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螃蟹肥,古人的快樂「蟹會」

2021-01-22 大道知行知行堂

蟹會是一種聚餐會的另類形式,隨意、不拘、親和、歡洽,菜餚稀少,以蟹為主。食物的品種琳琳琅琅,難計其數,可是獨獨以蟹相招而聚集共食,並且給人以無限快樂,說明了蟹的特別魅力和中國人對它的格外賞識。

追溯起來,實際上,蟹會早在唐宋間就有了,比如據宋楊億《談苑》裡說,南唐建州將領陳德誠宴客,「食蟹」,席間布衣詩人朱貞白「詠蟹」,詠蟹通俗俏皮,「眾客皆笑絕」;比如據宋韓琦《九日水閣》詩裡說,某年重陽,詩人邀集嘉客,在自家隳摧的池館賞花吟詩,「酒味已醇新過熟,蟹螯先實不須霜」,大家一起飲酒食蟹……不過,那時候還沒有「蟹會」的稱呼。

蟹會之稱始見於明代崇禎初年,有個宦官劉若愚著《酌中志》,實錄宮廷種種情狀,其卷二十「飲食好尚紀略」提到了「宮眷蟹會」:「(八月)始造新酒。蟹始肥(北方蟹早,諺云:七尖八團)。凡宮眷內臣吃蟹,活洗淨,用蒲包蒸熟,五六成群,攢助共食,嘻嘻笑笑。自揭臍蓋,細細用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或剔胸骨,八路完整如蝴蝶式者,以示巧焉。食畢,飲蘇葉湯,用蘇葉等件洗手,為盛會也。」後廷宮眷是一群養尊處優飯來張口的人。可是,蟹宜自食,於是這群閒極無聊的宮眷一見到蟹,便興致勃勃地一起動手,自洗自蒸自揭自剔自食,難得地放下身份享受著因親自操作並由勞致樂的過程,藉此消遣時光,而且五六成群,彼此還把食蟹當成娛樂,看誰剔肉而剩的胸骨,八路齊全,完完整整,像只蝴蝶的樣子。

明末清初,瀛若氏《三風十愆記·記飲饌》裡講到了常熟城裡的民間蟹會:「邑中興食蟹會,始自漕書及運弁為之。每人各有食蟹具:小錘一,小刀一,小鉗一。錘則擊之,刀則劃之,鉗則搜之。以此便易,恣其貪饕,而士大夫亦染其風焉。」漕書即掌管漕糧的胥吏,運弁即押運漕糧的官兵,此輩入息頗豐,酷嗜螃蟹,於是聚合,興起了蟹會之風,並帶動了當地士大夫的仿效。常熟蟹會最大特點是開始使用小工具輔助吃蟹,「錘則擊之,刀則劃之,鉗則搜之」,各有功能,替代了手剝牙咬,避免了指疼舌碎,可以饕餮地吃,而且能吃得殼無餘肉。設想一下,蟹會上每人都有一副三件吃蟹小工具,不說場面別致,吃起來更像在共同以此彈奏著食曲,彈奏結束,面對桌上堆疊得如同一座座小山般花生殼似的蟹殼,大家心裡會湧出怎樣的滿足和快樂!

清初張岱的《陶庵夢憶》,其中的一篇題目就是《蟹會》,說:先前在家鄉紹興,「一到十月(南方蟹遲,諺云:九雌十雄,或,九月團臍十月尖),餘與友人兄弟輩立蟹會,期於午後至,煮蟹食之,人六隻,恐冷腥,迭番煮之」。與會者或朋友或兄弟,親近、熟悉、好熱鬧、好吃喝,住地靠近,約之即來,來了食蟹,今天我當會主,明日你當會主,從東家到西家,吃過來,吃過去,不只情趣盎然,而且不致虛度蟹季。那麼,張岱為什麼要創立蟹會呢?他認為,蟹具「五味」,特別鮮美,它「殼如盤大,墳起,而紫螯巨如拳,小腳肉出,油油如螾愆(俗稱蚰蜒),掀其殼,膏膩堆積,如玉脂珀屑,團結不散,甘腴雖八珍不及」。張岱是個美食家,口感如尺,舌靈如秤,經過品評,感知食蟹最有勁,大螯和小腳都好吃,尤其是它的胸腹,「甘腴雖八珍不及」,八珍是指鯉尾、熊掌之類的人間最美好的食物,可是都比不了蟹,超不過蟹,可見,他之所以要創立蟹會,就是要盡情享受天下的至味,求得舌尖上的快樂。

以蟹為主的聚餐會,清代各地常見,連文學作品都有反映,最突出的是曹雪芹《紅樓夢》,其第三十七回至三十九回,就寫了大觀園熱熱鬧鬧、開開心心吃螃蟹,由此激起詩興,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還各賦螃蟹詠一首,抒寫了各自的情志。之後續作亦多見蟹會的敘寫,比如海圃主人《續紅樓夢新編》,其第二十四回寫了重陽時節,賈政與諸友結會,飲酒吃蟹,並各各講說歷史上的螃蟹故事,顯示了中國蟹文化的豐富多彩,大家情緒熱烈,氣氛活躍。

迨至民國,此風沿襲,鄭逸梅在《蟹》文裡說:「吳中星社嘗有持螯會之舉行,籬菊綻黃,湖蟹初紫,發醅恣飲,即席聯吟」。林語堂小說《京華煙雲》第十六章《開蟹宴姚府慶中秋》,寫了主人公姚思安在北京府第與女兒木蘭、莫愁邀客持螯觀月,席間,木蘭講說自編螃蟹笑話,引得眾人開懷大笑。

中國是產蟹的國家,尤其是大閘蟹(或稱稻蟹、河蟹、湖蟹等,動物學上稱中華絨螯蟹)的原生地,資源豐饒,不大不小,一隻三四兩上下,適中,恰好,吃起來是最鮮美最情趣的,而且營養易飽,所以中國人對它格外青睞,有多一半都是愛吃的,於是便有了種種快樂的蟹會之舉,可以說,這種聚餐另類的蟹會現象,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飲食文化領域裡都是獨樹一幟。

◎本文原載於《光明日報》(作者錢倉水),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秋風起螃蟹肥黃酒香
    古人云: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劉國信  核心提示  秋風起,螃蟹肥,一年一度的吃蟹時節已經到來。螃蟹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素有「一盤蟹,頂桌菜」的民諺。自古以來,食蟹、飲酒、賞菊在金秋時節備受人們推崇。在我國,吃螃蟹飲酒是很有講究的一件事情。
  • 秋風起,螃蟹肥,這樣吃美味又健康!
    秋風起,螃蟹肥,又到了一年吃蟹的時節,等待了一年的小吃貨們有口福啦!不過螃蟹雖然鮮美,營養豐富,但是如果食用不當,也會損害身體健康的哦。那麼我們究竟要怎麼吃螃蟹,既能大飽口福又能充分得到其中的營養呢?一:螃蟹這些部位不能吃!
  • 秋風起,蟹腳肥!一起來看名家筆下的螃蟹
    王雪濤 《菊花黃時蟹正肥》 秋風起,蟹腳肥, 菊花開,聞蟹來。 金秋時節,菊花盛開, 也正是螃蟹肉肥味美之際。 百姓愛蟹,名人畫家亦如此。
  • 【書畫傳奇】畫事|秋風起,蟹腳肥!賞歷代名家畫螃蟹
    秋風起,蟹腳肥, 菊花開,聞蟹來。他筆下的螃蟹形神兼備,且喜歡在蟹畫上題詩,詩畫交融,更添蟹畫之意趣。他曾畫一幅《蟹菊圖》,並在畫上題詩道:「東籬霜冷菊黃初,鬥酒雙螯小醉時。若使季鷹知此味,秋風應不憶鱸魚。」起到了詩為畫增色的效果。仔細賞畫吟詩,頓有餘音繞梁之妙,回味窮遠。
  • 秋風起,蟹腳肥,5個國家螃蟹的做法,網友:還是喜歡清蒸的!
    秋風起,蟹腳肥,中國人喜歡吃螃蟹由來已久,古代的詩人更是寫了很多詩詞來詠誦螃蟹的美味,螃蟹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大量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吃螃蟹有清熱解毒的食療效果,很多人說外國人不吃螃蟹其實就是一個誤區,外國人不僅吃螃蟹,吃法還很多樣,一起來看看這6個國家螃蟹的做法,網友紛紛表示還是喜歡清蒸的!
  • 習俗有言:「秋風起,蟹肥時」,漫談中國飲食文化中的蟹文化
    「秋風起,蟹肥時」,今天要說的,就是時令現象中的螃蟹,中國餐飲文化中的蟹文化。蒸蟹眾所皆知,這螃蟹可謂是水中至鮮至甜的美味,每逢八月秋意正濃,海鮮市場中那是人滿為患,為的就是一口肥美的蟹黃,而陽澄湖大閘蟹更是成為無數餐桌上的頂尖佳餚,令人垂涎欲滴。不光是普通人,如豐子愷、張佳瑋等著名作家,都為食蟹專門寫過文章,可見蟹的美味無人可抵擋。
  • 秋風起蟹黃肥 這樣吃螃蟹最健康
    「九月秋風起,螃蟹滿地爬」。此時的螃蟹黃多油滿,美味營養,讓人難以抗拒。本期,專家教你就從挑到吃,讓大家過足癮。  挑殼呈墨綠 腹臍凸起  我國螃蟹種類豐富,細分有600多種,總體上可以分為海蟹和河蟹兩種。海蟹,產於渤海等沿海一帶,三四月份最肥。河蟹在遼河水系、黃河水系、長江水系都有分布,10月份是吃河蟹的最好時節。無論哪種螃蟹,挑選時都可以遵循下面四個步驟。  一是觀色澤。殼背呈墨綠色的,一般都體厚堅實,呈黃色的,大多較瘦弱。
  • 秋風起蟹膏黃,是時新秋蟹正肥
    秋風起,蟹膏黃。秋天最鮮美的食物應該就是螃蟹了,蟹黃肥美、白壁脂膏,想來無人能抗拒螃蟹的誘惑,就連李白也曾說過: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螃蟹的營養價值極高,富含大量的蛋白質、鈣以及鋅元素等,因螃蟹性寒因而有清熱解毒的作用,中醫認為螃蟹具有養筋活血、通經活絡的作用,因而比較適宜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者。
  • 秋風起蟹腳肥,愛吃螃蟹不會挑?教你挑螃蟹的小訣竅,肉肥鮮美
    俗話說「秋風起,蟹腳肥」,入秋後又到了螃蟹「橫行霸道」的季節。也是吃螃蟹的好時節,前幾天在樓下小飯館吃飯,還聽到隔壁大媽說剛買了梭子蟹。說起來螃蟹,也不知道是誰第一個發現了螃蟹的美味,魯迅曾經說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
  • 詩詞鑑賞-秋深菊黃蟹正肥,品讀古人筆下的螃蟹,景美螃蟹更鮮美
    金秋時節,正是一年中螃蟹最肥美的時候。中國人吃蟹的傳統大可追溯至周代,兩三千年延續至今。自古就有文人墨客用各種華麗詞藻讚美螃蟹的美味。北宋詞人蘇舜欽贊其:「蟹之肥美,抵得上江山之美」。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嗜蟹成癖,常以詩換蟹:"堪笑吳中饞太守,一詩換得兩尖團(螃蟹,古稱尖團)。"
  • 秋風起蟹黃肥,正宗的香辣蟹,鮮嫩香辣入味,辣的十足過癮
    秋季是一個很是豐收的季節,也是很多的水果成熟的季節,更是一些魚蝦蟹肥美的季節,在還有幾天的時間就到了,一個很重要喜氣團圓的中秋節,在這一天不僅要吃甜甜的月餅,還要做上一桌子的美味佳餚,在現在的這個季節正是螃蟹肉肥多汁的時期,在這期間這一天做上一道正宗的香辣蟹,是不是感覺有上來一個檔次呢
  • 秋風起蟹黃肥,又到了吃螃蟹的季節,30塊錢買2隻,炒年糕特香
    導語:又到了吃螃蟹的季節,我花30塊錢買了2隻,做蟹炒年糕全家愛螃蟹在秋後肉鮮嫩、黃又多,正適合吃,民間有俗語「秋風起蟹黃肥」,這個時候如果不吃螃蟹真的是太可惜了,在螃蟹大量上市的季節,價格也會比較實惠,我在菜市場買了2隻螃蟹花了30塊錢,將其搭配年糕炒著吃
  • 白石門下-湯發周趣談:秋風起,蟹腳肥,看看大師們畫的螃蟹!
    秋景 李苦禪李苦禪 蕉竹雙蟹圖 1980年 68x68cm插了梅花便過年 李苦禪白石老人作品 最早古人吃蟹,是最看重蟹螯的。晉朝大酒鬼畢卓就說過:「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了一生足矣。」
  • 秋風起蟹黃肥丨聽說不吃螃蟹的秋天不完整
    「秋風起,蟹黃肥菊花開,聞蟹來。」拋去古人,近代嗜蟹的人也並不少,如畫家徐悲鴻「魚是我的命,螃蟹是我的冤家,見了冤家不要命。」汪曾祺先生這樣描述吃蟹:菊花開的時候,青殼白肚、黃毛金鉤的青蟹,背殼在水裡閃著青幽幽的光,放在桌上,八足挺立,雙螯騰空,臍背隆起,威風凜凜,清煮或清蒸後翻開紅通通的殼子,疊金交玉,黃是黃,白是白,還沒吃就是一種奇妙的享受。
  • 秋風起,蟹兒肥!快來崑山赴一場螃蟹之旅,感受舌尖上的饕餮盛宴!
    秋風起,蟹腳癢 菊花開,聞蟹來 每到這個時候 最值得期待的便是一場令人大快朵頤的鮮美蟹宴
  • 秋風起,蟹兒肥!但這幾類人不宜吃,吃前你得弄清楚
    答案是:螃蟹。「秋風起,蟹兒肥」。從古至今,一提到螃蟹,不論文人雅士,還是尋常百姓都垂涎欲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就曾作詩讚嘆「堪笑吳中饞太守,一詩換得兩尖團不到廬山辜負目,不食螃蟹辜負腹。」可見其味道之鮮美。
  • 明清饕客的「蟹會」與「蟹秋」:「吃蟹一定要自己剝」
    「蟹會」會長張岱張岱是自由雅逸的擁躉者,他身上吃、喝、玩、樂集齊,而且身體力行將自己吃成了大明朝以追求美食為人生至樂的標本式人物。秋天蟹肥的時候,張岱會成立「蟹會」,並自任會長,組織大家品蟹。張岱有一個交友的標準—「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痴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蟹會」中的朋友都是有個性的同道中人,鄭重地擺一場螃蟹宴,以吃結社、以吃會友,如此的美食態度正符合張岱的格調。「蟹會」吃蟹直播開始。眾人約定午後相聚,煮螃蟹吃,每人六隻。蟹,是不加作料而多種滋味俱全的食材,繁複的烹飪方法對蟹來說顯得多餘,清蒸是激發螃蟹自然風味的不二法門。
  • 秋風起,三蛇肥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曾繁瑩  秋風起,三蛇肥。
  • 秋風起,蟹腳癢 據說沒有一隻螃蟹能活著走出這個地界
    據說沒有一隻螃蟹能活著走出這個地界……秋風起,蟹腳癢。 「知食分子」快坐不住了 這可是守了快一整年的大螃蟹啊 「養肥它們!」蟹黃面 「螃蟹上席百味淡。」「吃螃蟹是對秋天最基本的尊重!」 每年秋風颯爽之際,江浙滬人嗅到蟹鮮,手裡承包整個夏天的麻辣小龍蝦,就再也不香了。
  • 秋風送爽,蟹肥菊黃
    秋風送爽,蟹肥菊黃 頗具採菊東籬 悠然南山之意 鴻雁南飛蟹正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