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一種DNA修復雙氧酶的氧化中間體

2020-11-27 生物谷

AlkB型蛋白是脫甲基酶,被認為通過氧化性去除DNA、RNA和組蛋白上的甲基加合物而在DNA修復中扮演一個角色。Yi等人確定了在與各種不同的被修飾的DNA形成的複合物中結晶了的AlkB氧化酶的結構。

通過在厭氧條件下生長晶體,然後將它們暴露於雙氧以啟動氧化,他們捕捉到兩種不同的中間體。第三種類型的中間體是另外利用計算分析確定的。這些結構為這些酶怎樣進行氧化脫甲基反應提供了詳細的機制性見解。(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英文摘要:

Nature doi:10.1038/nature09497

Iron-catalysed oxidation intermediates captured in a DNA repair dioxygenase
Chengqi Yi,Guifang Jia,Guanhua Hou,Qing Dai,Wen Zhang,Guanqun Zheng,Xing Jian,Cai-Guang Yang,Qiang Cui& Chuan He

Mononuclear iron-containing oxygenases conduct a diverse variety of oxidation functions in biology1, 2, including the oxidative demethylation of methylated nucleic acids and histones3, 4. Escherichia coli AlkB is the first such enzyme that was discovered to repair methylated nucleic acids5, 6, which are otherwise cytotoxic and/or mutagenic. AlkB human homologues are known to play pivotal roles in various processes7, 8, 9, 10, 11. Here we present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oxidation intermediates for these demethylases. Using a chemical cross-linking strategy12, 13, complexes of AlkB–double stranded DNA (dsDNA) containing 1,N6-etheno adenine (εA), N3-methyl thymine (3-meT) and N3-methyl cytosine (3-meC) are stabilized and crystallized, respectively. Exposing these crystals, grown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s containing iron(II) and α-ketoglutarate (αKG), to dioxygen initiates oxidation in crystallo. Glycol (from εA) and hemiaminal (from 3-meT) intermediates are captured; a zwitterionic intermediate (from 3-meC) is also proposed, based on crystallographic observations and computational analysis. The observation of these unprecedented intermediates provides direct support for the oxidative demethylation mechanism for these demethylases. This study also depicts a general mechanistic view of how a methyl group is oxidatively removed from different biological substrates.

相關焦點

  • 研究人類DNA修復雙氧酶結晶結構
    來自北京大學、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芝加哥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Duplex interrogation by a direct DNA repair protein in search of base damage」的文章,解析了人類DNA修復雙氧酶
  • Nature:DNA修復可能是亨廷頓舞蹈病的關鍵
    Mayo  Clinic的研究人員和美國健康研究院以及挪威奧斯陸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發現,身體基因修復系統的一個錯誤可以導致亨廷頓症的發生。     亨廷頓舞蹈病(Huntington's  disease,HD)是一種由IT15基因上CAG重複序列異常擴展所致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神經退行性疾病。
  • 科學家發現新型超突變:一種酶劫持正常DNA修復過程產生突變霧 幫助...
    科學家發現新型超突變:一種酶劫持正常DNA修復過程產生突變霧 幫助癌症進化  Emma Chou • 2020-08-05
  • Nature:重大進展!揭示修復酒精引起的DNA損傷的新機制
    2020年3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荷蘭胡布勒支研究所和英國劍橋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發現人體修復由酒精降解產物引起的DNA損傷的新機制。這一發現突顯了飲酒與癌症之間的聯繫。
  • Nature:喝酒引起的DNA損傷可以修復?
    近日,《Nature》再次發文,酒精引起的DNA交聯可以通過兩種不同的機理修復,有望因此找到治療FA(範可尼貧血)的策略,甚至降低酒精性癌症的發病率。乙醛是一種有毒物質,當體內含量過高時,乙醛會堆積在細胞裡,造成一種危險的DNA損傷-鏈間交聯(ICL),該損傷將DNA的兩條鏈粘在一起。結果,它阻礙了細胞分裂和蛋白質生產。
  • Nature新研究:酒精導致的DNA損傷能被安全修復
    一則好消息是,Nature上發表的最新研究表明:乙醛誘發的DNA損傷能被安全修復。這項研究來自荷蘭皇家科學院Hubrecht研究所和英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研究人員發現,人們的身體當中存在一種「解毒」機制,能夠在不切斷DNA的情況下,讓「綁」住DNA雙鏈、導致DNA無法解旋複製的連結交聯(crosslink)裂解。這一結論為降低酒精性癌症的發病率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 Science:揭示一種新的DNA損傷修復機制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 揭示一種新的DNA損傷修復機制
    2017年7月18日/生物谷BIOON/---DNA修復系統能夠修復活性氧、活性羰基化合物、烷化劑、紫外線輻射、脫氧尿嘧啶整入和複製錯誤導致的DNA損傷。DNA修復機制包括核苷酸池消毒(nucleotide pool sanitization)、直接修復(DR)、鹼基切除修復(BER)、核苷酸切除修復(NER)、錯配修復(MMR)、同源重組修復(HRR)和非同源末端連接(NHEJ)。糖化是體內的一種重要的DNA損傷來源,與增加的突變率和DNA鏈斷裂相關聯。在乙二醛(GO)和甲基乙二醛(MGO)的作用下,核酸發生永久性的糖化。
  • DNA損傷修復基因資料庫
    DNA損傷與修復是生命活動中的重要現象,據統計,每個體細胞每天會受到至少六萬次的DNA損傷,正是由於DNA損傷修復機制的存在,才能夠隨時糾正和修復這些損傷,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如果DNA損傷沒有被正確修復,可能發生以下3種情況細胞衰老,加速細胞衰老進程細胞凋亡,DNA損傷過度無法修復時,會啟動凋亡程序來清除損傷的細胞細胞癌變,DNA損傷部分修復的情況下,細胞會出現各種基因組變異,累積到一定程度導致正常細胞癌變成為腫瘤細胞DNA
  • Nature:蛋白TRAIP是DNA鏈間交聯修復的主調節因子
    2019年3月14日訊/生物谷BIOON/---細胞通常使用多種途徑來修復相同的DNA損傷,並且修復途徑的選擇對於維持基因組保真度具有重要意義。DNA鏈間交聯共價地將兩條DNA鏈連接在一起,因而阻斷DNA複製和轉錄;化學療法就是利用這些交聯物的細胞毒性來發揮作用的。在非洲爪蟾卵提取物中,複製叉與鏈間交聯物的碰撞啟動了兩種不同的修復途徑。
  • Nature:揭示蛋白支架在修復DNA斷裂中起關鍵作用
    結果就是DNA鏈可以在每個細胞分裂周期中至少斷裂一次,並且這種頻率會因某些生活方式(比如吸菸)或先天性DNA修復缺陷而增加。這就導致不可逆轉的遺傳損傷,並最終導致疾病,比如癌症、免疫缺陷、痴呆或發育缺陷。如今,這些研究人員發現某些蛋白如何協調受損DNA的修復,從而確保它在不同代之間保持穩定,並阻止鄰近未受損DNA受到附帶損害。
  • Nature chemical biology:DNA損傷修復——老問題還有新進展
    當DNA發生損傷組蛋白γH2AX(紅色螢光)聚集在損傷位置,隨後招募53BP1(綠色螢光)幫助修復 為了保證細胞能夠存活並進行適當的複製,機體需要許多機制修復DNA損傷,雖然這個領域的研究已經進行了幾十年,但是關於這一基本過程仍有許多未解問題等待科學家們去探究。 近日,來自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就DNA損傷修復機制進行了進一步研究,揭示了這一過程的一些新信息。
  • 三篇Nature研究揭示DNA修復過程參與癌症產生
    2016年4月17日/生物谷BIOON/--兩個不同研究團隊研究了DNA修復在產生容易發生突變(mutation-prone)的序列---這些序列發生突變會誘導癌症產生---中的作用。在這兩項新的研究中,這兩個研究團隊一直在研究DNA修復在這種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 為了獲得更加深入的了解,這兩個研究團隊一直在研究多種類型的癌症,如紫外線或香菸煙霧暴露導致的那些癌症。之前的研究已發現當身體遭受紫外線或煙煙霧暴露時,一種被稱作核苷酸切除修復(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 NER)的過程就被激活,從而試圖修復它們導致的DNA損傷。
  • Nature 中文摘要|14 April 2016
    儘管事實是,開殼層中間體本質上已經準備好連接結構上擁擠的碳,它們的反應僅僅受到空間位阻因素的輕微影響。這裡我們示範了如何結合光氧化還原與不對稱有機催化作用,使對映選擇性自由基結合附加β,β位-雙取代環狀烯酮從而精確地得到季碳立構中心。我們成功的關鍵是對手性有機催化劑的設計,包括氧化還原的亞氨基二亞苯部分,它能夠驅使亞胺離子的形成和通過電子傳播機制形成的光化學碳中心自由基的立體選擇性捕獲。
  • 近期DNA修復領域成果一覽
    揭示蛋白CYREN調節細胞選擇DNA修復途徑之謎doi:10.1038/nature24023是快速地做事情但會犯錯誤更好,還是做得慢些但做得完美更好呢?當決定選擇如何修復DNA中的斷裂時,細胞在兩種主要的修復途徑之間面臨著同樣的選擇。這種決定比較重要,這是因為錯誤的決定可能導致更多的DNA損傷和癌症。
  • DNA修復研究領域重要成果解讀!
    ,來自梅奧診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闡明了一種DNA修復蛋白如何到達DNA的損傷位點,相關研究或能幫助研究人員開發出治療卵巢癌的新型療法。揭示蛋白CYREN調節細胞選擇DNA修復途徑之謎doi:10.1038/nature24023是快速地做事情但會犯錯誤更好,還是做得慢些但做得完美更好呢?當決定選擇如何修復DNA中的斷裂時,細胞在兩種主要的修復途徑之間面臨著同樣的選擇。這種決定比較重要,這是因為錯誤的決定可能導致更多的DNA損傷和癌症。
  • Nature 中文摘要 28 April 2016
    我們表示運動規劃的籌備活動強烈地表現為大規模的單側沉默:驅動特定未來運動的精細神經動態能被網絡非常迅速且具有選擇性地修復。但運動前皮層雙側沉默後是不存在選擇性修復的。對一個半球的感染因此會被來自另一個半球的信息所修復。胼胝體二分證明了運動前皮質雙邊的半球可以獨立維持籌備活動。正如我們在運動前皮層區觀察到的,選擇性耦合模塊之間的冗餘是強大控制系統的一個標誌。
  • 卡非佐米中間體_千佑化學材料
    卡非佐米中間體,千佑化學材料,中山市千佑化學材料有限公司現已發展成為集銷售、研發、生產於一體的標準化、規範化企業,並多次被政府擬定為高校學生學習、考察的企業。卡非佐米中間體, 用作纖維改性劑、氯化有機物的穩定劑、合成樹脂反應性稀釋劑和改性劑;粘合劑及纖維,塗層反應性中間體,玻璃纖維表面補殘劑;作為不飽和聚酯的風乾劑,還可用作電子塗層有機矽中間體。外觀:無色透明液體。低毒,無刺激性氣味,是一種常用的低粘度、無色無味的單官能基稀釋劑。柔韌性好,揮發性低,對通用型環氧樹脂降粘能力好,對非極性表面有浸潤性,有優異的顏填料潤溼能力。
  • Nature:最新發現一類DNA修復酶
    儘管這一觀點在公眾當中仍然很流行,但生物學家們了解到,雙螺旋結構實際上是一種高反應性的分子,它不斷地被破壞,細胞必須不斷地修復,以保護它所包含的基因信息。這項研究的負責人、範德堡大學生物科學和生物化學副教授Brandt Eichman說:「這是一把雙刃劍。如果DNA太過反應性,那麼它就不能儲存遺傳信息。但是,如果它過於穩定,那麼它就不允許生物體進化。
  • .| 中科院化學所葉松&中國科學院大學汪志祥:經簡單醯基唑中間體...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葉松研究員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大學汪志祥教授課題組通過反應設計,實現了首例經簡單醯基唑中間體參與的卡賓催化多米諾反應。卡賓是一類高效的有機小分子催化劑。近年來,卡賓催化研究領域取得迅速發展,實現了多類催化反應。其中,利用卡賓催化生成醯基唑或α,β-不飽和醯基唑中間體的氧化反應被大家熟知(圖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