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肺癌以外科手術為首選方案,但對於那些無法進行手術的患者,隨著醫學的日益進步,也有機會獲得精準治療。近日,這一領域又增「新武器」,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呼吸內鏡室主任孫加源攜其團隊,在呼吸內科主任韓寶惠教授的指導下,聯合導管室、麻醉科、放射科等科室,在國內首次成功使用了導航支氣管鏡聯合錐形束CT(CBCT)技術,對一位多原發病灶的早期肺癌患者進行了微波消融術治療。
患者許阿婆今年75歲了,4月的時候體檢發現了兩肺有結節,同時右肺上下葉及左肺多發。在經支氣管鏡病理診斷和PET-CT影像評估診斷患者為多原發肺癌後,考慮到患者高齡,又合併糖尿病等慢性病,外科手術風險太大,胸科醫院專家決定為許阿婆進行微波消融治療。病情分析中,醫生們發現許阿婆的左下肺結節比較大,需要支氣管鏡分別進入病灶上方和下方,共同進行消融,才能確保治療效果,但這對操作的精準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綜合考慮後,醫生團隊決定運用最新的導航支氣管鏡聯合錐形束CT技術為其治療。
常規的經支氣管鏡消融經常使用的是X線透視技術輔助,獲得是二維的、且重疊影像,在治療操作精準度高的患者時,往往會「力所不及」,無法為醫生帶來精準的影像信息反饋。而錐形束CT則解決了這一問題。它以較低的射線劑量,在4-5秒內,能圍繞病人的治療目標區域進行180度旋轉拍攝,合成三維實時的影像。通過它提供的圖像,醫生可對內鏡路徑和病灶位置進行實時準確的確認,更能夠對消融的過程進行有效預判,還可在消融後,立即確認治療效果,患者是否有氣胸、出血等併發症的發生,從而使整個治療過程更加安全有效,使治療更加精準。根據最新的研究數據顯示,錐形束CT結合導航支氣管鏡對肺外周結節的診斷率可以達到93.5%。
許阿婆的手術中,在導航支氣管鏡的引導下,孫主任迅速「抵達」第一個治療點,將微波消融針置入病灶位置,隨後進行錐形束CT,確認針頭位置,進行微調整,完成由腫瘤中心向外周的微波消融。其後,醫生按同樣方式「抵達」第二個治療點,同樣在錐形束CT的輔助下,再次精準微波消融治療。介入治療很成功,術後複查微波消融範圍充分覆蓋病灶部位。
胸科醫院是中國醫師協會呼吸內鏡醫師培訓基地,可開展呼吸內鏡的各類四級技術,連續三年呼吸內鏡年診治數突破1萬例。作為國內首批引進導航支氣管鏡的單位,醫院於2015年4月在世界上首次開展了電磁導航支氣管鏡引導下經支氣管射頻消融治療早期周圍型肺癌,2016年5月在國內最早開展了導航支氣管鏡引導下經支氣管微波消融治療早期周圍型肺癌。此次通過導航支氣管鏡聯合錐形束CT(CBCT)使用,使消融治療更加精準和安全,將進一步加快周圍型肺癌經支氣管消融技術的臨床應用和研究發展,更好地為患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