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5月8日訊(通訊員 羅仙梅 彭慕雲 王彬 王翔)4月16日,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胸外科教授喻風雷團隊成功實施了國際首例超長氣管切除(8.6cm)後應用「C」形碳纖維環外懸生物人工氣管(9cm)重建手術。術後患者康復順利,擬於近期出院恢復正常生活。科技查新表明,國內外尚未開展過同類手術。
患者王先生,男,57歲,1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乾咳,偶有痰中帶血絲,未引起王先生重視。此後症狀逐漸加重,出現嚴重刺激性咳嗽和活動後呼吸困難。於2019年12月在當地醫院檢查發現巨大氣管腫物,阻塞氣管管腔達到80%,在當地醫院支氣管鏡下活檢證實為腺樣囊性癌。
氣管腺樣囊性癌是一種起病隱匿、較為少見的惡性腫瘤,此類腫瘤對放療及化療均不敏感,以手術切除治療為主。正常成年人的氣管全長一般為10-13cm左右,一般氣管切除的安全長度小於5cm,手術切除後氣管可以直接端對端吻合。5cm以上的超長氣管切除與重建術後由於張力過大極易發生術後吻合口瘻導致手術失敗。氣管直接與外界空氣相同,細菌接觸不可避免;同時具備良好生物組織相容性、良好的彈性、氣密性、抗菌性的人工氣管替代材料一直是醫學生物組織工程學的研究重點,但時至今日尚無成熟的人工氣管替代物可供臨床使用,超長度氣管切除重建是胸外科未解決的世界級難題。
由於王先生的氣管腫瘤較大且長,當地醫院僅能在內鏡下行腫塊部分電切活檢,以緩解部分症狀並延長生存時間,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2020年3月,王先生來到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胸外科,通過CT三維重建及支氣管纖維鏡檢查發現患者氣管腫瘤較前有進一步生長,阻塞管腔超過80%,嚴重影響患者的呼吸;腫塊長度達到70mm,而且腫瘤已侵犯氣管全周並有外侵趨勢。
針對王先生的病情,喻風雷團隊在完善全面檢查後,在醫務部組織下進行了胸外科、放射科、麻醉科、呼吸內科、腫瘤科、PETCT中心等全院多學科MDT大會診,對患者病情進行了深入剖析,並對治療方案進行了多方探討,考慮患者一般情況良好,且腫瘤無明顯全身轉移表現,具備手術指徵,應優先考慮氣管腫瘤切除及同期氣管重建手術,但存在手術難度較大,風險極高,且術後併發症難以預測等風險。
目前,尚缺乏成熟商品化的人工氣管替代物。為了解決超長氣管切除與重建這一世界性難題,喻風雷團隊提出採用碳C環外懸牛心包生物人工氣管這一醫療新技術進行超長氣管腫塊切除後的重建。此方案利用已去除免疫活性、組織相容性良好且韌性、強度較高能抵抗張力的成熟商品化的牛心包製作密閉的氣管壁,再利用C形碳纖維環模擬氣管軟骨環,對牛心包管壁形成懸吊支撐作用,充分利用了仿生學設計思路,能最大程度上替代氣管軟骨的支撐作用。此前,國內外從未有過類似術式的案例報導。通過與患者及家屬的充分溝通及說明不同治療方式的利弊,患者及家屬均要求採用此方案進行手術治療。
4月16日,喻風雷團隊順利為王先生切除長度達8.6cm的氣管,直至上下切緣病理結果均為陰性,並成功進行C形碳纖維環外懸牛心包生物人工氣管重建術,重建氣管長度達9cm。術後,王先生生命體徵平穩,恢復順利,術後第1天就能自主咳嗽排痰、自行進食,術後第2天就下床活動。他激動地說:「非常感謝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胸外科醫護團隊的妙手回春,感謝你們給予我第二次生命。」
超長(>6cm)氣管切除及重建一直是胸外科領域的國際難題,國內外尚無成熟經驗可參考。為攻克這一難關,喻風雷團隊自2000年起就不斷開展相關的基礎及動物研究,不斷探索人工氣管重建的新材料、新方法。2006年「新型複合人工氣管研製及評估體系研究」獲得國家863計劃立項研究,並於2009年通過成果鑑定結題。相關的研究持續獲得多項省部級重點課題,隨後多項醫療新技術在湘雅二醫院胸外科開展,挽救了不少患者的生命。此次手術的實施既是一次醫學難題的挑戰,更是人工氣管重建思路的一次歷史性突破,是氣管腫瘤患者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