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人體組織3D列印心臟問世,你的「心病」有救了?

2020-12-04 北晚新視覺網

4月15日,特拉維夫大學研究者公布器官移植領域重大突破:使用人體組織3D列印全球首個完整心臟,包含細胞以及血管,列印材料來自人體細胞及組織。該心臟大小與兔子心臟類似,下一步是培養其泵血等功能並完成動物移植。

研究人員將這項成果稱為「重大醫學突破」,並成功提高了移植的可能性。該項目負責人、特拉維夫大學分子微生物和生物技術學系的副教授塔爾·德維爾表示,過去人們已經成功地用3D列印技術列印出了心臟的結構,但不是用的細胞或血管。

他補充道:「過去曾經有人成功3D列印過心臟結構,但是並未列印出細胞或者血管。現階段,我們3D列印的心臟大約只有兔子心臟那般大小。但是我們的研究證實了這種方法在未來工程設計個性化組織和器官替換方面的潛力。工程設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對於消除移植排斥的風險是非常關鍵的,排斥反應會危及心臟移植手術的治療。理想情況下,這種生物材料應具有與患者自身組織在生物化學等方面具有相同的特徵。」

印表機「墨水」:病人身上的脂肪組織切片

那麼,這些研究人員3D列印出的心臟所用的「墨水」是什麼?

《以色列時報》報導中稱,在這次「墨水」的製作過程中,研究人員是從病人身上提取了脂肪組織的切片。據該團隊在特拉維夫大學官網上發表的聲明,研究人員先是將針對患者的心臟切片製作出來,然後再用3D列印列印出了心臟。

德維爾教授表示,使用患者自己的組織對於消除植入物引發免疫反應和被排斥的風險非常重要。他補充稱,3D列印人體心臟目前仍存在風險,其中包括如何擴大細胞,使其擁有足夠的組織來再造人類大小的心臟。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注意到,目前的3D印表機還受到解析度大小的限制,另一個挑戰則是讓現有的3D印表機列印出所有的小血管。

《以色列時報》報導中還稱,除了此次特拉維夫大學公布的人類首個3D列印的心臟外,其實3D列印這項近年來興起的技術已經在許多其他領域有所成就,但這項技術在為人類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引起了廣泛的爭議。

來源:每日經濟報導

編輯:tf10

相關焦點

  • 世界首個人體組織3D列印心臟問世 將來有望移植人體
    近日,以色列的特拉維夫大學公布,使用人體組織3D列印出了全球首個完整心臟,該心臟包括細胞、血管、心臟以及心室,此前也有過3D列印心臟,但是都未列印血管、心臟也不包含細胞。據了解,研究者先從人的身上提取細胞組織,對其進行編輯使之成為幹細胞,再將其轉化為心肌細胞和內皮細胞,而提取的非細胞組織則轉變為一種「個人特有的凝膠」來充當列印「墨水」,這些由糖和蛋白質構成的材料能夠用於3D列印複雜的組織模型,該心臟長度只有2.5釐米,大小與兔子的心臟大小相當,目前還無法泵血,只能收縮。
  • 全球首例3D列印完整心臟問世 相關概念股潛力無限
    來源:金融界網站據多家媒體報導,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用革命性的3D列印技術,利用取自病人自身的人體組織,列印出了全球第一個完整的心臟。研究人員將這項成果稱為「重大醫學突破」,並成功提高了移植的可能性。
  • 陳根:俄羅斯太空人首次實現,3D列印人體組織
    文/陳根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3D器官列印產品不斷問世,從地球走向太空,3D列印開啟「太空製造」新時代的同時,也同步進行著新一輪的醫療革新。事實上,早在1987年,「再生醫學」概念就被提出,且受到全球重視,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球註冊再生醫學的公司就達933家。
  • 繼第一顆3D列印心臟問世後 現在怎麼樣了?
    生物3D列印根據不同的細胞生長環境,需要設置列印的參數,精確地控制生物材料中細胞的密度、生長因子在整體3D結構中的位置及相關作用,才能使列印出的組織具有生物活性。心肌細胞被緊密地連在一起,細胞產生的電信號會使大批心肌細胞共同收縮,為了協調兩個心房和兩個心室的協同收縮,心臟本身還有一套特殊的傳導系統。儘管在體外生產幾千萬個心肌細胞並不難,可即便心臟被3D列印出來,能不能跳是一回事,怎麼跳則是另外一回事。  就臨床病症來說,心室纖顫就是因為心肌細胞不能同步跳,一旦失去「同步」,各個細胞此起彼伏地亂跳就會讓心臟在瞬間失去泵血功能,導致患者死亡。
  • 全球首個3D列印「人造心臟」問世 自體幹細胞技術離我們有多遠
    日前,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研究人員宣布,他們利用患者細胞和生物材料,首次成功設計和列印出充滿細胞、血管並有心室和心房的完整心臟
  • 「人類希望」:3D列印人體肝臟明年問世
    3D列印人體肝臟明年問世(圖片來自Computer World)    據悉,生物列印技術通過逐層堆疊的方式來構造物體3D印表機將逐層列印肝臟細胞和血管內壁細胞,共列印約20層,這些細胞會形成一個堅實的實體器官,起到人體組織的作用。不過,創建人體組織最大的障礙是如何製造出為生命提供氧氣和營養物質運輸的血管系統,因為一旦脫離氧氣和營養,活的細胞就會逐漸死亡。對此,Organovo公司表示已經克服了這一難題。
  • 3D列印的人類心臟:質感足以亂真|3D列印|心臟
    3D列印出來的心臟冠狀動脈部分,右邊為充滿假血的狀態   「打個比方,想像你是在髮膠的內部列印,」範伯格說道。「我想很多人都有過在烘焙或製作果凍時使用明膠的經歷,」範伯格說,「當你加熱明膠時,它實際上是一種液體,但當你冷卻它時,它又變成了固體凝膠。我們利用了這一點。」當列印完畢,準備提取人工心臟時,範伯格所要做的就是將浴液升高到體溫,融化支撐凝膠,只留下3D列印結構。
  • 3D生物列印全尺寸人體心臟的模型
    一種「新鮮」的新型3D列印方法 越來越多的外科醫生正在採用3D列印作為開發定製模型的方法,這些模型可以使他們向患者解釋心臟程序。使用生物印記生產這些複製品使它們變得現實,但也為將來進行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應用提供了可能性。
  • 人體組織3D生物列印技術六項研究進展
    人體心臟部分的生物列印據卡內基梅隆大學發明這項技術的研究人員說,這種首創的方法使組織工程領域向3D列印全尺寸成人心臟又邁進了一步。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科學家們利用3D生物列印技術構造了人體心臟的功能性部件,比如圖中的心臟瓣膜。
  • 3D列印血管植入物 用於治療先天性心臟病
    【PConline 3D列印資訊】儘管生物醫學領域的3D列印解決方案,尤其是3D生物列印可植入人體組織,仍然處於實驗室階段,但美國馬裡蘭大學Fisher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已經在嘗試 這使用它來拯救生命。他們關注的焦點是先天性心臟病(CHD,先心病),該疾病影響了近1%的新生兒,屬於出生缺陷中的最常見類型。
  • 3D列印的人類心臟:質感足以亂真
    3D列印出來的心臟冠狀動脈部分,右邊為充滿假血的狀態「打個比方,想像你是在髮膠的內部列印,」範伯格說道。但這些人工心臟都是用舊的方法,由硬塑料製成。相比之下,這種新型海藻酸鹽心臟具有與真實組織相似的彈性。「當你擠壓它時,它會發生同樣程度的形變,這顯然比硬橡膠或塑料的形變大得多,」範伯格說。這也使其成為一種更加真實的工具,可供外科醫生練習縫合等手術操作,這在無法穿透的塑料上是不可能的。此外,該團隊還使用同樣的技術3D列印了冠狀動脈的一個單獨部分,觀察它是否可以灌注,或者說能否攜帶血液。
  • 3個3D列印的醫療創新應用,列印心臟能像真心臟一樣跳動
    近年來,生物3D列印技術也取得長足發展,在醫療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探索和臨床實踐,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幾個3D列印在醫療領域的應用:3D列印下巴澳大利亞一位小姑娘的下巴因為惡性腫瘤的原因,醫生不得不切掉她大部分的上頜骨,只留下了四顆上槽牙和一部分的上唇,讓她失去了80%的上顎。
  • 杭州一大學教授3D列印出活性人體腎臟
    記者昨日追訪,國內某媒體官方微博所稱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已經列印出首個活性人體腎臟,實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徐銘恩團隊的研究成果。專家認為,列印可移植的人體器官可能還要等上15年。  媒體官博信息張冠李戴  19日,國內某媒體官方微博說:「最近,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徐明根已經使用一臺3D印表機成功列印出首個活性人體腎臟。」  昨晚,這條微博被轉發、評論470多次。
  • 研究人員使用幹細胞3D列印心臟,新的技術已經遠超普通人的理解
    在一項開創性的新研究中,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使用幹細胞,列印出了一種功能良好的釐米級人體心臟泵。這一發現可能對研究心臟病產生重大影響,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的出版物《流通研究》中。過去,研究人員也曾嘗試用3D列印心肌細胞,使用的是人體多能幹細胞(多能幹細胞是指有潛力發展成體內任何類型細胞的細胞)。研究人員將這些幹細胞重新編程為心肌細胞,然後使用專門的3D印表機列印他們在一個三維結構,稱為細胞外基質。問題是,科學家永遠無法達到心肌細胞真正發揮作用的臨界細胞密度。
  • 懸浮生物3D列印人類心臟的全尺寸模型
    該組去年Science主刊發表「生物3D列印膠原心臟」,轟動一時,感興趣的可以點擊連結閱讀。摘要:三維(3D)生物列印技術的最新進展擴大了使用具有與人體天然組織和器官相當的機械性能的水凝膠來製造幾何形狀複雜的組織支架的設計空間。懸浮水凝膠等方法的優點是能夠將柔軟的生物材料嵌入尺寸從幾毫米到幾釐米的熱可逆支持浴中。
  • 港大醫學團隊獲國家資助 研發3D列印人體器官組織
    、角膜、骨、軟骨、以及主要血管等五種人體組織與器官作臨床前試驗。人體組織與器官3D空間列印技術,是全球的策略性發展研究的一個重點,是在人體組織與器官移植以外,提供有效應對人口老化,以及疾病或事故引起的人體組織或器官衰竭和功能喪失等問題的解決方案。
  • 港大醫學團隊獲國家資助 研發3D列印人體器官組織
    諾普再生助力港大醫學團隊,推進功能組織與器官體外精準製造技術與重建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目前該研究團隊已獲獲2,744萬人民幣經費資助,是首筆國家級,直接過河、跨邊界資助香港團隊的科研撥款。港大醫學團隊獲國家資助 研發3D列印人體器官組織據悉,香港大學醫學院領導團隊獲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資助,研究三維(3D)空間列印人體組織與器官,目標以五年時間,實現列印全層皮膚、角膜、骨、軟骨、以及主要血管等五種人體組織與器官作臨床前試驗。
  • 3D列印人體器官 可以自主「存活」了
    所以人工製造的人體器官已被視為解決這個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  列印出「自行跳動的心臟」  目前來看,實驗室裡已可以人工培育出具備所需功能的細胞、脈管系統。這些人工培育的人體器官被許多人視為能解決上述這種移植器官短缺問題的重要途徑,3D列印的進步大大地提高了這種活體組織構造人工培育水平。
  • 芝加哥一生物公司成功3D列印出完整微型人工心臟
    總部位於芝加哥的生物科技公司Biolife4D近日成功3D列印出了一顆完整的微型人工心臟。 雖然是迷你版本,但是其結構組織均和人類的心臟相同。為了創造這種心臟,他們使用了他們專有的生物材料,複製了真正的人體生物材料。
  • 科技• 3D列印人類心臟的全尺寸模型
    美國研究人員稱自己用3D列印技術製作了第一個全尺寸的人類心臟模型。該印表機使用了生物材料來製作與人類心臟類似的結構和組織。該團隊已研製過一臺可以生物列印膠原質的3D印表機。 Collagen is the main structural protein that is found in tissues throughout the human body.膠原質是主要的結構蛋白質,存在於人體各個組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