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導探測器技術與發展

2021-01-12 電子產品世界

摘要:介紹了高Tc超導紅外控測器的技術性能、特點及其應用,論述了各種探測機理和模式,扼要介紹了各種高超紅外新產品和新技術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25743.htm

關鍵詞:超導紅外探測器;探測機理;高溫超導器件

目前,高Tc超導紅外探測器的研究已成為超導電子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這是因為高Tc超導探測器的研製水平已進入實用階段,並且成為光電探測技術發展的一個新方向.與傳統的半導體探測器相比高Tc超導探測器在大於20μm的長波探測中將成為優良的接收器,這一點填補了電磁波譜中遠紅外至毫米波段的空白。此外,它還具有高集成、低功率高成品率、低價格的優點。預計這一技術將在天文探險測、光譜研究、遠紅外雷射接收和軍事光學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1 超導探險測機理

用超導體檢測紅外輻射早在50年代就已開始,但由於20K以下低溫的工作條件限制而一直停滯不前高Tc超導材料的問世使這一技術得到了新生。其探測機理有如下幾種:

1.1 電阻與溫度關係機制

這種原理的利用超導體從正常態轉變到超導態時,電阻隨溫度變化而急劇改變的特性來檢測紅外輻射的一程機理。現有的高Tc bolometer就是依據這個原理研製而成的。

1.2 電感與溫度關係機制

該機制是根據超導膜在Tc探測率下,其動態電感隨溫度變化而急劇改變來實現的。這種探測器在Tc下工作,可消除bolometer熱噪聲,並可非常精確地測定動電感Lk引起的頻率變化,具有製作簡單、靈敏度高的特點。

1.3 磁化率與溫度關係機制

當紅外輻射照射在超導敏感元件上並引起溫度上升時,其磁化率將迅速變化,就種現象就像「磁場快門」。利用這種現象可通過磁機制的改變或交流磁化率的變化來實現對入射輻射檢測,現已根據這一機理試製出NEP~10-11W·HZ-1/2探測器。這種探測器在低溫下工作和室溫下讀取信號的設計非常有利。

1. 4 光助隧道效應

1962年,Josepson在理論上預言:若兩個超導體之間隔有一層很薄的絕緣介質(約幾納米),那麼弱電流(μA到mA)便可無阻地穿過。不久這一預言被貝爾實驗室的實驗所證實,這種現象稱為約瑟夫遜效應。

1. 5 非平衡光電效應

Testardi認為:藉助於光子破壞超導庫柏電子對可產生準粒子,準粒子的存在將使超導能隙被壓縮,並破壞超導電性。因而可利用這種現象實現對紅外輻射的檢測。

如今,研究人員已在Sn、Pb及其氧化物、BaPb-BiO和YBCO等材料中觀察到這種現象。其響應時間優於10-4秒。

1. 6 光磁量子效應

這一效應是從超導相位滑移物理概念發展起來的,1990年由A.M.Kakin等人形成光磁量子探測紅外輻射的新型機理。當條狀導體寬度小於超導相干長度時,在臨界電流Ic的作用下,其超導電性的破壞要經過局部相位滑移,並形成中心渦旋。就是說,超導能隙Δ局部壓縮為零,超導相應重複地滑移。對於二維超導體來說,這個滑移過程連接成圈而形成渦旋—反渦旋對,在兩個渦旋中由於產生的橫向洛倫茲力使彼此排斥而分開。同時產生淨磁通為φ0的電壓脈衝。如今,用NbN和BaPbBiO膜已在實驗上證實了這種光助渦旋量子探測輻射的微觀機制,並分別得到Rv為6000V/W和104V/W的結果,其τ值優於納秒。

1. 7 能斯脫效應

當入射光照射到高TC膜上時,膜內將產生垂直於表面的溼度梯度,在外加磁場下,沿膜表面可測出紅外輻射的存在。它是運用磁通線的消釘扎和溫度梯度驅動磁通線的機制來實現檢測的。其響應速度較快,通常為10-6秒級。

1. 8 電流與溼度關係機制

1993年,M.I.Fiik等人設想出一種新型輻射失探測器,稱為本徵超導輻射探測器(ISRD)。它是利用超導薄膜的臨界電流Ic與T的關係製成的,MIT獲W·Hz1/2,D=2.7×109cm·H-1·W-1,該探測器具有達到聲子噪音有線的潛力。

1. 9

熱電子型

這是由Beukeley大學提出的深低溫探測器,.可以大到1.15×1015cm·W-1的高性能。

2 超導紅外探測器的性能特點

根據上述9種探測機理設計製造了各種樣式的高Tc超導紅外探測器,其中交成熟的是根據R~T關係製造的bolometer型器件。其次是Josephson結型器件。表1列出了現階段幾種高水平探測器的主要性能。

從表1可以看出,單元超導探測器性能已達到實用水平。它們大多是用YiBa2Cu3O7材料製造的,主要是因為該材料制膜工藝成熟,Tc可達到90K,因此,探測器的熱學設計比較容易實現。

表1 高Tc超導器的要性能

超導材料類 型NEP W.Hz -1/2D cm.Hz -1/2.W -4研究結構YBCObolometer7.0×10 -142.0×10 10昆明物理研究所YBCObolometer1.1×10 -131.8×10 10上海技物所GBCObolometer3.8×10 -121.7×10 10西北大學北京物理所YBCObolometer7.8×10 -128.3×10 9華中理工大學YBCObolometer1.6×10 -116.0×10 9NASAYBCObolometer5.0×10 -121.4×10 10BerkeleyYBCOISRD2.6×10 -122.7×10 9MITYBCObolometer4.5×10 -12~5.0×10 9美國加州大學西北大學YBCOJosephson1.9×10 -13~5.3×10 9北京物理所

由於實際應用的需要,目前多元列陣(FPA)研究極為活躍,現已有1×8元、1×12元、1×64元線陣,3×4元、8×8元面陣的報導,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進行高Tc紅外FPA的研究機構己有十多家,如Honrywell、TRW、西屋、超導公司、NASA/Goddard空間中心、海軍研究實驗室(NRL)和加州大學等。圖1是上海技術物理所試製的4*4元面陣的結構示意圖,對於這種電阻型bolometer,每個敏感元有兩根信號讀出線,面陣器件的製造和工藝實現是一個難點,從圖1可以看出,利用面陣中各個敏感元有兩根信號讀出線,面陣器件的製造和工藝實現是一個難點。從圖1可以看出,利用面陣中各個敏感元公用電極編程的巧妙設計,並採用集成微加工技術對YBCO薄膜進行光刻試製出的4*4元面陣的D值在(1.2-7.2)×104cm·Hz1/2·W-1之間,工作溫度為88K。與延遲線時鐘脈衝讀取信號方法相比,它具有兩維同時讀出信號的優點。利用這一獨特的設計方法還可試製4N系列的焦平面器件(如4×8元、4×128元等)發,並可引入製造光導型HgCdTe、熱敏電阻等傳統紅外探測器面陣的研製之中。

圖2是引用同步輻射源光刻出0.8μm線條的高Tc 超導探測器敏感元的圖形。利用該敏感元不僅可以提高接收入射輻射的能量,而且可為製造高密度的多元陣打下一個技術基礎。

光子型的Josephson型高Tc探測器目前主要有SIS結、SNS結、晶粒邊界結和Josephson微橋四種,但這四種結構工藝複雜,成結不穩定,而實驗上用TdBaCaCuO製成的Josephson結的D值可達1010 cm·Hz1/2·W-1,響應時間τ為10-9秒。這類快速高性能的探測器特別適用

於遠紅外及毫米波區。

目前,半導體紅外焦平面列陣面臨著兩個問題:一是製造工藝;二是功耗。從製造工藝上看,半導體IRFPA包括探測器的組合件、前置放大器和二維的信號讀出線路。用這樣的混成結構在單一基片上製造出電學特性均勻的大面積列陣是相當困難的,而且很難要求結構小於100μm2,因此,對於FPA為100×100以上元數的器件就必須是鑲嵌的組合件。通常,超志電路尺寸僅為微米,而半導體電路則要幾十微米,因而在一定面積上,超導線路可以完成更為複雜的信息處理。關於功耗,美國戰略防禦局(SDIO)有個指標,即所設計系統的每個象元功耗要求在10μW之內。按照這個要求,對於象元數目巨大的半導體FPA系統,其功率總消耗量也是相當大,如一個1000×1000元面陣則要有10W的功耗,這對航空或航天整機系統將帶來很多技術困難。

正在開發的超導FPA技術能夠有效地克服半導體FPA的上述困難。並為研製高密度低功耗FPA展現了良好的前景。歸納起來有如下優點:

●低功耗

超導電路可認為是無功耗的,但實際上功耗是存在。通常它比相同作用的半導體電路的功耗低兩個數量級。超導FPA的研究內容,除敏感元之外還包括前放(可選SQUD)、A/D轉換和信息處理等電路。總的來看,超導電路的功耗要比半導體電路低1~2個數量級。

●超導線路尺寸極小

從亞微米和納米結構研究報導看,微米級的器件加上微米級的線路將比半導體FPA具有更高的密度,因而可完成更為複雜的信息處理工作。

●便於研製大面積均勻列陣

由於超導均勻膜已具有φ76mm的尺寸,因此利用現有的光刻技術完全可以製造大面積均勻敏感元。而且壞器件極少,甚至沒有。

●成品率高、價格低

這是由超導制膜和光刻工藝可靠所決定的。用高Te超導體澱積在Si微結構上的薄膜製成的bolomerer器件的成品率很高,且其成本比HgCdTe低5~6個量級。

超導FPA技術的主要問題是:超導器件與線路都是低阻抗的,因此信息讀出的匹配問題必須解決。D.L,Smetana等人提出用高Tc超導阻抗變換器去耦合低阻抗的探測器,並與C-MOS處理多路傳輸線路進行銜接的方案,這實際上是一種Z-平面FPA讀出結構。另外,在超過FPA中使用超導A/D轉換器也已取得進展,西屋公司的超導IR-FPA課題組已將超導A/D轉換用於紅外成象系統中。

3 研究領域與發展趨勢

作為超導電子學的一個重要應用方面,高Tc超導紅外探測器的研究相當活躍,主要表現在開拓新材料、提高現有探測器性能和推廣應用等方面。現歸納為以下7個內容:

(1)新的高Tc材料器件

迄今製成的高Tc超導器件大多是YBCO材料,但這並不是最佳選擇,它的費米能級上的電子密度遠不如BakBiO、BaPbBiO等材料,日本NTT公司用這兩種材料製成優於10 -6秒的快速器件。加州大學用ErBCO製成X光到微波響應的高性能器件,其NEP值為10 -12W.Hz -1/2。

最近,通過對Hg-1223進行合成以及對Hg退火工藝的研究,獲得了Tc=139K的結果,而且,目前測試分析與確認工藝等工作仍在進行,尋求室溫超導體是一個極富吸引力的目標。

(2)超導體/半導體混成器件

與現有的半導體技術結合的工作,主要表現在YBCO與Si集成的組合結構,Vir-ginia大學在Si襯底上製成YZS島並過渡成了YBCC-Si微橋。美標準局(NIST)利用Au或Ag使YBCO與Si互連而實現了Si-氧化物-半導體常規工藝試製出的超半混成器件,從而為與CMOS讀出電路的連接提供了技術基礎。

(3)快速器件

高Tc探測器的響應速度τc探測器的響應速率τ為毫秒級。因此,研製塊速器件成為一個追求目標。波音公司製造的微橋配以焦耳-湯姆遜製冷可使其τ值達到10μs。俄羅斯莫斯科師範大學制出了0.15μm的亞微米橋,其τ值為1~2ps(10 -12s),響應波長為0.8毫米波,NEP=3×10 -11W.Hz -1/2。

(4)長波器件

所謂長波,是指20μm至mm波譜區。由於光譜研究、天文觀測和遠紅雷射接收等應用需要,高Tc超導器件無疑是最佳選擇。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制出的器件的波長為90~600μm,NEP為4×10 11W.Hz -12。

(5)新型探測機理器件

1994年N.Blujer等提出的量子超導探測器是基於超導態下通過量子共振來實現檢測入射輻射的。而A.D.Hibbs等提出的基於共光磁量子效應的感應耦合紅外凝視器件,其象元可達10×10μm2。

(6)引進新的技術手段提高器件性能

很多成熟的科學方法都可拿來利用,如利用同步輻射光源和電子束直刻來獲得亞微米和納米級敏感元、天線與敏感元耦合以及Si膜片工藝等。

4 應用前景

目前,儘管熱敏型器件尚有若干技術難點,但已無重大的難以逾越的障礙。預計2010年前將有較成熟的單元和線陣進入實際應用階段,並可部分商品化。而光子型器件也將會有技術突破並試用,可以預見:到時光子器件和紅外探測器是兩大類並行發展的探測器。

今後,隨著高Tc超導器件的發展,它們將在以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1)光譜儀:高Tc超導器件用於傅立葉光譜儀的中、遠紅外區要比熱電堆、熱釋電器件優越,特別是快速掃描型的傅立葉光譜儀。

(2)快速低溫測溫儀及輻射計。

(3)熱象儀:高Tc超導器件用於大於20μm至亞毫米波段的成象無疑是最佳器件。

(4)地物波譜儀:也就是長波地物輻射波譜檢測。

(5)遠紅外雷射器的接收。

(6)託克馬克等離子體電子溫度的測量。

(7)射電天文亞毫米波接收機、天文探測光譜儀,特別是在天文衛星對外層空間的探測等方面。

(8)軍事上的多種裝備:如主動式亞毫米波形掃描器紅外前視器等。


相關焦點

  • 超導陣列單光子探測器取得新進展
    南京大學超導電子學研究所,繼2017年將研製的大口徑超導陣列單光子探測器應用於空間碎片探測和2019年月地雷射測距等驕人成績後,近日超導陣列單光子探測器再立新功。,博士研究課題就是超導單光子探測技術,在吳培亨院士的指導下與團隊成員一起攻克了探測器晶片和系統的全部關鍵技術,於2008年研製出我國第一個超導單光子探測器。
  • 上海微系統所實現實用化超導單光子探測器性能突破
    超導納米線單光子探測器(SNSPD)是本世紀初出現的一種新型的單光子探測技術,其探測效率、暗計數、時間抖動等性能指標明顯優於傳統的半導體單光子探測器,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並已經廣泛應用於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等領域,並有力推動了量子信息技術的發展。
  • 上海微系統所超導單光子探測器效率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尤立星團隊利用無損介質鏡面結合三明治結構超導納米線,實現了NbN材料超導納米線單光子器件(SNSPD)98%的探測效率,再次創造了NbN SNSPD探測效率的新的世界紀錄。
  • 超導紅外探測器,任何敵人都無法逃遁
    紅外探測器的重要性在由於高溫超導體對紅外線特別靈敏,它可以吸收一定波長的紅外線而引起物理量的變化,所以高溫超導薄膜在紅外線探測器方面的應用引起人們的重視。  超導紅外探測器的工作原理是基於超導體受紅外線作用超導體轉變為正常態時,它的電阻發生突然變化,而這個變化完成的速度非常之快,所以高溫超導體的探測器其響應速度非常快。從上面講的可以知道,由正常態到超導態的轉變有一定的寬度△T。
  • 「南大眼」再立新功——超導陣列單光子探測器取得新進展
    南京大學超導電子學研究所,繼2017年將研製的大口徑超導陣列單光子探測器應用於空間碎片探測和2019年月地雷射測距等驕人成績後,近日超導陣列單光子探測器再立新功。,博士研究課題就是超導單光子探測技術,在吳培亨院士的指導下與團隊成員一起攻克了探測器晶片和系統的全部關鍵技術,於2008年研製出我國第一個超導單光子探測器。
  • 自第一個超導磁體問世以來,超導磁體的研製工作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從1911年人們發現超導電性以來,超導體作為固體物理一個活躍的分支,已經有六十多年的歷史了。隨著低溫製冷技術和實用超導材料的發展,近十幾年來,超導體的應用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目前,超導電技術已成功地應用在磁流體發電、電機、磁力選礦、核物理等領域,並顯示出超導體非凡的能力。
  • 可對數百公裡外目標實時跟蹤,南京大學超導單光子探測器立新功
    南京大學超導電子學研究所繼2017年將研製的大口徑超導陣列單光子探測器應用於空間碎片探測和2019年月地雷射測距等驕人成績後,近日超導陣列單光子探測器再立新功。從中國電科十四所某試驗外場傳來消息,其研製的超導單光子雷射雷達系統,實現了對低空大氣層中數百公裡外目標的實時跟蹤探測,展現了超導單光子探測器的強大應用潛力。由於光子是光的最小能量單元,具備單光子靈敏度的雷達系統可將雷射雷達系統的性能發揮到極致。
  • 100%系統探測效率(SDE)是單光子探測器發展的最終目標
    打開APP 100%系統探測效率(SDE)是單光子探測器發展的最終目標 MEMS 發表於 2020-11-25 09:51:21
  • 超導單光子雷射雷達!中電科突破反隱身技術,五角大樓:不做回復
    ,超導單光子雷射雷達系統實現了遠距離實時跟蹤探測。這是繼超導單光子能實現空間碎片探測與雷射測距的優異成績後,取得的又一項新成就,中國超導單光子探測儀具有強大應用潛力。,研究團隊根據大氣層具體情況分析,結合低空大氣減弱的複雜環境,針對性研製探測器,使其更加精準靈敏。
  • 中國實現超導磁體技術突破 力推產業化應用
    中科院高能所當天與山東華特磁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舉行超導磁體項目技術突破及產業化應用展示會議,旨在加強科研機構與相關企業合作,大力推動超導磁體技術實現產業化應用
  • ...超導行業發展現狀和市場格局分析 西部超導實現低溫超導材料全...
    低溫超導行業產業鏈主要包括上遊原材料、超導線材、超導磁體、超導設備四個環節,其中NbTi線材的上遊還包括NbTi棒材環節,由於Nb和Ti的熔點相差較大,且NbTi合金中Nb的含量較多,如果控制不好熔煉技術,易產生不熔塊,導致後續細芯絲NbTi線加工中斷線,因此NbTi二元合金棒的製備非常困難。公司是全球唯一的NbTi錠棒、超導線材、超導磁體的全流程生產企業。
  • 我國超導託卡馬克的現狀及發展
    其主要研究目標是,獲得並研究長脈衝或準穩態高溫等離子體並檢驗和發展與其相關的工程技術,為未來穩態先進全超導託卡馬克裝置提供工程技術和物理基礎。 該裝置1995年投入運行,經過多方面的改進、完善,裝置運行的整體性能和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10多年來,物理實驗不斷取得重大進展和突破。
  • 中科院:我國加速器低溫超導技術已取得重大突破
    新華社北京6月14日電(記者吳晶晶)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BEPCII)的三臺超導磁體聯合勵磁調試獲得成功。這標誌著我國加速器低溫超導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表明我國工程人員已掌握了加速器低溫超導技術,完全有能力自行設計、製造大型低溫超導磁體。    據介紹,BEPCII共有兩套低溫超導設備
  • 超導技術與智能電網相結合 無敵的存在
    中科院電工研究所嚴陸光院士說,超導電力技術將迎來第三個發展階段,其核心是實現超導技術的實際應用,但需要重點在高溫超導物理機制、提高高溫超導體臨界溫度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周孝信院士認為,全國電網跨區互聯仍將是我國基本需求,基於超導輸電的直流輸電網這一新型輸電技術在原理上具有很大優勢,由於常規輸電技術的損耗較大,如能在超導物理和材料上取得重大突破將具有重大意義。
  • 北京英納超導技術有限公司 超導概述
    2、鉍系高溫超導線材的產業化  1986年高溫超導材料被發現後,全世界投入數十億美元的科研經費進行高溫超導材料的產業化研究。經過一大批優秀科學家十多年的努力工作,在釔鋇銅氧、鉍鍶鈣銅氧等幾種高溫超導材料中,1997年首先實現了鉍系高溫超導線材產業化。這也是目前唯一產業化的高溫超導材料。
  • 超導可視支氣管鏡介入技術適應症
    什麼情況下需要做超導可視支氣管鏡介入技術檢查?具體地說,原因不明的咯血或痰中帶血;40歲以上原因不明的刺激性咳嗽加重;出現局限性肺氣腫、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張;突然出現聲音嘶啞;診斷不明的支氣管、肺部疾病或瀰漫性肺部疾病診斷困難時;肺部支氣管腫塊;縱隔淋巴結腫大;支氣管異物等,醫生都會要求患者做支氣管鏡檢查。
  • 超導又一重大應用——超導磁分離技術讓汙水變清水
    日益嚴重的汙水危害環境,渴求相應的汙水處理技術。
  • 淺析我國超導光電子雷射雷達系統
    ,超導單光子雷射雷達系統實現了遠距離實時跟蹤探測。這是繼超導單光子能實現空間碎片探測與雷射測距的優異成績後,取得的又一項新成就,中國超導單光子探測儀具有強大應用潛力。 雷射雷達試驗成功 超導光電子雷射雷達系統是中國電科十四所與南京大學共同研究而成,研究團隊根據大氣層具體情況分析,結合低空大氣減弱的複雜環境,針對性研製探測器,使其更加精準靈敏。
  • 高溫超導感應加熱技術及應用淺談
    在國家「十三五」發展規劃的高端裝備製造業中,高品質工業鋁型材產品正成為實現大飛機、汽車、軌道交通列車、航天、軍工、船舶等工業先進裝備技術升級和國產化目標的關鍵基礎材料。2001年,日本SMES研究和發展中心對傳導冷卻的,外加場為10T,儲存能量為72MJ的15kWh高溫超導環形磁體的可行性進行了驗證,實驗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美國Los Alamos國立實驗室1997年研製的傳導冷卻的高溫超導高梯度磁分離系統,在100A下可產生1.6T的磁場。2005年,美國進行了高溫超導磁體在95G H z振動陀螺儀中應用的實驗,實驗取得了滿意的結果。
  • 歷史上的超導現象及其發展歷程
    如當今現有的磁懸浮列車運用超導完全抗磁性的特性使得最高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500km以上,比輪軌高速列車還要快很多,並且得益於低溫技術的發現發展,目前在實驗室中已經找到了電阻為零的導電介質。經過長期的發展,現在超導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超導輸電線纜,超導變壓器等電力系統方面,並且還利用超導材料可以形成強磁場,如磁懸浮列車,另外超導材料在醫學,生物學領域也取得很大成就;未來,超導材料將會向實用化發展;總體來說主要集中於生活發展方面。超導體大致分為:元素超導體、合金和化合物超導體、有機高分子超導體。超導材料性能有:零電阻性、完全抗磁性、約瑟夫森效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