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個3D列印 人工椎體植入成功

2021-01-08 中國經濟網

  

  人體椎體結構示意圖及世界首個3D列印多節段胸腰椎植入物。 (資料圖片)

  日前,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成功為一名骨科脊索瘤患者切除五節段脊椎腫瘤,並利用世界首個3D列印多節段胸腰椎植入物完成長達19釐米大跨度椎體重建手術。這標誌著我國3D列印技術正式開啟人工椎體時代。

  患者主刀醫生、3D列印人工椎體研究團隊負責人劉忠軍教授表示,以往鈦網填入自體或異體碎骨是作為椎體間支撐的最常用器材,填充的碎骨與相鄰的骨頭長到一起後,可以實現骨融合,完成穩定結構的重建。但用這種方法實現19釐米的大跨度支撐顯然不現實,而鈦網一旦移位,還可能壓迫脊髓,導致患者癱瘓。並且,呈圓柱狀的鈦網與脊柱「S」形的生理曲線也不匹配。

  「這次,我們利用金屬3D列印技術,依照患者的解剖結構,製造出與其5節脊椎形態與長度相仿的人工椎體。裝上這樣一枚從形狀到功能都與人體原本解剖結構相近的人造脊椎,患者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和工作。」劉忠軍說,人工椎體的特殊之處在於,能被製成海綿狀的微孔結構,類似人體骨頭中的骨小梁。有了這種「骨小梁」,相鄰正常脊椎的骨細胞可以長入其中,最終實現骨融合。

  據悉,2009年,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將3D列印技術引入骨科領域。經過跨學科、跨領域合作,歷經多年研製及臨床觀察,今年5月6日,全球首發金屬3D列印人體植入物——人工椎體誕生並獲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註冊批准。這標誌著在3D列印植入物領域,我國已居世界領先水平,中國製造將造福更多患者。產品國產化後將打破國外產品對高端市場的壟斷,大幅降低價格,為患者節約大筆醫療支出,對推動整個3D列印產業鏈的發展具有裡程碑式意義。(經濟日報記者 吳佳佳 通訊員 仰東萍)

(責任編輯:佟明彪)

相關焦點

  • 世界首例3D列印個性化「人工椎體/椎間盤一體化「植入手術成功實施
    2018年2月7日華鈦三維與南方醫院脊柱骨外科聯合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吳鑫華院士領導的莫納什大學增材製造研究中心合作的世界第一例3D列印個性化「人工椎體/椎間盤一體化「植入手術成功實施。不僅保住了病人的脊椎,還保住了其日後的活動能力。
  • 3D列印人工椎體通過認證
    &nbsp&nbsp&nbsp&nbsp光明日報北京6月15日電 記者田雅婷、通訊員仰東萍15日從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獲悉,全球首發3D列印人體植入物——人工椎體已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註冊批准,這是世界首例獲得註冊的3D列印人工椎體,標誌著我國在3D列印植入物領域居世界領先水平
  • 3D列印脊椎成功植入人體
    日前,袁先生經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劉忠軍教授主刀,成功植入3D列印多節段胸腰椎,在他的脊柱上完成長達19釐米的大跨度支撐,以替代被徹底切除的椎體。  手術6個多小時後,袁先生被推出手術室。由於術中出血量小,生命體徵平穩,術後他未被推進ICU,直接回到普通病房。
  • 全國首例3D列印人工椎體技術用於治癒胸椎腫瘤
    林向進主任介紹植入患者體內的3D列印胸椎3D技術成功「列印」兩節胸椎,讓脊柱重新「立」起來浙大一院骨科主任林向進為首的醫療小組,經過仔細的術前檢查和評估,完善相關倫理手續,充分徵求了小王的意見,決定利用目前最先進的3D列印技術,為她量身定做一個個性化的鈦人工椎體。
  • 當AR遇上3D列印 一場高科技的骨科手術嘗試成功
    【PConline 深度報導】3D列印技術應用在醫療行業,尤其是骨科手術中,已不罕見,該項高科技的技術不僅大規模的用於髖臼骨折手術,在骨科重大腫瘤切除上的應用也已十分成熟。但是你見過3D列印技術配合AR技術,共同完成一場手術的情景嗎?就在不久前,我國便成功完成了一場3D列印+AR技術骨科手術。
  • 4WEB醫學的3D列印脊椎側桁架系統獲得FDA市場準入許可
    金屬3D列印的特殊優勢是人工椎體被製成微孔結構,形狀像海綿一樣,類似我們骨頭中的骨小梁。有了這種『骨小梁』,相鄰正常椎體的骨細胞可以長入其中,最終二者融為一體,從而實現骨整合。2016年7月27日,3D列印骨科植入物的行業領導者4WEB 醫學公司宣布,該公司的3D列印脊椎側桁架系統已經獲得FDA的510K市場準入許可。
  • 未來器官也可以用3D列印——3D生物列印技術
    目前,3D列印設備已經廣泛地應用於航空航天、汽車、消費電子、工業、醫療、建築等領域。隨著3D列印技術越來越成熟,它的應用範圍將越來越廣,未來將深刻的改變世界製造業的理念、方法和格局。對人身體各部位的複製是高度定製化的產品,通過3D列印這些部件可以與身體完全契合,與身體融為一體。以骨骼為例,當人體的某塊骨骼需要置換,可掃描對稱的骨骼,再列印出相應的骨骼,最後通過手術植入體內。
  • 瑞士Medacta電子束金屬3D列印植入物3D股骨錐形椎體開始商業化
    以下內容來源於上海市增材製造製造業創新中心瑞士醫療公司Medacta成功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批准和CE認證後,正式開始將3D股骨錐形椎體商業化,用於翻修膝關節置換術。3D脛骨錐體,也由EBM列印3DMetal是一種先進的生物材料,利用EBM 3D列印技術製造。
  • 3D列印技術造出世界首個軟體人工心臟 能跳半小時
    日前,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的博士生尼古拉斯·科爾斯(Nicholas Cohrs)領導的團隊,運用3D列印技術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軟體人工心臟。目前用於泵送血液的人工心臟泵等裝置仍存在許多缺點,比如金屬和塑料材料難以與器官組織相融合,其不自然的運動方式也會給血液造成一定損傷。
  • 全國首例應用3D列印+AR增強現實的骨科手術
    點擊查看 3月21日,威海市中心醫院通過「AR(增強現實)技術」和「3D列印技術」高科技手段,順利完成了一例骶尾部巨大梭形細胞瘤切除及椎體置換手術,這是該院3D列印技術在骨科手術上的一次成功嘗試。在此次手術過程中,把AR技術與3D列印技術完美應用到骨科領域,在全國尚屬首例。
  • 世界首個3D人工心臟誕生!
    這兩個腔室不是由隔膜分開的,而是由另一個腔室通過加壓空氣壓出。用於泵液的腔室模擬肌肉收縮。雖然開發人員並沒有打算讓這個模型立即成為一種臨時植入物,但它已經為人工器官的思考鋪平了道路。「這只是一項可行性測試。Cohrs說:「我們的目標不是為植入的心臟做好準備,而是為人工心臟的發展提供一個新的方向。」然而,人們希望這一發展將改變目前的血液泵的功能,研究人員稱這種功能容易出現併發症。
  • 世界首個3D列印軟體人工心臟誕生:而且還能跳動
    模仿真實的人類心臟,這個模擬的心臟包含右心室和左心室,並通過3D列印技術成型。這兩個腔室不是由隔膜分開的,而是由另一個腔室通過加壓空氣壓出。用於泵液的腔室模擬肌肉收縮。雖然開發人員並沒有打算讓這個模型立即成為一種臨時植入物,但它已經為人工器官的思考鋪平了道路。「這只是一項可行性測試。Cohrs說:「我們的目標不是為植入的心臟做好準備,而是為人工心臟的發展提供一個新的方向。」然而,人們希望這一發展將改變目前的血液泵的功能,研究人員稱這種功能容易出現併發症。
  • 上海骨腫瘤專家率先成功切除巨大脊索瘤 為患者植入3D列印複合假體
    記者2日獲悉,中國醫學專家率先成功為頸胸椎巨大惡性脊索瘤患者手術,並安裝了自主研發的8椎節跨度3D列印複合假體。他們在進展期脊索瘤靶向藥物臨床治療研究中亦取得了重大進展。相關原創性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尖雜誌《TheLancet Oncology》上。據悉,中國骨腫瘤界在國際頂尖刊物發表前瞻性臨床論著此前未有報導。
  • 世界首個人體組織3D列印心臟問世 將來有望移植人體
    近日,以色列的特拉維夫大學公布,使用人體組織3D列印出了全球首個完整心臟,該心臟包括細胞、血管、心臟以及心室,此前也有過3D列印心臟,但是都未列印血管、心臟也不包含細胞。該研究首席作者、特拉維夫大學分子細胞生物學和生物技術學院教授Tal Dvir表示:「過去曾經有人成功3D列印過心臟,但使用的不是生物材料,也並未列印出細胞或者血管。
  • 2017年3D列印技術的7大新進展
    廣東完成首例3D列印換脊骨南方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廣東省骨科醫院)骨腫瘤科團隊成功為一名脊索瘤患者切除了脊椎,並植入3D列印人工椎體,這是廣東完成的首例3D列印換脊骨手術。個性化的3D列印人工脊柱更有利於保護神經,並利於術後骨癒合。
  • 用3D列印,給你做個超級英雄的假肢
    在製造業背景下,相比於與其他熱門產業例如航天、汽車等,3D列印的醫療應用是相當獨特的。為什麼呢?答案顯而易見,在所有的醫療衛生應用中都體現著人類元素,與拯救人類生命或者顯著提高人類生活質量這樣的成功結果相比,花費成了次要的顧慮。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製造微型樂高式「骨磚」
    此外,3d列印技術的進步使得針對患者的可植入結構的設計更具可擴展性,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在醫院現場生產。因此,組裝這些複雜的組織不再需要專門的設備,這反過來減少了與種植生產有關的準備時間。 然而,一個理想的支持系統的開發已經被證明是難以實現的,這也是為什麼該技術在醫院環境中沒有廣泛應用的原因之一。
  • 杭州一大學教授3D列印出活性人體腎臟
    記者昨日追訪,國內某媒體官方微博所稱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已經列印出首個活性人體腎臟,實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徐銘恩團隊的研究成果。專家認為,列印可移植的人體器官可能還要等上15年。  媒體官博信息張冠李戴  19日,國內某媒體官方微博說:「最近,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徐明根已經使用一臺3D印表機成功列印出首個活性人體腎臟。」  昨晚,這條微博被轉發、評論470多次。
  • 3D列印假體在脊柱腫瘤切除後脊柱重建中的應用
    世界首例3D列印人工椎體臨床應用的報導由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發表於2016年1月,12歲樞椎椎體尤文肉瘤患者,假體頭端採用了翼狀結構以連接C1的側塊關節面,假體尾端的形態與C3椎體上終板匹配。基於患者解剖形態特徵的設計可以使個體化的人工椎體與鄰近椎體之間的接觸面積最大化,從而最大程度地提供穩定性。假體和前方固定螺釘通道整合在一起,實現了「自穩」固定。
  • 全國首個3D列印人體仿生骨骼模型面世 應用術前診斷
    全國首個3D列印人體仿生骨骼模型面世,應用術前診斷。    西部網訊(記者 李媛)「這項技術最大的突破是打破傳統的二維CT診斷,把人體骨骼1:1還原,重大疾病下,醫生可根據3D仿生術前診斷模型有針對的制定手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