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技術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被推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至今仍是一個全球性熱點。
近年來,生物3D列印技術也取得長足發展,在醫療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探索和臨床實踐,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幾個3D列印在醫療領域的應用:
3D列印下巴
澳大利亞一位小姑娘的下巴因為惡性腫瘤的原因,醫生不得不切掉她大部分的上頜骨,只留下了四顆上槽牙和一部分的上唇,讓她失去了80%的上顎。
為了美美的出門,於是她找到迪米杜勒斯的團隊,為自己量身定製了一個3D列印上頜骨,因為使用了鈦框架,所以這個列印的上頜骨可以承載骨移植。
最後再從前臂上取一塊皮膚填補上唇,5個小時的手術之後,小姑娘如自己所願地變成了漂亮小姐姐,醫生還給她安裝了永久性的假牙,現在她終於可以像正常人一樣出門逛街了。
3D列印仿生眼
除了下巴這樣的大件物品,像我們心靈的窗戶也已經被3D列印攻破了,美國明尼蘇達的科研團隊利用3D列印技術打造出了一隻能模仿視網膜功能並且還能感應光線變化的仿生眼,
他們用半球形玻璃圓頂作為基礎,並且使用銀顆粒製成的墨水進行列印,這樣列印過程中油墨會呆在原地迅速變幹,而不是沿著曲面流淌下來,然後研究團隊又採用半導體聚合物材料,來列印光電二極體,這樣仿生眼就能將所看到的圖像信息,轉換為視網膜細胞的電脈衝,並將圖像信號傳回大腦,只不過由於技術限制,目前仿生眼的光電轉化效率只有25%。
3D列印心臟
要說比眼睛還要複雜的人體組織,那心臟絕對夠資格了。前不久,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用矽膠材料列印出了一顆柔軟的人造心臟,與真正的人類心臟幾乎一模一樣。
3D列印心臟重390克,體積為679立方釐米,與正常人類的心臟體積大致相當,與人類心臟一樣,3D列印心臟也有左右心室,只不過心室之間不是瓣膜,而是一個額外的完全密封的腔室,以此來充當心臟的發動機,通過壓縮空氣給腔室充氣和放氣來產生抽吸作用,驅動血液穿過心室,泵向全身。
不過該3D列印心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跳動3000次後會開始衰減,相當於只能使用大約30~40分鐘,因此無法應用於臨床植入,
雖然3D列印在醫療領域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相信科學家們的努力,未來3D列印可以應用到各種類型的組織或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