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科大生命學院孫博課題組與合作者發現修復型DNA解旋酶的新型工作模式及機制

2021-02-25 上海科技大學

近日,我校生命學院孫博教授課題組與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奚緒光教授課題組合作在知名學術期刊eLife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Human RPA activates BLM's bidirectional DNA unwinding from a nick」的研究論文。研究首次揭示了修復型DNA解旋酶Bloom syndrome helicase(BLM)在人類複製蛋白A(human Replication Protein A, hRPA)的協助下,由雙鏈DNA中的單鏈斷裂(nick)處起始進行雙向解旋的模式和機制。該論文不僅介紹了BLM解旋酶這種新型工作模式,同時也為理解其參與DNA損傷修復過程的潛在功能提供了新的線索。

作為遺傳信息的載體,DNA通常以穩定的雙鏈結構形式存在,而遺傳信息的讀取往往以單鏈DNA為模板。在生命體中,雙鏈DNA轉變為單鏈DNA的這一過程是由一類特殊蛋白質——解旋酶(helicase)利用NTP水解提供的能量來完成的。該類蛋白參與DNA複製、修復、重組等幾乎所有的DNA代謝過程。可想而知,解旋酶功能的缺失會導致基因組的不穩定以及相應疾病的發生。本論文的研究對象BLM便是參與DNA雙鏈斷裂的同源重組修復中的重要解旋酶。它的基因突變會增加細胞基因組突變概率,可能引起Bloom綜合症(面部紅斑侏儒症候群),甚至導致腫瘤的發生。因此BLM在維持基因組穩定性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對BLM的研究對於深入理解生物體如何維持基因組完整性,以及由其引發的相應疾病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前期研究表明BLM解旋酶與多種蛋白質相互協作,在DNA複製和損傷修復過程中,解旋不同結構的DNA底物。在本文中,研究人員將光鑷技術與共聚焦螢光顯微技術相結合,實時動態觀測BLM解旋酶在單根DNA分子上的解旋過程(圖1A)。他們發現BLM本身雖然可以從DNA nick處啟動單一方向的解旋,但是該過程需要極高濃度的蛋白以及施加於DNA上的外力協助完成。而hRPA可以通過大大降低所需蛋白濃度以及降低所需外力來幫助BLM進行解旋。出人意料的是,hRPA可以進一步激活 BLM解旋酶由DNA nick處起始的雙向解旋模式(圖1B)。研究人員進一步對其潛在的分子機製做了深入研究,證實該過程不需要兩種蛋白的特殊相互作用,但自由的hRPA是必要的。

該工作首次報導的BLM雙向解旋方式增加了對其解旋模式的認識,也為對BLM和hRPA合作參與的DNA同源重組修復提供了新的理解。BLM識別nick的能力有助於重組蛋白定位DNA損傷,並幫助募集其它所需蛋白。hRPA激活的BLM雙向解旋模式可能進一步幫助生成長單鏈DNA,便於尋找同源DNA進行重組修復。

本論文中,孫博課題組2017級博士生秦振恆和博士後畢路路為共同第一作者,孫博教授和奚緒光教授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上科大為第一完成單位。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得到了科技部、上海市科委以及上科大科研啟動基金的支持。

論文連結:

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54098

(可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圖1:A,BLM解旋的螢光光鑷實驗示意圖;B, hRPA的螢光信號表明BLM由DNA nick處起始的單向以及雙向解旋。

相關焦點

  • 研究闡釋UvrD解旋酶的工作機理
    解旋酶在DNA的複製、修復、重組以及轉錄等代謝過程都起著重要作用。但是人們迄今還沒有完全理解解旋酶的解旋機制。單分子操縱技術幫助人們在單分子水平定量研究解旋酶的解旋動力學,是研究解旋酶分子機制的高端技術。大腸桿菌UvrD解旋酶是具有在DNA單鏈上由3′至 5′方向行走極性的解旋酶,有4個子功能域。
  • 武漢病毒所等揭示黃病毒科NS3蛋白酶-解旋酶協同作用新機制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龔鵬課題組長期從事以聚合酶為核心的RNA病毒複製關鍵酶類的催化與調控機制研究,2013年10月起與武漢大學教授潘茲書課題組建立合作關係,共同研究黃病毒科瘟病毒屬代表種豬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CSFV)的NS5B聚合酶與NS3蛋白酶-解旋酶的功能機制。
  • 研究揭示黃病毒科NS3蛋白酶-解旋酶協同作用新機制
    因此包含一個以上功能域的蛋白在這類病毒中較為常見,黃病毒科NS3蛋白即為絲氨酸蛋白酶和超家族二解旋酶的天然融合體,在病毒多聚蛋白酶解和基因組複製這兩個重要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其兩個功能域之間的協同作用機制尚不清晰。
  • ...生命科學學院謝道昕課題組和醫學院饒子和課題組等闡明植物激素...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謝道昕課題組和醫學院饒子和課題組等闡明植物激素獨腳金內酯的受體清華新聞網8月4日電  8月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謝道昕教授與醫學院婁智勇教授、饒子和院士等合作,在《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DWARF14蛋白是植物激素獨腳金內酯的受體》(DWARF14 is a non-canonical hormone
  • ...學院伊成器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假尿苷合酶在miRNA加工和tRNA...
    2019年12月9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伊成器課題組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李默課題組在假尿苷修飾(Y)是細胞內RNA上最豐富的修飾,被稱為RNA的「第五種核苷」,它是由假尿苷合酶催化產生的。在tRNA、rRNA、snRNA等細胞內豐度高的非編碼RNA上均發現有豐富的假尿苷修飾;近年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發現mRNA上也存在豐富的假尿苷修飾。然而,目前對Y和假尿苷合酶的功能和機制知之甚少。
  • 科學家發現新型超突變:一種酶劫持正常DNA修復過程產生突變霧 幫助...
    科學家發現新型超突變:一種酶劫持正常DNA修復過程產生突變霧 幫助癌症進化  Emma Chou • 2020-08-05
  • 天津大學仰大勇課題組《德國應化》:手性碳量子點模擬拓撲異構酶I調控超螺旋DNA拓撲結構
    Angewandte Chemie(德國應用化學)上發表關於手性碳量子點模擬拓撲異構酶I調控超螺旋DNA拓撲結構的研究,發現了手性碳量子點模擬拓撲異構酶的作用機制,闡明印證了生命系統中基因轉錄的部分分子機制。
  • 上海交大吳方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發現細菌硫化氫氣體產生酶新型...
    該工作通過構建細菌巰基丙酮酸轉硫酶(MST)的高通量藥物篩選模型,從26,000個化合物中篩選發現了細菌MST的第一個活性抑制劑,並系統研究了該抑制劑的分子機制和細菌水平作用機理,揭示了該抑制劑可增強已知抗生素的殺菌效果。
  • PNAS:華中科大發現自然界首個不需要引物的 DNA 聚合酶
    PNAS:華中科大發現自然界首個不需要引物的 DNA 聚合酶
  • DNA複製體結構和工作原理首次被揭示
    本報訊(記者李晨陽)DNA複製分子機制的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學中最基本的問題之一。
  • Nature:DNA解旋酶WRN是微衛星不穩定性癌症的一種合成致死性靶標
    DNA修復過程提供了有吸引力的合成致死靶標,這是因為許多癌症表現出DNA修復途徑的破壞,這可能導致對特定修復蛋白的依賴。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oly(ADP-ribose) polymerase 1, PARP-1)抑制劑在治療存在同源重組缺陷的癌症中的成功突出了這種方法的潛力。
  • 科學網—DNA複製體結構和工作原理首次被揭示
    本報訊(記者李晨陽)DNA複製分子機制的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學中最基本的問題之一。
  • Nature:最新發現一類DNA修復酶
    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三位科學家們,以表彰他們在DNA修復的細胞機制方面的研究。十月二十八日在《Nature》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了一類新的DNA修復酶。當科學家們首次發現DNA的結構時,認為它的化學性質是極其穩定的,這使得它可以作為基因藍圖,將父母的基本特徵傳遞給其後代。
  • 化學學院金長文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多樣性的...
    2019年5月15日,Molecular 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Conformational Complexity and Dynamics in a Muscarinic Receptor Revealed by NMR Spectroscopy」的研究論文,報導了應用液體核磁共振方法研究M2毒蕈鹼型乙醯膽鹼受體結構動態性工作
  • 化學學院雷曉光課題組與合作者在植物天然產物生物合成與酶學研究...
    反應的單功能酶,為多年的重要科學爭論「自然界中是否有真正意義的分子間Diels-Alder反應酶」畫上了句號。為了進一步探索MaDA的催化機制,雷曉光課題組成功解析了MaDA的晶體結構(2.3 Å),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分子對接以及定點突變實驗。結果顯示,F375、R443、F356、I259以及Y192對於維持MaDA的活性至關重要。同時,作者還發現氧化態的FAD對於MaDA的活性也非常重要,如圖2所示。
  • 生命科學學院鄧宏魁課題組與李程課題組構建了具有再生能力的新型...
    2021年1月8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鄧宏魁教授課題組和李程課題組在Cell Research上發表了題為「Establishment of intestinal organoid cultures modeling injury-associated epithelial regeneration」的研究論文,在體外構建了具有損傷再生特徵的新型小腸類器官。
  • 生命學院李磊課題組在細胞壁miRNA功能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年1月11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磊研究員課題組在The Plant 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MicroRNA775 Regulates Intrinsic Leaf Size and Reduces Cell Wall Pectin Levels by Targeting a Galactosyltransferase Gene in Arabidopsis
  • 科學家解析DNA修復機制
    這一成果發表在《DNA修復》(DNA Repair)雜誌上。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的黃俊教授和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陳俊傑教授為這篇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的劉婷博士和研究生陳紅霞分別是這篇文章的第一和第二作者。
  • Science:DNA複製中起關鍵作用的聚合酶被發現
    生物谷報導:這一周的科學雜誌公布,美國國家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會和瑞典于默奧大學的研究者報導了一項重大發現,一種DNA聚合酶最近發現,其中一些成果來自人類基因組計劃,在人類基因組中至少編碼了15種能夠複製DNA的聚合酶.
  • 研究發現氧依賴的分泌型細胞內吞體通道調控機制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生物毒素與人類疾病課題組在研究員張雲的帶領下,前期從雲南兩棲動物大蹼鈴蟾(Bombina maxima)中發現了脊椎動物第一個新型孔道形成蛋白和三葉因子複合物CAT(發明專利ZL200810058028.5;PLoS One,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