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基因層面治療癲癇可提高患者預後

2020-11-23 信息時報

信息時報訊(記者 廖溫勃 通訊員 許詠怡)俗稱「羊癲瘋」的癲癇,是一種大腦的慢性疾病,患病率約為5‰。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基因被發現與癲癇相關,從基因層面對癲癇進行檢測和治療成為臨床上的重要手段。廣州醫科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廖衛平教授指出,基因檢測可以明確癲癇綜合症的診斷,在臨床中癲癇性腦病患者,應及早進行基因檢測。

 

與癲癇有關的基因已超千種

「癲癇大部分起病較早,高發於一歲內嬰幼兒,而後發病率逐漸降低,直至老年人因老年性疾病因素又再次上升。」 廖衛平教授介紹,癲癇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患病率約為5‰,其病因有多種,但其中遺傳性病因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比例,與基因有關的癲癇發生約佔50%。「即使是由結構性異常引起的癲癇,大部分亦可能有遺傳性因素參與。」他指出,隨著高通量測序技術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基因被發現與癲癇相關,至今全世界已報導與癲癇相關的基因超過1000個。

廖衛平教授介紹,根據表型中癲癇的表現不同,這些癲癇相關基因被分為4類。第一類基因是癲癇基因:這類基因可導致純粹的癲癇或以癲癇為核心症狀的症候群;第二類基因是神經發育相關的癲癇基因: 其改變主要表現為腦發育畸形和癲癇;第三類為癲癇關聯基因:該類基因主要引起軀體或其它系統異常,同時合併癲癇或癇性發作;第四類是可能與癲癇相關的基因,其與癲癇相關性仍需進一步證實。

 

基因檢測可助癲癇精準治療

「不同類型的基因突變引發的癲癇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因此基因檢測對癲癇的精準治療有很大的作用。」 廖衛平教授表示,明確患者的致病基因,可以為臨床醫生治療提供重要線索,提示可能的治療方法,從而提高患者預後。目前已經發現多個基因的突變具有明確的精準治療方法。目前腦電圖仍是癲癇診斷和鑑別中重要的一項檢查工具,可以明確大腦是否有異常放電及放電的部位;磁共振成像(MRI)檢查對於發現腦部結構性異常有很高的價值。而基因檢測可以進一步明確癲癇綜合症的診斷。以癲癇性腦病為例,目前OMIM資料庫(在線《人類孟德爾遺傳》,持續更新的關於人類基因和遺傳紊亂的資料庫)中列舉的癲癇性腦病總共有76種,分別由76個不同的基因突變引起。因此,在臨床中癲癇性腦病患者,應及早進行基因檢測,以進一步明確癲癇綜合症的診斷。

此外,不同的基因突變引起的癲癇表型嚴重程度也不同,其發作轉歸和預後也不一樣。廖衛平教授指出,明確患者的致病基因,可以預測病情的發展狀況。如SCN1A基因突變患者早期多表現為高熱驚厥,以後逐漸出現無熱驚厥,偏側陣攣,肌陣攣等多種形式的癲癇發作,最終發展為嬰兒重症肌陣攣性癲癇;而SCN9A基因突變患者多表現為輕型的熱性驚厥和全面性癲癇伴熱性驚厥附加症,通常不會引起嚴重的癲癇性腦病。TSC1基因突變可以引起多系統的異常,臨床上除了要關注患者神經和皮膚系統損害以外,還要注意患者有無眼部、腎臟、心臟、肺部、骨骼等系統的表現。

 


相關焦點

  • 這10種代謝異常引起的癲癇,可治療!
    可治療的代謝性病因應儘早考慮,及早發現和治療。癲癇發作是一種嚴重且可能致殘的神經系統疾病,嚴重影響患者及其家庭的生存質量。但隨著檢測技術的逐步提高,越來越多的代謝性癲癇發作得到及時診治。癲癇是最常見症狀(少數無),也可表現為中-重度智力運動發育落後,伴/不伴系列先天性畸形,血清ALP升高。致病相關基因:糖基磷脂醯肌醇(GPI)錨定蛋白相關基因突變,全球僅報導20例。治療是補充VB6。
  • 兩歲幼兒突然抽搐一小時 基因檢測後癲癇得以精準治療
    癲癇,俗稱「羊癲瘋」,是一種大腦的慢性疾病。專家指出,全身或雙側肌肉強烈持續收縮、肌肉突發快速短促收縮、愣神等都可以是癲癇發作的表現。隨著基因檢測的發展,通過基因檢測可以發現突變基因,不同的基因突變,可以引起嚴重程度不一的癲癇表型,治療用藥等也不一樣,疾病的發展和預後也不一樣。
  • 癲癇的基因檢測和蛋白質組學研究
    基因檢測發現大約50%的家庭有鉀離子通道(KCNQ2)突變,7%的家庭有KCNQ3的突變,但是由於大多數病例都有明確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根據臨床資料基本可以確診,並且其預後良好,因此基因突變的情況預示著預後良好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治療,對於BFNS患者來說有一定的作用。
  • 科學新知:DEPDC5基因突變相關癲癇腦病,有哪些治療方法?
    DEPDC5基因突變的特點DEPDC5突變是家族性可變灶局灶性癲癇的主要致癇原因,也可引起其他家族性局灶性癲癇、散發性局灶性癲癇以及全面性癲癇。少數的患者有大腦結構損傷。DEPDC5 突變相關癲癇為不完全顯性遺傳,加之環境的影響而使得患者表型各異。DEPDC5 突變表型變異可能是基因相關癲癇的一個特徵。
  • 這幾種常見基因不正常,會影響到白血病治療與預後
    在白血病治療效果以及生存率提高的背後,分子生物學技術也在不斷進展完善,對白血病細胞分子遺傳學改變的了解也不斷深入。有些基因是調控細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轉錄因子,當基因發生變異,直接影響了下遊信號傳遞途徑,導致細胞增殖能力增強、凋亡障礙,分化障礙等,產生白血病表型。 這幾種常見基因不正常,會影響到白血病治療與預後 第一種,BCR-ABL融合基因,可出現在95%以上的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 表觀遺傳學的改變可對 AML 患者預後產生影響
    然而,表觀遺傳學的改變(包括:DNA甲基化,基因表達失調)可能會對患者的預後產生影響; 大多數成年AML患者用現在的治療方案不能治癒,只有約40%的年輕患者和10%的老年患者能夠達到長期生存。年輕和老年患者沒有基因表達或者只有一種基因高表達預後最好。 檢測AML患者表觀遺傳學的改變和預後相關基因信息對臨床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研究背景 大多數成年AML患者用現在的治療方案不能治癒,只有約40%的年輕患者和10%的老年患者能夠達到長期生存。
  • 出國看病科普:兒童癲癇的治療
    出國看病專業服務機構盛諾一家經諮詢後了解到,兒童癲癇可選擇藥物和外科手術、神經調控等方式來治療。無明確病因的癲癇首選藥物治療,對於有明確病因引起的癲癇,如局灶皮質發不良,腦顏面血管瘤病,建議早期手術治療,此類繼發性癲癇,自愈可能性極低,早期手術治療後腦功能可進一步代償發育。
  • T細胞會讓腫瘤預後更好嗎?《BMJ》:喉癌患者的T細胞水平可提高生存率
    △ CD103 +腫瘤駐留CD8 + T細胞數量可提高喉癌患者的生存率 01 △ 與組織駐留T細胞相關的基因表達的增加與HPV 喉癌患者的存活率提高有關 在TCGA資料庫中顯示,HPV喉癌患者中,CD103
  • 前瞻性臨床試驗顯示:高通量基因組測序可指導AML患者精準治療
    但迄今為止,除FLT3抑制劑的使用外,AML的基因突變數據主要用於評估誘導治療後的預後和治療,而不是用於最初治療方案的確定,這在一定程度上就阻礙了AML的精準治療。,研究團隊首先檢測了患者的細胞遺傳學和基因組突變數據,然後根據優勢基因突變克隆分配特定的治療方案。
  • 「乳腺癌」P53基因突變導致亞裔乳腺癌患者預後不佳
    目前推薦的乳腺癌預測分子檢測亞洲乳腺癌患者的差異論文摘要乳腺癌的分子譜分析已為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更強大的分子預後特徵和治療選擇。但是,非高加索人口仍未得到充分研究。HER2亞型和豐富的免疫評分與存活率提高相關,而P53體細胞突變的存在與ER +腫瘤的較差生存率相關。總體而言,這些人口差異為改善對這種疾病的理解提供了機會,並為不同人群中的精準醫學奠定了基礎。【3】不同種族的乳腺癌基因突變差異大嗎?
  • Epidiolex:大麻提取物治療難治性兒童癲癇顯奇效
    LGS是一種罕見的、嚴重的、難治性兒童期發作癲癇。該項研究中的患者已經接受平均9種抗癲癇藥物的治療。研究中,將安慰劑或Epidiolex添加至患者當前的治療方案。今年3月份,Epidiolex治療Dravet症候群(又名嬰兒期嚴重肌陣攣癲癇腦病,是一種罕見的、難治性癲癇症候群)的一項關鍵性III期臨床也獲得了成功。在美國,FDA已授予Epidiolex治療這2種疾病的孤兒藥地位。今年4月,FDA還授予Epidiolex治療罕見遺傳性結節性硬化症(TSC)的孤兒藥地位。
  • 案例報導 | 生酮飲食治療嬰兒癲癇
    點擊查看 嬰兒癲癇伴遊走性局灶性發作(EIMFS)是一種罕見的癲癇症候群,最早由義大利學者Coppola等於1995年報導。臨床研究發現,EIMFS與其他癲癇性腦病可相互演變,屬於早發性癲癇性腦病的一種。
  • 功能神外| 北京豐臺醫院鄭重:ANT-DBS治療藥物難治性癲癇 如何做到...
    所有癲癇患者中大約有20-30%的患者(我國120萬-180萬)為藥物難治性癲癇,需要進行手術治療,但約有1/3患者不適合常規切除性手術,對這部分患者,神經調控療法是一個有益的補充。丘腦前核經由乳頭丘腦束接受乳頭體纖維投射,再投射至扣帶回、眶額回和內側前額葉皮質,是Papez邊緣環路上的重要節點。
  • 淋巴瘤中基因和分子靶點的預後和治療意義(六)
    儘管患者的預後得到改善,但是復發仍然是常規細胞毒性療法的常見問題。最近,很多引發細胞性活動比如細胞凋亡,血管生成和細胞運動的基因和分子機制被更加清晰的描述出來。這些新的發現和高通量篩查技術的到來導致了很多靶向特定突變和/或解除對轉錄控制影響的化合物的發現。在本文中,研究者對引發淋巴瘤細胞進程並代表了潛在治療靶點的基因和分子活動進行概述,並對其簡潔的論述選擇生物標記的預後意義。
  • 喚醒沉睡基因或可治療「天使症候群」
    新華網倫敦12月21日電(記者黃堃)英國《自然》雜誌網站21日發布研究報告說,對於基因缺陷引起的「天使症候群」,大多數患者體內其實存在一個能幫助治療此病的基因,只是它通常不發揮作用,使用一種現有藥物就可喚醒這個沉睡的基因。
  • MCB:可預測乳腺癌患者預後的新型生物標記物
    2014年8月2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麥基爾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表明,一種名為p66ShcA的蛋白質或許可以作為一種生物標記物來幫助鑑別乳腺癌患者的預後不良
  • 貴州癲癇患者注意!腦外立體定向機器人癲癇手術,全城招募患者100人!最高補貼 10000元!
    貴陽腦癲醫院作為CRAS腦外立體定向機器人技術推廣單位,為更大程度完善CRAS腦外立體定向機器人技術治療癲癇的臨床效果統計大資料庫,讓更多的癲癇患者在立體定向技術在癲癇治療中受益而新增招募。本次招募擬入組100名患者。
  • 梁樹立:兒童癲癇治療第一目標是無發作
    (健康時報記者 李桂蘭)「兒童癲癇治療更加強調儘早治療,第一目標是要無發作,而不僅僅是控制發作。」「基因性並不是說一定來自父親或者母親,而是指因基因突變引起的以癲癇發作為核心症狀的疾病,結構性則是在結構神經成像中可見的腦異常,比如血管畸形、腦腫瘤佔位等,代謝性則是一些代謝紊亂引起的以癲癇發作為核心症狀的疾病,比如卟啉症,苯丙酮尿症或吡哆醇依賴性癲癇發作。」
  • 「腦電波同步」治療或誘發癲癇
    、光、電、磁等各種刺激方式,讓你的左右半球腦電波實現同步,調節大腦的功能,可治療失眠、神經衰弱甚至精神分裂,還可提升學習成績。   患者接受治療時要戴著眼罩、耳機、電極等,聆聽音樂和治療師的引導,相當於享受一次「精神桑拿」。據介紹,該儀器可用於治療頑固性失眠、神經衰弱、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症候群、腦中風後遺症、原發性高血壓、考生考期症候群、小兒多動症、強迫症、精神分裂症早期等。   「腦電波同步」一定是好事嗎?
  • 伴有視幻覺的癲癇:Panayiotopoulos症候群
    視覺異常之後或同時可出現一系列的運動症狀,如身體一側陣攣、複雜部分發作伴有自動症,可繼發全面強直陣攣發作。 發作後常常伴有頭痛和嘔吐。 原因: 少數人(約17%)有癲癇或癲癇的家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