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個人體組織3D列印心臟問世 將來有望移植人體

2020-12-05 健康界

近日,以色列的特拉維夫大學公布,使用人體組織3D列印出了全球首個完整心臟,該心臟包括細胞、血管、心臟以及心室,此前也有過3D列印心臟,但是都未列印血管、心臟也不包含細胞。

那這個3D列印心臟究竟是怎麼做出來?

據了解,研究者先從人的身上提取細胞組織,對其進行編輯使之成為幹細胞,再將其轉化為心肌細胞和內皮細胞,而提取的非細胞組織則轉變為一種「個人特有的凝膠」來充當列印「墨水」,這些由糖和蛋白質構成的材料能夠用於3D列印複雜的組織模型,該心臟長度只有2.5釐米,大小與兔子的心臟大小相當,目前還無法泵血,只能收縮。下一步該心臟將會在實驗室中繼續培養以完善其泵血功能,然後再嘗試在動物身上移植。

該研究首席作者、特拉維夫大學分子細胞生物學和生物技術學院教授Tal Dvir表示:「過去曾經有人成功3D列印過心臟,但使用的不是生物材料,也並未列印出細胞或者血管。現階段,我們3D列印的心臟雖然大約只有兔子心臟那般大小,但是我們的研究證實了這種方法在未來工程設計個性化組織和器官替換方面的潛力,工程設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對於消除移植排斥的風險是非常關鍵的,排斥反應會危及心臟移植手術的治療。理想情況下,這種生物材料應具有與患者自身組織在生物化學等方面具有相同的特徵。」

Tal Dvir還指出:「我們必須進一步對列印心臟技術進行探索。細胞需要形成一種泵送能力,它們現在可以收縮,但我們需要它們一起協同合作。我們希望我們能夠成功並且證明我們的方法有效、實用。或許10年後,世界上那些最先進的醫院將會配備器官印表機,就像例行公事一樣完成列印過程。」這意味著未來十年3D列印器官移植可以代替異體器官移植。

「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常常需要接受免疫抑制劑的治療,這可能危及患者的健康,但如果患者使用自身生物組織作為「原材料」,那麼就能解決這一問題。」患者將不再需要一直等待或服用藥物來防止排斥反應。相反,這項技術能將患者所需的器官列印出來,且能為病人量身定做。「Tal Dvir補充道。

未來,這一技術除了能夠解決排斥反應以外,還能極大程度上幫助心力衰竭的患者渡過難關。以往,由於缺乏供體,心臟移植在過去一直是個難題。如今3D列印技術可能會在醫學界開闢一條新的道路,為未來的器官和組織移植鋪平道路。

不過,也需要指出的是,由於3D印表機精度的問題,研究團隊目前尚且不能列印出心臟上的所有血管。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事實上,在特拉維夫大學的研究之前,3D列印技術已經多次應用於醫學領域,不過基本是以列印骨骼、組織或者模型為主。

2014年,中國西安的京西醫院,採用3D列印技術列印顱骨,幫助一名半邊顱骨受傷凹陷的農民重建了半個頭蓋骨。同年,北京大學研究團隊使用3D列印技術製作了一根脊椎,並成功地植入一名12歲男孩體內,這屬全球首例。

2015年,日本筑波大學的團隊曾宣布,已研發出用3D印表機低價製作可以看清血管等內部結構的肝臟立體模型,不過這些內臟器官模型主要用於研究,且由於價格高昂,在臨床上沒有得到普及。

2018年,來自愛丁堡大學的研究委員會再生醫學中心的科學家就結合幹細胞技術與3D列印技術,成功培育除了人源3D肝臟組織,並且在小鼠水平顯示出治療的潛力。

這項發表在《Archives of Toxicology》雜誌上的研究中,科學家們採集了人類胚胎幹細胞並誘導形成多能幹細胞(已被誘導轉變為幹細胞的成體細胞),通過定向誘導形成為肝細胞。該研究的科學家使用了一種適合人體的聚合物,將其製作成微觀纖維,然後纖維網形成一釐米見方、毫米厚的支架。然後再將培養好的源自胚胎幹細胞的肝細胞加載到支架上並且植入小鼠的皮下。研究結果顯示,血管能夠在支架上成功生長。此外,作者並且發現小鼠的血液中含有人肝蛋白,表明組織已成功地與循環系統整合,支架未被動物的免疫系統拒絕。

除此之外,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人員近日在《先進功能材料》雜誌線上版發表研究論文稱,他們開發出一種新的多細胞神經組織工程方法,利用3D列印設備制出生物工程脊髓。研究人員稱,該技術有朝一日或可幫助長期遭受脊髓損傷困擾的患者恢復某些功能。

該方法將先進的細胞生物工程技術和獨特的3D列印技術有效結合,利用生物3D列印設備,以矽膠製成的、可生物兼容的導板為支架,採用擠壓法,將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衍生的脊髓神經元祖細胞(sNPCs)和少突膠質祖細胞(OPCs)一層層精確列印到支架內,最後形成生物工程脊髓。3D列印的sNPCs能夠在微支架通道中分化並延伸出軸突,形成神經元網絡。鈣通量研究證實,這些神經元網絡具有活性。

相關焦點

  • 首個人體組織3D列印心臟問世,你的「心病」有救了?
    4月15日,特拉維夫大學研究者公布器官移植領域重大突破:使用人體組織3D列印全球首個完整心臟,包含細胞以及血管,列印材料來自人體細胞及組織。該心臟大小與兔子心臟類似,下一步是培養其泵血等功能並完成動物移植。
  • 「人類希望」:3D列印人體肝臟明年問世
    3D列印人體肝臟明年問世(圖片來自Computer World)    據悉,生物列印技術通過逐層堆疊的方式來構造物體3D印表機將逐層列印肝臟細胞和血管內壁細胞,共列印約20層,這些細胞會形成一個堅實的實體器官,起到人體組織的作用。不過,創建人體組織最大的障礙是如何製造出為生命提供氧氣和營養物質運輸的血管系統,因為一旦脫離氧氣和營養,活的細胞就會逐漸死亡。對此,Organovo公司表示已經克服了這一難題。
  • 繼第一顆3D列印心臟問世後 現在怎麼樣了?
    [PConline 雜談]記得大概在去年4月份的時候,特拉維夫大學的研究員使用患者自己的細胞和生物材料成功「列印「了世界上第一顆3D血管化心臟,也是第一次有人設計並列印充滿細胞、血管以及心室的完整心臟。時隔一年,現在全球3D列印心臟又發展到何種程度了呢?
  • 全球首個3D列印「人造心臟」問世 自體幹細胞技術離我們有多遠
    日前,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研究人員宣布,他們利用患者細胞和生物材料,首次成功設計和列印出充滿細胞、血管並有心室和心房的完整心臟
  • 港大醫學團隊獲國家資助 研發3D列印人體器官組織
    諾普再生助力港大醫學團隊,推進功能組織與器官體外精準製造技術與重建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目前該研究團隊已獲獲2,744萬人民幣經費資助,是首筆國家級,直接過河、跨邊界資助香港團隊的科研撥款。港大醫學團隊獲國家資助 研發3D列印人體器官組織據悉,香港大學醫學院領導團隊獲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資助,研究三維(3D)空間列印人體組織與器官,目標以五年時間,實現列印全層皮膚、角膜、骨、軟骨、以及主要血管等五種人體組織與器官作臨床前試驗。
  • 3D列印器官目前發展到什麼程度,可以用於移植麼?
    由於人體組織的複雜性,器官構建絕不是生物列印材料的有序堆積而已。目前還沒有人列印出功能齊全、可移植的人體器官,但科學家們離這一目標越來越近,他們正在製造可用於藥物測試的組織塊,已能列印出結構相對單一的器官,比如氣管、血管。
  • 陳根:俄羅斯太空人首次實現,3D列印人體組織
    文/陳根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3D器官列印產品不斷問世,從地球走向太空,3D列印開啟「太空製造」新時代的同時,也同步進行著新一輪的醫療革新。事實上,早在1987年,「再生醫學」概念就被提出,且受到全球重視,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球註冊再生醫學的公司就達933家。
  • 人體組織3D生物列印技術六項研究進展
    圖片提供:倫斯勒理工學院這項研究的負責人倫斯勒爾理工學院化學及生物工程學教授Pankaj Karande說,有了正常的血管系統來循環血液,患者可以更快地吸收移植組織。他表示,雖然生物工程師已經成功地列印了活體組織,但其中很少有項目涉及血管。「脈管系統非常重要,因為這是宿主和移植器官相互交流的方式。」
  • 3D列印製造的「人體」器官,真的可以移植嗎?看完解開多年疑惑
    從3D列印誕生以來,很多人都關注到了這一行業的巨大潛力。甚至在航空登高精度製造行業,更是推陳出新。將一些先進的製造技術進修了進一步的擴大,當然很多領域的推出也讓更多人看到了這一領域更多的可能性。而近期3D列印製造人體器官的消息也是不脛而走,很多人看到這一運用。
  • 科學家3D列印軟骨和耳朵 人體器官或能批量生產
    近期,俄羅斯、美國等國家在這一課題上各自取得了一些成果,為因器官短缺而無法進行移植手術的患者們帶來了生的希望。據俄羅斯之聲網站2月16日報導,在俄羅斯烏拉爾地區首府葉卡捷琳堡,開設了一個獨特的實驗室。在那裡,科學家們結合自身以及國外同行的經驗,利用需要更換器官者自身的人體細胞進行「人體零件」的生產,通過3D列印技術成功印製了一塊軟骨和耳朵。
  • 3D列印人體器官已成現實:耳朵、肌肉、骨骼甚至腎
    3D 列印技術在醫學上取得巨大的進展:研究者利用 3D 列印技術成功列印出耳朵、骨骼、肌肉組織,而且能夠實現正常的功能。近日,維克森林再生醫學研究所宣布,他們使用 3D 列印技術成功列印出「活著的」人體組織和器官,將這些器官移植至動物後,能夠發揮正常的器官功能。
  • 全球首例3D列印完整心臟問世 相關概念股潛力無限
    來源:金融界網站據多家媒體報導,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用革命性的3D列印技術,利用取自病人自身的人體組織,列印出了全球第一個完整的心臟。研究人員將這項成果稱為「重大醫學突破」,並成功提高了移植的可能性。
  • 港大醫學團隊獲國家資助 研發3D列印人體器官組織
    團隊中遠期目標是發展其他器官,包括腎單元、肝小葉、心肌球、尿管、椎間盤、膀胱、卵巢等12種組織及器官的精準成型作移植應用。研究團隊由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伍振民基金(骨科生物工程)教授呂維加教授和楊偉國教授帶領,獲2,744萬人民幣經費資助,是首筆國家級,直接過河、跨邊界資助香港團隊的科研撥款。
  • 3D生物列印全尺寸人體心臟的模型
    一種「新鮮」的新型3D列印方法 越來越多的外科醫生正在採用3D列印作為開發定製模型的方法,這些模型可以使他們向患者解釋心臟程序。使用生物印記生產這些複製品使它們變得現實,但也為將來進行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應用提供了可能性。
  • 3D列印人體器官 可以自主「存活」了
    □安雯  根據美國器官共享網絡(UNOS)——管理全國器官移植系統的非營利組織的數據顯示,在美國平均平均每天有20人死於等待器官移植。雖然現在每年有超過3萬例移植手術,但是還有超過11.3萬名患者在等候器官移植。
  • 杭州一大學教授3D列印出活性人體腎臟
    記者昨日追訪,國內某媒體官方微博所稱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已經列印出首個活性人體腎臟,實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徐銘恩團隊的研究成果。專家認為,列印可移植的人體器官可能還要等上15年。  媒體官博信息張冠李戴  19日,國內某媒體官方微博說:「最近,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徐明根已經使用一臺3D印表機成功列印出首個活性人體腎臟。」  昨晚,這條微博被轉發、評論470多次。
  • 3D生物列印可以培養的人體器官,然後移植到患者體內,馬上實現了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倫斯勒爾理工學院化學及生物工程學教授Pankaj Karande說,有了正常的血管系統來循環血液,患者可以更快地吸收移植組織。他表示,雖然生物工程師已經成功地列印了活體組織,但其中很少有項目涉及血管。「脈管系統非常重要,因為這是宿主和移植器官相互交流的方式。」
  • 3D列印角膜只需10分鐘 未來有望無限量供應
    目前,世界範圍內有1500萬人在等待手術,這些人患有可能導致眼角膜受損甚至失明的沙眼等傳染性眼病。另有500萬人因燒傷、撕裂傷、擦傷或其他疾病引起的角膜瘢痕而完全失明。2016年的一項研究提到,全球每70個角膜患者中,只有1人可以得到角膜移植,這足以說明全球可供移植角膜數量的嚴重短缺。
  • 3D列印能解決移植器官短缺問題嗎?|3d列印|移植器官|血管|3d生物...
    在美國,每年約有90萬死亡案例,或者三分之一的死亡案例,可通過器官或者工程化組織的移植避免或者延遲。可想而知,移植器官的需求極其之大。列印人類心臟的挑戰我們為什麼會想要生物列印心臟呢?除了幾何結構以外,心臟是人體中複雜程度最低的器官之一。它不會像肝臟和腎臟那樣進行複雜的生物化學反應,它的運作原理也已經為科學家所理解,不同於大腦等其它的器官。基於此,心臟理論上可能是最容易進行生物列印的器官之一,因此很適合生物列印行業從它來著手。
  • 浙大教授發明新型生物3D列印,未來有望能自由製造人體「零件」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特約記者 周煒3D列印活體器官的夢想儘管遙遠,但人類正向它一步步逼近。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賀永教授課題組發明了一種新型生物3D列印方法,能夠操控不同種類的細胞形成特定結構的微球,進而長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