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導可視支氣管鏡介入技術適應症

2020-12-06 騰訊網

什麼情況下需要做超導可視支氣管鏡介入技術檢查?具體地說,原因不明的咯血或痰中帶血;40歲以上原因不明的刺激性咳嗽加重;出現局限性肺氣腫、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張;突然出現聲音嘶啞;診斷不明的支氣管、肺部疾病或瀰漫性肺部疾病診斷困難時;肺部支氣管腫塊;縱隔淋巴結腫大;支氣管異物等,醫生都會要求患者做支氣管鏡檢查。

超導可視支氣管鏡介入技術的適應症有很多,在兒科,最常見的適應症有:

1、慢性刺激性咳嗽,針對慢性刺激性咳嗽做超導可視支氣管鏡介入技術的目的主要是進一步的明確診斷;

2、局限性的喘鳴,一般出現局限性喘鳴多半可能存在有局部氣道不通暢,可以通過支氣管鏡了解氣道不通暢的相關的原因;

3、針對肺不張或者是阻塞性肺氣腫的患兒,可以通過超導可視支氣管鏡介入技術進一步明確診斷,也可以通過超導可視支氣管鏡介入技術來吸引出引起肺不張的黏稠痰液,而起到治療作用;

4、支氣管肺部炎症的病原學檢查和治療,對難治性的肺部感染,可以通過超導可視支氣管鏡介入技術留取生物標本,做病原學檢查,同時也可以局部給藥促進肺部炎症的好轉;

5、咯血或者是痰中帶血的診斷和治療;

6、對局限性或者是瀰漫性肺部的陰影的診斷和鑑別診斷;

7、可以在超導可視支氣管鏡介入技術引導下進行氣管插管;

8、在外科手術特別是胸外科手術之前,可能需要行超導可視支氣管鏡介入技術檢查,通過超導可視支氣管鏡介入技術了解氣道有無畸形。

溫馨提示:

超導可視支氣管鏡介入技術是一個有創的檢查,局麻下檢查過程挺痛苦;隨著科技的發展,支氣管鏡越來越精細、光滑,外加可採取全麻手術,目前支氣管鏡檢查痛苦較小。不過,支氣管鏡檢查可使許多隱藏在氣管、支氣管及肺內深部難以發現的疾病得以診斷及治療,可使許多病人免除開刀手術之苦。

相關焦點

  • 縣一院呼吸內科支氣管鏡介入手術 得到省內各大呼吸介入專家點讚
    ——呼吸內科朱浩  縣一院呼吸科自2017年開展支氣管鏡下氣道內腫瘤切除、支架植入術等支氣管鏡下介入治療等新技術,為部分晚期肺癌患者改善了生活質量、延長了生存期。今年7月,呼吸內科在總結經驗基礎上對一位複雜氣道狹窄及阻塞的危重患者進行了經支氣管鏡氣道內腫瘤切除、多個氣道內支架植入術,並得了立杆見影的顯著效果。
  • 郴州市第四人醫院成功舉辦呼吸病介入診療技術研討會
    為民網訊(通訊員 張文娟)金秋九月,秋高氣爽,由湖南省醫師協會呼吸病分會、中國醫師協會內鏡醫師分會呼吸專科醫師青委會、郴州第四人民醫院聯合舉辦的「呼吸新技術及介入診療技術研討會」於9月22日在郴州市第四人民醫院隆重召開。
  • 江西省胸科醫院開展呼吸介入診治技術基層巡講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客戶端訊:為進一步推動江西省呼吸介入學科的學術發展,普及呼吸介入的專業知識,推廣呼吸介入治療技術在江西省基層醫院的臨床應用,提高基層醫務人員對呼吸類疾病的診療水平,2019年江西省胸科醫院的呼吸疾病專家分別在撫州、九江、景德鎮、德安等城市舉辦了呼吸介入診治技術基層巡講。
  • ...更多可能——我院主辦第十二屆介入呼吸病學診治新技術大會暨第…
    國內外介入呼吸病學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及同道3000餘人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參加大會,集中分享與展示了介入呼吸病學新技術在肺癌早診早治和慢性氣道炎症性疾病中的應用及前沿理念。大咖專家們還圍繞手術機器人、導航支氣管鏡、熱消融、冷凍消融、免疫治療、光動力、熱成形等熱點技術作了相關介紹。
  • 呼吸內鏡介入治療的起源與發展簡史(收藏)
    點擊查看 呼吸內鏡介入治療技術是現代介入肺臟醫學(IP)的重要組成部分,2002年美國胸科學會(AST)將其定義為是一門針對呼吸系統疾病侵入性診斷和治療操作的不斷創新、持續發展的醫學科學和藝術。
  • 附屬胸科醫院施行國內首例導航支氣管鏡聯合錐形束CT引導下微波...
    近日,這一領域又增「新武器」,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呼吸內鏡室主任孫加源攜其團隊,在呼吸內科主任韓寶惠教授的指導下,聯合導管室、麻醉科、放射科等科室,在國內首次成功使用了導航支氣管鏡聯合錐形束CT(CBCT)技術,對一位多原發病灶的早期肺癌患者進行了微波消融術治療。
  • 得病可以介入治療?聽著新鮮!它的優點和適應症恐怕得先了解清楚
    介入放射學又稱介入治療學,是近年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融合了影像診斷和臨床治療於一體的新興學科。它是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CT、超聲和磁共振等影像設備的引導和監視下,利用穿刺針、導管及其他介入器材,通過人體自然孔道或微小的創口將特定的器械導入人體病變部位進行微創治療的一系列技術的總稱。目前已經成為與傳統的內科、外科並列的臨床三大支柱性學科。
  • 山東省省立醫院呼吸內科劉慶華聊呼吸疾病介入治療
    ,這是心臟疾病的一種介入診療手段。但對於呼吸系統疾病,大家都知道,有些可以手術治療,有些可以通過藥物治療,但近些年,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有相當一些呼吸系統疾病可以採用呼吸內鏡介入的診治手段進行診斷和治療。大家對呼吸內介入鏡診療似乎不如冠脈支架更為熟悉,但事實上,呼吸內鏡介入診療手段的臨床應用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我們有著非常成熟的臨床經驗。這種方法不但那可以減少患者痛苦,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治療,而且可以提高患者診治成功率。
  • 常德二醫成功開展首例支氣管鏡下高頻電消融氣管成形術
    主要適應症為1.肉芽腫;2.氣管或支氣管內的惡性腫瘤;3.氣管內或支氣管內的良性腫瘤;4.外傷疤痕引起的支氣管狹窄;5.原發性氣管-支氣管澱粉樣變等。 氣管成形術治療後 支氣管鏡下高頻電消融氣管成形術具有微創、痛苦小、併發症少等優點,且為患者保留了正常氣管結構
  • 呼吸介入,不僅僅是氣管鏡
    呼吸介入,不僅僅是氣管鏡 2020-08-18 08: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安全性高費用少 支氣管鏡下高頻電圈套切除腫瘤造福患者
    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劉書盈帶領呼吸內鏡團隊,經過綜合考慮,決定為患者行支氣管鏡下腫瘤高頻電圈套切除 劉書盈主任 近年來,呼吸內鏡下介入診療技術發展迅速,利用內科胸腔鏡
  • 濱醫煙臺附院支氣管鏡下高頻電圈套切除腫瘤造福患者
    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劉書盈帶領呼吸內鏡團隊,經過綜合考慮,決定為患者行支氣管鏡下腫瘤高頻電圈套切除。因瘤體較大,堵塞嚴重,考慮到患者耐受問題,由劉書盈主任和呼吸內鏡室副主任於冰,間隔1天分2次成功利用高頻電圈套器將腫瘤完全切除,腫瘤基底部利用電凝處理防止復發。
  • 李強教授:介入呼吸病學的「兩大主戰場」
    從跟跑西方到中國領先,這個技術神了! 介入呼吸病學是一門針對呼吸系統疾病的微創介入性診斷和治療操作的科學,現代介入呼吸病學的真正興起,是源於1968年彎曲支氣管鏡的發明及其相關診療技術的創立和普及。
  • 超導探測器技術與發展
    摘要:介紹了高Tc超導紅外控測器的技術性能、特點及其應用,論述了各種探測機理和模式,扼要介紹了各種高超紅外新產品和新技術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 高瓴、紅杉紛紛押注的神經介入賽道,能否複製心血管介入成功?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神經介入領域壁壘高、技術複雜,國產化比冠脈介入更難,完成國產替代並不如想像那麼簡單。在神經介入這篇熱土中,在資本的催動下正在發生什麼樣的產業變遷?動脈網對神經介入賽道進行了梳理。神經介入:微創介入領域最難的領域神經介入主要關聯腦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在我國一直是常見的死亡原因,我國每年腦血管疾病的新發病人超過百萬。
  • 北京英納超導技術有限公司 超導概述
    2、鉍系高溫超導線材的產業化  1986年高溫超導材料被發現後,全世界投入數十億美元的科研經費進行高溫超導材料的產業化研究。經過一大批優秀科學家十多年的努力工作,在釔鋇銅氧、鉍鍶鈣銅氧等幾種高溫超導材料中,1997年首先實現了鉍系高溫超導線材產業化。這也是目前唯一產業化的高溫超導材料。
  • 國內首款可降解支架獲批 開啟冠脈介入新時代
    Neovas成為我國上市的首款可降解支架,是我國冠脈介入發展歷程中具備裡程碑意義的事件,亦標誌著我國可降解支架領域的研發創新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一、生物可降解支架將引領冠心病介入治療的新時代   生物可降解支架是冠脈支架的發展方向,可解決藥物洗脫金屬支架永久異物的痛點。
  • 時速4千公裡飛鐵提出背後:技術未成熟,呼籲資本和政府介入
    所謂的「高速飛行列車」,原理即是利用真空管道和超導磁懸浮技術,實現超音速的「近地飛行」,被譽為人類未來的「第五種交通方式」。而實際上,中國早在2000年前後就已引入真空管道磁懸浮概念,近二十年時間內,外界對其卻關注甚少,風頭更是被矽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2013年提出的「超級高鐵」蓋過。目前,在全球範圍內,研究真空管道磁浮交通的國家有瑞士、美國和中國。
  • 國內首條35千伏高溫超導電纜成功試拉
    圖說:試拉試驗現場 受訪者供圖(下同)新民晚報訊(記者 羅水元)近日,伴隨轉載著超導試驗段電纜的盤架緩緩轉動,國內首條35千伏高溫超導電纜試拉試驗環節正式啟動。當天的試拉試驗收集到了第一批高溫超導電纜在複雜環境下敷設時的牽引力、側壓力等關鍵數據,證實了施工方案的可行性。
  • 超導低溫製冷工作原理是怎樣的
    超導低溫製冷工作原理是怎樣的 ,「jib2kf」   無錫冠亞恆溫製冷技術有限公司致力於製冷加熱控溫系統、超低溫冷凍機等研發、生產和銷售,超導低溫製冷,噪音低,振動小,歡迎來電選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