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龍華、通訊員塗陳、童松)電影《王牌特工》中,特工的先進武器納米追蹤器,可以通過某種方式融進人體,進行追蹤定位。如今,類似的高科技手段在腫瘤治療中也得以應用。近日,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胸外科王思樺副教授與呼吸內科蘇遠副教授、向菲副教授、麻醉科胡曉敏副教授、陶娟醫生共同完成了一例電磁導航下肺部結節美蘭(亞甲藍,常用作標記的藥物)定位術。
麻城人劉女士在單位體檢中發現肺部長了結節,且有惡化可能,醫生建議她去大醫院做進一步確診。11月11日,劉女士來到協和醫院就診,CT顯示她的左肺上葉尖後段有磨玻璃結節,病灶無明顯氣道通過,位置較偏且難以到達,大小約10*13毫米,觀察後有逐漸增大的趨勢,醫生判斷惡性可能性很大。劉女士拿到檢查結果後非常恐慌,在協和專家的建議下,入院接受進一步治療。
傳統的肺部疾病診斷通常有兩種方法:支氣管鏡檢查術和經胸壁穿刺術。前者受限於設備直徑,無法到達遠端支氣管病變位置,而後者可以對靠近胸壁位置的病變進行採樣診斷,但有一定的氣胸和腫瘤針道轉移的風險。
為精準定位病灶,降低手術風險,提高患者術後生活質量,胸外科王思樺副教授團隊與呼吸內科、麻醉科等多學科共同為患者制定了一種特殊的治療方案:利用電磁導航支氣管鏡精準定位肺部小結節,再手術切除。
電磁導航支氣管鏡是一項全球先進的肺部疾病精準導航高新技術。它採用最新的電磁定位技術,藉助電磁導航探頭和超細導管,精準定位肺部病變,經支氣管到達常規支氣管鏡無法到達的更遠部位,並通過活檢病理取樣,對原本無法定性的病變進行確診;還可引導治療工具到達病灶,並對其進行定位標記和消融治療。真正實現了肺部病變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精準定位和精準治療,讓肺小結節無所遁形。
劉女士的整個定位過程非常順利,不到十分鐘就完成。隨後,王思樺副教授通過單孔胸腔鏡對患者結節進行了肺段切除術,用於定位的美蘭在肺表面清晰可見。術後,病理結果也證實了肺結節為惡性腫瘤。
電磁導航支氣管鏡技術的誕生,不僅可以經自然腔道(支氣管)途逕到達肺部外周病變,彌補傳統方法的不足,而且更精準、更安全。它尤其適合於靠近肺外周的疑難病灶的診療,如肺外周小結節的活檢;淋巴結分期;磨玻璃結節的染色定位、植入標記物等,指導外科精準切除,為病人保留更多的健康肺組織;還可以在電磁導航基礎上進行微創治療:如微波、射頻、冷凍等微創治療;可顯著降低患者的創傷和經濟負擔,提高病人術後生活質量。
【來源:湖北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