河水系、長江水系都有分布,10月份是吃河蟹的最好時節。無論哪種螃蟹,挑選時都可以遵循下面四個步驟。  一是觀色澤。殼背呈墨綠色的,一般都體厚堅實,呈黃色的,大多較瘦弱。
  • 金秋九月,秋風起蟹黃肥,一道香辣蟹讓你品味秋天的味道
    「湖田十月清霜墮,晚稻初香蟹如虎」秋天,果實成熟、魚美蟹肥、金風送爽,在這收穫的季節裡,一道香辣蟹讓你品味秋天的味道。螃蟹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微量元素等營養,對身體有很好的滋補作用。阿偉我的這道香辣蟹是我有一年在四川廣元遊玩時,我的大學同學帶我去他家吃飯由他的母親做的,我覺得香辣異常,請教他的母親之後所學到的,現在我來把這道菜教給你們吧。多餘的話不說了,現在就開始吧,一些小夥伴把口水擦一擦之後我們就開始製作了!
  • 秋風起,蟹兒肥!快來崑山赴一場螃蟹之旅,感受舌尖上的饕餮盛宴!
    秋風起,蟹腳癢 菊花開,聞蟹來 每到這個時候 最值得期待的便是一場令人大快朵頤的鮮美蟹宴
  • 秋風起,菊花染!賞菊品蟹,虞城此處正合適
    漸漸進入深秋虞城的天氣也變得涼爽點告別了炎熱的夏季就連心情也變得愉悅些更重要的是「金九銀十」也是秋菊盛開最為茂盛的時節前方超「黃」預警尚湖金秋菊展秋風起,菊花染。園內沿主路段地栽菊類品種有懸崖菊、樹菊、金雞菊、千頭菊等品種,主要觀賞地在太公島、拂水山莊、荷香洲內等。賞菊與觀景交錯交融。一步一景,而每一處景致中,都錯錯落落地點綴著菊花。
  • 秋風起,螃蟹肥,這樣吃美味又健康!
    秋風起,螃蟹肥,又到了一年吃蟹的時節,等待了一年的小吃貨們有口福啦!不過螃蟹雖然鮮美,營養豐富,但是如果食用不當,也會損害身體健康的哦。那麼我們究竟要怎麼吃螃蟹,既能大飽口福又能充分得到其中的營養呢?一:螃蟹這些部位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