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椎體結構示意圖及世界首個3D列印多節段胸腰椎植入物。 (資料圖片)
日前,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成功為一名骨科脊索瘤患者切除五節段脊椎腫瘤,並利用世界首個3D列印多節段胸腰椎植入物完成長達19釐米大跨度椎體重建手術。這標誌著我國3D列印技術正式開啟人工椎體時代。
患者主刀醫生、3D列印人工椎體研究團隊負責人劉忠軍教授表示,以往鈦網填入自體或異體碎骨是作為椎體間支撐的最常用器材,填充的碎骨與相鄰的骨頭長到一起後,可以實現骨融合,完成穩定結構的重建。但用這種方法實現19釐米的大跨度支撐顯然不現實,而鈦網一旦移位,還可能壓迫脊髓,導致患者癱瘓。並且,呈圓柱狀的鈦網與脊柱「S」形的生理曲線也不匹配。
「這次,我們利用金屬3D列印技術,依照患者的解剖結構,製造出與其5節脊椎形態與長度相仿的人工椎體。裝上這樣一枚從形狀到功能都與人體原本解剖結構相近的人造脊椎,患者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和工作。」劉忠軍說,人工椎體的特殊之處在於,能被製成海綿狀的微孔結構,類似人體骨頭中的骨小梁。有了這種「骨小梁」,相鄰正常脊椎的骨細胞可以長入其中,最終實現骨融合。
據悉,2009年,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將3D列印技術引入骨科領域。經過跨學科、跨領域合作,歷經多年研製及臨床觀察,今年5月6日,全球首發金屬3D列印人體植入物——人工椎體誕生並獲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註冊批准。這標誌著在3D列印植入物領域,我國已居世界領先水平,中國製造將造福更多患者。產品國產化後將打破國外產品對高端市場的壟斷,大幅降低價格,為患者節約大筆醫療支出,對推動整個3D列印產業鏈的發展具有裡程碑式意義。(經濟日報記者 吳佳佳 通訊員 仰東萍)
(責任編輯: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