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RISPR「專利世紀之戰」最新進展:華人科學家張鋒再佔上風,博弈仍在繼續
提起 CRISPR 技術,我們可能會想到 2018 年飽受爭議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打破錢學森記錄的華人科學家張鋒,當然,還有一場持續多年的專利戰。雷鋒網注意到了 Bio 生物世界的說法:由於 CRISPR 基因編輯在疾病治療和基因改造方面極具前景的應用價值,其在真核細胞(包括人類細胞)中的專利是含金量最高的。也就是說,雖然 CVC 團隊被判定為「技術關鍵發明者」,但這一輪贏家還是另一邊的張鋒團隊。
-
基因編輯CRISPR技術共同發明人叢樂:張鋒為何痛失諾獎?
10月9日,MIT/Broad Institute張鋒實驗室的第一個博士生、現任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叢樂向21新健康記者表示,諾貝爾獎對於基因編輯技術的認可,揭示了這一技術的影響力和重要性,他祝賀上述兩位科學家獲獎,但對於張鋒未能分享諾獎感到遺憾。
-
基因編輯CRISPR技術共同發明人叢樂:張鋒為何與諾獎失之交臂?
10月9日,MIT/Broad Institute張鋒實驗室的第一個博士生、現任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叢樂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諾貝爾獎對於基因編輯技術的認可,揭示了這一技術的影響力和重要性,他祝賀上述兩位科學家獲獎,但對於張鋒未能分享諾獎感到遺憾。
-
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華人張鋒,卻因「基因編輯」專利坐擁百億
10月7日,諾貝爾化學獎正式揭曉,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無緣科學大獎,卻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專利上佔據上風!華人科學家張鋒在這一領域做出了傑出貢獻,他是第一個將CRISPR應用在真核細胞上的科學家。
-
華人科學家張鋒:贏了專利,輸了諾獎
2020諾貝爾獎化學獎發給詹妮弗·杜德納和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後 ,從微博到推特,都響起了同一種疑問:張鋒呢?張鋒,1982年出生於石家莊,美籍華人科學家。 哈佛本科、斯坦福博士;打破錢學森曾創下的記錄、成為麻省理工學院歷史上最年輕的華人終身教授,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院士……他和杜德納、卡彭蒂耶曾經是隊友,後來也成了對手。
-
華人科學家張鋒:贏了專利,輸了諾獎
2020諾貝爾獎化學獎發給詹妮弗·杜德納和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後 ,從微博到推特,都響起了同一種疑問:張鋒呢?張鋒,1982年出生於石家莊,美籍華人科學家。哈佛本科、斯坦福博士;打破錢學森曾創下的記錄、成為麻省理工學院歷史上最年輕的華人終身教授,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院士……他和杜德納、卡彭蒂耶曾經是隊友,後來也成了對手。
-
獨家專訪│基因編輯CRISPR技術共同發明人:張鋒為何痛失諾獎?
10月9日,MIT/Broad Institute張鋒實驗室的第一個博士生、現任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叢樂向21新健康記者表示,諾貝爾獎對於基因編輯技術的認可,揭示了這一技術的影響力和重要性,他祝賀上述兩位科學家獲獎,但對於張鋒未能分享諾獎感到遺憾。
-
獨家專訪│基因編輯CRISPR技術共同發明人叢樂:張鋒為何痛失諾獎?
10月9日,MIT/Broad Institute張鋒實驗室的第一個博士生、現任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叢樂向21新健康記者表示,諾貝爾獎對於基因編輯技術的認可,揭示了這一技術的影響力和重要性,他祝賀上述兩位科學家獲獎,但對於張鋒未能分享諾獎感到遺憾。
-
與諾貝爾化學獎失之交臂的華人張鋒,卻因為專利已坐擁百萬
之後,各個領域的科學家應用這些技術創造了很多科學奇蹟。對於以前的科學家來說,想要改變一定的基因序列那可是非常困難的,需要幾年時間,但是經過他們兩個人的技術改變,編輯基因僅僅需要幾周的時間。這大大降低了基因編輯的門檻,而且為很多不可能實現的基因編輯創造了可能性。
-
CRISPR技術獲諾獎,為什麼張鋒與諾獎失之交臂?
>將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於哺乳動物和人類細胞的華人科學家張鋒,卻與該獎失之交臂。因為簡單、廉價和高效,CRISPR已經成為全球最為流行的基因編輯技術,被稱為編輯基因的「魔剪」。科學家通過它可以高效、精確地改變、編輯或替換植物、動物甚至是人類身上的基因,經過改造的CRISPR技術被廣泛地應用於農業和生物醫藥領域。Jennifer Doudna 和 Emmanuelle Charpentier做了什麼貢獻?
-
CRISPR三巨頭之一張鋒:失掉了諾獎,贏得了專利
1、80後青年科學家張鋒之所以很多人聯想到張鋒,是因為他與這兩位獲得諾獎的女科學家被圈內稱為CRISPR三巨頭。張鋒是美籍華人,1982年出生於石家莊,從小就是妥妥的學霸。本科哈佛,博士斯坦福。2017年,年僅35歲的張鋒被史丹福大學升為終身教授,成為麻省理工最年輕的華人終身教授。可以說,用「年少有為」四個字形容他最是貼切的。
-
【盤點】基因編輯大咖張鋒博士CRISPR系統亮點研究
《紐約客》萬字長文講述CRISPR背後的隱秘江湖《紐約客》長文記錄了強大的基因編輯工具CRISPR,並講述了華人生物學家張鋒,以及基因編輯技術的歷史、科學、專利爭議和倫理紛爭等不為人知的故事。非常值得一讀。34歲的張鋒是哈佛-麻省理工布羅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 of Harvard and M.I.T)最年輕的核心成員,也是成就最大的人之一。
-
「基因魔剪」原創者獲諾貝爾化學獎,華人學者張鋒與之無緣
法國科學家埃馬紐爾·夏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和美國科學家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Doudna)因「開發出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而共同獲得這一獎項。這兩位科學家發現了基因技術最鋒利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利用這些技術,研究人員可以極其精確地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
-
張鋒團隊CRISPR基因編輯系統可減少脫靶效應
今日,CRISPR-Cas基因編輯系統的先驅之一張鋒教授在《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布一項重要進展,報告了第三個可以編輯人類細胞基因組的CRISPR-Cas系統:CRISPR-Cas12b。
-
兩位基因編輯技術開拓者針對「基因編輯嬰兒」 發聲
新京報快訊(記者 陳沁涵)針對全球首例基因編輯嬰兒事件,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兩位開拓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分子和細胞生物學教授詹妮弗·杜德納和麻省理工學院華人科學家張鋒,於26日先後發表聲明。
-
基因編輯技術獲諾貝爾化學獎,華人科學家張峰無緣獲獎
Charpentier和美國科學家Jennifer A.」的CRISPR/Cas9(一種分子工具),它可對基因進行定點編輯。 近年來,以CRISPR/Cas9為代表的基因編輯技術已成為生命科學領域的關注焦點。除了此次獲獎的科學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Jennifer A. Doudna,此前的獲獎熱門人選華人科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博德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張鋒和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George Church與此次諾獎失之交臂。
-
張鋒贏得專利、憾失諾獎,細數CRISPR基因編輯三巨頭之間的愛恨情仇
由於CRISPR基因編輯在疾病治療和基因改造方面極具前景的應用價值,在真核細胞(包括人類細胞)中的專利顯然是含金量最高的。但該裁定同時肯定了詹妮弗·杜德娜和埃瑪紐埃爾·卡彭蒂耶團隊是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關鍵發明者。這意味著,CRISPR的專利戰還將持續下去。
-
「諾獎」種子選手張鋒的商業版圖
華人學者張鋒的雙面人生哈佛本科、斯坦福博士,打破錢學森曾創下的記錄、成為麻省理工學院歷史上最年輕的華人終身教授,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院士,深度參與兩項「諾貝爾獎」級別的研究……#詳細了解他的經歷,點擊果殼往期推文#《帶著「主角光環」的美籍華人科學家》頂著這些「光環」,美籍華人科學家張鋒
-
CRISPR基因編輯系統獲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
早在1987年,一支日本團隊(石野良純教授為第一作者)就已發表論文,表明大腸桿菌裡也有類似的序列。不少科學家認為,這是人類首次知道CRISPR序列的存在。然而,這支日本團隊當時並沒有對CRISPR序列進行詳細的研究,因此它的功能還不為人所知曉。
-
兩位女性科學家憑「基因魔剪」斬獲諾獎,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與之無緣?
科學家通過CRISPR可以高效、精確地改變、編輯或替換植物、動物甚至是人類身上的基因,經過改造的CRISPR技術被廣泛應用於農業和生物醫藥領域。由於簡單、廉價和高效,CRISPR已經成為全球最為流行的基因編輯技術,被稱為編輯基因的「魔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