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例3D列印人工椎體技術用於治癒胸椎腫瘤

2021-01-08 騰訊大浙網

用3D列印出一段胸椎,替換部分脊椎,讓如「多米諾骨牌」一樣倒塌的脊柱重新「立」起來。這是浙大一院骨科最近完成的3D列印兩節段人工椎體技術應用於胸椎腫瘤手術,也是國內首例將此項先進技術運用於脊柱多節段的手術。

浙大一院骨科林向進主任為術後的小王檢查身體

21歲女大學生兩節胸椎因病骨折

在浙大一院骨科病房,浙江在線記者見到了21歲的小王姑娘,她就是此次接受3D列印人工椎體植入的患者。醫院骨科林向進主任為小王檢查身體後表示「恢復的很好」。

據悉,小王是杭州一所大學的藥學專業的大四學生,之前無意中感覺到有「胸痛」的症狀,站得久了會感覺腰越來越酸。最近一個月,「胸痛」日益加劇,嚴重影響了學習和生活。

10月28日,小王到浙大一院骨科進行就診,影像學圖像顯示她的第10、11節的胸椎已經遭到明顯的侵蝕性破壞,並出現了病理性骨折,經診斷小王患了「骨化性纖維瘤」。

「骨化性纖維瘤是骨科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生長方式具有侵潤性,時間久了會導致脊柱骨折。」林向進主任及陳斌副主任告訴小王,手術需要分前、後兩路進行,腫瘤生長的兩個胸椎椎體需要切除並用人工椎體替代,然後重建脊柱的穩定性結構。

林向進主任介紹植入患者體內的3D列印胸椎

3D技術成功「列印」兩節胸椎,讓脊柱重新「立」起來

浙大一院骨科主任林向進為首的醫療小組,經過仔細的術前檢查和評估,完善相關倫理手續,充分徵求了小王的意見,決定利用目前最先進的3D列印技術,為她量身定做一個個性化的鈦人工椎體。

首先,根據小王CT片子的影像數據,通過特定的軟體導入電腦,隨後醫生在電腦上設計兩節和小王的胸椎「一模一樣」的模型。之後,用電腦列印出來,設計成一副獨特的鈦體胸椎,最後經過醫學消毒,這副胸椎就可以植入小王體內了。

12月3日,小王在全麻下接受了胸椎腫瘤切除人工椎體置換術。主刀林向進主任從右側前方開胸,順利切除了小王第10、11的大部分椎體以及附近的椎間盤組織,由於術前進行了計算機軟體分析和設計,大大節省了時間,僅僅十分鐘就將預先準備好的3D列印的1:1鈦人工椎體植入了小王的椎體間,替代原來的兩節胸椎體,手術過程非常順利。

目前,小王已經進入了手術的恢復期,很快能下地行走,經積極的功能鍛鍊,便能重新投入工作和生活。

圖示的植入患者體內的3D列印的鈦脊椎(綠色裝置)

3D列印的「脊椎」形狀個性化,比人工椎體更加堅固

林向進主任介紹, 3D列印的脊椎,比人工椎體更加堅固,並能與人體組織很好地融合,而且形狀個性化,是椎體修復的理想替換材料。這也意味著,3D列印技術進入臨床骨科,前景巨大,因外傷、腫瘤等造成的骨頭缺損、重建等都可尋求3D修復辦法。近期,浙一骨科還將開展骨盆等3D技術的應用修復。

眾所周知,3D列印技術在多個領域已經廣泛應用,包括珠寶、工業設計、建築等領域,醫療領域也正在蓬勃興起。目前,應用比較多的主要是集中在牙科、整形和骨科。這是一種將計算機工程、材料科學和臨床醫學緊密結合的技術,利用3D列印技術設計骨科導航模板開始,逐步發展到設計人工椎體應用於臨床。

有了3D列印,我們可以將我們所測量的數據以及需要設計的模型要求輸入計算機,通過軟體分析,設計出一款個性化的材料,大大節省了手術時間,提高了準確度,減少了手術的創傷。

比如,骨科手術以前主要依靠手術部位的X線片與CT影像作為手術準備的依據,但是X線片與CT片的閱讀與理解均需要醫生有良好的空間想像力。而利用3D印表機1∶1列印出患者手術需要植入的骨骼模型,將使術前的診斷更加精準,幫助醫生在手術前清楚的的了解患者身體內部的解剖、病理情況,避免了以往的盲目性。

對於脊柱腫瘤手術而言,因患者腫瘤生長部位、類型、大小不同,手術方式差異性很大,採取傳統手術方式,手術創傷大、時間長、術中出血多、內固定穩定性和融合率等問題。3D列印技術為手術前設計提供良好的工作平臺,能夠讓骨科醫生很容易的進行解剖曲面完全吻合的、精準化的手術。

相關焦點

  • 世界首例3D列印個性化「人工椎體/椎間盤一體化「植入手術成功實施
    2018年2月7日華鈦三維與南方醫院脊柱骨外科聯合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吳鑫華院士領導的莫納什大學增材製造研究中心合作的世界第一例3D列印個性化「人工椎體/椎間盤一體化「植入手術成功實施。不僅保住了病人的脊椎,還保住了其日後的活動能力。
  • 3D列印人工椎體通過認證
    &nbsp&nbsp&nbsp&nbsp光明日報北京6月15日電 記者田雅婷、通訊員仰東萍15日從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獲悉,全球首發3D列印人體植入物——人工椎體已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註冊批准,這是世界首例獲得註冊的3D列印人工椎體,標誌著我國在3D列印植入物領域居世界領先水平
  • 世界首例!長徵醫院完成全球最長節段頸胸段脊柱腫瘤切除術 脊索瘤...
    近日,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上海長徵醫院)骨科主任肖建如教授團隊實施了世界首例從顱底橫跨頸椎,直通胸2椎體8椎節惡性脊索瘤切除術,並為患者安裝3D列印人工寰樞胸椎複合假體及重建術。
  • 全國首例應用3D列印+AR增強現實的骨科手術
    點擊查看 3月21日,威海市中心醫院通過「AR(增強現實)技術」和「3D列印技術」高科技手段,順利完成了一例骶尾部巨大梭形細胞瘤切除及椎體置換手術,這是該院3D列印技術在骨科手術上的一次成功嘗試。在此次手術過程中,把AR技術與3D列印技術完美應用到骨科領域,在全國尚屬首例。
  • 世界首例!上海醫生在進展期脊索瘤切除重建及靶向治療中獲重大突破
    近日,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上海長徵醫院)脊柱腫瘤中心肖建如教授團隊為罹患頸胸椎巨大惡性脊索瘤的何女士成功實施了世界首例從顱底橫跨頸椎,直通胸2椎體8椎節切除術,並為她安裝3D列印人工寰樞胸椎複合假體及重建術,攻克了超長枕頸胸段切除與重建這一難關。這是迄今全球最長節段頸胸段脊柱腫瘤切除術,也是自主研發最長跨度的3D列印人工寰樞胸椎複合假體。
  • 世界首個3D列印 人工椎體植入成功
    人體椎體結構示意圖及世界首個3D列印多節段胸腰椎植入物。(資料圖片)  日前,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成功為一名骨科脊索瘤患者切除五節段脊椎腫瘤,並利用世界首個3D列印多節段胸腰椎植入物完成長達19釐米大跨度椎體重建手術。這標誌著我國3D列印技術正式開啟人工椎體時代。
  • 當AR遇上3D列印 一場高科技的骨科手術嘗試成功
    【PConline 深度報導】3D列印技術應用在醫療行業,尤其是骨科手術中,已不罕見,該項高科技的技術不僅大規模的用於髖臼骨折手術,在骨科重大腫瘤切除上的應用也已十分成熟。但是你見過3D列印技術配合AR技術,共同完成一場手術的情景嗎?就在不久前,我國便成功完成了一場3D列印+AR技術骨科手術。
  • 3D列印假體在脊柱腫瘤切除後脊柱重建中的應用
    手術除了需遵循規範的腫瘤切除原則外,還需要複雜的生物力學重建以維持脊柱的穩定和功能。隨著手術技術的發展,放療、化療、靶向治療等輔助治療手段的進步,脊柱腫瘤的治療效果不斷提高,患者的生存期不斷延長,對內固定的可靠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來,隨著3D列印技術在醫療領域的快速發展,3D列印假體展現出了獨特的優勢。筆者就3D列印假體在脊柱腫瘤切除後脊柱重建中的應用做一綜述,報告如下。
  • 未來器官也可以用3D列印——3D生物列印技術
    還用於人體永久植入物。對人身體各部位的複製是高度定製化的產品,通過3D列印這些部件可以與身體完全契合,與身體融為一體。以骨骼為例,當人體的某塊骨骼需要置換,可掃描對稱的骨骼,再列印出相應的骨骼,最後通過手術植入體內。
  • 上海骨腫瘤專家率先成功切除巨大脊索瘤 為患者植入3D列印複合假體
    記者2日獲悉,中國醫學專家率先成功為頸胸椎巨大惡性脊索瘤患者手術,並安裝了自主研發的8椎節跨度3D列印複合假體。他們在進展期脊索瘤靶向藥物臨床治療研究中亦取得了重大進展。相關原創性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尖雜誌《TheLancet Oncology》上。據悉,中國骨腫瘤界在國際頂尖刊物發表前瞻性臨床論著此前未有報導。
  • 3D列印脊椎成功植入人體
    「我們可以利用金屬3D列印技術,依照患者的解剖結構,製造出一枚與五節椎體形態與長度相仿的人工椎體。」劉忠軍說,3D列印技術按照患者的解剖結構,完成脊椎結構重建,完成內固定。裝上這樣一枚從形狀到功能都與人體原本解剖結構相近的人造脊椎,患者最終可以挺起脊梁,像常人一樣工作、生活。
  • 2017年3D列印技術的7大新進展
    世界首例Mr混合現實技術輔助的乳房重建手術完成2017年3月,湖南省腫瘤醫院醫生術中頭戴已經輸入患者三維影像信息的HoloLens眼鏡,術前3D血管數據個性化精確設計切取面積為22cm*14cm的股內側穿支皮瓣游離移植一期重建乳房,手術歷時6個小時就得以安全順利完成。
  • 4WEB醫學的3D列印脊椎側桁架系統獲得FDA市場準入許可
    金屬3D列印的特殊優勢是人工椎體被製成微孔結構,形狀像海綿一樣,類似我們骨頭中的骨小梁。有了這種『骨小梁』,相鄰正常椎體的骨細胞可以長入其中,最終二者融為一體,從而實現骨整合。2016年7月27日,3D列印骨科植入物的行業領導者4WEB 醫學公司宣布,該公司的3D列印脊椎側桁架系統已經獲得FDA的510K市場準入許可。
  • 對3D列印技術的原理及其在骨科的應用發展進行概述
    增材製造技術是一種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應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過"分層製造、逐層疊加"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它包括SLA、SLS、3DP、FDM等。 為了方便理解和推廣,媒體將增材製造技術又稱為3D列印技術。增材製造技術最早主要用於設計原型的製造,因此又稱為快速原型技術。 30多年來,3D列印一般被用來通過數據軟體製造物理模型。
  • 3D列印技術在骨科的研究及應用進展
    3D列印的模型對疾病的診斷有著重要意義,例如在複雜骨折的分型、脊柱側彎的分型、骨腫瘤的鑑別、關節損傷的嚴重程度等。並且對骨腫瘤的患者,可根據CT值列印出腫瘤的範圍,指導腫瘤的界限,術前制定手術計劃,模擬操作,對腫瘤準確的切除及個體化製作材料和重建提供準確參數,簡化手術,減小創傷及併發症,提高治療效果。
  • TOP:10種最具創新性的3D列印醫療植入體
    與使用傳統方法相比,3D列印解決方案在設計、製造時間和相關成本方面都更為合適。本期,3D列印技術參考對這些創新應用逐一介紹。 ▌3D列印人工中耳聽小骨,使失聰者恢復聽力 2019年5月,被視為全南非最頂尖的耳鼻喉科醫師齊夫拉羅和他的團隊成功運用3D列印技術,為病人量身打造了結構完全一致的人工中耳聽小骨,包括錘骨、砧骨、鐙骨,並進行了移植手術。
  • 瑞士Medacta電子束金屬3D列印植入物3D股骨錐形椎體開始商業化
    以下內容來源於上海市增材製造製造業創新中心瑞士醫療公司Medacta成功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批准和CE認證後,正式開始將3D股骨錐形椎體商業化,用於翻修膝關節置換術。3D脛骨錐體,也由EBM列印3DMetal是一種先進的生物材料,利用EBM 3D列印技術製造。
  • 3D列印腎臟:突破現代技術極限,未來前景光明
    3D列印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不斷增長,現在3D列印技術為患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治療方法。3D列印允許個性化治療,而今天,我們將探討使用3D列印技術進行腎臟移植。是否可以3D列印人體器官?3D列印如何用於治癒腎癌?
  • 「3d掃描儀結合3d列印技術」學校3d創新教育的一把利器
    3d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動手實踐能力為價值取向的新型教育。在3d創新教育中,我們要如何讓「3d掃描儀、3d列印技術」這兩把利器發揮重要作用呢?從提供3d掃描獲取數據到3d設計、數據再創造再到3d列印創意實現的完整解決方案是廣大師生的呼聲,更是教育改革時代背景下的一條創新之路。
  • 省醫成功完成西南地區首例3D列印髖臼假體人工髖關節翻修術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程曦)4月22日,記者從貴州省人民醫院獲悉,省醫19日成功完成了西南地區首例3D列印的個體化定製髖臼假體人工髖關節翻修術。據悉,該手術使患者髖關節置換翻修後的髖臼骨缺損得到精細化及個體化的完美重建,恢復髖關節功能,解決了複雜人工髖關節置換翻修後骨缺損個體化重建的臨床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