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8歲在這裡治好了先天性心臟病,如今我54歲了,胸科醫院的專家又救了我一回。」病床上的劉阿姨臉上掛著笑容,看起來氣色很好,很難想像她曾經經歷了無數次心臟疾病的折磨。近日,上海市胸科醫院心臟中心主任、心內科主任何奔,以及結構性心臟病亞專業主任潘欣帶領多學科團隊,運用國際先進的介入技術,成功施行了全球首例「肺動脈自膨脹式瓣中瓣」植入術。
劉阿姨出生時就患有法洛四聯症(TOF),這是一種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畸形,75%的重症者活不過10歲。在她18歲時,胸科醫院首席專家、心外科教授邱兆昆為她做了外科修復手術,取得良好效果。
2015年,步入中老年的劉阿姨心臟出現肺動脈瓣反流,她在胸科醫院接受了內科瓣膜植入。然而,2016年、2019年劉阿姨因蛀牙導致心內膜炎,引起高燒不退、敗血症等全身性感染,所幸及時救治轉危為安。
今年9月以來,劉阿姨的心臟又開始感到不適,走路吃飯都喘得不行。通過檢查,醫生們發現心內膜炎給她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患者先前植入的瓣膜被細菌侵襲,毀損了。「心門」徹底壞了,所以造成肺動脈瓣的嚴重反流,患者的心臟擴大至正常人的兩倍。
潘欣立即發起多學科會診,專家們分析,只能再裝一扇新的「門」,代替原來損壞的。但依據劉阿姨的身體情況,再次開胸換瓣已經不可行了,這「門」還能怎麼裝呢?綜合考慮患者的情況,心內科團隊提出「瓣中瓣」手術方案。如同俄羅斯套娃一般,通過介入方式,在損壞的瓣膜裡面裝一個新的自膨瓣。
自膨瓣,其特點是不用球囊擴張,到達位置後可以自己打開,就像一把自動雨傘,更加便於醫生在術中的操作。這種瓣膜更寬更大,也更加適合劉阿姨的心臟尺寸。「門」選好了,怎麼把「門」放進心臟呢?「瓣中瓣」植入對技術要求本身就很高,因為從解剖來看,在肺動脈做「瓣中瓣」植入,導管需要經過三尖瓣,其路徑會形成「Z型」彎曲,給醫生操作帶來更大難度。
怎麼辦呢?憑藉多年的介入診療經驗,團隊反覆論證分析,決定運用先進的「buddywire&sheath」技術來完成自膨瓣的植入。這一特殊的導絲組合能夠讓曲折的血管路徑變得平直、光滑,使原本不易通過的「彎道」可以順利突破。道路順暢後,潘欣一點點地將瓣膜送入,到達目標位置,釋放、脫鞘,「砰」得一聲,自膨瓣自動打開了,完美地嵌在之前破損的肺動脈瓣膜內。
【來源:上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