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C環外懸生物人工氣管移植術救治超長氣管腫瘤患者獲成功

2020-12-04 紅網

紅網時刻5月8日訊(通訊員 羅仙梅 彭慕雲 王彬 王翔)4月16日,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胸外科教授喻風雷團隊成功實施了國際首例超長氣管切除(8.6cm)後應用「C」形碳纖維環外懸生物人工氣管(9cm)重建手術。術後患者康復順利,擬於近期出院恢復正常生活。科技查新表明,國內外尚未開展過同類手術。

患者王先生,男,57歲,1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乾咳,偶有痰中帶血絲,未引起王先生重視。此後症狀逐漸加重,出現嚴重刺激性咳嗽和活動後呼吸困難。於2019年12月在當地醫院檢查發現巨大氣管腫物,阻塞氣管管腔達到80%,在當地醫院支氣管鏡下活檢證實為腺樣囊性癌。

氣管腺樣囊性癌是一種起病隱匿、較為少見的惡性腫瘤,此類腫瘤對放療及化療均不敏感,以手術切除治療為主。正常成年人的氣管全長一般為10-13cm左右,一般氣管切除的安全長度小於5cm,手術切除後氣管可以直接端對端吻合。5cm以上的超長氣管切除與重建術後由於張力過大極易發生術後吻合口瘻導致手術失敗。氣管直接與外界空氣相同,細菌接觸不可避免;同時具備良好生物組織相容性、良好的彈性、氣密性、抗菌性的人工氣管替代材料一直是醫學生物組織工程學的研究重點,但時至今日尚無成熟的人工氣管替代物可供臨床使用,超長度氣管切除重建是胸外科未解決的世界級難題。

由於王先生的氣管腫瘤較大且長,當地醫院僅能在內鏡下行腫塊部分電切活檢,以緩解部分症狀並延長生存時間,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2020年3月,王先生來到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胸外科,通過CT三維重建及支氣管纖維鏡檢查發現患者氣管腫瘤較前有進一步生長,阻塞管腔超過80%,嚴重影響患者的呼吸;腫塊長度達到70mm,而且腫瘤已侵犯氣管全周並有外侵趨勢。

針對王先生的病情,喻風雷團隊在完善全面檢查後,在醫務部組織下進行了胸外科、放射科、麻醉科、呼吸內科、腫瘤科、PETCT中心等全院多學科MDT大會診,對患者病情進行了深入剖析,並對治療方案進行了多方探討,考慮患者一般情況良好,且腫瘤無明顯全身轉移表現,具備手術指徵,應優先考慮氣管腫瘤切除及同期氣管重建手術,但存在手術難度較大,風險極高,且術後併發症難以預測等風險。

目前,尚缺乏成熟商品化的人工氣管替代物。為了解決超長氣管切除與重建這一世界性難題,喻風雷團隊提出採用碳C環外懸牛心包生物人工氣管這一醫療新技術進行超長氣管腫塊切除後的重建。此方案利用已去除免疫活性、組織相容性良好且韌性、強度較高能抵抗張力的成熟商品化的牛心包製作密閉的氣管壁,再利用C形碳纖維環模擬氣管軟骨環,對牛心包管壁形成懸吊支撐作用,充分利用了仿生學設計思路,能最大程度上替代氣管軟骨的支撐作用。此前,國內外從未有過類似術式的案例報導。通過與患者及家屬的充分溝通及說明不同治療方式的利弊,患者及家屬均要求採用此方案進行手術治療。

4月16日,喻風雷團隊順利為王先生切除長度達8.6cm的氣管,直至上下切緣病理結果均為陰性,並成功進行C形碳纖維環外懸牛心包生物人工氣管重建術,重建氣管長度達9cm。術後,王先生生命體徵平穩,恢復順利,術後第1天就能自主咳嗽排痰、自行進食,術後第2天就下床活動。他激動地說:「非常感謝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胸外科醫護團隊的妙手回春,感謝你們給予我第二次生命。」

超長(>6cm)氣管切除及重建一直是胸外科領域的國際難題,國內外尚無成熟經驗可參考。為攻克這一難關,喻風雷團隊自2000年起就不斷開展相關的基礎及動物研究,不斷探索人工氣管重建的新材料、新方法。2006年「新型複合人工氣管研製及評估體系研究」獲得國家863計劃立項研究,並於2009年通過成果鑑定結題。相關的研究持續獲得多項省部級重點課題,隨後多項醫療新技術在湘雅二醫院胸外科開展,挽救了不少患者的生命。此次手術的實施既是一次醫學難題的挑戰,更是人工氣管重建思路的一次歷史性突破,是氣管腫瘤患者的福音。

相關焦點

  • 一種用於人工氣管三維列印的四軸聯動技術
    方法:將標準的FDM氣管三維模型應用於4軸FDM支架和常規FDM支架。對支架的形貌、力學性能、孔隙率和細胞毒性進行了評價。將支架植入兔7.9~10 mm人工氣管缺損處。各國專家團隊已經嘗試使用各種組織工程化人工氣管替代物來修復節段性氣管缺損。然而,由於氣道狹窄(吻合口肉芽組織過度生長)、氣道塌陷(支架軟化和扁平)和粘液嵌塞(由於缺乏呼吸道上皮),並沒有一種讓人滿意的修複方式。在這裡,Hae Sang Park團隊開發了一種聚己內酯(PCL)3D列印氣管支架,採用4軸FDM工藝。
  • 常德二醫成功開展首例支氣管鏡下高頻電消融氣管成形術
    近日,58歲的患者王某因出現喘息、氣促5天,且伴有明顯呼吸困難1天餘,加重3小時,入住常德市第二人民醫院ICU,經檢查發現患者聲門下氣管狹窄。呼吸內科主任、副主任醫師唐志強帶領團隊在湖南省人民醫院呼吸內科劉志光教授的指導下,於11月19日為患者行經支氣管鏡下氣道成形術(高頻電消融),成功緩解了患者氣促症狀。
  • 4D列印用於氣管再生修復
    類氣管的體內移植與評價採用紐西蘭兔作為模型動物(共12隻),麻醉後通過頸部正中切開皮膚,用手術刀在氣管前壁切開1釐米長的環狀氣管,構建兔氣管損傷模型。類氣管結構的4D列印和體內移植實驗結果與分析4D列印的類氣管結構和生物學評價3D列印的凝膠雙層結構在培養液中逐漸變形成類氣管結構
  • 氣管切開的患者能開口說話嗎?能!
    女性,18歲,2019年11月初因「延髓腫瘤術後伴氣急、發熱2周」入院。術後患者出現氣急伴發熱,體溫最高38.9 ℃。予美羅培南1 g q8h抗感染治療1周,並行氣管切開、呼吸機輔助通氣。患者轉來前兩周因「延髓腫瘤、T1-T3脊髓腫瘤、腦積水」在上海某三甲醫院行「腦幹腫瘤切除術+脊髓和神經根粘連松解術+腦室外引流術」,手術順利,術後病理:(腦幹)室管膜瘤(WHO II級)。12019年10月30日胸部CT:兩肺墜積性炎症伴兩肺胸腔積液,與之前相比有所進展。
  • 氣管切開的古稀重症老人重獲「新聲」
    是媽媽哼唱的搖籃曲,是愛人耳邊的呢喃細語,亦是寶寶學語時的咿咿呀呀……在武漢雷神山醫院ICU病房,有一種聲音讓上海援鄂醫生王維俊覺得最為動聽——氣管切開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恢復發聲說話,這其中有一個「神奇裝置」發揮了關鍵作用,那就是「說話瓣膜」。說話瓣膜目前在康復治療中應用較為普遍,如何能讓其發揮功能?背後是由醫生、治療師、護士組成的多學科團隊的深度合作。
  • 脫細胞技術在組織工程氣管構建過程中的應用與特點
    文題釋義:脫細胞技術:是物理、化學和生物酶法去除組織/器官中的細胞成分,消除抗原性,保留器官的三維結構和含有生物活性的細胞外基質。通過化學法和生物酶法結合,可有效提高脫細胞效率。背景:氣管長段損傷的修復一直是氣管治療的重大挑戰,組織工程氣管脫細胞技術可為氣管長段損傷修復提供有效治療途徑。目的:綜述組織工程氣管中不同脫細胞技術的優缺點及其在氣管替代治療中的應用。
  • 南華附一醫院重症醫學科成功救治重度肥胖重症肺炎患者
    成功實施俯臥位通氣。紅網時刻衡陽9月3日訊(通訊員 肖志勇 記者 譚倩)對重度肥胖且合併重症肺炎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救治是重症醫學領域難以逾越的鴻溝,患者進退維谷,醫護工作者如臨深淵。2020年8月4日18:00,患者因呼吸困難於急診科攜口咽通氣管吸氧下由心急如焚的家屬護送入重症醫學科,神志不清,大汗淋漓,呼吸急促達37次/分,全身發紺,指脈氧68%,無尿,吸氧下查血氣分析氧分壓僅僅42mmHg,如此肥胖且合併多器官功能衰竭危重患者實屬罕見。據了解,該患者治療的第一難是建立人工氣道。
  • 三維列印聚氨酯人工氣管部分重建的動物實驗研究
    目前無細胞補片類型的假體在臨床環境下修復部分氣管缺損已經被廣泛運用。然而,許多這些假體在移植時可能沒有表現出適當的生物整合和生物力學功能。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的3D列印聚氨酯(PU)氣管支架,該支架具有微尺度的結構,允許宿主組織滲透,並具有足夠的生物力學性能來承受生理氣管條件。
  • 被眼鏡王蛇咬傷,命懸一線
    玉林新聞網-玉林日報訊(記者 詹麗萍 通訊員 朱新青)「謝謝醫生的關心,我的身體現在沒有什麼不舒服的感覺……」10月12日,在玉林市第一人民醫院醫生例行回訪患者出院後的情況時,曾被眼鏡王蛇咬傷的患者張某某在老家博白高興地回答了醫生的問詢,並一再對醫生表示感謝。
  • 家屬擔心的「割喉」叫氣管切開,醫生提醒:8類人要做,並不危險
    家屬在猶豫什麼一位65歲腦出血的患者,出現肺感染呼吸困難,考慮短期內脫不下呼吸機,建議家屬氣管切開,反覆溝通,考慮了3天,應該也是諮詢了不少人,終於同意切開了。氣切其實並不可怕,為啥讓很多家屬如此糾結,反覆考慮呢?
  • 人工眼角膜移植術成功了
    人工眼角膜移植術成功了】據俄媒報導,近日#以色列科學家完成人工眼角膜移植#手術。報導稱,一位失明十年的老年患者植入了人工眼角膜,術後幾乎立即恢復了視力。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造眼角膜和眼白完全融合,且創傷面積小,傷口恢復得很快。這將使萬千失明患者重見光明人工眼角膜移植術成功了,的相關報導,確實是相當厲害的醫療進展。
  • 健康周刊 | 海醫二院「創紀錄」:40小時完成10臺大器官移植術
    海醫二院「創紀錄」:  40小時完成10臺大器官移植術  海南日報訊(記者馬珂 通訊員譚瑩)「這是一場刻不容緩的大考,也是驚心動魄的40小時!」10月25日12時至27日4時,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以下簡稱海醫二院)剛組建兩年的器官移植團隊,一口氣順利完成了6臺腎移植手術、3臺肝移植手術和1臺小兒肺移植手術,其中小兒肺移植手術為海南省首例。  10月24日和25日,海醫二院器官移植科接連接到通知,出現三例愛心捐獻者,其中有兩例是省外捐獻者。25日,在進行本省三臺器官移植手術的同時,醫院又派出醫護人員到省外獲取移植器官。
  • 二十年氣若遊絲,氣管扁如薄紙,胸科醫院專家妙手攻堅,為患者重建...
    胸科醫院氣管外科用一次「創造奇蹟」的複雜氣管重建手術,為她解決了頑固性氣管軟化和狹窄的難題,重塑「呼吸要道」。病魔如影隨形,四處求醫無果1997年,王阿姨得了非常嚴重的肺結核,反覆發作十年,導致她氣管受損,左邊的一葉肺完全喪失功能。2019年,阿姨又遭遇了一場車禍,全身多發傷進了重症監護室,靠呼吸機維持生命40餘天。
  • 31歲小夥睡覺會昏迷,氣管切開套管成夜間「標配」該如何是好?
    這個曾依靠氣管切開套管連接呼吸機才能安穩睡覺的無錫小夥,在走投無路之際遇到了李教授,終獲「自由」!而此前讓小王輾轉求醫不得治療的,正是一種呼吸系統的少見病——睡眠肺泡低通氣症。 左為患者帶管,右圖為患者拔管後 小王到底得的是什麼怪病?氣管套管什麼怎樣才能拔掉?7個月來,父母帶著小王輾轉多家醫院,均以失敗告終。
  • 廣東醫生護航,武漢協和西院ICU新冠肺炎患者成功拔管
    在廣東醫療隊醫護人員的共同關注下,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廣醫一院」)重症醫學科醫生席寅、護士劉川為一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順利拔除氣管插管,這是2月3日廣東醫療隊馳援武漢、接管武漢協和西院重症病房以來,首例成功拔除氣管插管的危重症患者。
  • 濱醫煙臺附院支氣管鏡下高頻電圈套切除腫瘤造福患者
    支氣管平滑肌瘤是比較罕見的肺內良性腫瘤,雖然是良性的,但是因為氣道阻塞,會較早出現乾咳,痰中帶血甚至咯血的症狀,如果腫瘤完全阻塞支氣管,還可能引起肺不張,出現胸悶、氣喘。傳統治療手段以手術為首選,多選擇肺葉切除並氣管開窗切除瘤體,創傷大、費用高、術後肺功能 下降明顯。
  • 65歲新冠肺炎終末期患者接受雙肺移植手術,恢復良好
    正在為患者正在進行手術無法脫離呼吸機和ECMO輔助今年1月23日,崔安出現發熱症狀,2月7日確診新冠肺炎。2月17日其病情急速惡化,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給予氣管插管有創呼吸機支持後,崔安血氧飽和度仍不能維持,次日緊急接受ECMO(俗稱人工肺)治療。
  • 求子路上歷經磨難 齊魯醫院多學科成功救治超早產雙胎
    無獨有偶,2周之後,更加驚心動魄的搶救再次上演,這是僅僅27+2周的雙胎準媽媽小君(化名)超早產剖宮產,其分娩孕周更小,新生兒救治難度更大。幸運的是,經過產科、麻醉科、手術室、新生兒科等多個科室密切協作,到7月23日,隨著最後一個寶寶出院,現四個早產寶寶已經平安與家人團聚。
  • 重獲「心」生,裝了8個支架的心臟換了
    7月15日上午,江蘇省人民醫院舉行「精準救治重獲新生,科技助力心臟移植」新聞發布會,陳先生一家將包含感恩之情的錦旗贈給江蘇省人民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的醫護人員,感激他們的救命之恩。正如術前所想,因為陳先生此前接受過冠狀動脈支架和搭橋手術,胸腔內臟器粘連非常嚴重,移植手術中心臟和血管的剝離難度非常大。但因為有術前精準預判,邵永豐帶著移植團隊沉著應戰。 歷經6小時的全力奮戰,供體在陳先生的體內順利跳動了。
  • 20釐米肺部腫瘤成功切除 肺部完好無損
    人民網上海11月1日電 (王有佳 李靜)近日,一名46歲男性患者因咳嗽、胸痛一周餘前往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國際醫療中心就醫。經CT檢查,發現患者右側胸腔有一20多釐米的巨大腫瘤,活檢確認為低度惡性的孤立性纖維性腫瘤。受此巨大腫瘤壓迫,患者右上中肺支氣管已近完全阻塞,咳嗽胸痛因此引發。對於此種罕見腫瘤,除了手術無其他有效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