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一生中「最重要時刻」 胚胎原腸運動首次體外重現

2021-01-09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猴子一生中「最重要時刻」首次體外重現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科學》以「研究文章」形式在線發表了相關研究工作。

&nbsp&nbsp&nbsp&nbsp圖片來源於《科學》官網

&nbsp&nbsp&nbsp&nbsp本報記者 陸成寬

&nbsp&nbsp&nbsp&nbsp英國著名發育生物學家路易斯·沃伯特曾說:「人一生最重要的時刻不是出生、結婚和死亡,而是原腸運動。」

&nbsp&nbsp&nbsp&nbsp來自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藉助該團隊深耕多年建立的非人靈長類動物胚胎體外培養系統,將食蟹猴囊胚體外培養至原腸運動出現,並進一步發育至受精後20天,體外重現非人靈長類動物胚胎原腸運動。該研究為了解靈長類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奠定了重要的研究基礎,重現了猴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上。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囊胚在子宮「安家」前後,啟動原腸運動,形成原腸胚。受訪者供圖

&nbsp&nbsp&nbsp&nbsp一個古老的研究領域 原腸運動神秘面紗被逐漸揭開

&nbsp&nbsp&nbsp&nbsp那麼,究竟什麼是原腸運動呢?

&nbsp&nbsp&nbsp&nbsp說來話長,早期胚胎發育關乎生命本源,一直是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哺乳動物交配後,精子和卵子結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輸卵管中經一系列卵裂和分化形成囊胚。隨後,囊胚遷移至子宮著床。囊胚在子宮「安家」前後,它的部分細胞開始移動、重排和分化,啟動原腸運動,形成內、中、外三個胚層,也就是原腸胚。從囊胚發育到原腸胚的過程,就是原腸運動。

&nbsp&nbsp&nbsp&nbsp「原腸運動是早期胚胎發育最特殊的階段,細胞會從幾百個直接增加到幾千、幾萬個。」中國科學院院士、動物所所長周琪說道。

&nbsp&nbsp&nbsp&nbsp原腸運動作為胚胎發育最重要事件之一,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研究領域。早期的發育生物學家們對原腸運動的闡述各不相同,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原腸運動才有了較為統一的定義,即「細胞經有序的遷移後分化形成三個胚層」。

&nbsp&nbsp&nbsp&nbsp發育生物學家最初以結構簡單的低等無脊椎動物,如海綿、水母、海膽、線蟲和果蠅等來研究原腸運動,揭示了該過程中細胞運動、細胞極化、細胞連接和細胞間通訊等基本細胞生物學事件;繼而採用高等脊椎動物,如魚類(斑馬魚)、兩棲類(非洲爪蟾)和哺乳類(小鼠)等為模型探索原腸運動,原腸運動發生機制的神秘面紗被逐漸揭開。

&nbsp&nbsp&nbsp&nbsp2016年,來自劍橋的研究團隊建立了小鼠著床後胚胎的體外培養體系,觀察到了體外培養的小鼠胚胎前後軸的形成和卵圓柱形態發生,這一體系為闡明早期著床後胚胎發育和原腸胚發生提供了重要實驗手段。

&nbsp&nbsp&nbsp&nbsp儘管小鼠胚胎體外培養系統取得很大的突破,但即使同為哺乳動物的嚙齒類動物,其早期胚胎也與靈長類動物存在顯著不同。比如,小鼠胚胎著床後上胚層形成杯狀結構,而靈長類動物胚胎則形成雙層胚盤狀結構。因此,很難將小鼠有關原腸運動的研究結果直接推演到人類等靈長類動物。

&nbsp&nbsp&nbsp&nbsp胚胎發育的「高光時刻」 可避免人類胚胎培養14天倫理限制

&nbsp&nbsp&nbsp&nbsp原腸運動是包括人類在內的靈長類動物發育過程中的裡程碑事件。「早期胚胎發育和原腸運動發生異常往往導致妊娠失敗和出生後器官缺陷等重大疾病。」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動物所研究員王紅梅說。

&nbsp&nbsp&nbsp&nbsp然而,由於倫理限制,體外人類胚胎培養不能超過受精後14天,但靈長類動物原腸運動多發生在受精14天以後,所以生物學家一直對人類原腸運動「這一高光時刻」一無所知。

&nbsp&nbsp&nbsp&nbsp揭開原腸運動的神秘面紗,模式動物的應用對於人類認識原腸運動將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於同人類遺傳與進化較為接近,食蟹猴被研究人員選為模式動物,避免了人類胚胎培養14天的倫理限制。

&nbsp&nbsp&nbsp&nbsp在項目開展中,研究人員研究建立了一個新的體外培養體系,能夠支持食蟹猴的胚胎在受精後體外發育長達20天,首次證明靈長類動物胚胎可以在沒有母體支撐的情況下體外發育至原腸運動,並重現了靈長類動物早期胚胎發育的幾個關鍵事件。

&nbsp&nbsp&nbsp&nbsp研究人員從形態學、標記分子染色和單細胞轉錄組等多個角度提供了充分的證據,證明體外發育的食蟹猴胚胎高度重現體內胚胎發育過程,包括形成清晰的羊膜腔以及卵黃囊結構,之後發生原腸運動,形成原條結構,同時伴隨前後軸結構的差異分化。在體外培養胚胎發育的第12—16天還能觀察到原始生殖細胞,這些特徵是之前人類胚胎體外培養所未觀察到的。結合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分析,這項研究第一次提供了靈長類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羊膜細胞的基因表達特徵,並重新定義了靈長類動物早期胚胎多種細胞類型。

&nbsp&nbsp&nbsp&nbsp生殖醫學領域一項重大突破 有助找到不良妊娠及胎兒畸形原因

&nbsp&nbsp&nbsp&nbsp在王紅梅看來,該研究對探索靈長類動物早期胚胎發育和原腸運動開闢了嶄新研究平臺,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異常等重大疾病的臨床藥物研發和再生醫學的發展提供了潛在的新工具,為人類深入認識胚胎發育機制和體外孕育生命(非人)探索提供了重要數據。

&nbsp&nbsp&nbsp&nbsp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在對這項研究進行點評時表示,猴子被認為是研究人類生理學和病理學的可靠動物模型,其植入後發育的體外培養體系的建立,為研究靈長類動物的植入後胚胎發育的過程提供了平臺,將大大提高我們對靈長類和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認識及相關疾病的了解,特別是為不良妊娠及胎兒畸形病因的探討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nbsp&nbsp&nbsp&nbsp南京醫科大學生殖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沙家豪也認為:「該研究利用胚胎體外培養技術,成功解析了靈長類早期原腸發生這一重要事件,是生殖醫學領域一項重大的科研突破,同時這項技術的突破對於研究人類發育和疾病發生機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nbsp&nbsp&nbsp&nbsp這一突破有助於闡明靈長類動物的原腸胚發育的調控機理,同時促進對人類胚胎發育的認知,如:三胚層形成、胚胎體軸的形成、原條形成、細胞遷移趨化運動等過程的分子調控機制,以及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揭示高等靈長類與低等動物的差別,填補高等動物胚胎發育機制的理論空白。

&nbsp&nbsp&nbsp&nbsp與此同時,該靈長類動物的體外原腸胚形成模型系統的建立,可篩選來源於精子、卵子和宮內的致死和致畸因子;也可以幫助理解早期胚胎細胞分化,優化和提高輔助生殖技術,能為臨床治療不孕不育和防範出生缺陷提供基礎理論指導、開拓新型治療方法。由於原腸胚形成能分化為機體各個器官的三胚層細胞,對再生醫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如研究多能幹細胞分化為特定的細胞類型,用於疾病模擬和幹細胞治療。

相關焦點

  • 人類胚胎著床過程首次被解析
    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一枚受精卵長成一個嬰兒,需在發育的第7天左右著床才能存活,這期間的人胚胎細胞無法獲取,難以解析。22日,《自然》雜誌登載了我國北京大學湯富酬與北醫三院喬傑聯合團隊研究的最新突破,他們利用體外模擬人類著床策略和高精度單細胞測序技術,展現了「黑盒子」中的乾坤。「臨床上,著床失敗是導致早期流產的重要因素之一。」
  • Nature | 胚胎幹細胞懸浮培養首次構建體外類囊胚
    隨後胚胎植入子宮壁,誘導子宮內膜蛻膜化(decidualization)預示著成功著床(implantation)。著床後胚胎通過原腸作用形成外胚層/內胚層和中胚層,不同胚層細胞相互作用,為胚胎形成結構複雜的器官奠定基礎。複雜的生命歷程有著複雜的分子調節機制,為了研究這些複雜的科學問題, 科研人員研發了 體外培養體系 。
  • 「寧波市民科普課堂」我國科學家揭靈長類動物胚胎早期發育關鍵進程
    據新華社北京11月4日電(記者 董瑞豐)中國科學院一支研究團隊近日完成一項體外重現非人靈長類動物胚胎原腸發生的工作,為研究靈長類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建立了重要的研究基礎。該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刊物《科學》上。從發育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人一生中重要的時刻不是出生、結婚和死亡,而是原腸運動。這是早期胚胎發育最特殊的階段,細胞會從幾百個直接增加到幾千、幾萬個。
  • 清華醫學院紀家葵課題組首次實現人類胚胎幹細胞體外誘導為卵泡樣...
    清華醫學院紀家葵課題組首次實現人類胚胎幹細胞體外誘導為卵泡樣細胞清華新聞網6月14日電 6月12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紀家葵課題組在《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線發表了題為 《人類胚胎幹細胞體外誘導為卵泡樣細胞》( 「In vitro differentiation
  • 食蟹猴胚胎體外培養至原腸運動早期階段
    中科院相關職能部門現已推薦候選條目,歡迎大家積極參與投票,相關得票數將作為正式當選條目的重要參考依據。感謝對中科院科技創新工作的鼓勵和支持! 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原腸運動作為胚胎發育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一直是發育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
  • 楊黃恬組揭示TRF3特異性調節人胚胎幹細胞向中內胚層命運作用機制
    該研究報告了轉錄因子(TATA-box-binding protein-related factor 3,TRF3)在人胚胎幹細胞(hESCs)向中內胚層分化過程中的作用和機制,研究發現進一步加深了對人中內胚層發育機制的了解,對理解人中內胚層發育調節網絡有重要意義。
  • 回顧霍金一生中的重要時刻
    回顧霍金一生中的重要時刻艾姆布蘭斯傳媒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憑藉其成就,霍金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最年輕的會員。在其研究期間,曾出版過16本著作,其中《時間簡史》最廣為人知,這是一本講述宇宙奧秘的科普讀物,《華爾街日報》將其評論為當代物理學家關於宇宙構成以及演化理論的權威性總結。
  • 研究揭示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胚層時空分子譜系
    該研究首次構建了小鼠早期胚胎著床後發育時期高解析度時空轉錄組圖譜,揭示了小鼠胚胎多能幹細胞的分子譜系和多能性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動態變化及其調控網絡,並首次從分子層面揭示了內胚層(Endoderm)譜系在上胚層(Epiblast)產生前新的譜系來源,闡釋了Hippo/Yap信號通路在早期胚胎發育期間參與內胚層發育的重要功能。
  • 我科學家發現三種幹細胞可體外重構胚胎
    原標題:我科學家發現三種幹細胞可體外重構胚胎   31日,記者從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悉,該實驗室的韓建永團隊,將小鼠在植入子宮前3.5天囊胚在體外培養,得到三種具有無限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幹細胞系,而這三種幹細胞可體外重構胚胎並啟動著床,同時
  • 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胚層譜系發生的時空轉錄組圖譜問世
    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通過多個層次的細胞命運決定,形成了器官發生、形態建成的整個發育藍圖,是生命體最重要的分子事件之一。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伴隨著全能性的維持、分化及各種多能幹細胞的次序決定。這一過程的調控對整個胚胎的發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打開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新聞—科學網
    如果能在體外環境下讓人類胚胎繼續發育,並且仍能呈現胚胎在體內發育的結構和進程,將為深入認識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打開更廣闊的局面。   早在2016年,劍橋大學和洛克菲勒大學的兩個科研團隊在二維(2D)培養皿中成功將人囊胚延遲培養到12~13天,這些2D培養的胚胎初步顯示出體內胚胎發育的一些簡單結構。
  • Science:首次合成人造小鼠胚胎
    劍橋大學科學家 3 月 2 日發表在《 Science 》上的研究報告,他們首次在體外合成了人造小鼠胚胎。
  • 我國科學家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揭示靈長類動物胚胎發育之謎
    猴子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一種可靠的研究人類生理和病理事件的動物模型,這是因為它們在基因組和形態學特徵上與人類高度相似。在兩項新的研究中,我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體外培養(in vitro culture, IVC)系統來研究食蟹猴胚胎植入後發育到原腸胚形成階段和超過原腸胚形成階段(受精後第9~20天)。
  • 王皓毅團隊首次在體外模擬了人類X染色體的隨機失活
    在胚胎早期發育過程中,雌性的一條X染色體會發生失活,即這條染色體上大部分的基因都會關閉。該過程就像一個「天平」,需要平衡雄性和雌性X染色體之間的基因表達水平,而X染色體失活(X Chromosome Inactivation,XCI)則是這一過程中的「砝碼」。
  • Sci Adv丨首次報導可誘導胚胎休眠的天然誘導劑
    胚胎休眠對野生動物的生存具有重要意義,為其最大限度繁衍後代提供了保障。不同物種其胚胎休眠啟動和終止的機理各不相同,目前研究得比較清楚的是關於大鼠和小鼠等齧齒動物的胚胎休眠機制,其胚胎休眠和激活是受到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的嚴格調控,通過人工方法,誘導其胚胎休眠的模型,已成為研究胚胎植入過程中胚胎和母體相互作用機制的一個有力工具。
  • 小鼠早期胚胎全胚層譜系發生的時空轉錄組圖譜問世
    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通過多個層次的細胞命運決定,形成了器官發生、形態建成的整個發育藍圖,是生命體最重要的分子事件之一。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伴隨著全能性的維持、分化及各種多能幹細胞的次序決定。這一過程的調控對整個胚胎的發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離開子宮的又一步:人類胚胎在體外存活了兩周!
    差得遠了:胚胎在體外存活的時間一直無法超過一星期。很大程度上這是因為,人類胚胎開始發育之後的一星期,它就要植入子宮裡了。沒有來自子宮的信號,哪怕灌給它再多的營養也沒用,孤零零的胚胎只能死掉。這意味著早期人類發育中有許多細緻研究都做不成。 至少以前研究者是這樣認為的。
  • 科學網—小鼠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首次建立
    首次建立了來自孤雄囊胚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而這些細胞保持了一定水平的雄性印記,並進一步驗證這些細胞能夠代替精子在注入卵母細胞後產生健康的小鼠。 據介紹,單倍體細胞,如酵母,是遺傳學研究的重要工具。自然狀態下存在的單倍體細胞只有結構和功能均已特化的配子,包括卵子和精子。「然而卵子和精子不能在體外進行培養,因此也不能對其進行基因操作。」李勁松表示,如果能夠在體外建立哺乳動物的單倍體細胞系,將極大促進哺乳動物遺傳學及相關生命科學研究。
  • 科學家首次培育出馬鼠嵌合胚胎
    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記者彭茜)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及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為主的科研團隊,首次在多個物種中培育出一種新型幹細胞系,並在此基礎上生成世界首例馬鼠嵌合胚胎。研究論文已於2日在線發表在美國《細胞-幹細胞》雜誌上。這項成果在異種器官移植和瀕危動物保護方面具有應用潛力。新研究的基礎之一在於可生成嵌合胚胎的幹細胞系。
  • 複製人體胚胎細胞引起恐慌 全球反對「複製人」
    2001年11月25日,美國麻薩諸塞州先進細胞技術公司對外宣布,他們首次成功利用克隆技術培育出人類早期胚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