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於人工氣管三維列印的四軸聯動技術

2020-10-21 生物3D列印技術菌

背景:已經報導了幾種類型的三維(3D)列印氣管支架。然而,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將最終產品應用於活體動物研究,而不能顯示各種3D列印方法、材料或參數對創建最佳3D列印氣管支架的影響。本研究的目的是用四軸熔融沉積建模(FDM)方法對聚己內酯(PCL)氣管支架進行三維列印表徵,並確定不同的添加劑製造方法對支架性能的影響。


方法:將標準的FDM氣管三維模型應用於4軸FDM支架和常規FDM支架。對支架的形貌、力學性能、孔隙率和細胞毒性進行了評價。將支架植入兔7.9~10 mm人工氣管缺損處。術後4周和8周,對重建部位進行支氣管鏡檢查、影像學和組織學分析。


結果:與傳統支架相比,4軸FDM提供了更高的尺寸精度,更接近於基於CAD軟體的設計,具有預先定義的孔徑和孔的連通性。4軸氣管支架具有優良的力學性能。


結論:研究團隊認為4軸FDM工藝更適合於研製精確的、機械性能優越的氣管支架。


Keyword:三維列印、氣管、腳手架、4軸、熔融沉積模擬


氣管組織工程尤其重要,因為氣管狹窄或阻塞導致的死亡率很高。各國專家團隊已經嘗試使用各種組織工程化人工氣管替代物來修復節段性氣管缺損。然而,由於氣道狹窄(吻合口肉芽組織過度生長)、氣道塌陷(支架軟化和扁平)和粘液嵌塞(由於缺乏呼吸道上皮),並沒有一種讓人滿意的修複方式。


在這裡,Hae Sang Park團隊開發了一種聚己內酯(PCL)3D列印氣管支架,採用4軸FDM工藝。4軸FDM將結構建立在旋轉印刷板上,並已被認為是一種可行的血管支架製造技術。研究團隊假設由相同材料製成的支架的性能可以根據材料的沉積方式而改變,而4軸FDM技術更適合於製作精心製作的氣管支架,因為氣管是一個中空的圓柱形器官,類似於血管支架,在各種可生物降解的合成材料中,PCL是FDA批准的一種聚合物,具有優異的機械強度和耐久性,具有相當的生物相容性。


https://doi.org/10.1007/s13770-018-0136-8

此外,PCL是水溶性的,不需要使用與當前3D列印系統不兼容的有機溶劑。本研究的目的是用4軸FDM法對PCL氣管支架進行三維列印表徵。對支架的形貌、力學性能、孔隙率、吸水率、膨脹率和細胞毒性進行了評價,並進行了動物實驗。將這些性能與用傳統FDM方法3D列印的PCL氣管支架的性能進行了比較。


圖1、氣管支架的CAD建模圖像(A-C),以及製作3D列印的氣管支架的流程示意圖(D,E)、俯視圖、B正面視圖、C三維重建視圖、三維四軸技術、E常規技術


動物實驗選用4隻雄性紐西蘭兔,約3月齡,體重3.0~3.5 kg。這項研究得到了韓國春川Hallym大學(IRB 2016-64)機構審查委員會的批准。動物通過肌肉注射5毫升佐利替利混合液進行麻醉。和2.5毫升Rumpun,按0.5ml kg-1在大腿區域注射。每隻兔子都被放在仰臥位置,頸部略微伸展。在頸部正中線作垂直皮膚切口,剝離皮帶肌至氣管前壁和喉部。從第四~第六氣管環切除一塊直徑為7~10 mm的氣管軟骨。缺損用3D列印的支架覆蓋,並縫合。縫合帶肌,用尼龍縫合皮膚切口。(圖2)。


圖2、紐西蘭大白兔氣管支架植入術。氣管的露出。BA7、9、10 mm氣管軟骨切除(箭頭)。缺損區植入C4軸PCL支架。將常規PCL支架植入同一下頜骨缺損區。


圖3顯示了支架的外觀。4軸支架的實測內徑為18±0.3 mm,常規支架的內徑為18±0.8 mm。4軸支架外徑為(22±0.2)mm,常規支架外徑為(22±1.2)mm。4軸支架的高度為(25±0.7)mm,常規FDM支架的高度為(25±1.1)mm。4軸支架的壁厚為2.0±2.1 mm,常規支架的壁厚為2.5±2.1 mm。對每種類型的三個不同的樣品進行了測試。


圖3、3D列印的人工氣管支架的大體觀察結果和掃描電鏡圖像、四軸PCL腳手架、B常規PCL腳手架


在FTIR分析時,確定3D列印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化學結構變化。3D列印前的PCL託盤和3D列印後的每個支架的FTIR光譜顯示,官能團之間沒有顯著差異(圖4)。這些結果表明,在3D列印過程中,沒有結構轉變或支架中的雜質汙染。


圖4、FTIR分析、3D列印前的PCL託盤、B四軸PCL腳手架、C常規PCL腳手架

4軸支架的抗拉強度為0.319±0.083 MPa,常規支架為0.067±0.023 MPa(n=3,P<0.05)。4軸支架抗壓強度為(0.0575±0.009)MPa,常規支架抗壓強度為(0.023±0.004)MPa(n=3,P<0.05)。這些結果表明,與傳統支架相比,4軸PCL支架的拉伸和壓縮強度明顯更高(圖5)。


圖5、三維列印PCL氣管支架的力學性能。抗壓強度。B抗拉強度


圖6顯示了根據液體置換方法的支架的孔隙率。4軸支架的孔隙率(28.72±9.88%)高於常規支架(27.21±3.65%),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一結果與支架的橫截面掃描電鏡圖像一致。


圖6、孔隙率的結果。B預列印的PCL託盤和3D列印的PCL支架的細胞活性


研究團隊將其分別於植入後1、2、3、4、8周進行支氣管鏡檢查,評價支架植入情況。在指定的時間點,沒有動物表現出嚴重的狹窄或粘液堆積。4軸支架組術後1周、2周支架植入處均有輕度炎症反應。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現象逐漸減少,並在術後8周(內窺鏡檢查)完全消失。然而,在傳統支架組,我們可以看到支架移植部位周圍輕微的炎症一直持續到術後8周(圖7A)。4軸支架組植入8周後,重建區內表面完全被黏膜覆蓋。常規支架組術後8周黏膜再生不完全,伴有炎症和肉芽組織。沒有支架從氣管脫落或肉芽形成朝向氣管管腔的跡象。軸位和三維重建CT掃描圖像也顯示兩組均無狹窄跡象(圖7B)。



圖7、3D列印的PCL支架的典型支氣管鏡圖像。B術後4周和8周的軸位和三維重建CT圖像。黑色箭頭表示植入的支架。


術後8周組織學檢查顯示,兩種支架均成功地保持了氣管的原始形狀和管腔輪廓。取材後,我們觀察到常規支架組支架與周圍軟組織之間有嚴重的粘連。相反,4軸支架與正常環境在生物上是整合的。植入後8周無嚴重粘連的組織。觀察到細胞向4軸支架的多孔區內生長(圖8B)。在管腔區域,新形成的上皮完全覆蓋支架的內表面,並觀察到正常區域的纖毛呼吸上皮向內生長。另一方面,未觀察到新生骨再生(圖8)。


圖8、植入後8周3D列印氣管的H&E染色。A-D四軸標本。術後8周取E-H常規標本。C軟骨,L腔,P3D列印PCL支架,RE呼吸道上皮


綜上所述,4軸FDM可以使支架結構更加均勻,具有較高的孔隙率和力學性能。本研究對於證實不同的材料沉積方法可以改變支架的物理性能具有重要意義。隨著3D列印醫療設備的增加,目前強烈建議詳細描述支架的製造方法和機械性能。與傳統FDM方法相比,其中列印面與列印板平行的4軸FDM技術更適合於製造精確且機械性能優越的3D列印氣管支架。

相關焦點

  • 三維列印聚氨酯人工氣管部分重建的動物實驗研究
    對PU2 0 0μm PU梁進行三維列印,製作了高1.8 cm、厚0.18 cm、直徑2 cm的半管狀PU支架。三維列印氣管支架由孔徑為2 0 0×2 0 0×2 0 0μm3的多孔內微結構和無孔外層組成。支架的力學性能為:極限拉伸強度3.2 1±1.0 2 MPa,楊氏模量2.81±0.5 8 MPa,斷裂伸長率72 5%±4 1%。
  • 4D列印用於氣管再生修復
    韓國翰林大學醫學院的Chan Hum Parker課題組近期在Biomaterials期刊上發表了「4D-bioprinted silk hydrogels for tissue engineering」的文章,提出了一種新的4D生物列印策略,通過DLP技術列印載細胞的水凝膠雙層結構,利用凝膠雙層的不同形變特性來構建類氣管結構,並證明了其在體內氣管再生修復的應用。
  • BioMaterials|具有免疫調節作用的用於氣管修復的3D列印植入物
    摘要:3D列印有機矽(PDMS)植入物為具有高度精確的解剖結構一致性的個性化植入物提供了前景。但是,仍然存在潛在的不利影響,例如由於免疫反應而形成的肉芽腫。解決該問題的一種潛在方法是使用免疫調節塗層控制植入物/宿主界面。
  • 東北林大研發新材料廢棄物用於三維列印
    本報哈爾濱12月8日電  (記者方圓)日前,由東北林業大學郭豔玲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研發出一種利用稻殼、秸稈等農林廢棄物製成的新型複合材料,通過雷射三維列印技術可製作出強度高、精度準的三維模型,能更有效減少焚燒秸稈造成的大氣汙染。
  • 用於微尺度複雜三維結構製造的面投影微立體光刻3D列印技術
    面投影微立體光刻(Projection Micro Stereolithography, PμSL)是一種面投影光固化3D列印技術,適用於製作微尺度的複雜三維結構,有著高解析度、高精度、跨尺度加工、適用材料廣、加工效率高、加工成本低等諸多特點。
  • 碳C環外懸生物人工氣管移植術救治超長氣管腫瘤患者獲成功
    於2019年12月在當地醫院檢查發現巨大氣管腫物,阻塞氣管管腔達到80%,在當地醫院支氣管鏡下活檢證實為腺樣囊性癌。氣管腺樣囊性癌是一種起病隱匿、較為少見的惡性腫瘤,此類腫瘤對放療及化療均不敏感,以手術切除治療為主。正常成年人的氣管全長一般為10-13cm左右,一般氣管切除的安全長度小於5cm,手術切除後氣管可以直接端對端吻合。
  • PμSL 3D列印技術在三維複雜組織支架中的應用
    前言:3D列印技術近年來被廣泛應用於組織工程應用中,利用這一技術可以穩定可靠加工特定尺寸的複雜三維支架,以有效構築三維生物模擬環境用以相關生命科學研究。本文以類巴基球這一新型支架結構為例,展示面投影微立體光刻3D列印技術如何快速大面積製作三維精細複雜組織支架。
  • 三維列印多材料設備的新技術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三維印刷技術有可能被用來製造各種具有複雜幾何形狀的物體,包括電子元件。然而,迄今為止開發的大多數3D列印方法僅僅被證明對於生產非功能材料是有效的,因為列印更複雜的結構,包括電子設備,將需要幾個生產階段和更苛刻的程序。用研究人員的方法印刷的艾菲爾鐵塔般的三維結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和空軍研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最近設計了一種新的三維立體印刷生產由不同材料製成的電子器件的方法。
  • 用於康復科學的3D列印:到時候了嗎?
    如今,通過稱為三維(3D)列印或快速原型製作的技術,可以使您的夢想幾乎已成為現實。該技術的應用極為廣泛多樣,例如,公司可以使用它來製造飛機零件或燒傷受害者的假鼻子。3D列印是指從數字圖像生成物理對象。由於其多功能性,材料噴射通常用於醫療模型。它可以使用光敏聚合物進行列印,光敏聚合物是在紫外線下會硬化的樹脂。光敏聚合物可以具有多種特性-剛性或柔性,透明或不透明-允許在一個模型中集成多種顏色和材料特性。粉末床熔融印刷使用細粉一次建立模型,用於使用熱塑性塑料或金屬(例如尼龍或鈦合金)進行3D列印醫療設備和植入物。
  • 全國首例3D列印人工椎體技術用於治癒胸椎腫瘤
    用3D列印出一段胸椎,替換部分脊椎,讓如「多米諾骨牌」一樣倒塌的脊柱重新「立」起來。這是浙大一院骨科最近完成的3D列印兩節段人工椎體技術應用於胸椎腫瘤手術,也是國內首例將此項先進技術運用於脊柱多節段的手術。
  • 未來器官也可以用3D列印——3D生物列印技術
    ,主要利用計算機三維繪圖軟體進行不同列印產品3D模型構建,並通過對多種複合材料的逐層堆積粘結成型,以構造成三維物體。其中3D列印人工椎體於2016年獲批上市,為世界首例獲批上市的3D列印人工椎體。3D列印技術還可用於細胞列印,細胞列印屬於較為前沿的研究領域,是一種基於微滴沉積的技術——一層熱敏材料
  • 3D列印器官目前發展到什麼程度,可以用於移植麼?
    據IDTechEx預測,到2025年,全球3D列印市場需求為70億美元,預計其中一半來自3D生物列印領域。隨著3D列印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已能夠3D列印納米級的結構。那麼,到底3D列印器官可以用於器官移植麼?目前在醫療中主要用於哪些方面呢?
  • 杭州一大學教授3D列印出活性人體腎臟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今年1月,該校教授王華明領銜完成的「飛機鈦合金大型複雜整體構件雷射成形技術」,獲得國家科技發明一等獎。而此技術正是我們所說的3D列印技術的一種。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  該校史玉升教授團隊開發出全球最大的3D印表機。這種3D印表機主要列印工業製品,包括各種加工零件、裝備材料等。
  • 3D列印透明件龍頭,南極熊實地探訪浙文三維
    根據3D列印行業權威指南《Wohlers Report 2020》中的數據,3D列印用於功能原型(≈手板),佔比為24.6%,是3D列印應用的第二大目標市場。透明件——3D列印手板領域的「掌上明珠」隨著新技術的不斷進步,採用SLA光固化3D列印技術製造「手板」已經成為珠三角、長三角手板廠的常規手段,絕大部分以生產「白模」(白色、不透明)為主。而透明件的3D列印可以稱得上是3D列印手板領域的「掌上明珠」。
  • 基於PLC的四軸聯動簡易機械手控制系統
    一四軸聯動簡易機械手的結構及動作過程   機械手結構如下圖1所示,有氣控機械手(1)、XY軸絲槓組(2)、  二控制器件選型   為達到精確控制的目的,根據市場情況,對各種關鍵器件選型如下:  1.步進電機及其驅動器   機械手縱軸(Y軸)和橫軸(X軸)選用的是北京四通電機技術有限公司的42BYG250C型兩相混合式步進電機,步距角為0.9°/1.8°,電流1.5A。
  • 創想三維3D列印技術顛覆義齒牙模傳統鍛造工藝,效率提升十倍
    創想三維3D列印技術公司以自身所從事先進的3D列印技術研發和3D列印行業布道者的精神出發;特別為齒科義牙的製做研發出了一整套有效的3D列印義齒牙模解決方案,並致力於推動整個義齒製造行業的向前發展。  「DP002」光固化3D印表機是創想三維2018年4月份針對牙科義齒3D列印牙模而推出上市的。「DP002」配備先進的三維雷射數據掃描設備,系統性的將口腔掃描、口腔圖像處理和三維列印技術整合起來。
  • 新工藝:高解析度3D列印石墨烯三維結構!
    導讀近日,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與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工藝,採用投影微立體光刻技術,3D列印複雜的石墨烯三維結構。這種方法列印出的石墨烯三維結構,解析度比之前的方法高出一個數量級,並可以保留石墨烯二維材料的卓越機械特性。
  • 3D列印專利用於實體器官
    「希望我的這項發明專利可以為複雜手術的前期準備帶去強有力的技術支持,也可以進一步保障像張大伯這樣的手術患者的安全。」昨天,說起自己3D列印專利用於實體器官,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東部院區腹部微創外科醫生鄭四鳴這樣說。
  • 2017年3D列印技術的7大新進展
    在牙科行業常用到的3D列印技術主要有:光敏樹脂選擇固化技術(SLA)、選擇性雷射熔化技術(SLM)、噴墨列印技術(Polyjet)、金屬雷射燒結技術(DMLS),實質上也是SLM技術。但每種技術適合加工的牙科產品不同。SLA技術主要用於牙科手術導板、臨時牙冠和牙橋製造,以及失蠟鑄造的樹脂模型。
  • 3D生物列印新突破:細菌墨水可列印任何三維結構
    近年來,科學家一直在開發3D列印技術,隨著3D列印製造人類器官的實現,幾乎已經沒有什麼東西不能用它列印出來了。現在,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3D列印平臺,通過使用細菌墨水,可以列印出任何三維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