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0種代謝異常引起的癲癇,可治療!

2021-01-09 騰訊網

可治療的代謝性病因應儘早考慮,及早發現和治療。

癲癇發作是一種嚴重且可能致殘的神經系統疾病,嚴重影響患者及其家庭的生存質量。但隨著檢測技術的逐步提高,越來越多的代謝性癲癇發作得到及時診治。

在今年的中華醫學會第二十五次全國兒科學術大會中,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小兒神經科的梁建民主任向我們詳細講解了10種可治療的代謝性癲癇。

其中一些症候群是少見病、罕見病,還有的致病機制不明,有的亞型繁多,通過梁主任的分享相信會讓大家對代謝性癲癇有進一步的認識。

1

PLP——維生素B6相關性癲癇

磷酸吡多醛(PLP)是維生素B6(VB6)的腦內活性形式,目前發現的PLP依賴的細胞活動有160多種,人類中有56-70種。主要是胺基酸、神經遞質、核酸、碳水化合物等。

VB6主要從飲食中攝取,在肝臟中經過PL激酶及PNP氧化酶作用而生成PLP,然後再經磷解作用而轉變為PL,進入循環系統中,運至有磷酸激酶的組織形成PLP。

PLP在胞內的調控和穩態十分複雜,包括多種酶和PLP穩定蛋白。

VB6相關性癲癇的核心機制,是VB6代謝通路相關蛋白編碼基因突變,間接地因其他代謝病產生毒性代謝物消耗破壞VB6/PLP。

其中包括:VB6依賴性癲癇(PDE)、VB6反應性癲癇(PRE)、VB6相關罕見單基因病。

(一)VB6依賴性癲癇(PDE)

其中由於AASADH缺陷導致的,有4個發病年齡段:新生兒期、2月齡期、嬰兒晚期、兒童期。而PLPHP缺陷的早產率高,發病早,GTCs≧50%,初生幾天常出現高甘氨酸/高乳酸,易誤診為線粒體腦病/甘氨酸腦病,MRI腦發育延遲。

臨床表現該病可能伴隨的症狀有:孤獨症、強迫症、認知缺陷、運動遲緩和肌張力減退的交叉組合,可能伴有多種代謝紊亂。發作類型國內報導為局灶性發作為主。腦電圖無特徵性。MRI無特異性,其中胼胝體發育不良、非特異性白質異常和腦積水多見。

診斷PDE的代謝物診斷標記物有:ɑ-AASA、PIP(哌啶酸)、PLP、6-oxo-PIP(6-氧哌啶酸鹽)和Δ2-P6C(哌啶-6-羧酸鹽),其中6-oxo-PIP和Δ2-P6C是穩定性代謝產物,在尿液中可保存4個月仍可檢測。

治療包括:癲癇持續狀態的治療和補充VB6

治療的注意事項包括:1)伴發熱性疾病時:VB6劑量增加1倍。2)葉酸反應性:在VB6無/部分有效時,加亞葉酸。3)VB6反應延遲,最遲達1.5月。4)早發異常反應:GABA最初短期升高,出現抑制性反應,繼續用藥很快消失。5)VB6副反應:短期運用可以恢復,建議維持期VB6

預後PDE的預後,嬰兒期常死於癲癇持續狀態。延誤治療會導致腦癱、視覺障礙、小頭、腦積水。單純VB6/PLP治療常有行為和語言問題,少數發作可以完全控制,並且發育正常。

目前治療建議:VB6(抗驚厥)+限制賴氨酸+補充精氨酸(改善發育)。

(二)VB6反應性癲癇(PRE)

臨床特徵:VB6單藥/AEDs添加VB6後控制發作,10%-30%嬰兒痙攣症大劑量VB6有效。

治療窗口:VB6多僅在嬰兒痙攣階段有效,演化為局灶性癲癇/LGS後療效減低。

致病基因:未確定。

日本推薦:所有嬰兒痙攣首選大劑量VB6,最少10d。

(三)PLP反應性癲癇腦病——PNPO基因突變

該病早產率高,Apgar評分低,多出生後數小時-3d出現新生兒驚厥,智力運動發育落後,肌張力低,ALP可升高≧2-3倍(機制不明),EEG可痙攣發作-高度失率。

治療是補充PLP,多數有效,少數PLP可惡化病情(機制不明),一般需終身補充。

(四)Mabry症候群

該病表現為高磷酸酯酶症+智力障礙症候群,是少見的常隱遺傳病,表現為特殊面容及體徵:眼距寬、鼻子短、上唇外翹、末節指趾發育不良/短小。癲癇是最常見症狀(少數無),也可表現為中-重度智力運動發育落後,伴/不伴系列先天性畸形,血清ALP升高。

致病相關基因:糖基磷脂醯肌醇(GPI)錨定蛋白相關基因突變,全球僅報導20例。

治療是補充VB6。

(五)低磷酸醯酶症(HPP)

該病主要表現為ALP極低+癲癇發作,是遺傳性罕見骨礦物質代謝病,是由於編碼組織非特異性同工酶(TNSALP)的ALPL基因LOF突變,導致ALP活性降低,PLP去磷酸化障礙,無法轉運至神經元內,導致抽搐發作。

有6種臨床類型,其中圍產期嚴重/致死型,可以出現VB6依賴性驚厥發作,未經治療會早期死亡。ALP降低涉及許多疾病的鑑別,ALPL突變並非都可診斷為HPP,其緊密依賴表型。

治療主要涉及抗驚厥治療,皮下注射重組ALP酶,補充VB6,AEDs治療。

(六)脯氨酸代謝病

該病包括6種酶和6種代謝病,此次重點關注高脯氨酸血症II型(HPII型),是ALDH4A1編碼的線粒體酶PSCDh缺陷,由於PSC向穀氨酸代謝受阻。

該病發病率為1/70萬,臨床表現為癲癇發作,檢測發現尿P5C陽性+高脯氨酸血症,部分也會表現為高鳥氨酸血症。臨床易累及神經系統,導致生長發育障礙,精神障礙,腦病。

治療上應控制癲癇發作,VB6治療有效。

2

葡萄糖轉運蛋白1缺乏症候群(GLUT1DS)

該病腦功能穩定,不是進行性神經退行性疾病,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編碼GLUT1的SLC2A1基因突變引起。

臨床特徵嬰兒期多癲癇起病,兒童期多共濟失調起病。36%為複雜型,癲癇的發病率為44%-90%,癲癇可能是唯一表現,也是兒童期的主要表現。青少年期患者部分出現運動障礙,可以伴隨出現溶血性貧血。

診斷腦電圖沒有特異性,可作為初篩試驗,口服葡萄糖後30min內腦電圖改善,可維持180min。診斷主要依據腦脊液葡萄糖

治療生酮飲食,治療數天內症狀改善,停止生酮飲食後短期內復發。還有基因治療,AAV9-glut1基因導入神經元也在動物試驗中獲得了成功。

3

發育遲緩、癲癇和新生兒糖尿病症候群(DEND症候群)

該病屬於罕見的永久性新生兒糖尿病症候群,表現為發育遲緩+癲癇+新生兒糖尿病,在出生6月內發生嚴重高血糖,癲癇發作在1歲內多見,致病基因是編碼K+-ATP通道的KCNJ11(多見)或ABCC8基因(較少)。

診斷主要依賴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測+基因檢測。

治療藥物包括:磺脲類,關閉K+-ATP通道,恢復胰島素分泌;AEDs治療。

04

高胰島素血症和高氨血症症候群(HI/HA)

該病發病是由於GLUD1突變,其可編碼穀氨酸脫氫酶(GDH),肝腎/胰腺β細胞/腦表達。該症候群主要表現為反覆空腹或高蛋白飲食低血糖,高氨血症,絕大多數血氨升高3-5倍。癲癇發作,發育遲緩。

治療上包括飲食治療:多次餵養,足夠碳水化合物+限制蛋白質;K+-ATP通道開放劑:二氮嗪,3mg/kg;降氨治療;AEDs治療。

5

肌酸缺乏症候群(CDS)

該病由於肌酸合成或轉運障礙,肌酸轉運蛋白缺乏(CRTR),是一組影響肌酸合成和轉運的先天性遺傳代謝性疾病,其生化特點為腦肌酸缺乏,故也稱大腦CDS。

患者發育遲滯的輕重程度不同,故表現也不同,而運動發育障礙多為錐體外系的表現。臨床上常根據基因缺陷的類型將CDS分為3類。

口服肌酸替代治療可有效補充腦肌酸,可有效改善癲癇發作及椎體外系的運動障礙表現。

6

絲氨酸缺乏症

該病檢測腦脊液中的L-絲氨酸為首選方法,基因檢測包括:3-PGDH、SLC1A4等。治療是補充L-絲氨酸(200-600mg/kg·d)和甘氨酸(200-300mg/kg·d)。

預後:癲癇發作減輕或消失,髓鞘形成、痙攣、進食和行為改善,但精神運動發育很少改善。

7

四氫生物蝶呤缺乏症(BH4D)

BH4D又稱異型苯丙酮尿症(PKU),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四氫生物蝶呤(BH4)缺乏導致腦內神經遞質(DA、5-HT)合成障礙,導致嚴重的神經系統損傷。BH4合成/代謝途徑某種酶先天性缺陷,高苯丙氨酸血症(HPA),根據各種酶缺乏的不同有各種不同類型。

治療上主要有低苯丙氨酸飲食治療,BH4補充,補充神經遞質前質。

預後:5月齡前早期治療可改善長期神經發育結局,未治療可導致發育延遲、異常運動、癲癇發作、過早死亡。

8

腦葉酸缺乏症

葉酸是機體細胞生長和繁殖必需物質,5-甲基四氫葉酸(5-MTHF)是在血液和腦脊液中的主要形式。S-腺苷-甲硫氨酸(SAM),參與細胞所需的100多種甲基化反應。

該病臨床表現為嬰幼兒和兒童期頑固性癲癇,發育遲緩/倒退,運動障礙和ASD表現。部分患兒伴視力、聽力損害,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腦脊液中5-MTHF低是主要的診斷依據。

治療:亞葉酸(5-MTHF)治療,不建議使用葉酸治療,葉酸和5-MTHF競爭葉酸受體會導致症狀加重。

9

生物素酶缺乏症(BTD)

生物素/生物素酶,參與多種支鏈胺基酸分解代謝、糖異生和脂肪酸合成。我國該病的皮膚溼疹/脫髮/反覆真菌感染少見。

整體多於3月齡起病(至少≧12d),70%出現癲癇,驚厥首發多見,多因疾病/發熱/禁食誘發,少數部分性/完全性BTD可直到青春期無任何症狀。BTD臨床表現複雜多樣,包括神經系統、呼吸系統、皮膚表現,免疫缺陷,反覆嚴重感染。其中神經和皮膚損害突出。

治療主要是補充生物素,避免使用生雞蛋(含抗生物素蛋白),多數BTD患兒均需終身服用生物素,包括無症狀者。

10

非酮症高氨酸血症

該病又稱甘氨酸腦病。臨床有多種分型,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經發育遲緩,肌張力低下和癲癇發作。

診斷主要依據腦脊液和血漿中甘氨酸升高,腦脊液/血漿甘氨酸比值升高,MRS可識別甘氨酸信號,肝臟穿刺檢查甘氨酸裂解酶系統活性/基因檢測進一步確診。

治療上苯甲酸鹽可與甘氨酸結合形成馬尿酸鹽從尿排出,降低血甘氨酸。NMDAR阻滯劑:右美沙芬;AEDs治療;檢測及補充肉鹼。

最後梁主任總結到隨著研究的深入可治療的遺傳代謝性癲癇譜會不斷擴大。臨床上遇到偏離「良性」演變規律或AEDs治療反應不佳時需要尋找代謝性病因。可治療的代謝性病因應儘早考慮,及早發現和治療,有時可能完全抑制和逆轉癲癇發作,獲得滿意的神經發育結局。

本文首發:醫學界兒科頻道

報導專家: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小兒神經科 梁建民主任

本文整理:醫學界NCCPS 2020報導組-毛慄子

責任編輯:李小榮

相關焦點

  • 從基因層面治療癲癇可提高患者預後
    廖衛平教授介紹,癲癇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患病率約為5‰,其病因有多種,但其中遺傳性病因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比例,與基因有關的癲癇發生約佔50%。「即使是由結構性異常引起的癲癇,大部分亦可能有遺傳性因素參與。」他指出,隨著高通量測序技術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基因被發現與癲癇相關,至今全世界已報導與癲癇相關的基因超過1000個。
  • 梁樹立:兒童癲癇治療第一目標是無發作
    健康時報記者癲癇是兒童神經科第一大疾病「突然倒地、渾身抽搐、意識不清、口吐白沫……」這是大家比較熟悉的癲癇發作的症狀。癲癇是神經系統常見疾病之一,在成年人中的患病率僅次於腦卒中。而在兒童神經系統常見疾病中,癲癇患病率位居第一位。「癲癇的發病年齡呈現明顯的U形,兒童和老年人是發病的兩個高峰年齡段。」
  • 出國看病科普:兒童癲癇的治療
    出國看病專業服務機構盛諾一家經諮詢後了解到,兒童癲癇可選擇藥物和外科手術、神經調控等方式來治療。無明確病因的癲癇首選藥物治療,對於有明確病因引起的癲癇,如局灶皮質發不良,腦顏面血管瘤病,建議早期手術治療,此類繼發性癲癇,自愈可能性極低,早期手術治療後腦功能可進一步代償發育。
  • 癲癇:尖叫、面色青紫、口吐白沫,難以判斷的癲癇怎麼辨別?
    癲癇是慢性反覆發作性短暫腦功能失調症候群,以腦神經元異常放電引起反覆癇性發作為特徵,是神經系統常見疾病之一。臨床上可根據癲癇發作類型選用抗癲癇藥物,一旦找到可以完全控制發作的藥物和劑量,就應持續用藥。目前多主張用一種藥物,確認單藥治療失敗後,方可加用第2種藥物。常用藥物有地西泮、卡馬西平、丙戊酸鈉、乙琥胺、苯巴比妥、氯硝西泮、託吡酯、加巴噴丁、苯妥英鈉。癲癇的症狀患者突然意識喪失,繼之先強直後陣攣性痙攣,常伴尖叫、面色青紫、舌咬傷、口吐白沫或血沫、瞳孔散大,持續數十秒或數分鐘後痙攣發作自然停止,進入昏睡狀態。
  • 兩歲幼兒突然抽搐一小時 基因檢測後癲癇得以精準治療
    癲癇,俗稱「羊癲瘋」,是一種大腦的慢性疾病。專家指出,全身或雙側肌肉強烈持續收縮、肌肉突發快速短促收縮、愣神等都可以是癲癇發作的表現。隨著基因檢測的發展,通過基因檢測可以發現突變基因,不同的基因突變,可以引起嚴重程度不一的癲癇表型,治療用藥等也不一樣,疾病的發展和預後也不一樣。
  • 癲癇疾病是什麼所引起的
    核心提示:關於致癲癇病灶成因,了解一下!癲癇病根據病因狀態有分先天性癲癇、續發性癲癇、隱源性癲癇等等,不過佔據癲癇百分比還是比較小的,就已知癲癇病因就可以分為遺傳因素、腦部疾病因素、全身或系統性疾病因素等,下面詳細說說關於致癲病因分別有哪些呢   癲癇疾病是什麼所引起的?關於致癲癇病灶成因,了解一下!
  • 癲癇是什麼 身體有這些症狀是癲癇預兆
    癲癇是什麼癲癇其俗稱為羊癲瘋癲,癇病發作腦部興奮性過高的神經元突然、過度的重複放電,導致腦功能突發性、暫時性紊亂,臨床表現為短暫的感覺障礙,肢體抽搐,意識喪失,行為障礙或植物神經功能異常。可分大發作、小發作、局限性發作和精神運動性發作等,具有間歇性、短時性和刻板性的共同特點。
  • 什麼樣的原因導致癲癇的出現?
    2、 熱驚厥後的腦損傷也是癲癇的病因:由於癲癇的症狀比較明顯,發病時意識模糊,身體有節律性抽搐,因此發現癲癇時,要到醫院治療,防止病情進一步加重。  3、圍產期腦損傷是引起癲癇發作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勞動損傷、窒息、顱內出血、缺氧、缺血性腦病,其中較常見的是缺氧缺血性腦病。
  • 成都癲癇病醫院:癲癇有哪些預防和保健措施
    核心提示:癲癇有哪些預防和保健措施?癲癇是一種常見的腦部疾病,通常由感染、中毒和營養代謝疾病引起。癲癇是一種發作性疾病,會對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健康損害。那麼癲癇的預防和保健有哪些措施呢?我們一起來看看相關內容。   癲癇有哪些預防和保健措施?
  • 甲狀腺功能異常,影響代謝,會引起繼發性高脂血症
    甲減隱匿,需要引起關注 高脂血症,在普通人的印象中,主要與肥胖有關,大家都覺得,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缺少運動,才會造成血脂異常。實際上,血脂異常的風險因素,包括遺傳、吸菸、酗酒、女性絕經後的激素水平變化等,同時,也會繼發於其他疾病,甲狀腺機能減退,就是其中的常見因素。甲減為何會引起高血脂呢?
  • 癲癇病人大腦為什麼會放電
    癲癇是腦部神經出現異常放電而導致的疾病,這個疾病尤其容易在三歲到五歲左右的幼兒身體上出現,會給幼兒的健康和發育帶來極大的影響,也會因為腦部感染方面的疾病而誘發,癲癇的危害是很大的,在患病後,應當及時進行治療,最常見的方法就是使用藥物控制神經的異常放電。
  • 怎樣檢驗癲癇是否遺傳呢?|癲癇|檢測|遺傳|-健康界
    癲癇病是大腦神經元異常放電導致的腦功能短暫性的功能障礙,引起的一種慢性疾病,它與遺傳有一定的關係 ,要通過DNA檢測,查DNA檢測以後,如果它是有遺傳基因方面的疾病的話,它會遺傳,如果是症狀型癲癇,比如說外傷、腫瘤、自免腦或者是其它的代謝等方面的不一定遺傳。
  • 「腦電波同步」治療或誘發癲癇
    、光、電、磁等各種刺激方式,讓你的左右半球腦電波實現同步,調節大腦的功能,可治療失眠、神經衰弱甚至精神分裂,還可提升學習成績。她解釋說,正常的人腦電活動是左右兩側半球同步的,有的人曾經遭遇出生缺氧、腦外傷,或者得過腦炎等,之後就可能兩側腦電波不同步,但只要智力和行為正常,又沒有出現症狀,一般不需要治療,況且這種情況也很難通過體外刺激誘導腦電波同步。一些癲癇患者的一側大腦半球出現異常放電,若異常的腦電波擴展到兩側半球,實現兩側同步化,反而是癲癇惡化的表現。
  • 癲癇這種疾病的病因都有什麼
    癲癇病是一種慢性腦部疾病,治療時需要的時間比較長,治療初期難控制病情,病人比較受罪,所以要想避開癲癇病能做的就是早期預防,癲癇的預防一定要清楚它的發病原因,才好採取合理正確的方法進行預防,但是癲癇這種疾病不是一種單一疾病,而是可能由很多不同種疾病引起的一種症狀。
  • 這些癇樣發作並不是癲癇!
    癇樣發作是一組因各種原因引起、反覆發作的神經元異常放電,從而導致意識障礙、肢體抽搐等臨床表現。病因既可以是顱內疾病引起的癲癇,也可以是全身性疾病引起。來自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的王玥主治醫師在「醫學界醫生站」為大家帶來了癇樣發作病例分享。更重要的是,王醫生還將診療策略一併帶給大家,快來一起學習吧。
  • 癲癇的基因檢測和蛋白質組學研究
    >       癲癇的病因是多種多樣的,自1995年發現第一個癲癇基因突變以來,目前至少已報導了幾十種基因突變與特發性癲癇有關,這些基因主要是編碼離子通道蛋白及相關調節因子、膜蛋白或參與信號轉導的酶和細胞因子。
  • 基因突變癲癇性腦病,5種藥治療無效,生酮治療後1 年餘無發作
    ,且發作頻繁,具有明顯的精神運動發育遲緩,符合早發性癲癇性腦病的診斷,遺傳代謝相關檢測未見明顯異常,病因不明。患兒無明顯面部畸形及髓鞘化延遲的影像學改變,屬於不嚴重的 PIGA 突變表型,但患兒反覆癲癇發作,多種抗癲癇藥物治療無效。11 月齡時使用生酮飲食治療,目前控制 1 年餘無發作,生長發育較前進步。
  • 2歲寶寶一天癲癇發作20多次 根在腦皮質發育不良
    丫丫的父母抱著最後的希望來到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癲癇中心,找到了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癲癇中心外科主任關宇光。入院後完善各項檢查。根據腦電圖,頭部MR、腦磁圖及PET—CT檢查提示,右側額癲癇樣放電,右額異常縱行溝及周圍灰質增厚,該處局灶性代謝活性相對對側明顯減弱,考慮為致癲區。最終丫丫被診斷了腦皮質發育不良、繼發性癲癇。
  • 酒+這14種藥物=毒藥,嚴重可致死
    這類藥本身有對胃黏膜有刺激和損傷作用,而酒精也傷胃,兩者雙管齊下,可導致胃炎、胃潰瘍、胃出血等。 第五類:利血平、抗癌劑、「異煙肼」(抗結核藥)等藥物 降壓藥+酒=低血壓休克 酒有很多種,如果服此類藥後喝的是葡萄酒,則容易出事。
  • 多模態神經影像學在癲癇網絡中的研究進展
    運用多模態的研究方法發現,癲癇的發生和傳播是由於致癇皮質的癲癇網絡異常而不是單純的致癇灶的病變所引起,同時抑制或破壞致癇皮質的癲癇網絡將為手術治療癲癇提供更加可靠的方法。MRI對癲癇病變部位的定位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可以明確細微大腦結構性病變引起的癲癇,如海馬硬化、腫瘤、感染、皮質發育不全等。此外,MRI無輻射,可重複性高,可區分腦白質、腦灰質和腦脊液,對致癇病灶精確定位的準確率相對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