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沉睡基因或可治療「天使症候群」

2020-12-05 搜狐網

  新華網倫敦12月21日電(記者黃堃)英國《自然》雜誌網站21日發布研究報告說,對於基因缺陷引起的「天使症候群」,大多數患者體內其實存在一個能幫助治療此病的基因,只是它通常不發揮作用,使用一種現有藥物就可喚醒這個沉睡的基因。

  「天使症候群」患者臉上始終帶著笑容,但動作機械,智力低下,同時還有癲癇等症狀。它與一個名為UBE3A的基因密切相關,這個基因會指導合成一種可影響神經系統發育的蛋白質,如果基因有缺陷,就會導致大腦發育不正常。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告說,實際上「天使症候群」患者中出問題的只是一個基因,許多患者體內都還有另一個沉睡的正常的等位基因。這是因為每個人會從父母那裡各繼承一個UBE3A基因,但來自父親的這個基因的功能都被抑制了,只有來自母親的基因在發揮作用,如果這個基因出了問題就會患病。

  因此,喚醒這個沉睡的基因,讓它能夠指導合成大腦發育所需的正確蛋白質,就能夠治療此病。一種被稱作「拓撲異構酶抑制劑」的藥物具有此效果,它過去被用於治療癌症。研究人員在篩選大量藥物的時候發現,它還可以喚醒沉睡的那個UBE3A基因。

  實驗顯示,實驗鼠在注射這種藥物後,體內沉睡的UBE3A基因重新開始活躍,一次治療可以見效幾個月。研究人員認為,在此基礎上有望開發出治療「天使症候群」的新療法。

相關焦點

  • 嬰兒丟失基因患「天使症候群」 不會說話天天笑
    愛笑的"天使寶寶",人見人愛可是,她一直在笑……母親遺傳基因丟失,讓女兒患上手腳功能缺失的天使症候群  他們天生愛笑,純真的笑容招人喜愛,像個可愛的天使。  隨後,專家用核型分析技術,螢光原位雜交技術,晶片技術進行詳細分析,發現天天基因15q11—13區域有一段缺失,確診為天使症候群。這是一種罕見的遺傳疾病,崔英霞介紹,天使症候群的病因是由基因缺陷引起,是15號染色體q11-q13缺失所致。不過,這個基因有點古怪,只從母親體內遺傳來表達,所以本病由母系單基因遺傳缺陷所致。
  • 金華一個男嬰患上罕見天使症候群 不會說話只會笑
    他的這種病叫「天使症候群」。名字聽著很美,但醫生說,患者無論腦部及身體發育均遲緩,需要定時服藥抑制病情。樂樂為什麼會得這種病?懷孕時媽媽又該如何檢查或者避免?昨天,本報進行了採訪。近一個月來,異常更多了,剛睡著時有肢體抖動,伴有驚恐發作,喚醒後既能入睡,無全身抽搐發作。檢查腦電圖提示中度異常,有癇樣放電,磁共振未見異常。李海峰主任考慮,樂樂可能患有天使症候群,建議通過基因檢測明確診斷。目前,樂樂已在東陽市婦女兒童醫院兒童保健康復中心進行康復治療。
  • 科學網—發現天使症候群致病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天使症候群的一種病理機制,為治療該疾病提供了新的藥物靶點。 天使症候群,也稱安格曼症候群,患者臉上常有笑容,缺乏語言能力、過動,且智能低下。已有研究證明,UBE3A母源等位基因的缺失會導致神經發育性疾病天使症候群。而且,PP2A的活性在天使症候群小鼠腦組織中顯著上調,但並未發現PP2A的各個亞基在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上的變化。
  • 「天使症候群」基因療法臨床試驗被叫停!新藥或致患者無法行走
    「天使症候群」基因療法臨床試驗被叫停!(英文原名為Angelman syndrome)是一種十分特別的疾病,又被稱為「天使症候群」、「快樂木偶症候群」。除了行為異常,安格曼症候群的臨床表現還包括智力低下及全面的發育延遲、畸形,多動、運動障礙等。今年2月,兩家美國生物公司Ultragenyx和GeneTx合作展開了一項針對安格曼症候群的基因療法合作試驗,目前已經進展到1/2期臨床試驗。不過,日前,這一試驗出現了意外的差池。
  • 研究發現天使症候群致病機制和潛在藥物靶點—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描述了泛素連接酶UBE3A通過調控磷酸酶PP2A的激活因子PTPA的泛素化降解,進而影響磷酸酶活性的一條信號通路,並揭示了該信號通路的異常是介導UBE3 A缺失導致的天使症候群的新的病理機制,為治療該疾病提供了新的藥物靶點。   在神經元中,UBE3A主要表達來自母方的等位基因,極少表達或不表達父方來源的等位基因。
  • 天使症候群的致病機制和其潛在藥物靶點研究獲進展
    該研究描述了泛素連接酶UBE3A通過調控磷酸酶PP2A的激活因子PTPA的泛素化降解,進而影響磷酸酶活性的一條信號通路,並且揭示了該信號通路的異常是介導UBE3A缺失導致的天使症候群的新的病理機制,為治療該疾病提供了新的藥物靶點。UBE3A (ubiquitin protein ligase E3A) 通過對底物的泛素化修飾,來調節蛋白的水平與功能。
  • 強強聯手,開發「天使症候群」反義寡核苷酸療法
    安格曼症候群,又被稱為天使症候群,是一種由遺傳異常所致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罕見疾病,由母親單基因遺傳缺陷所致。我們每個人會從父母那裡各繼承一個UBE3A基因(位於15號染色體上),但來自父親的這個基因的功能被名為UBE3A-AS的反義轉錄本(antisense transcript)抑制了,只有來自母親的基因在發揮作用。
  • 潛江4歲女童確診為「天使症候群」 湖北僅三名
    但他們在北京兒童醫院卻得到了一個意外的結論:天使綜合症,一種基因病。  天使綜合症又叫快樂木偶症候群,因為孩子會經常發笑,雙手舉高,揮舞,腳下不穩,痙攣,缺乏語言能力及智障,看起來就像個小木偶。  這種疾病,全球約有1.5萬名病患者,多數是兒童。
  • Steam喜加一《喚醒沉睡的炫光》領取地址
    又到了Steam送福利的時候了,這一次免費贈送的遊戲是《喚醒沉睡的炫光》(Waking the Glares)。《喚醒沉睡的炫光》是一款冒險解謎類遊戲。想必大家應該非常想要知道具體的領取方法了吧?那麼接下來,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看一下Steam喜加一《喚醒沉睡的炫光》領取地址吧!
  • 科學家有望利用CRISPR-Cas9基因療法治療快樂木偶症候群!
    2020年10月26日 訊 /生物谷BIOON/ --出生時攜帶缺陷的母親UBE3A基因的嬰兒會患上一種名為快樂木偶症候群(Angelman syndrome)的罕見病,其是一種目前無法治癒且治療非常有限的嚴重神經發育障礙。
  • 又一治癒愛滋病候選藥物出現:喚醒沉睡的愛滋病毒 不引發過度免疫...
    不依從增加了愛滋病毒發展為愛滋病(感染後期)的可能性,也增加了治療耐藥性的風險。 喚醒沉睡中的愛滋病毒這項研究建立在科學家先前發現的Smac類似物的基礎上,這種藥物已經過了人體安全測試,目前正在進行針對某些癌症的臨床試驗,它可以重新激活正在接受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的愛滋病患者細胞中的潛伏病毒。
  • 交叉巡察,喚醒「沉睡」的百萬扶貧款
    原標題:交叉巡察,喚醒「沉睡」的百萬扶貧款   近日,記者來到廣東省雲浮市鬱南縣連灘鎮上橋村,只見近千畝的花卉種植項目基地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   「這個項目建成後,預計可連續10年為上橋村近百名貧困人員帶來年人均1000多元的收益分紅;公司還與村委會籤訂協議,用工將優先招錄貧困戶;項目採取『公司+農戶』模式,免費培訓貧困戶,按合同價收購花卉產品。」施工現場,項目負責人陳振華一連道出三大紅利。   貧困戶脫貧有了盼頭,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昔日安靜小山村,緣何引來大項目?
  • 喚醒體內沉睡的力量,它的強大超越想像,它一直都在只是需要喚醒
    我們的思想,對我們體內沉睡的力量,有著不可思議的影響力,如果我們在自己的頭腦中創造寧靜、和諧和力量,就會在我們的生活中發現它們。著名的英國心理學家海德飛,在《力量心理學》一書中,對這一觀點有驚人的實驗佐證。他請來三個人進行握力測試,要求他們在三種不同的狀態下,拼全力抓緊握力計。
  • 「馬凡氏症候群」基因可阻斷避免遺傳下一代
    □記者李曉敏    本報訊患者張先生一家三代都在青年時期猝死,而罪魁禍首均是「馬凡氏症候群」。昨天,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該院心血管病醫院院長董建增說,通過基因檢測,這種病完全可以在孕前就篩查出來,並把遺傳基因阻隔,避免傳到下一代。
  • 抽動穢語症候群發病,少數可自行緩解,多數患者藥物治療效果明顯
    導語:抽動穢語症候群是不自主的突然的多發性抽動以及在抽動的時候伴有爆發性發聲和穢語為主要表現的抽動障礙。該病可家族遺傳,發病患者為嬰幼兒或兒童、青少年,到青春期以後會有所減少。在全世界各個地區都會發病,但發病率根據人種有所不同。
  • 戳爺患馬凡氏症候群?馬凡氏症候群有哪些表現?——馬凡氏症候群...
    在籃球、排球等體育運動中,馬凡氏症候群患者可能會憑藉其特殊身材而佔有一定的優勢。但對於馬凡氏症候群患者來說,這個「天賦」卻是個「潛藏的殺手」。佳學基因馬凡氏症候群致病基因鑑定,可精準、快速明確患者發病的基因原因,根據致病基因尋找、設計治療方案,指導基因矯正,避免後代或二胎再次患病。
  • 範可尼症候群患者可選用富馬酸丙酚替諾福韋治療
    ADV 是一種單磷酸腺苷無磷酸化核苷類似物,很少經肝臟代謝,主要以原形從尿中排出,部分自腎小管分泌,主要作用於近曲小管,其腎損傷報導最早見於大劑量(60-120 mg/d)愛滋病毒治療時,而個劑量減小到 10 mg 用於治療慢性B型肝炎後,腎毒性和不良反應明顯減少,但有研究表明 ADV 可直接損害近端小管功能導致範可尼症候群發生,2009 年美國肝病學會(AASLD)慢性B型肝炎防治指南也指出,代償期肝病患者連續服用
  • 靶向澱粉樣前體蛋白,Posiphen可治療唐氏症候群 Alzheimer's&...
    回顧AD發病機制的假說,並定義它們之間可能的聯繫,會加深我們對上遊啟動事件和下遊機制的理解,從而促進新型治療方法的發現。 有證據表明,在唐氏症候群(Down syndrome,DS)這一明顯易發早發性AD的人群中,APP基因劑量的增加對AD神經病理和痴呆症都是必要的,這表明澱粉樣前體蛋白(APP)及其產物水平的正常化是進一步明確AD發病機制和發現新型治療方法的途徑。 已有的研究顯示,AD和DS有幾個共同的特徵。
  • 【概述】常見神經發育障礙症的基因印記
    儘管目前尚不清楚ART與印記疾病的關係,但是已有病例報導說明確有一定比例的ART子代患有印記紊亂症候群,且發生機率較普通人群高[2]。人類15號染色體15q11-q13區域是著名的基因印記區域,這一區域的異常可導致普拉德-威利症候群(Praderhwilli syndrome,PWS)或安格曼症候群(Angelman syndrome,AS)的產生。
  • 從基因層面治療癲癇可提高患者預後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基因被發現與癲癇相關,從基因層面對癲癇進行檢測和治療成為臨床上的重要手段。廣州醫科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廖衛平教授指出,基因檢測可以明確癲癇綜合症的診斷,在臨床中癲癇性腦病患者,應及早進行基因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