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Medacta電子束金屬3D列印植入物3D股骨錐形椎體開始商業化

2020-12-17 3D科學谷

以下內容來源於上海市增材製造製造業創新中心

瑞士醫療公司Medacta成功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批准和CE認證後,正式開始將3D股骨錐形椎體商業化,用於翻修膝關節置換術。

3D脛骨錐體,也由EBM列印

3DMetal是一種先進的生物材料,利用EBM 3D列印技術製造。建立在3DMetal脛骨錐的臨床成功基礎上,股骨錐可用於骨骼缺陷區域的結構支撐,用於固定翻修植入物,並已表明可與Medacta的GMK Revision和GMK鉸鏈膝關節系統配合使用。列印的植入物具有高摩擦係數和高的孔隙率水平,解決需要初始穩定性和長期生物固定。

伊利諾州芝加哥西北大學Feinberg醫學院骨外科的副主席David W. Manning博士、3DMetal股骨錐的設計者說:「 Medacta的3DMetal股骨錐用途廣泛。經過臨床驗證的3DMetal技術,對於希望恢復metaphyseal and metadiaphyseal structures 結構以從中構建修訂版TKA結構的外科醫生來說,非常易於使用。將這些錐體配合到Medacta翻修產品中,使我能夠高效、可靠地應對最困難的股骨翻修方案。」

3DMetalTM股骨錐的特點是Medacta擁有專利的三層結構,中間全密度層可避免水泥從外層孔中滲出,並提高植入物的機械性能。這些植入物的創新性互連孔結構類似於天然松質骨,能夠與骨頭直接進行機械和功能連接。

這種新的植入物進一步增加Medacta的膝關節置換產品線,讓翻修手術和複雜病例有的更多選擇。

網站投稿請發送至2509957133@qq.com

相關焦點

  • 世界首例3D列印個性化「人工椎體/椎間盤一體化「植入手術成功實施
    這次手術是廣州華鈦三維骨科研究中心(華鈦三維骨科研究院)與南方醫院聯合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吳鑫華院士領導的莫納什大學增材製造研究中心合作的世界第一例3D列印個性化"人工椎體/腰間盤一體化"植入手術。
  • 未來器官也可以用3D列印——3D生物列印技術
    3D列印鈦金屬骨科植入物是3D列印技術在醫療行業發展最快速、臨床轉化最多的領域之一。我國已上市的3D列印鈦合金骨科植入產品包括髖臼杯、人工椎體和脊柱椎間融合器等。其中3D列印人工椎體於2016年獲批上市,為世界首例獲批上市的3D列印人工椎體。
  • 世界首個3D列印 人工椎體植入成功
    人體椎體結構示意圖及世界首個3D列印多節段胸腰椎植入物。(資料圖片)  日前,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成功為一名骨科脊索瘤患者切除五節段脊椎腫瘤,並利用世界首個3D列印多節段胸腰椎植入物完成長達19釐米大跨度椎體重建手術。這標誌著我國3D列印技術正式開啟人工椎體時代。
  • 粉末床電子束熔融金屬3D列印技術的發展與現狀
    然而,人類在120多年前就發現了電子束,直到60年前才發明了雷射。文獻中有證據表明,使用電子束熔化金屬粉末的早期工作是由比利時魯汶的Katholieke Universiteit的一個小組在1991年完成的。而第一臺使用雷射的金屬PBF機器於1994年開始商業化,在時間上並沒有優勢。它是如何工作的,為何與眾不同?
  • 4WEB醫學的3D列印脊椎側桁架系統獲得FDA市場準入許可
    ,先前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和北京愛康宜誠醫療器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研製的金屬3D列印椎體植入物於2016年5月6日正式獲得CFDA註冊證。金屬3D列印的特殊優勢是人工椎體被製成微孔結構,形狀像海綿一樣,類似我們骨頭中的骨小梁。有了這種『骨小梁』,相鄰正常椎體的骨細胞可以長入其中,最終二者融為一體,從而實現骨整合。2016年7月27日,3D列印骨科植入物的行業領導者4WEB 醫學公司宣布,該公司的3D列印脊椎側桁架系統已經獲得FDA的510K市場準入許可。
  • 3D列印人工椎體通過認證
    &nbsp&nbsp&nbsp&nbsp光明日報北京6月15日電 記者田雅婷、通訊員仰東萍15日從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獲悉,全球首發3D列印人體植入物——人工椎體已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註冊批准,這是世界首例獲得註冊的3D列印人工椎體,標誌著我國在3D列印植入物領域居世界領先水平
  • 3D列印脊椎成功植入人體
    日前,袁先生經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劉忠軍教授主刀,成功植入3D列印多節段胸腰椎,在他的脊柱上完成長達19釐米的大跨度支撐,以替代被徹底切除的椎體。  手術6個多小時後,袁先生被推出手術室。由於術中出血量小,生命體徵平穩,術後他未被推進ICU,直接回到普通病房。
  • 打造中國首臺商用熔絲式電子束金屬列印系統,3D列印自主創新之路
    ——《3D列印:從想像到現實》西安作為硬科技之都,3D列印技術在西安孕育出很多優秀的代表企業, 科創首批上市並被譽為「3D列印第一股」的鉑力特,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旗下的賽隆金屬,以及被稱為金屬電子束3D列印技術領導者的西安智熔金屬列印系統有限公司(西安智熔)。
  • 3d印表機結構_3d印表機分類
    打開APP 3d印表機結構_3d印表機分類 姚遠香 發表於 2019-04-28 14:19:11   3d印表機簡介   3D印表機簡稱(3DP)是一位名為恩裡科·迪尼的發明家設計的一種神奇的印表機,不僅可以「列印」一幢完整的建築,甚至可以在航天飛船中給太空人列印任何所需的物品的形狀。
  • 全國首例3D列印人工椎體技術用於治癒胸椎腫瘤
    ,完善相關倫理手續,充分徵求了小王的意見,決定利用目前最先進的3D列印技術,為她量身定做一個個性化的鈦人工椎體。之後,用電腦列印出來,設計成一副獨特的鈦體胸椎,最後經過醫學消毒,這副胸椎就可以植入小王體內了。12月3日,小王在全麻下接受了胸椎腫瘤切除人工椎體置換術。
  • 3D列印技術公司RYUJINLAB在韓國推出了金屬3D列印服務
    打開APP 3D列印技術公司RYUJINLAB在韓國推出了金屬3D列印服務 南極熊3d列印 發表於 2020-12-01 11:52:39
  • 2020年中國3D列印材料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未來金屬3D列印...
    未來金屬3D列印材料將迎來新爆發期經過30多年的發展,3D列印技術不斷完善,目前已形成了3D生物列印、有機材料列印、金屬列印等多種列印模式,我國3D列印材料仍以工程塑料為主。2019年7月,主營業務為金屬列印的鉑力特在科創板上市,前瞻預計未來金屬3D列印材料將迎來新的爆發期。
  • 3d列印的材料是有哪些?列印精度及後處理介紹
    3D列印的材料一般分為金屬和非金屬兩大類,包括:聚乳酸、ABS、二氧化二鋁、尼龍、陶瓷、高溫、高韌性、高強度感光樹脂、半透明感光樹脂、軟膠3D列印、DLP進口紅蠟、DLP進口藍蠟、全鈷彩色3D列印、數控ABS加工、桌面ABS塑料等數十種材料。金屬三維印刷材料:金、銀、鋁合金、不鏽鋼、鈦合金等材料。
  • MIT華人教授發明神奇墨水,在小鼠大腦中植入3D列印柔軟電極
    「從肥皂水到牙膏」,列印材料揭秘導電聚合物是近年來科學家熱切探索的一類材料,因為它們具有類似塑料的柔韌性和類似金屬的電導率。導電聚合物在商業上用作抗靜電塗層,因為它們可以有效地帶走電子產品和其他易產生靜電的表面上積聚的靜電荷。
  • 「3d掃描儀結合3d列印技術」學校3d創新教育的一把利器
    3d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動手實踐能力為價值取向的新型教育。在3d創新教育中,我們要如何讓「3d掃描儀、3d列印技術」這兩把利器發揮重要作用呢?從提供3d掃描獲取數據到3d設計、數據再創造再到3d列印創意實現的完整解決方案是廣大師生的呼聲,更是教育改革時代背景下的一條創新之路。
  • 懸浮生物3D列印:履行生物列印漂浮的承諾
    全向3D列印技術的發展:從屈服應力流體到懸浮液。(A)在非自愈的屈服應力流體中進行全向列印。(上圖)使用可移動墨水的3d列印血管網絡示意圖。(下圖)3D微血管網絡的螢光圖像,通過在可光解聚的Pluronic F-127-diacrylate基體內全向印刷油墨(染成紅色)製成。標尺,10毫米。複製從[13]。(B-F)懸浮介質中的全向列印。(B)印在顆粒懸浮液中的小型俄羅斯娃娃。
  • 盤點3D印表機型的各種應用分類
    打開APP 盤點3D印表機型的各種應用分類 撒羅滿3d列印 發表於 2020-03-20 16:28:05 (文章來源:撒羅滿3d列印) 3D列印技術可以運用生活中的許多領域,這一期,撒羅滿將帶您走進3D列印技術類型的具體分享,同時為您展示印表機類型的列印方式,帶您更全面的了解3D列印領域。
  • 導電聚合物「升維」製造3D列印迎來新突破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趙選賀團隊發明了一種導電聚合物墨水,首次實現了導電聚合物的高精度3D列印,為導電聚合物的加工製造提供了一個簡單快速、成本低廉的技術。該墨水列印性優異,實現導電聚合物微結構的高解析度3D列印;並可與現有列印材料集成,實現多材料3D列印。趙選賀團隊展示了高密度電極、柔性微電路等生物電子器件的快速、高通量製造。
  • 3D列印金屬材料之鎳基合金和鈷鉻合金
    鎳基合金是一種優異的航天材料,鈷鉻合金是一種理想的人體植入物材料。其中鎳基合金材料尤其適用於SLM成型技術,在ExOne的3DP(粘合劑噴射成型)技術中也有廣泛應用。鎳基合金(Nickel base alloy)是指在650~1000℃高溫下有較高的強度與一定的抗氧化腐蝕能力等綜合性能的一類合金。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製造微型樂高式「骨磚」
    此外,3d列印技術的進步使得針對患者的可植入結構的設計更具可擴展性,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在醫院現場生產。因此,組裝這些複雜的組織不再需要專門的設備,這反過來減少了與種植生產有關的準備時間。 然而,一個理想的支持系統的開發已經被證明是難以實現的,這也是為什麼該技術在醫院環境中沒有廣泛應用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