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越來越多人在體檢中被查出了肺結節。
雖然結節看起來只是影像上的一個小點,但大家也不免會恐懼,這個恐懼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害怕結節是癌;二是害怕結節將來會變成癌。
那肺結節到底是什麼呢?它是不是等於肺癌?發現肺結節怎麼辦?今天,兜兒姐邀請了海南省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吳軍博士,一起聊聊這些大家關心的問題。
吳軍博士畢業於哈爾濱醫科大學,從事胸外科臨床、科研、教學工作近30年,對肺部腫瘤診療有著豐富的經驗。
肺結節≠肺癌
吳軍博士介紹,從病理學定義,肺結節是指肺內直徑≤3cm的類圓形或不規則型病灶。
因此,肺結節包含了多種肺部疾病,通常情況下,肺部3cm以下的病灶都一般都叫「肺結節」,其中包含肺部炎症、良性腫物、淋巴結腫大和肺癌等。
「肺結節並不等於肺癌。統計表明,目前我國肺結節最後確診為肺癌的病人,不到2%。因此,即使發現肺部有結節,也不必過於恐慌。」吳軍博士提醒。
肺結節與環境影響大嗎?
產生結節的原因很多,比如結核硬結灶、結核球、錯構瘤和炎性假瘤等很多良性病變,最後都可以表現為肺結節。
吳軍博士表示,由於肺部在不斷呼吸空氣,因此,環境對肺部疾病有較大關聯。
01
粉塵性物質
如石棉等
02
刺激性物質
如廚房的油煙、農藥、油漆、裝修的材料等
03
放射性物質
也易引發肺部病變
吳軍博士忠告:「在上述環境下工作,一定要採取嚴密的保護和防患措施,並且定期到專業醫院進行體檢。」
發現肺結節怎麼辦?
吳軍博士表示,發現肺結節後,首先不要恐慌,更不能有病亂投醫,而是應該到正規的專業醫療機構,採用科學的診斷方法進一步明確病理診斷。
他提醒廣大患者:肺結節,尤其肺小結節診斷難度較大,任何誤診對後續治療都會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
2017 版 Fleischner 指南
針對成年人偶然檢出肺結節的管理建議
▼
一旦結節出現形態變化,如邊緣毛刺分葉、內部密度不均、存在胸膜牽拉、進行性增大、血管穿行,則需重視。
總之,結節越大、長相越怪異,惡性可能越大!
治肺癌有良方嗎?
「一早防百癌」,肺部疾病,尤其肺癌治療最好的「妙方」就是「早檢查、早診療、早治療」。
隨著診療技術,特別是先進的免疫、靶向藥物的研發,肺癌的診斷與治療日益規範,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質量明顯提升。
但肺癌在國內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居高不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平時不注意檢查,發現太晚。
「晚期肺癌治療難度大,費用高,患者生存期在受影響。而早期肺癌,特別是『原位癌』,幾乎可達到治癒效果。」
吳軍博士再次提醒,以下「高危人群」應定期進行檢查,一個低劑量螺旋CT就能確保及時發現肺部病變,及早進行人工幹預與治療預後效果較好。:
1.長期吸菸人群;2.環境或高危職業暴露史(廚房,煤礦工,接觸石棉、鈹、鈾、氡等);3.既往有慢阻肺、肺纖維化或肺結核病史;4.有肺癌家族史(族譜)或既往罹患惡性腫瘤。
體檢出肺結節
不要過度憂慮
良性不擔心,惡性早切除;
良惡難區分,隨訪是正途!
希望大家都健健康康
迎接2021年
關注兜醫圈兒
策劃:海南日報健康融媒工作室
撰文:阿珂
封面製作:布朗熊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值班主任:楚煜
值班總監:張毅
責任編輯:唐咪咪 周鈺
長期便血可引起貧血,這些關於痔瘡的誤區別再犯!
抓好兩個關鍵時期,能幫孩子「逆天」長高!
覺得內容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