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市胸科醫院醫生為王阿姨手術 採訪對象提供
「醫生說我的氣管扁得像一張薄紙。20多年了,無數次我想要放棄治療,真的沒想到現在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上海市胸科醫院胸外科副主任、氣管亞專科主任姚烽的門診,來了一位特殊的病人。53歲的王阿姨帶著家人,特意在複診時送來了錦旗。阿姨如今氣色紅潤,完全看不出兩個月前,她還多次在「鬼門關」前徘徊。胸科醫院氣管外科用一次「創造奇蹟」的複雜氣管重建手術,為她解決了頑固性氣管軟化和狹窄的難題,重塑「呼吸要道」。
病魔如影隨形,四處求醫無果
1997年,王阿姨得了非常嚴重的肺結核,反覆發作十年,導致她氣管受損,左邊的一葉肺完全喪失功能。2019年,阿姨又遭遇了一場車禍,全身多發傷進了重症監護室,靠呼吸機維持生命40餘天。此後,阿姨氣管軟化和狹窄日益嚴重,說幾句話就會呼吸困難,晚上睡覺只能保持一個體位,她輾轉各地求醫,一次又一次住進重症監護室,一次又一次被醫生下「病危通知書」,她經歷了6次氣管支架手術,支架能維持的時間卻一次比一次短。她逐漸喪失了信心,想要放棄治療。就在一家人走投無路時,得知上海市胸科醫院在氣管疾病診治方面很「牛」,她就抱著最後一絲希望,來到胸科醫院胸外科名譽主任趙珩的門診。
氣管扁如薄紙,專家迎難而上
充分了解病史後,趙珩主任、姚烽主任陷入了猶豫。患者的病情耽誤了太久,給手術帶來了極大的阻礙。由於長期、多次、反覆的支架植入,王阿姨整個氣道都扭曲變形、扁如薄紙。更棘手的是,左肺上葉由於肺結核導致「毀損」、完全喪失功能,術中如何維持呼吸也面臨著極大挑戰。一邊是困難重重、舉步維艱的治療,另一邊是患者全家對手術的堅定決心。胸外科專家們決定要拿下這場「硬仗」。上海市胸科醫院是中國氣管外科的發源地,在高位、長段、重症和複雜氣管及隆突手術的診治上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並在國內率先建立了包括外科、內鏡、麻醉、放療等專業的氣管疾病多學科團隊。決定手術後,趙珩主任、姚烽主任立刻聯合心外科、麻醉科等多學科專家共同會診,制定手術方案。大家決定使用體外膜肺氧合(ECMO)技術來保證患者術中供氧,並為其施行複雜氣管重建手術。
圖說:術後,王阿姨重建的氣管逐漸恢復了強韌
手術「絕境逢生」,重塑呼吸「要道」
手術當天,雖然已做了無數次的設想和演練,在打開胸腔的一剎那,還是讓醫生們「望而卻步」。患者的胸腔裡早已是「一團亂麻」,正常的解剖結構全都沒有了。更要命的是,在這一片「亂麻」之中,幾乎找不到氣管組織!扁如薄紙的氣管完全黏連在了脊柱上,醫生「刀」下稍不留意就會將其戳破。越是面臨「絕境」越是要沉著冷靜。醫生們憑藉多年豐富的氣管手術經驗,慢慢找到了對策:他們先將完全軟化變形的長達4公分的氣管和右肺上葉切除,再一點點探索、剝離出殘存的相對正常的氣管組織,小心翼翼地把上下兩端對接,完成了氣管重建。手術取得了成功,患者再也不用靠換支架度日了。
兩個月的康復後,王阿姨重建的氣管逐漸恢復了強韌。來複診的時候,她已經可以像正常人一樣說話交流,幾乎沒有氣喘的症狀。她的康復也讓姚烽主任倍感欣慰。
通訊員 鄧天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