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2月29日消息(記者楊靜 通訊員羅燕倩)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是上海市唯一兒童傳染病定點收治單位,此次承擔了上海所有兒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確診病例的救治工作。作為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復旦兒科人依然堅守兒童急危重症的生命防線,抗擊疫情的同時,醫院詳細制定了各項制度,流程和分級防護措施,保障急危重症患兒能得到及時安全的救治。
CT課件右中間幹異物(央廣網發 上海兒科醫院供圖)
2周前,3歲的小鳴(化名)突然開始哮喘咳嗽,治療近2周,咳嗽和喘息反而加重了。焦急的家長帶著孩子來到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就診,經驗豐富的呼吸科陸愛珍、陳豔醫生考慮存在異物吸入可能。最終胸部CT檢查也證實了醫生的推斷,發現小鳴右肺中間幹支氣管遠端有異物可能。但正值新冠疫情防控特殊時期,氣管鏡是高暴露風險操作,多家醫院已暫停支氣管鏡,兒科醫院呼吸科團隊在充分評估患兒病情後,既用於擔當,又作好充分防護,安全精準手術取出異物。目前,小鳴恢復良好,拯救患兒的生命是兒科醫務工作者們唯一的使命。
疫情當前 勇於擔當
3歲的小鳴從2月7日起突然開始咳喘,當地醫院診斷為喘息性支氣管炎,予口服抗生素、霧化平喘,甚至靜脈輸液。然而治療了2周,咳嗽和喘息反而逐漸加重。看著平時活潑可愛的小寶貝,一活動就喘息加重,父母心急如焚。
取出的異物(央廣網發 上海兒科醫院供圖)
焦急的小鳴父母帶著孩子來到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呼吸科就診,細緻的呼吸科陳豔和陸愛珍醫生考慮患兒既往並無咳喘史,喘息治療不好轉存在異物吸入可能,但家長堅稱小鳴沒有吃東西嗆咳的病史。經過反覆溝通終於說服家長讓小鳴接受胸部CT檢查。CT結果證實右肺中間幹支氣管遠端存在異物可能。再次追問病史,家長終於回憶起小鳴2月7日晚間在玩耍一個白色類似鈣片樣東西時突然出現劇烈咳嗽並嘔吐一次。證實這一重要的異物吸入病史後,呼吸科王立波主任立即帶領團隊制定治療方案。由於患兒右肺中間幹支氣管位置嵌頓異物,屬於小氣道異物,對於這個部位的異物只有軟式支氣管鏡才可以探查。
由於正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防控特殊時期,氣管鏡操作是高暴露風險手術。但考慮到氣道異物會引起進一步繼發感染並刺激肉芽增生,在充分評估患兒病情和流行病史後,最終決定在做好有效防護措施情況下儘快安排氣管鏡手術。
安全防護 精準手術 成功取出支氣管異物
新冠疫情當前,病毒明確可通過飛沫、接觸傳播,氣道手術無疑是一項高風險的操作,多家醫院均停做支氣管鏡。王立波主任表示,「疫情面前,疾病診療不容耽誤」。據他介紹,兒科醫院從收治第一例新冠病例前即開始全院動員,線上線下多次培訓和考核。呼吸科支氣管鏡室在疫情初起,制定《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感染疫情防控期間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開展支氣管鏡診治流程》,明確疫情期間支氣管鏡的手術指徵、操作流程和防護措施。
呼吸科醫生團隊攜手為患兒取出異物(央廣網發 上海兒科醫院供圖)
2月26日上午,經過充分術前的評估和防護準備,呼吸科陸愛珍主任醫師、陳豔副主任醫師、奚志敏主治醫師和張曉蕾主管護師等組成的醫護團隊在二級防護措施下為小鳴施行氣管鏡手術。術中發現小鳴的右肺中間幹支氣管有一白色環形帶孔的異物完全堵塞了右肺中間幹支氣管,且探查異物質地較硬。這四位經驗豐富的操作者調整好氣管鏡位置,屏氣凝神,通過異物鉗鉗夾的方式順利取出異物,整個手術耗時20分鐘,原來困擾小鳴這麼長時間的是一個將近2cm的筆帽。家長看到取出的異物後,滿是感激說對醫務工作者說:「感謝你們,你們太偉大啦!」看到小鳴父母的笑容,醫務人員也感到由衷的高興。
王立波主任提醒所有家長們,支氣管異物多發生在1歲-4歲小兒,既往取出的異物包括筆帽、棗肉、塑料玩具等各種類型,所以提醒家長在這特殊的時期更要加強對此年齡段幼兒的看護,避免在玩耍、大笑的過程中餵食顆粒食物和堅果;避免將細小的玩具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玩。
兒科醫務人員大疫大戰、大是大非面前的硬核精神和擔當勇氣,在這樣一臺特殊的手術中展現出來。而在勇氣的背後更是醫院為抗擊疫情而作的全面細緻準備的體現。張曉波副院長介紹,醫院自1月中旬啟動抗擊疫情工作後,在第一時間克服各種困難從多種渠道迅速籌集各類個人防護物資,保障臨床一線供應,降低臨床醫護人員感染風險。醫療副院長翟曉文教授介紹,醫院在每次國家診療方案和防控指南更新出臺後,都會組織院內專家組第一時間進行集體學習和討論,轉化為院內的各項操作規範和流程並作動態調整。醫院制定了《關於不同崗位個人防護要求》,明確了每個崗位在執行不同醫療流程時的差異化分級防護措施,避免院內感染,保障醫療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