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蛋白TRAIP是DNA鏈間交聯修復的主調節因子

2020-11-24 生物谷

2019年3月14日訊/

生物谷

BIOON/---細胞通常使用多種途徑來修復相同的DNA損傷,並且修復途徑的選擇對於維持基因組保真度具有重要意義。DNA鏈間交聯共價地將兩條DNA鏈連接在一起,因而阻斷DNA複製和轉錄;化學療法就是利用這些交聯物的細胞毒性來發揮作用的。在非洲爪蟾卵提取物中,複製叉與鏈間交聯物的碰撞啟動了兩種不同的修復途徑。

NEIL3糖基化酶能夠切割DNA鏈間交聯物;然而,如果這種切割未取得成功,那麼範可尼

貧血

蛋白(Fanconi anaemia protein)就會切割包圍著DNA鏈間交聯物的磷酸二酯骨架,產生雙鏈斷裂

中間體

,隨後通過同源重組加以修復。在此之前,人們尚不清楚相對較為簡單的NEIL3通路如何優先於可導致基因組重排的範可尼貧血途徑發揮作用。

圖片來自Nature, 2019, doi:10.1038/s41586-019-1002-0。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哈佛醫學院的Johannes C. Walter及其團隊發現這兩種途徑都需要E3泛素連接酶TRAIP。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3月14日的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RAIP is a master regulator of DNA interstrand crosslink repair」。

當兩個複製體(replisome,即參與DNA複製的蛋白複合物)在DNA鏈間交聯物上匯聚在一起時,TRAIP讓DNA複製解旋酶CMG(由CDC45、MCM2–7和GINS組成的複合物)泛素化。較短的泛素鏈通過直接結合招募NEIL3,然而較長的泛素鏈是p97 ATP酶卸載CMG所必需的,這就使得範可尼貧血途徑成為可能。因此,在與DNA複製關聯在一起的鏈間交聯物修復中,TRAIP控制著這兩種修復途徑的選擇。

綜上所述,這些研究結果與Walter團隊近期的其他發現一起確立了TRAIP是CMG卸載和複製體對鏈間交聯物作出反應的主調節因子。(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R. Alex Wu et al. TRAIP is a master regulator of DNA interstrand crosslink repair. Nature, 2019, doi:10.1038/s41586-019-1002-0.

相關焦點

  • Nature:喝酒引起的DNA損傷可以修復?
    近日,《Nature》再次發文,酒精引起的DNA交聯可以通過兩種不同的機理修復,有望因此找到治療FA(範可尼貧血)的策略,甚至降低酒精性癌症的發病率。乙醛是一種有毒物質,當體內含量過高時,乙醛會堆積在細胞裡,造成一種危險的DNA損傷-鏈間交聯(ICL),該損傷將DNA的兩條鏈粘在一起。結果,它阻礙了細胞分裂和蛋白質生產。
  • Nature:重大進展!揭示修復酒精引起的DNA損傷的新機制
    2020年3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荷蘭胡布勒支研究所和英國劍橋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發現人體修復由酒精降解產物引起的DNA損傷的新機制。這一發現突顯了飲酒與癌症之間的聯繫。
  • 酒精造成 DNA 損傷的新修復通路
    如果乙醛在細胞內堆積,就會與DNA發生反應,並將雙鏈交聯起來,形成一種非常有害的DNA損傷——鏈間交聯[1](ICL)。許多抗癌藥物也會產生ICL來殺死腫瘤細胞。Hodskinson等人[2]在《自然》發表的文章報導了一種乙醛誘導ICL的修復機制,他們發現的這種修復機制比常規機制更安全。ICL修復失效與罕見遺傳病範可尼貧血症(FA)有關。
  • Nature新研究:酒精導致的DNA損傷能被安全修復
    當乙醛在細胞中積聚,就會與DNA反應,造成DNA雙鏈之間形成鏈間交聯(ICL)。這麼一來,DNA就被鎖死了。第二重保護,就是修復乙醛誘發的DNA交聯損傷。此前,科學家們已經發現,DNA交聯損傷可以通過範可尼貧血(FA)通路修復。方法很直接,就是把「鎖」住的部分剪開。但這樣一來,DNA就斷裂了。這就導致了新的風險:染色體重排,細胞癌變。
  • Nature:揭示蛋白支架在修復DNA斷裂中起關鍵作用
    蛋白支架示意圖,圖片來自University of Copenhagen。每天,體內的細胞分裂數百萬次,要保持它們的身份,就需要母細胞無誤地將完整的遺傳信息傳遞給子細胞。這不是一項小的任務,這是因為我們的DNA不斷受到環境和細胞自身代謝活動的攻擊。結果就是DNA鏈可以在每個細胞分裂周期中至少斷裂一次,並且這種頻率會因某些生活方式(比如吸菸)或先天性DNA修復缺陷而增加。
  • Mol Cell:新研究揭示DNA損傷後的組蛋白降解促進DNA修復
    2020年9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DNA損傷可能發生在基因組的任何地方,但大多數DNA被包裹在核小體上,這就使得修復複合體無法進入。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弗雷德裡希米歇爾生物醫學研究所和巴塞爾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DNA會誘導組蛋白耗竭,這增加了DNA纖維的可訪問性和靈活性,並提高了同源重組修復過程中的同源搜索速度。
  • Cell:新型蛋白酶可有效拆散DNA-蛋白質間的交聯 助力癌症靶向療法...
    2014年7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DNA-攜帶遺傳信息的載體,其時刻被外源性和內源性的損傷所威脅;DNA-蛋白質間的交叉連接是非常特殊的DNA損害,截至目前為止沒有人清楚特殊靶向DNA-蛋白質交聯的修復機制。
  • 脆弱的DNA如何自愈?科學家發現一種古老的多功能修復因子
    DNA損傷原因很多,化學、物理突變損傷,或者僅僅日常損耗或者老化等原因,但背後通常有數以千計的蛋白在時刻發揮修復DNA的作用。執行這項任務的蛋白在所有物種身上都是普遍存在的,事實上,不管是人類還是細菌,如果沒有致力於DNA修復的蛋白質,生命就不可能維持。
  • ChIP-seq在全基因組範圍內檢測與組蛋白、轉錄因子互作的DNA區段
    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技術(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也稱結合位點分析法,是研究體內蛋白質與DNA相互作用的有力工具,通常用於轉錄因子結合位點或組蛋白特異性修飾位點的研究。將ChIP與第二代測序技術相結合的ChIP-Seq技術,能夠高效地在全基因組範圍內檢互測與組蛋白、轉錄因子等互作的DNA區段。
  • Nature chemical biology:DNA損傷修復——老問題還有新進展
    當DNA發生損傷組蛋白γH2AX(紅色螢光)聚集在損傷位置,隨後招募53BP1(綠色螢光)幫助修復 為了保證細胞能夠存活並進行適當的複製,機體需要許多機制修復DNA損傷,雖然這個領域的研究已經進行了幾十年,但是關於這一基本過程仍有許多未解問題等待科學家們去探究。 近日,來自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就DNA損傷修復機制進行了進一步研究,揭示了這一過程的一些新信息。
  • 新研究揭示DNA損傷後的組蛋白降解促進DNA修復
    DNA損傷可能發生在基因組的任何地方,但大多數DNA被包裹在核小體上,這就使得修復複合體無法進入。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弗雷德裡希米歇爾生物醫學研究所和巴塞爾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DNA會誘導組蛋白耗竭,這增加了DNA纖維的可訪問性和靈活性,並提高了同源重組修復過程中的同源搜索速度。
  • DNA損傷反應與DNA的修復(一)
    DNA損傷的後果很嚴重,所以生物進化出了各種修復手段,針對不同類型的損傷。真核生物的DNA修復主要有4種類型:核苷酸切除修復(NER)、鹼基切除修復(BER)、錯配修復(MMR)和雙鏈斷裂修復(DSBR)。
  • 徐冬一研究組發現調控DNA修復途徑選擇的新蛋白複合物
    DNA雙鏈斷裂(Double-Strand Break,DSB)是最致命的DNA損傷之一。錯誤的DSB的修復,會導致基因突變、染色體異位或者產生對細胞有害的修復產物。為了避免這些非正常的修復,細胞必須在多種互不兼容的修復途徑中,根據細胞所處的細胞周期和DSB的末端狀態做出作出正確的選擇。這個過程稱之為DSB修復途徑的選擇調控,對於維護基因組的穩定至關重要。
  • Nature:腫瘤代謝物如何阻礙DNA修復
    其中,賴氨酸組蛋白脫甲基酶(lysine histone demethylase,KDM)可以修飾染色質,即催化DNA結合組蛋白3(DNA-binding histone 3,H3)的賴氨酸殘基(lysine amino-acid residue, termed K9)去甲基化。密切相關的是KDM4A和KDM4B。
  • 華中科技大學發現自交聯透明質酸鈉凝膠複合物的修復作用
    人臍帶間充質幹細胞(huMSCs)起源於胚胎中胚層,具有多能分化潛力,研究表明huMSCs具有修復受損組織的能力。近日,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建立了非人靈長類恆河猴IUA模型,創新性地利用自交聯透明質酸凝膠(HA-Gel)承載人臍帶間充質幹細胞(huMSCs),探索其對恆河猴子宮內膜損傷和粘連的雙重修復作用。
  • 傳說中的「永久性損傷」可以被修復?看看這個全新的DNA損傷修復機制
    劍橋分子生物研究所MRC實驗室研究團隊,對酒精以及其在人體內的代謝產物乙醛進行研究,發現乙醛會引起DNA雙鏈斷裂,導致染色體重排,永久性改變DNA序列。如果長期飲酒,使得這些突變累積得越來越多,那麼患癌風險也將越來越高。
  • Cell:戚益軍等解析小分子RNA在DNA雙鏈斷裂修復中的作用
    3月22日,國際著名雜誌Cell在線刊登了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戚益軍博士實驗室的最新研究成果「A Role for Small RNAs in DNA Double-Strand Break Repair,」文章中,研究者報導了一類在DNA雙鏈斷裂(double strand break, DSB)修復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小分子RNA。
  • Nature:帶你解析趨化因子受體-趨化因子-下遊G蛋白三元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
    研究人員解析了人源趨化因子受體CXCR2與趨化因子CXCL8(又稱IL8)及下遊G蛋白三元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同時還解析了CXCR2與設計的別構拮抗劑複合物的晶體結構。該項研究有助於深入理解內源性蛋白質分子激活GPCR的機制,助力抗癌藥物研發,促進靶向趨化因子系統的藥物設計與發展。
  • Nature:揭示DNA依賴性蛋白激酶在rRNA加工和造血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2020年3月9日訊/生物谷BIOON/---DNA依賴性蛋白激酶(DNA-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DNA-PK)是結合DNA並修復雙鏈斷裂的最重要的酶之一。這種修複方式對於產生能夠幫助免疫系統抵禦入侵者的受體至關重要。但是DNA-PK不僅結合DNA,而且還結合RNA。
  • DNA損傷反應與DNA的修復(三)
    在3個DDR激酶中,DNA-PK和ATM主要被DNA的雙鏈斷裂(DSB)激活,而ATR主要被各種單鏈損傷激活,參與多種DNA損傷的修復,對於複製細胞的生存能力至關重要。ATR的全稱是ATM和Rad3相關激酶(ATM and Rad3 related)。Rad3是一種酵母蛋白,與ATM蛋白相似。rad3突變體對電離輻射敏感,並顯示檢查點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