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0 03: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星星三歲開始就飽受癲癇的折磨,從雙下肢發麻、疼痛,到經常無故跌倒,接受抗癲癇藥物治療後,病情仍不能完全控制,在當地就診,星星甚至被認為是「中邪」了。經歷了四年的「中邪」,星星父母抱著最後的希望來到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神經科,MDT多學科團隊確診星星患有癲癇,採用兩次手術方案,通過SEEG介導的精準定位開展手術,成功治癒了困擾星星多年的難治性癲癇。據悉,星星致癇區緊鄰左側優勢半球的語言功能區,手術稍有偏差就會導致右側肢體偏癱以及語言功能損傷等嚴重的神經系統後遺症,因而此前島葉癲癇手術僅在成人醫療中心開展,對於兒童病人鮮有嘗試。此次,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挑戰困難,破解島葉癲癇困局,在國內兒童專科醫院中成功完成這一手術。
3歲癲癇患兒被認為「中邪」
星星3歲時出現了雙下肢發麻、疼痛的狀況,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情況日益頻繁,每天多達20-30次,後來甚至開始跌倒。當地醫院認為是「羊癲瘋」,但接受抗癲癇藥物治療後仍不能完全控制。有一段時間,星星被認為是「中邪」了,父母帶著星星跑遍大江南北,接受了一些民間偏方的治療,但收效甚微,曾經活潑愛笑的星星性格變的越來越古怪,愛發脾氣。
在當地最好的醫院進行頭顱核磁檢查發現時,星星左側顳葉局部可疑信號異常,頭顱PETCT發現左側顳葉代謝減低,建議手術切除左側顳葉。原來星星的「中邪」是腦內的病變引起的。
復旦兒科MDT團隊
成功開展島葉癲癇手術
飽受病痛折磨的星星一家抱著最後的希望來到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神經科收治入院後進一步評估治療,根據高清長程視頻腦電圖的持續監測結果,證實星星的「中邪」就是癲癇。
神經內科王藝教授帶領難治性癲癇多學科團隊,結合星星的發作症狀學特徵、腦電圖改變以及多模態影像融合數據,利用已有的頭顱影像學資料進行多模態融合處理,充分討論後提出星星致癇區位於左側島葉上環島溝和後環島溝的交接區域的假設。神經內科周淵峰教授結合星星家庭經濟條件,提出了「圍繞致癇區交叉植入2根顱內深部電極」的方案。據王藝教授介紹,這次手術困難在於島葉癲癇定位難,手術難度大,患兒容易出血和偏癱狀況,而且由於致癇區位於左側優勢半球,容易損傷患兒的語言功能。
手術分兩次進行,在第一次手術中,神經外科趙瑞副主任醫師利用手術機器人將深部電極精準植入致癇區,然後立體定向腦電圖(SEEG)監測技術證實致癇區所在,通過SEEG引導下的射頻熱凝術微創毀損致癇區,射頻熱凝術後星星的癲癇發作得到明顯的緩解。
射頻熱凝術後2月,星星癲癇發作減少到每月數次。為了完全控制發作,星星再次入院進行致癇區切除術。考慮到致癇區位於左側島葉上環島溝和後環島溝的交接區域,致癇區域血供豐富並緊鄰左側優勢半球的語言功能區,手術稍有偏差就會導致右側肢體偏癱以及語言功能損傷等嚴重的神經系統後遺症,難治性癲癇多學科團隊再次制定了完整的手術流程和方案。
在電生理監測下,神經外科李昊主任以及趙瑞教授共同完成致癇區「裁剪式」完整切除,手術後星星的癲癇發作完全消失,沒有出現任何神經功能的損傷和缺失,脾氣變好了,愛說話了。
據悉,島葉癲癇手術是一項需要精確控制的手術,該手術目前屬於國內高精尖技術,對於兒童來講,這項手術更是難上加難。作為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挑戰困難,在國內兒童專科醫院中成功完成這一手術,為更多的難治性癲癇患兒帶來新的希望。
原標題:《復旦兒科精準手術破解島葉癲癇困局》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