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節是近年來的高發疾病
檢出病例逐年增多
特別是今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
許多以前不做常規體檢的人群
被要求進行肺部CT的檢查
被查出有肺結節患者數量更是急劇增加
肺結節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疾病?
肺結節全都「一刀切」嗎?
聽聽專家怎麼說!
本期嘉賓
楊光海
武漢協和醫院
胸外科副主任醫師
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訪問學者、中國抗癌協會康復會胸外科學會湖北省分會秘書、中國肺癌防治聯盟核心盟員。從事臨床工作近二十年,在肺部小結節、肺癌、食管癌、縱隔腫瘤、手汗症等的規範化及個體化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擅長胸腔鏡微創手術。
1
查出肺結節,先弄清楚三件事
1
結節的分類
根據結節的大小,臨床上把肺實質內≤3cm的病灶稱為結節,>3cm的病灶稱為腫塊,而<1cm的結節稱為小結節,<5mm的結節稱為微小結節。
根據結節的性質,肺結節又可以分為良性結節和惡性結節,良性結節有可能是感染肺炎、肺結核等痊癒後留下的疤痕,也有可能是良性腫瘤;惡性結節則包括肺癌、轉移癌等。
2
結節的危險性
體檢時發現肺結節並不代表有肺癌。但即便現在是良性結節,日後也有惡性病變的可能,所以也不能掉以輕心,要做好定期複查隨訪,有需要時也得採取一定的幹預手段。
3
結節不能「一刀切」
很多人會想,既然結節有癌變風險,立馬切除就好。其實不然,治療結節,因根據個人情況,判斷結節是否有發展為惡性腫瘤的可能,不能盲目選擇「一刀切」。
一方面,切除結節也可能存在損傷正常組織的風險;另一方面,某些肺結節存在「消失」的可能,所以醫生常建議低危結節應以觀察為主。
但如果檢查結果顯示「邊緣不規則」、「毛刺徵」、「分葉徵」、「佔位性病變」等,建議諮詢胸外科醫生。
2
肺結節的危險度判別
發現肺結節,一般有三種可能,一已發展為肺癌;二不是肺癌,但有癌變的可能;三與癌症無關。那麼,那如何判斷肺部結節是否有癌變可能?
根據密度判斷
根據結節的密度,肺結節可分為三類:磨玻璃結節,混合結節,實性結節。
1
實性結節
完全是一個高密度的影子,在CT下呈現白色的。實性結節,表面光滑小而圓的,多屬於良性。
但如果是部分實性結節,其惡性概率相對較高,易形成肺腺癌,通常由小結節引起。
2
磨玻璃結節
純粹的磨玻璃結節,體積小於8㎜,邊界較清楚,多屬良性。但磨玻璃結節惡變,易形成肺腺癌,且高發於女性。
3
混合結節
部分磨玻璃,部分實變的結節,惡性率在60%以上。
惡性結節有分葉、毛刺、中間有空泡,有些會有胸膜牽拉,也可能會往正常的肺組織裡伸展擴散,吸取周圍組織的營養讓自己迅速生長,可以說是「最可怕的結節」。
根據大小判斷
對於肺部結節,一般來說,結節越大,危險性越高。體檢第一次發現肺結節時可參考下文,但每個人病情有差異,具體遵醫囑。
當直徑<5mm,且沒有腫瘤病史、家族病史的,惡性的可能性較小,每6-12個月做CT複查一次就可以;
當直徑為5-10mm時,惡性可能性為6-28%,每3個月複查一次;
直徑>10mm的肺結節應每1~2個月複查一次。如果隨訪發現病灶無變化,則常延長至3個月、6個月、1年進行複查;當肺結節2年無變化時,則可大致認為是良性結節;有變化時,則根據變化情況作出判斷並決定下一步處理意見。
要特別注意的是:>2cm的肺部結節惡性率可高達20%,>3cm的病灶通常很可能是惡性病變。
編輯:葉靜
審核:柳芳、向秀、劉雅婷
監製:洪燕、劉徵、宋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