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例骨錨式助聽器成功植入

2020-12-04 鳳凰網讀書

國內首例骨錨式助聽器成功植入

本報訊 12月18日上午,北京同仁醫院耳科夏寅主任在澳大利亞專家Goedon Soo教授指導下,成功為36歲的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苗先生實施了國內首例骨錨式助聽器(BAHA)植入手術。

患者苗先生自幼左耳先天性外中耳畸形導致傳導性耳聾,一直依賴右耳進行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非常不幸的是幾年前因外傷造成右耳聽力完全喪失,尚有殘餘聽力的左耳成了苗先生唯一的希望,但因為年齡等原因無法再重建聽力,所以只能佩戴常規骨導式助聽器以改善聽力。然而,常規的骨導式助聽器外形較笨重、佩戴麻煩、局部壓痛,給苗先生的生活造成了諸多不便。

今年上半年,在北京同仁醫院院長、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首席專家韓德民教授的努力下,北京同仁醫院積極從國外引進骨錨式助聽器。韓德民教授組織相關專家,認真討論病例,制定手術方案。經過醫院耳科專家的反覆檢查和論證,建議為苗先生植入骨錨式助聽器,苗先生成為我國首例進行骨錨式助聽器植入術的患者。

據韓德民教授介紹,骨錨式助聽器作為骨導式助聽器的一種特殊類型,是唯一通過骨導方式工作的植入式助聽裝置。它的適用範圍非常廣泛,包括傳導性或者混合型耳聾、單側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外中耳畸形、不適合聽力重建的慢性中耳炎等患者。

據了解,骨導式助聽器使用在外中耳無法傳導聲音、但內耳聽覺系統健全的耳聾患者,通過傳感器將聲音從顱骨傳導到耳蝸,恢復聽覺。由於常規骨導助聽器佩戴不舒適、長期使用會使局部皮膚變硬、疼痛、且輸出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很少有人願意長期使用骨導助聽器。骨錨式助聽器原理是通過手術將鈦合金植入體在耳後植入後與顱骨融合,聲音處理器上的麥克風可收集聲音,傳聲器將振動信號直接作用於顱骨進而刺激耳蝸聽見聲音。與一般的骨導助聽器相比,它是直接作用於顱骨,減少了頭皮的影響因素,接收聲音更為直接有效、有一定的定位感,佩戴舒適、方便;與傳統的氣導助聽器相比,骨錨式助聽器消除了堵耳效應,減少了耳道的感染和佩戴疼痛。骨錨式助聽器植入手術安全,沒有進一步損失聽力的風險,患者在幾天之內便能恢復正常工作。從1977年以來,骨錨式助聽器作為傳導性和混合型聽力損失的最佳治療方案,全球已有超過70000名受益者。

隨著骨錨式助聽器安全性和高效性日益顯著,它的發展伴隨著適應症的擴大,會讓更多的患者享有有效、良好的聆聽權利。李茜

獎品:iPod nano 16G(3部),若干明星籤名CD海報等你拿!

參與方式:
點擊左側圖片,下載您喜歡的歌曲,即有機會參與抽獎活動,獎品月月更新,趕快參與吧!

相關焦點

  • 香港中大成功進行亞洲首例全植入助聽器手術
    新華網香港11月25日電 香港中文大學25日表示,該校醫學院早前成功進行了亞洲首例全植入助聽器手術。接受手術的3名病人均表示效果良好。  中大醫學院在今年2月至6月間,成功為3名年齡介乎35至56歲、患有中度至嚴重聽力損失的人士進行該項手術。
  • 英首例全植入式助聽器手術獲得成功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2月9日報導,日前英國首例全植入式助聽器手術獲得成功。
  • 孩子該如何選配助聽器
    嬰幼兒最早3個月時間就可以確診是否存在聽力問題,再針對聽力損失的程度考慮選擇佩戴助聽器還是植入人工耳蝸。當聽力損失不太嚴重時,通過助聽器來滿足言語康復需求,就儘早佩戴助聽器。如聽力損失過大時,需要醫生進一步評估是否能植入人工耳蝸。由於近年來技術發展,不同種類為適應兒童聽覺、語音和身心發育特點的助聽器被不斷推出,大大拓展了聽障患兒助聽器的選擇範圍。
  • 全球獨創牙骨傳導聽力系統國內面市,用「牙齒聽聲」化解行業多重痛點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助聽器主要是針對雙側耳聾患者的「必需品」,實際上,單側耳聾人群同樣是一個龐大的「剛需」市場,並且此前他們很難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聲佗醫療提供的解決方案或成為未來主流方案,在聲佗醫療聯合創始人、CEO普強凌看來,該系統可以解決行業原有產品的多重痛點,並填補了國內單側聾市場產品空白。
  • 全球唯一的牙骨傳導助聽器品音即將上市
    目前市面上的治療手段,除了傳統空氣傳導助聽器和眼鏡式、軟帶式骨傳導助聽器以外,被視為單側耳聾治療的「金標準」就是外科植入式骨錨助聽器手術。但無論哪種手段,均存在不足和痛點。比如傳統氣導助聽器,健耳和聽損耳都需佩戴,且音質欠佳;其他非手術骨傳導產品,聲音傳導經過皮膚和軟組織後明顯衰減,同樣影響音質,且患者佩戴後會有強烈的皮膚壓迫感和疼痛感;被奉為「金標準」的外科植入式骨錨助聽器,則需要在耳後開刀,植入鈦釘基座,患者需要經受「殘酷」的手術,傷口易感染,需要長期護理,且耳後有一個明顯的助聽裝置,影響美觀。
  • 骨導助聽器和氣導助聽器的區別
    正常狀態下,我們至少用兩種方式聽聲音:骨導方式與氣導方式。所謂骨導方式是聲音信號振動顱骨,不通過外耳與中耳直接傳輸到內耳去;而氣導方式是指聲音通過外耳、中耳向內耳傳輸。兩種方式中後者佔絕對優勢。 通常情況下,我們所說的盒式、耳背式以及耳內式等等都是氣導型助聽器。
  • 煙臺市牟平區中醫醫院骨二科成功完成首例旋轉鉸鏈式人工全膝關節...
    煙臺市牟平區中醫醫院骨二科成功完成首例旋轉鉸鏈式人工全膝關節置換!  水母網11月24日訊(通訊員 王盛賢)近日,煙臺市牟平區中醫醫院骨二科順利完成首例旋轉鉸鏈式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
  • 另闢蹊徑創造骨傳導助聽器,聽障患者的福音!
    比如針對耳道閉塞、耳膜穿孔、聽小骨機械損傷、耳道炎症、耳道分泌物堵塞等患者的傳統的骨錨式導助聽器,針對聽神經瘤的聽性腦幹和中腦植入,都是為了彌補人工耳蝸與氣導助聽器覆蓋範圍之外的聽覺通路的問題。 然而,上述幾種助聽器的缺點也很明顯,氣導助聽器的迭代創新還一直停留在尺寸、外觀及續航上,市場缺乏顛覆性創新。
  • 瑞典發明新型植入式助聽器 可取代中耳獲得聽力
    通過將骨傳導助聽器植入中耳的位置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瑞典科學家近日發明了新型植入式助聽器,可取代中耳使聾人恢復正常聽力。  失去聽力的病人可以使用這種新型植入式助聽器代替中耳,重新獲得正常的聽力。瑞典查爾默斯技術大學研發了這一獨特裝置,並成功使其應用到植入手術。
  • 中國12歲男孩植入3D列印脊椎 全球首例
    中國12歲男孩植入3D列印脊椎 全球首例 2014年08月29日 16:03作者:張彬彬編輯:張彬彬   [泡泡網 前沿電子頻道] 據外媒報導,日前,北京大學研究團隊成功地12歲男孩明浩身上植入了3D列印脊椎,這屬全球首例。
  • 新疆首例人工骨橋植入術幫助19歲哈薩克女孩患耳重獲聽力
    原標題:新疆首例人工骨橋植入術幫助19歲哈薩克女孩患耳重獲聽力亞心網訊(記者 宗合)吉木乃縣19歲哈薩克族姑娘加德拉因為右耳先天性外耳道骨性閉鎖、聽小骨發育畸形導致右耳聽力嚴重損失,於2017年8月11日在新疆自治區人民醫院耳鼻喉診療中心實施了人工骨橋植入手術以後,這也是我們新疆首次人工骨橋植入手術在臨床上的應用成功。
  • 馬斯克或開發可植入人腦的音頻晶片,那就能直接通過晶片聽音樂了
    馬斯克為探索「大腦信號」進行了相當大膽而多方位的謀劃,其中之一就是將音頻晶片植入人腦有人在當時就問他「如果植入了Neuralink,是否可以直接從我們的晶片上聽音樂」?馬斯克的回答相當簡潔——「是的」。不用耳機或者揚聲器聽音樂,本身並不是一個新鮮概念。貝多芬當年就是將一根杆子的一端連接到他的鋼琴內部的發聲板上,然後咬住另一端,這樣他就可以「聽到」振動。此外,一些「骨傳導」耳機、骨錨式聽力植入設備和助聽器的工作原理也是如此,通過頭骨傳遞振動,繞過外耳,直接撞擊內耳。
  • 廣東完成全國首例雙側骨橋植入 6歲先天耳聾患兒獲得聽力
    原標題:6歲先天耳聾患兒獲得聽力 一些先天性外中耳畸形的患兒無法通過傳統的聽力重建手術以及助聽器來獲得聽力,只能生活在無聲世界。近日,廣東省人民醫院完成全國首例雙側骨橋同期植入手術,幫助一名6歲的耳聾患兒聽到了世界的聲音。 這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吳佩娜帶領的人工聽覺植入團隊完成。
  • 德醫院為中耳疾病患者植入新型助聽器
    新華網柏林11月19日電(報導員周谷風)德國漢諾瓦醫學院耳鼻喉專科醫院19日發布新聞公報說,該醫院已為一名中耳疾病患者成功植入一種新型助聽裝置,它能將外界聲波直接導入患者內耳。  這種名為「直接聲波耳蝸刺激器」的助聽裝置適用於中度至重度中耳傳導性耳聾患者。
  • 州一醫院成功開展首例聽力重建術
    州一醫院成功開展首例聽力重建術 2020-10-19 18: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世界首例3D列印個性化「人工椎體/椎間盤一體化「植入手術成功實施
    2018年2月7日華鈦三維與南方醫院脊柱骨外科聯合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吳鑫華院士領導的莫納什大學增材製造研究中心合作的世界第一例3D列印個性化「人工椎體/椎間盤一體化「植入手術成功實施。不僅保住了病人的脊椎,還保住了其日後的活動能力。
  • 龍巖首例「人體晶片」植入手術成功完成
    ▲植入患者體內的晶片日前,龍巖市第一醫院完成首例「人體晶片」植入手術,成功為一位反覆暈厥的患者植入「跟蹤晶片」——植入式心電事件監測器,填補了閩西心血管病診療領域的技術空白。據了解,該患者經常出現心悸、胸悶等症狀,且近年來,突發5次昏厥,多方檢查都未能確定暈厥的原因,給其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