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黃辛 通訊員孫國根)近日,復旦大學張素春團隊首次將人類胚胎幹細胞成功轉化成特定的神經細胞,並將轉化後的中間細胞注入到小鼠大腦中,使已喪失學習和記憶功能的小鼠恢復了學習和記憶能力。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最新一期的學術期刊《自然—生物技術》。業內專家認為,該成果對治癒各種神經功能缺陷疾病有重大意義。
據介紹,張素春科研團隊選中了一種不會排斥其他物種移植物的特殊小鼠,他們首先「蓄意破壞」了小鼠大腦中掌管「學習和記憶」、被稱為「內側隔核」的大腦區域的「線路」,使小鼠暫時喪失「學習和記憶」能力。
然後,研究人員利用化學方法將人類胚胎幹細胞轉化成神經細胞,並將這些轉化後的中間細胞移植到小鼠大腦中。張素春說,這一過程有點類似於拆除一段電話線,之後你如果能找到正確的線路,需要時就能夠把「斷線」接上。
於是,研究人員將細胞移植到了小鼠記憶迴路的另一端——大腦記憶中心海馬內。植入後的幹細胞立刻形成兩種常見的、重要的神經元類型,它們分別與化學物質GABA或乙醯膽鹼能神經元進行有效溝通,並響應來自大腦的化學指令,開始特化並與海馬中的適當細胞相連接。
測試證實,這些接受幹細胞移植後「連接」成功的小鼠,常規學習和記憶能力得到了有效恢復,評分明顯優於那些依然喪失「學習和記憶」能力的小鼠。
張素春表示,該研究的終極目標是通過細胞替代來修復大腦損傷。「雖然結果很誘人,但目前幹細胞治療還不大可能立即產生效應,因為許多精神疾病,你都不知道是大腦的哪部分出現了問題。新研究更有可能即刻應用於構建藥物篩查模型。」
《中國科學報》 (2013-05-07 第1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