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廣醫三院劉見橋教授團隊,將基因編輯技術運用於人類二倍體...

2020-12-07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3月1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生殖中心主任、普通高校生殖與遺傳重點實驗室PI劉見橋教授協同廣醫三院生殖中心的杜紅姿主任以及北京蛋白質組研究中心的唐立春博士、張普民教授在國際期刊Molecular Genetics and Genomics上發表論文,報導其在人類二倍體胚胎基因編輯的最新研究成果。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可以讓科學家對人類的DNA進行定點改造,為通過改造缺陷基因來治療遺傳疾病提供了可能性。這是全球首篇關於CRISPR技術在人類二倍體胚胎中應用的描述。


劉見橋教授

1、編輯人類胚胎基因,這不是第一次

2015年,中山大學黃軍就教授發布了一項研究試著改變人類胚胎中涉及血液紊亂β地中海貧血症的特殊基因;2016年,廣醫三院範勇博士團隊嘗試編輯人類胚胎基因,以抵制愛滋病毒感染。然而,只有低於10%的細胞被CRISPR技術成功修復,效率太低使得這項技術不太可行。

在範勇的研究中,因為使用的是三倍體胚胎(兩個精子和一個卵子),多了一組染色體,胚胎本身存在缺陷,因此,對於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在健康胚胎中如何操作、是否有效等問題,科學家們仍在不懈探索。

2、全球首次:CRISPR初次應用於人類二倍體胚胎

為了解答這個難題,廣醫三院劉見橋教授所主導的團隊展開了研究。劉見橋團隊首先將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應用在異常三倍體胚胎中,結果顯示修復率依然不高,只有約10-20%。隨後,劉見橋團隊嘗試將其應用於二倍體胚胎。

研究所使用的是廣醫三院生殖醫學中心患者捐贈的未成熟卵子,科研人員先將這些未成熟卵子在體外誘導成熟,然後與捐贈的精子進行體外配對,從而獲得了20枚二倍體胚胎,但捐贈的精子均攜帶遺傳突變缺陷基因,這意味著將結合成攜帶遺傳突變基因的胚胎;劉見橋的團隊便試圖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去修復這些胚胎中的遺傳突變基因,以實現從胚胎層面阻斷遺傳性疾病垂直傳播。

3、在胚胎層面修復遺傳性疾病突變基因

第一位捐精者是G6PD酶基因G1376T突變攜帶者。G1376T純合突變是導致蠶豆病這一遺傳性疾病的常見原因,蠶豆症是一種因食用蠶豆或吸入該植物的花粉所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貧血的疾病。研究團隊分別向10枚體外成熟的卵母細胞注射了G1376T雜合突變精子。但只有兩枚胚胎攜帶了1376T突變基因,其他八枚沒有。經基因編輯後,其中一枚胚胎G1376T突變基因被修復了。但另一枚胚胎中不是所有的細胞都得到了修復, CRISPR關閉了部分細胞中的G6PD基因,而不是修復它。

第二位捐精者是beta41-42突變基因攜帶者。beta41-42突變是血液病β-地中海貧血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團隊分別向另外10枚體外成熟的卵母細胞注射了beta 41-42雜合突變精子,但只有四枚胚胎攜帶beta41-42突變基因,其他。研究人員對這四枚攜帶地貧缺陷基因的胚胎進行編輯,其他六枚沒有。經基因編輯後,四枚缺陷胚胎有一個經CRISPR編輯後引入了另一種突變,而不是修復beta41-21基因;在另一枚胚胎中,只有部分細胞被成功修復,產生了一個嵌合胚胎;其他兩枚則沒有成功修復突變基因。

20枚胚胎中只有6枚胚胎攜帶遺傳性疾病的突變基因,基因編輯實驗所用的樣本量很小,但結果顯示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修復成功率較以往報導有了明顯提高,因為其中有1枚胚胎的全部細胞都被修復了,有2枚胚胎實現部分細胞被修復。這證實了,CRISPR在二倍體胚胎中的效果要比之前在三倍體胚胎中的應用好的多,基因編輯技術依然顯示出強大的阻斷遺傳性疾病垂直傳播的潛力。

儘管不能僅基於6個胚胎得出確定的結論,但是這些結果是令人鼓舞的,因為它們表明CRISPR基因修復在正常細胞中更有效。該論文目前受到國際頂級期刊和媒體的高度關注,如New Scientist、MIT Technology Review等。

研究負責人劉見橋教授指出:「雖然植入前遺傳學診斷能很大程度地避免遺傳缺陷兒的出生,但對於部分不能生育正常後代的夫婦(如顯性遺傳病)來說,CRISPR技術就是她們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在符合目前實驗倫理的情況下,CRISPR技術應用於人類二倍體胚胎的基礎實驗能為其對阻斷遺傳性疾病垂直傳播提供更好的參考價值」。

4、臨床應用?還「為時過早」

首次將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於人類二倍體胚胎,劉見橋教授的這項研究更真實地說明了該技術對於阻斷人類致病基因子代傳播的潛力,儘管如此,劉見橋認為, 「CRISPR/Cas9技術實現臨床應用還有很長一條道路要走。就目前的結果來看,雖然我們的研究發現CRISPR/Cas9對於人類二倍體胚胎的修復效率不低,但該技術還遠遠不能安全地用於胚胎編輯。為了更安全地使用CRISPR技術對攜帶遺傳突變基因的胚胎進行基因修復,我們需要找到防止胚胎嵌合的方法,而且還要對編輯過的胚胎進行各種測試,以保證沒有產生任何錯誤基因,確保後代安全」。

幸運的是,目前研究已經取得了進展:至少兩個團隊已經找到了減少動物中嵌合性風險的方法,也可以通過在IVF之前編輯精子和卵子的基因組而不是胚胎來避免嵌合。預計未來幾年內可能成功實現。Lovell-Badge還指出,也有一些疾病,可能跟它並沒有關係,例如代謝性肝病,只需要其中20%的功能就足以保持人們的健康。

5、風險與機遇並存

無論是通過華人科學家張鋒,還是中國的知名遺傳學者黃行許教授,以及美國哈佛大學的George Church教授等,基因編輯的新時代已經開啟。

作為廣東省首兩例試管嬰兒的誕生地、廣東省規模最大的生殖醫學中心之一,廣醫三院生殖醫學中心自上世紀以來一直關注並持續開展生殖健康相關的臨床實踐與基礎研究。著眼於優生優育和提高人口質量的目的,隨著廣東省高校生殖與遺傳重點實驗室在廣醫三院建立,生殖醫學中心在不孕不育病因研究、胚胎性基因疾病修複方面已經具備一定研究基礎。

關注生殖健康、提高人體健康和人口素質是廣醫三院生殖醫學中心開展科學研究、進行臨床實踐的最終目的和旨歸。地中海貧血是兩廣常見的遺傳性疾病,嚴重危害人群健康,給社會造成沉重負擔,此次運用基因編輯技術從胚胎層面修復地中海貧血、蠶豆病等遺傳疾病的基因,是廣醫三院生殖醫學中心在阻斷地貧遺傳、提高兩廣地區生殖健康上的有益嘗試。

6、未來前景:誰會是這個領域的規則制定者

自2015、2016年發表的關於CRISPR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的報導後,各方激烈討論。關於基因編輯技術可能帶來的倫理風險也備受關注,2017年2月15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出臺一份長達261頁的報告,鄭重提出「應該允許科學家修改人類胚胎,以消除鐮狀細胞性貧血等毀滅性遺傳疾病,但基因編輯技術充分應用於人類,當同步設定適當的限制條件。」可以看到,當前研究者以及公眾現在更加理性地看待此類研究。胚胎編輯技術也逐漸被人們接納。

或許,強大的基因編輯工具未來有一天將用於人類胚胎、卵細胞和精子治療,能夠移除導致遺傳疾病的基因。從黃軍就教授針對地中海貧血症的基因編輯,到範勇團隊針對愛滋病的胚胎細胞實驗,再到劉見橋教授團隊對人類二倍體胚胎基因編輯的嘗試,這都是中國學者在提升人類健康之路上做出的努力探索,也是中國團隊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之中所取得的先機。要知道,無論中國學者做與不做,總是會有人推進的。而將來制定遊戲規則的,一定是這個領域的先行者。我們要做的是在自己所堅信的道路上,認真做好手中的研究,取得自主的智慧財產權和話語權。

相關焦點

  • 我科學家探索從胚胎層面修復基因缺陷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劉見橋教授團隊20日發布了一項最新科研成果,首次將CRISPR基因編輯技術運用於人類二倍體胚胎(即一個卵子和一條精子組成的胚胎),並對攜帶遺傳突變基因的胚胎進行了修復,證實了基因編輯技術通過改造缺陷基因來治療遺傳疾病的可能性。
  • 基因編輯胚胎「治癒」遺傳病?
    廣醫三院醫學團隊全球首次將基因編輯技術運用於人類二倍體胚胎修復遺傳性缺陷基因    但如果能夠在患者的生命處於最初始的胚胎階段,就對其特定的致病基因進行改造,這是不是可以一勞永逸?在沒有基因編輯技術之前,這類想法顯得天方夜譚,有了成熟的基因編輯技術,並且編輯的效率大大提升了,類似的基因改造計劃成為了可能。劉見橋教授團隊,這次進行的研究,是在二倍體胚胎上進行基因編輯。
  • 對話丨編輯人類胚胎基因學者:爭議很大,兩年才通過倫理審議
    劉見橋的團隊試圖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去修復胚胎中的遺傳突變基因。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生殖中心主任、廣東省普通高校生殖與遺傳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劉見橋教授團隊試圖用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來消除遺傳病的研究成果近日引發關注。
  • 最頂級的造型師,名叫Cas9……|基因編輯|基因|地中海貧血|遺傳
    我們知道,有很多遺傳病是從受精卵產生的一刻就註定有沒有辦法與悲催的命運抗爭廣醫三院的劉見橋團隊做了努力他們希望能夠通過基因編輯在遺傳病的治療上找到一線曙光……近日,《自然》發布了2019年度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其中有一位被稱為「CRISPR轉化者」的鄧宏魁,他的研究是通過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和白血病
  • 如何防止基因編輯技術突破底線:警惕科學狂人再現
    而全球首次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的實驗系由中國科學家開展。2015年4月,廣州市中山大學的黃軍就研究組在學術期刊《蛋白質與細胞》(Protein & Cell)中發表論文,報告了利用CRISPR技術對86個人類三倍體(3PN)胚胎細胞中的HBB基因進行基因編輯實驗的結果。
  • 華人科學家張鋒教授團隊終獲CRISPR基因編輯專利權
    麻省理工學院張鋒教授團隊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Jennifer Doudna教授團隊歷經5年的「專利權爭奪大戰」,終於在美國時間2018年9月10日塵埃落定,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CAFC
  • 2015年基因編輯技術重大成果:首次修改人類胚胎基因
    首次修改人類胚胎基因 2015年4月,中國中山大學的科研人員修改了人類胚胎的基因,屬世界首次,相關成果已經在學術雜誌《蛋白質與細胞》上發表。黃軍就和他的團隊表示,實驗結果說明,從基因編輯到基因療法技術,中間有明顯的障礙,在進行任何臨床應用之前,仍有所多問題要研究清楚。 2015年12月1日,由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醫學院、中國科學院和英國皇家學會聯合組織召集的人類基因組編輯國際峰會(International Summit on Human Gene Editing)在華盛頓拉開帷幕。
  • 北醫三院喬傑團隊在Mol Cell發文報導人類卵泡發育過程基因表達...
    2018年11月21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教授團隊在《細胞》雜誌子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IF=14.248)發表題為「Transcriptome Landscape of Human Folliculogenesis Reveals Oocytes and Granulosa Cells Interactions(人類卵泡發育過程轉錄調控及卵母細胞與顆粒細胞的相互作用
  • 範勇教授: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在人類胚胎水平治療遺傳病的應用
    本次大會邀請到國內相關企業的專家和眾多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基因編輯在臨床應用中的重大突破,大會期間設有主題討論環節,針對基因編輯技術實現規模化的臨床應用面臨的困難、基因編輯技術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應用、未來會不會有更好的基因編輯技術出現, 特別是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等問題進行探討。
  • ...三院喬傑團隊在Mol Cell發文報導人類卵泡發育過程基因表達調控...
    2018年11月21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教授團隊在《細胞》雜誌子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IF=14.248)發表題為「Transcriptome Landscape of Human Folliculogenesis Reveals Oocytes and Granulosa Cells Interactions(人類卵泡發育過程轉錄調控及卵母細胞與顆粒細胞的相互作用
  • 首次!夏慶友教授團隊構建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夏慶友教授團隊構建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2020-05-22 04: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華中農大棉花團隊建立四倍體棉花CRISPR-Cpf1高效基因編輯系統
    之後,一種新型的Cas蛋白(Cas12a/Cpf1)的出現擴展了基因編輯所依賴的Cas蛋白的種類,這個新型蛋白與之前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相比,具有編輯過程簡單,分子量小,更特異的PAM序列,剪切位置不同,產生粘性末端及脫靶效率低等優點,因此,由它介導的CRISPR-cas12a系統作為一類新型的基因編輯工具,在植物的基因編輯中廣泛引起人們的關注。
  • 臺教授將蘭花染色體從2倍體變4倍體花型大1倍(圖)
    陳文輝研發穩定四倍體養蘭技術,將二倍體蘭花育成四倍體蘭花,使蘭花變大一倍。(來源:美國世界日報)  中新網11月28日電高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陳文輝成功研發將蘭花染色體從二倍體變四倍體,讓蘭花花形大了一倍、更香更豔麗、抗病性更強。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除四倍體技術,高雄大學生科系正與成功大學團隊研究找出控制香味的基因,計劃將香味以基因轉殖技術移入蘭花中,屆時讓蝴蝶蘭飄著燻衣草花香將不再是夢。
  • 南科大靳文菲團隊發表二倍體基因組三維結構科研成果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靳文菲課題組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趙可吉實驗室合作發表二倍體基因組三維結構的科研成果,該論文以「Diploid genome architecture revealed by multi-omic data of hybrid mice」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
  •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不能「為所欲為」
    人民網北京2月15日電 (趙永新 趙竹青)2月15日零點(華盛頓時間2017年2月14日11時),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就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技術、倫理與監管,向全世界發布其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人類基因編輯這一技術利器不能「為所欲為」,必須「按規矩行事」,嚴格遵守相關原則和標準。
  • 華大組裝完成人類二倍體基因組序列
    華大組裝完成人類二倍體基因組序列  5月26日,華大基因研究人員首次基於新一代測序技術,開發策略和方法組裝出迄今最完整的單倍體水平的二倍體基因組序列,為從頭組裝雜合度高的基因組奠定了基礎。該最新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  人類基因組是二倍體,完整了解每個染色單體的變異對基因組信息的解讀具有重要意義。
  •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基本原則提出
    報告提出,要利用現有的監管體系來管理人類體細胞基因編輯研究和應用,將其臨床試驗、治療限制在疾病與殘疾的診療、預防範圍內,從其應用的風險和益處來評價安全性、有效性,在應用前需要廣泛徵求大眾意見。  就生殖(可遺傳)基因編輯,報告提出,有令人信服的治療或預防嚴重疾病、嚴重殘疾的目標,並在嚴格監管體系下使其應用局限於特殊規範內,允許臨床研究試驗。
  • 基因編輯技術:人類獲得「改寫生命劇本的神筆」
    國家首批「千人計劃」特聘專家、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松陽洲教授團隊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並認為基因編輯技術將讓人類獲得「改寫生命劇本的神筆」,為戰勝疾病提供全新的有效工具。  2015年4月,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黃軍就及其同事完成了全球首次對人類胚胎進行的遺傳性致病基因的修復實驗,引發全球科學界和社會的關注。
  • 迄今最完整的人類單倍體水平的二倍體基因組序列
  • 基因編輯帶來了技術革命,也帶入了倫理困境
    戴維·劉及其研究團隊所發明的鹼基編輯器能夠恢復這類突變,從而可能治療該類疾病,這就是該研究成果的重要意義所在。此外,這種鹼基編輯器對細菌細胞和人類細胞的DNA都能生效,相比以前只應用於細菌細胞的方法適用範圍更廣。它引入預期突變的效率約為50%,相比其他基因組編輯方法效率更高,而且幾乎不會產生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