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神外| 北京豐臺醫院鄭重:ANT-DBS治療藥物難治性癲癇 如何做到...

2020-12-01 健康界

點評:

癲癇是一種反覆發作的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神經系統慢性疾病。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表明,癲癇患病率在5‰-11.2‰之間,全世界約有5000萬癲癇患者,在我國約有900萬癲癇患者,包括活動性癲癇600萬,而且每年新增病例約40萬。所有癲癇患者中大約有20-30%的患者(我國120萬-180萬)為藥物難治性癲癇,需要進行手術治療,但約有1/3患者不適合常規切除性手術,對這部分患者,神經調控療法是一個有益的補充。丘腦前核經由乳頭丘腦束接受乳頭體纖維投射,再投射至扣帶回、眶額回和內側前額葉皮質,是Papez邊緣環路上的重要節點。由於邊緣環路在癲癇放電傳播中起到重要作用,基於神經解剖環路,有些學者推測,對於致癇病灶位於邊緣環路或者癲癇放電在邊緣環路中傳播,丘腦前核可能是治療靶點。2010年美國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SANTE(Stimulation of Anterior Nucleus of Thalamus for epilepsy)發表,結果提示雙側丘腦前核(anterior nucleus of thalamus)刺激對於部分性發作/繼發全面性發作的癲癇患者有效。

北京天壇醫院功能神經外科-豐臺癲癇中心是國內率先開展丘腦前核電刺激術治療頑固性癲癇的單位之一,再此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經驗,其療效與SANTE研究相近,為藥物難治性癲癇患者的外科治療開拓了新的途徑。但在病例的選擇上,要對每例患者進行詳盡的個體化「解剖⁃電⁃臨床」分析,選擇合適的適應症,可提高手術的有效率。在技術操作層面,放置電極精準性關乎術後的治療效果,故靶點可視化技術和術中電生理監測必不可少。經側腦室丘腦前核靶點與傳統腦實質內深部核團不同,可能會發生實際電極觸點偏離和移位可能,需要操作醫生逐步熟悉和熟練。此外,對於丘腦前核DBS隨著刺激時間的延長,有效率有逐步增高的趨勢,臨床醫生對此也應有充分認識和理解。同時術後程控也是影響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低頻電刺激從動物實驗和電生理的角度證實可治療癲癇的有效性,值得進一步探索。

北京天壇醫院張建國、楊岸超

2019年10月26-27日,中國神經調控聯盟首屆年會在北京舉行(詳見日程)。在本次會議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張凱教授、北京豐臺醫院神經外科鄭重主任醫師以《ANT-DBS治療藥物難治性癲癇》主題做學術報告。

鄭重醫師在報告中介紹了中心共完成了21例的ANT-DBS(2015年3月-2018年10月),其中隨訪和統計分析了8例ANT-DBS治療難治性部分性癲癇數據發現,癲癇發作次數減少54%左右,癲癇嚴重程度的解率達到46%,生活質量也較術前有明顯的改善,這些數據和國外的報導,包括SANTE研究相差不大。ANT-DBS適用於藥物難治性癲癇,尤其是對於邊緣系統起源的有意識障礙的部分性癲癇發作的患者效果更佳。

鄭重醫師在報告中小結:ANT-DBS目前已經證實了其對藥物難治性癲癇是有一定療效的;SANTE試驗也證實了其臨床價值及安全性,並且對認知的改善情況,但是也有一部分病人術後可能會出現抑鬱或者記憶力下降;目前,ANT-DBS如何精確靶點的定位、如何最大化術後認知的改善、如何選擇合適的手術適應症以及術後程控等,我們需要進一步探索;同時,低頻電刺激從動物實驗和電生理的角度上,證實了對治療癲癇的有效性,但是臨床數據還是比較少,值得進一步探索。

發言要點如下:(本文經發言者審核)

演講要點整理

一、ANT-DBS和SANTE研究

1.歷史

丘腦前核電刺激(ANT-DBS)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首次報導了6例癲癇的複雜部分性發作(CPS)患者接受了ANT-DBS治療,術後有4例患者癲癇發作得到了明顯的控制,開啟了ANT-DBS治療藥物難治性癲癇的新篇章。

2010年首個關於ANT-DBS治療難治性癲癇的多中心雙盲隨機對照研究(SANTE研究)發表,成為了ANT-DBS治療藥物難治性癲癇劃時代的裡程碑。

2.SANTE研究

多中心雙盲隨機對照實驗:共有110例癲癇患者入組,在這個實驗的早期,前三個月有一半的病人沒有開機,只有一半的病人開機,三個月以後,所有的患者均開機。

SANTE研究進行一年的隨訪結果比較不錯,癲癇發作平均減少41%,有54%的患者發作減少50%以上;5年的隨訪結果,發現癲癇發作的平均減少有所升高,達到69%,其中68%的患者發作減少能到50%以上。

同時SANTE研究也表明對神經心理評估方面也驗證了ANT-DB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操作功能、焦慮、抑鬱、情緒波動、認知能力等方面和術前相比有明顯的改善,但是它也有一定的風險,和傳統的DBS手術相比是差不多的,包括顱內出血、昏迷等,裝置相關的一些不良反應,包括感覺異常、局部疼痛、電極斷裂、感染等;此外還有刺激相關的一些不良反應,主要是記憶力下降和抑鬱這方面。

3.機制研究

對於DBS控制癲癇的作用機制,目前不是說特別明確。

大家都知道癲癇發作的起始和擴散與腦網絡中的一些環路有著密不可分的一些關係,比如Papez環路、丘腦-皮質網絡等密切相關;目前DBS大多數靶點都位於這些環路中,比如說丘腦前核、海馬等;DBS可以通過電刺激這些環路中某一局限區域的腦組織,從而調節環路中的其他結構獲得更廣泛區域的神經元的興奮性,來降低神經元的興奮性,或者提高癲癇發作的閾值,以達到減少癲癇發作的目的。

4.ANT是目前治療癲癇最常用的DBS靶點

ANT與邊緣系統有廣泛的聯繫,是Papez環路和皮質丘腦環路中的一部分,通過乳頭丘腦束和穹隆與海馬聯繫,然後投射到扣帶回和新皮層,與額葉、顳葉甚至頂葉有些廣泛的行為聯繫。高頻電刺激ANT可以降低同步化的程度,增加海馬和新皮層的抑制性,抑制局灶性發作向新皮層的擴散。

5.機制討論-海馬神經元增殖和炎性反應及神經元損傷、神經元凋亡和遞質

在此基礎上,我們團隊也進行了一些基礎方面的研究,比如說對海人酸模型的大鼠和條件對照組的大鼠進行ANT-DBS,發現海馬神經元增殖相關標記物的基因表達和蛋白質的表達是上調的,包括NeuN,Ki67和DCX,而且也發現在建模後早期,腦深部電刺激可以下調神經元的炎性反應以及神經元的損傷過程。

同時ANT-DBS也發現,可以抑制海馬CA3區的神經元凋亡。

利用微透析的方法對海馬進行刺激前、刺激中和刺激後的監測,我們發現ANT-DBS可以抑制興奮性神經遞質,激活抑制性神經性遞質,而且發現ANT的EO時間其實是早於EcoG時間。

6.預後分析

我們也做過ANT-DBS治療難治性部分性癲癇的手術方法及療效分析,8例患者有腦炎的患者,有發育不良的患者,有一些考慮癲癇灶位於主要功能區但是沒法做切除性手術,我們進行了ANT-DBS的植入。

我們隨訪時間平均18個月,術後隨訪統計發現,癲癇發作次數減少54%左右,癲癇嚴重程度的緩解率達到46%,生活質量也較術前有明顯的改善。

7.其他一些應用報導

ANT-DBS似乎對所有癲癇病人都有效,對顳葉癲癇更有效,除SANTE研究之外,另外一個開放標籤研究也表明,ANT-DBS對顳葉或者邊緣系統相關癲癇似乎更有效,尤其是對於顳葉或者額葉邊緣系統起源的有意識障礙的部分性癲癇發作的患者,比顳地外癲癇更有效。

二、手術過程

1.解剖基礎

丘腦被Y形內髓板分為前、外、內三個核群,ANT位於前方,包括四個亞核:Apr、DSF、AM和AD,我們刺激的主要核團是Apr。

ANT各個亞核之間和邊緣系統,包括額頂葉的內側面和整體內側面等,是有一些相關的神經纖維聯繫的。

圖譜上,ANT在軸位上,基本與中線平行,頭端稍微向內;冠狀位上,ANT腹側向內,背側向外;矢狀位上,ANT頭端向腹側,尾端朝向背測。

2.靶點定位

手術關鍵是精準定位,我們一般有三個方法定位靶點,第一個方法是間接定位法,依靠圖譜;第二個方法讓靶點可視化,直接定位;第三個方法是術中電生理定位。

間接定位-根據圖譜,大家可以發現在矢狀位上MCP旁5~6.5毫米層面上,ANT的背側到腹側的路徑是最長的;在冠狀位上,MCP前1.5~2毫米,ANT的面積最大;在軸位上,MCP背側12~14毫米,這時ANT的面積最大,所以基於圖譜,我們術中一般選擇的既定靶點坐標是MCP上12毫米,旁開5毫米,前方2毫米。

當然,這是理論的穿刺路徑。在實際過程中,因為個體差異,ANT的靶點坐標,實際的靶點坐標和疾病靶點坐標是有差異的,也有研究表明,ANT的位置相對疾病靶點,它的實際位置可能更淺表一些,更偏前和偏外一點,所以說,靶點的可視化比較重要。

直接定位-可視靶點,包括有些患者因為早期的病變,或者說本身的腦室的不對稱性,所以說不能完全依賴既定坐標,我們進行程控時也要看電極觸點在核團中的位置,所以說靶點的可視化對於我們是比較重要的。

從國外文獻報導和結合我們實踐,STIR圖像與圖譜對比,做3D-T1+C,傳統軸位T2,矢狀位、軸位及冠狀位的STIR+CT掃描,可以更清晰的顯示灰白質的對比幅。大家可以看到左側這個圖像相對於圖譜來講還是比較清楚的,包括API乳頭丘腦束和圖譜對比,還是能更好的顯示ANT的一些核團的位置。

術中電生理定位-MER,根據穿刺的部位不同,它可能電信號也是不一樣,比如在腦室內信號,它可能是背景比較低頻,沒有明顯放電的背景波;如果進入到丘腦表面以後,可以看到一些散在的放電;如果再往下走到髓板以後,它的電信號可能會消失;如果再往深部走,到達DM核之後可能又出現放電,而且放電的信號相對ANT更加密一些。

這張圖也表明,不同結構MER信號特點是不一樣的,在ANT可能有放單細胞,但是相對來講稍微稀疏一些,如果在髓板內,它的放電會消失;進入到DM或者VA核之後,它放電密度相對更加多一點。

實際手術過程中,我們發現,如果說偏內偏外,或者說在正常路徑相比,它經過的電生理信號是不一樣的,比較典型的是進入到腦室之內是沒有電信號,然後到丘腦表面或者進入到丘腦之後,出現電信號,然後往深部走,電信號就消失,再往深部走,電信號恢復,而且可能比ANT電信號稍微要密一些。

三、電極植入

1.確定針道

和傳統的DBS比較,ANT-DBS電極植入沒有什麼特殊的。安裝頭架儘量與AC-PC平行;切口選擇,我們一般在標記中線旁1.5-2公分左右直切口;鑽孔一般冠狀縫前1公分左右鑽孔,另外我們在術前就把鑽孔的位置標記出來,這樣在電極植入之前設計針道的過程中,直接把入針點和靶點都固定下來,這樣針道就固定了,可以預判電極在丘腦內的深度和各個觸點的位置。

2.對套管針和微電極選擇

我們建議是一般選擇長套管,長套管針距靶點10毫米左右,靶點的設計一般在丘腦表面下7.5~8毫米左右,套筒的末端到丘腦表面只有2~3毫米的距離,原則上距離越近就越能避免將來在電極植入過程中,電極在丘腦表面打滑;此外,微電極一般也是選擇把微電極向前推尖端3毫米的微電極,3毫米微電極可以使微電極的外套管完全進入到丘腦內,相當於打了一個微隧道,這樣也是減少電極植入時在丘腦表面打滑。

3.電極位置

特別注意電極尖端位於ANT腹側DM核;電極植入要求4個觸點完全進入到丘腦實質內,最終尖端位於DM核;

電信號記錄:一般距丘腦上10毫米的記錄,出現丘腦電信號之後,電極再向下行7.5毫米。

四、術後程控

參數的選擇,各個學者持有不同的意見。我們團隊主要是依據SANTE研究參數為主要的參考依據,主要採取高頻的電極。

我們開機均為住院開機,刺激觸點選擇依據術後磁共振或者術中CT和術前磁共振的融合,判定電極的位置,選擇合適的觸點。

一般先開機一側,觀察有沒有負反應,如果沒有,再開另一側,觀察負反應,如果有負反應,可能需要調刺激參數,調整刺激模式,或者說更換刺激觸點,以達到副反應降到最低。

五、隨訪

2015年3月份到2018年10月份,我們中心共完成了21例的ANT-DBS,隨訪時間是8~26個月,平均15個月,癲癇發作平均減少將近50%,和國外文獻的報導相差不多。

我們所有的患者均行高頻電刺激,其中1例患者出現嚴重抑鬱,2例患者出現了記憶力下降。

記憶力下降和抑鬱和國外文獻報導也是差不多的。對這3個病人,我們嘗試調整刺激參數,從高頻電刺激嘗試換到低頻電刺激,其中第1個病人因為第1個月發作頻率增加,我們放棄了低頻刺激,其餘2個病人的刺激第2個月之後均有明顯改善,所以低頻電刺激相對也是有一定療效的。

同時也有文獻研究表明,無論低頻或者高頻刺激ANT都可以導致海馬去同步化,從而達到治療癲癇;不同類型的研究對刺激參數也是不一樣的,但是大家都是選擇高頻為主,各家報導的有效率也是不一樣的。

六、小結

ANT-DBS目前已經證實了其對藥物難治性癲癇是有一定療效的;SANTE試驗也證實了其臨床價值及安全性,並且對認知的改善情況,但是也有一部分病人術後可能會出現抑鬱或者記憶力下降。

目前,ANT-DBS如何精確靶點的定位、如何最大化術後認知的改善、如何選擇合適的手術適應症以及術後程控等,我們需要進一步探索;同時,低頻電刺激從動物實驗和電生理的角度上,證實了對治療癲癇的有效性,但是臨床數據還是比較少,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索。

演講者簡歷


鄭重,北京豐臺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醫學碩士。2003年畢業於天津醫科大學,10餘年來一直投身於功能神經外科專業,師從國內著名功能神經外科專家張建國教授,並取得碩士學位,致力於難治性癲癇的術前評估及外科手術治療,並對三叉神經痛與面肌痙攣的手術治療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目前工作於北京天壇醫院豐臺癲癇中心,該中心長期有北京天壇醫院著名神經外科專家張建國教授、張凱教授、神經內科專家邵曉秋教授進行查房、會診、討論及手術。中心開放床位50餘張,配有高清數字視頻腦電監測儀13臺,術中電生理監測儀1臺。並建立術前病例會診討論室、功能及心理評估室、資料存儲室,並搭建科內計算機網絡化平臺,實現資料的共享與存儲。並配有CRW頭架及手術計劃系統一套 ,SINO手術機器人一臺,影像處理工作站一臺,可以開展難治性癲癇的術前評估、立體定向下顱內電極植入術(SEEG)、致癇灶切除術、大腦半球離斷術、大腦半球切除術、迷走神經刺激術(VNS)、腦深部電刺激(DBS)治療難治性癲癇,同時開展腦深部電刺激術治療帕金森病、顱內腫瘤切除術、微創腦腫瘤活檢術及顱腦外傷、腦出血的外科治療等。在國內率先開立體腦電圖引導下下丘腦錯構瘤熱凝毀損術及腦室旁灰質異位射頻毀損術,取得豐富的臨床經驗。

編審團隊


楊岸超 副教授,北京天壇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主任醫師、醫學博士、中華醫學會會員、《中華神經外科(英文版)》審稿人。


相關焦點

  • 上海德濟醫院龔德山:機器人輔助DBS手術治療難治性癲癇的經驗
    神外前沿訊,腦深部電刺激療法(DBS)是近年來治療難治性癲癇的新手段,目前國內醫師都關注到這個技術,其學習和研究的熱情很高;而不管用框架或者手術機器人輔助DBS治療癲癇目前在國內尚處於起步階段。
  • 華科在線 | 專訪胡杰:華山醫院功能神外亞專業發展概況
    目前華山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亞專科的特色、治療病種、手術規模等情況如何?未來在手術量、病種和技術、科研等方面有什麼新的規劃呢? 對於頑固性慢性疼痛的外科治療,國內目前開展的中心不多,還有很大發展空間,近些年來我們開展了這方面的工作,隨著這方面工作的進一步提升,將造福廣大藥物難治性的疼痛患者,迄今已經有許多頑痛病人經過我們外科治療解決了問題,重新開始了正常的人生。
  • 案例報導 | 生酮飲食治療嬰兒癲癇
    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嬰兒癲癇伴遊走性局灶性發作(EIMFS)是一種罕見的癲癇症候群,最早由義大利學者Coppola等於1995年報導。臨床研究發現,EIMFS與其他癲癇性腦病可相互演變,屬於早發性癲癇性腦病的一種。
  • 科學新知:DEPDC5基因突變相關癲癇腦病,有哪些治療方法?
    什麼是DEPDC5基因突變DEPDC5 基因位於第 22 號常染色體q12.2-12.3的位置,包含 43 個外顯子,編碼胺基酸長度為1603,且與離子通道蛋白沒有同源性。DEPDC5 在人類大腦發育及成年人腦內表達穩定,對維持大腦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 出國看病科普:兒童癲癇的治療
    出國看病專業服務機構盛諾一家經諮詢後了解到,兒童癲癇可選擇藥物和外科手術、神經調控等方式來治療。無明確病因的癲癇首選藥物治療,對於有明確病因引起的癲癇,如局灶皮質發不良,腦顏面血管瘤病,建議早期手術治療,此類繼發性癲癇,自愈可能性極低,早期手術治療後腦功能可進一步代償發育。
  • 北京豐臺國康中西醫結合醫院
    北京豐臺國康中西醫結合醫院 時間: 2017-04-19 15:03  來源: 求醫網   編輯: 萌萌 北京豐臺國康中西醫結合醫院始建於1992年,是一所集臨床、科研、預防、康復為一體的中西醫結合醫院
  • 患者招募丨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招募難治性垂體腺瘤患者
    2016年12月經北京協和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准,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正在開展多項針對難治性垂體腺瘤的臨床研究項目。儘管垂體腺瘤為良性腫瘤,但部分侵襲性垂體腺瘤細胞呈現較高的增殖活性,即使多次手術,並聯合放療和化學治療,仍不能控制腫瘤生長,威脅病人生命。因此,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開展了以下三項針對難治性垂體腺瘤的臨床藥物治療研究項目。
  • Epidiolex:大麻提取物治療難治性兒童癲癇顯奇效
    LGS是一種罕見的、嚴重的、難治性兒童期發作癲癇。該項研究中的患者已經接受平均9種抗癲癇藥物的治療。研究中,將安慰劑或Epidiolex添加至患者當前的治療方案。數據顯示,當作為一種輔助藥物用藥時,在整個14周治療期間,與安慰劑相比,Epidiolex使癲癇跌倒發作(drop seizures)每月頻率實現統計學意義的顯著降低(p=0.0135):安慰劑組每月跌倒發作減少22%,Epidiolex治療組每月跌倒發作減少44%。
  • 2歲寶寶一天癲癇發作20多次 根在腦皮質發育不良
    後經多方打聽,了解到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癲癇中心的癲癇診療在國內處於領先行列,該中心由我國癲癇領域的學科帶頭人專家欒國明教授領銜,匯集眾多知名癲癇專家,目前已發展成實力強大的癲癇學科醫療團隊。特別在術前評估、致癇灶精準定位和手術治療上更是引領我國癲癇外科發展,不少難治性癲癇患者及家庭也因此受益。
  • 腦科學這個商業前景被嚴重低估的領域,AI如何助力其產業化
    從癲癇診斷與治療的各環節看,從病患初次接受診斷到癲癇確診,從確診後的持續監測到癲癇常規藥物治療與控制,從藥物無法控制所形成的難治性癲癇確認到藉助外科手段介入與治療,哪些新技術正在滲透進癲癇這個古老的疾病中,並且帶來切實的改變?哪些環節蘊含巨大投資價值?動脈網對此進行了梳理。
  • 華科在線|專訪胡杰:華山醫院功能神外亞專業發展概況
    目前華山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亞專科的特色、治療病種、手術規模等情況如何?未來在手術量、病種和技術、科研等方面有什麼新的規劃呢? 近日,就上述問題,神外前沿新媒體採訪了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亞專科負責人、神經外科主任醫師胡杰教授,以下是訪談主要內容: 功能神經外科發展概況 神外前沿:之前我們報導華山醫院腦血管病和膠質瘤等相對多一些,對貴院功能神經外科亞專科不是很了解
  • 抗癲癇藥物怎麼選?看這篇就夠了
    加巴噴丁和普瑞巴林都是屬於窄譜AEDs ,經常被用於治療神經痛等非癲癇疾病,被調侃為「兼職抗癲癇」, 臨床工作中用這兩個藥進行抗癲癇治療的案例很少見。 如何選擇AEDS 臨床上隨便找一個非癲癇專科的醫生問一下,十有八九會得到一個所謂的「 標準答案」:全面性發作用丙戊酸鈉,部分性發作用卡馬西平,分不清什麼發作用左乙拉西坦。
  • 功能神外| 華西醫院王偉:繼發性肌張力障礙的神經調控治療
    王偉教授通過多年臨床工作的積累和總結,在探索DBS治療繼發性肌張力障礙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工作,為國內從事DBS治療的同道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北京天壇醫院張建國、楊岸超神外前沿訊,2019年10月26-27日,中國神經調控聯盟首屆年會在北京舉行(詳見日程)。
  • 全國癲癇病醫院前百名排行進展情況
    北京抗癲癇協會領導介紹,北京人氣最好癲癇病醫院前5名,在8月初出爐以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很多患者更是打來電話,尤其一些外地的患者,希望能有更多的本土醫院的信息。為了滿足大家的需求,北京抗癲癇協會發起了全國癲癇病醫院前百名排行。
  • 迷走神經刺激術(VNS)在癲癇治療領域的應用
    神經調控技術,主要包括腦深部核團電刺激(DBS)、迷走神經刺激(VNS)、經顱磁刺激(rTMS)等,在難治性癲癇治療中主要應用的是迷走神經刺激術。迷走神經刺激術(VNS)是近幾十年逐漸完善和臨床應用的新技術,屬非藥物性神經控制輔助治療系統。該系統主要由脈衝發生器、迷走神經螺旋狀電極和可控性程序調節器等所組成。
  • 梁樹立:兒童癲癇治療第一目標是無發作
    在北京兒童醫院的病房樓裡,健康時報記者見到了正準備下一臺癲癇手術的北京兒童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功能神經外科和癲癇外科負責人梁樹立教授,他指出:與成年人癲癇發作相比,兒童癲癇發作影響更加具有破壞性,智力,判斷力、理解力、情緒控制能力、運動能力等明顯受損,直接影響後期社會功能的形成。
  • 復旦兒科精準手術破解島葉癲癇困局
    星星三歲開始就飽受癲癇的折磨,從雙下肢發麻、疼痛,到經常無故跌倒,接受抗癲癇藥物治療後,病情仍不能完全控制,在當地就診,星星甚至被認為是「中邪」了。
  • :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CT定位難治性癲癇...
    部分難治性癲癇患者需要手術治療或放射治療,而致癇灶的定位是手術或伽瑪刀治療難治性癲癇的前提。一項關於「Gamma knife treatment for refractory epilepsy in seizure focus localized by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T」的研究以18F-氟代脫氧葡萄糖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CT方法定位難治性癲癇患者,成功辨別60%的病灶,且對於高代謝灶和單病灶癲癇患者的定位更為準確。
  • 華科在線 | 武漢同濟醫院舒凱 胡峰團隊完成疫情後系列機器人輔助功能神外手術
    我們早在2000年初就提出癲癇多學科術前評估理念,並與我院神經內科朱遂強主任團隊合作,常規進行難治性癲癇患者的術前評估工作。在無創癲癇外科評估方面,我科有獨立的視頻腦電圖床位,早期就提出PET和MRS在癲癇外科評估中的應用。
  • 如何判斷影像無異常的癲癇起源區的呢?
    眾所周知,藥物難治性癲癇是可以選擇外科手術的。任何一項外科手術都是局限性切除病變組織,切除癲癇起源區,來實現控制癲癇發作的目的。 那麼癲癇外科醫生是如何判斷影像無異常的癲癇起源區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