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個3D列印人體仿生骨骼模型面世 應用術前診斷

2020-11-23 西部網

全國首個3D列印人體仿生骨骼模型面世,應用術前診斷。

    西部網訊(記者 李媛)「這項技術最大的突破是打破傳統的二維CT診斷,把人體骨骼1:1還原,重大疾病下,醫生可根據3D仿生術前診斷模型有針對的制定手術方案。」研發人員李欣培說,目前這是全國首個3D列印的仿生骨骼模型,主要應用於術前診斷。

    西安女孩患骨結核 全仿生術前診斷模型救了她的命

    2013年,西安一個23歲的女孩,脊椎患了骨結核,已被病菌侵蝕得像80歲老人般疏鬆。看了CT掃描的圖像,醫生們從來沒有遇到過這麼複雜的情況。儘管已經確定手術方案,但醫生考慮到脊椎情況複雜,還是給侯禕波打了一個電話。「我們之前也免費給國內著名醫院的醫生免費做過模型,因為還沒有納入收費目錄,所以目前我們只是免費的幫醫生做,有些醫生考慮到成本,覺得不好意思。」西安博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侯禕波說。

    考慮到病情緊急,技術團隊連夜對女孩脊柱骨骼二維圖像進行分析,一天之內,列印出女該重點病變骨骼位置的「3D仿生術前診斷模型」。

    往仿生骨打入骨釘後,醫生們進行了力學測試,結果發現——由於脊柱被侵蝕得已經喪失了大部分的穩固性,固定效果很差。醫生們意識到,動手術不可行,不得不把原來的治療方案推翻,改為保守治療。如果是其它材料列印出來的脊椎模型,就難以進行類似模擬測試,也就難以預料手術方案的效果。

    「按照醫生的說法,如果不是及時發現在這個問題,原定手術會有生命危險。」侯禕波說,他們公司作為國內首個研發出「3D仿生術前診斷模型」的企業,從2011年底開始,陸續已經為國內各大醫院列印出70多例3D仿生術前診斷模型。「這只是一部分,其實目前市場需求量特別大,按照我們的統計,重點科室的一個醫生每年大概需要列印10個這樣的仿生模型。

     可清晰分辨密質骨和松質骨

    記者也了解到,近年來3D列印技術已經日趨成熟,越來越多的廠家可以生產3D列印產品。「3D全仿生術前診斷模型」主要做的是全骨骼模型,與市場上常見的3D列印產品比較,外觀上更接近人骨頭顏色,手感也跟人骨接近。「我們在尺寸上可以做到1:1還原,即便細小部位也能做到還原,能清晰分辨密質骨和松質骨。」李欣培和他的團隊從2003年就開始了這項技術的研發。

    李欣培介紹,「3D仿生術前診斷模型」是使用納米羥基磷灰石(人體硬組織的化學成分和晶體結構極為相近)及生物膠水為原材料,模仿人骨的有機物和無機鹽成分,利用自主研發的多孔生物支架增材製造成型機和多孔生物支架材料製作而成。其中,從原材料到成品,涉及專利十幾種。

    目前,還有牙齒隱形矯正器、人工骨釘、骨板、植入骨水泥等多項產品。此外,可植入骨支架植入人體無排斥反應,無基因汙染,且降解速率可以控制。

相關焦點

  • 3D列印技術在骨科的研究及應用進展
    3D列印技術在醫學領域已獲得應用,它主要包含以下幾點:(1)1∶1的實體模型;(2)無生物活性的材料;(3)具有生物活性的組織細胞及完整生命功能的器官。3D列印技術在骨科的應用走在前列,骨科領域中第1、2點已得到廣泛應用,並且在第3點應用也有相關報導。本文結合國內外相關資料,闡述關於3D列印技術在骨科的應用現狀及展望。
  • 3D列印類昆蟲「柔性機器人」面世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3D列印類昆蟲「柔性機器人」面世 專家稱將加快各領域科研進展3D列印正在不斷向新的領域突破。日前,有報導稱,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技術,製造出一隻柔性機器人,整個列印過程簡單而且快速。
  • 3D列印"仿生皮膚"讓機器人也有觸覺
    這臺特製的印表機具有4個噴嘴,可以為「仿生皮膚」的不同層次提供不同類型的特製「墨水」。「我們開發的這種可伸展電子織物具有許多實際用途,」機械工程助理教授麥可·麥卡爾平(Michael McAlpine)說,「將這種『仿生皮膚』用在外科手術機器人上,可以使外科醫生在微創手術中有真實的感覺,從而使手術更加容易,而不是像現在一樣只使用攝像機。
  • 全國首例應用3D列印+AR增強現實的骨科手術
    點擊查看 3月21日,威海市中心醫院通過「AR(增強現實)技術」和「3D列印技術」高科技手段,順利完成了一例骶尾部巨大梭形細胞瘤切除及椎體置換手術,這是該院3D列印技術在骨科手術上的一次成功嘗試。在此次手術過程中,把AR技術與3D列印技術完美應用到骨科領域,在全國尚屬首例。
  • 對3D列印技術的原理及其在骨科的應用發展進行概述
    而近10年來,隨著3D列印技術的發展,3D印表機的成本大大降低,其應用範圍也得以拓展,現已應用到教學、醫療和科研等領域。 醫學3D列印主要包括以下四個過程: ①列印物圖像信息的搜集及數據化; ②圖像數據信息的處理和轉換; ③利用數據信息進行3D列印; ④列印物的後期處理和性能評估。
  • 採用3D列印製造出仿生的類人機器手指
    尤其是,展示了精確仿造骨骼形狀、韌帶結構 、粘彈性肌腱的仿生手指。這一手指是採用多材料3D列印的辦法製作出來的一個單一部分。這一製造辦法排除了早先的工程製造中剛性骨架結構以及彈性肌腱系統 中的界面問題。這一人造的肌肉在使用時需要具有驅動功能的手指的肌腱也可以採用列印實現。同時採用一個測試平臺來比較模擬和列印的原型之間的結果。
  • 3D列印技術在神經外科的應用優勢
    :是在一種在計算機控制下將材料連接或凝固以創建三維物體的快速成型技術,目前在生物醫學領域應用廣泛。神經外科:是研究人體神經系統,如腦、脊髓及周圍神經系統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並探索新的診斷、治療、預防技術的一門高精尖學科。背景:神經系統解剖結構複雜,相關疾病種類繁多,手術難度大,風險高。
  • 醫學生的福利,3D列印人體解剖學模型
    因此,為了通過這種方法提高學生在生物課上的積極性,一位生物學教師通過NVBot的教師專用3D列印平臺提出了製作一套教學用人體結構學模型的請求,而工業設計師兼3D建模師Jordan Pelovitz接下了這份訂單。
  • Biomaterials|生物3D列印骨轉移瘤模型
    研究乳腺癌的骨轉移的主要挑戰之一是工程化的體外模型,該模型可以複製體內骨骼環境的特徵。這種體外模型理想地使轉移細胞的生物學儘可能接近地模仿其體內行為。在這裡,研究者利用微細加工和癌細胞生物學中的尖端技術,開發了體外乳腺癌骨轉移模型。為此,首先3D列印了一個骨骼支架,該支架可重現小梁結構,並可用成骨細胞樣細胞,膠原蛋白基質和礦化鈣進行調節。
  • 使用3D列印創建仿生機器人手指
    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和日本立命館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設計並製造了受人體骨骼結構啟發的機器人手指。在今年的無處不在的機器人和環境智能國際會議(URAI)上展示的這種仿生機械手手指是使用多材料3-D印表機組裝而成的。
  • 全國首例3D列印人工椎體技術用於治癒胸椎腫瘤
    林向進主任介紹植入患者體內的3D列印胸椎3D技術成功「列印」兩節胸椎,讓脊柱重新「立」起來浙大一院骨科主任林向進為首的醫療小組,經過仔細的術前檢查和評估,並能與人體組織很好地融合,而且形狀個性化,是椎體修復的理想替換材料。
  • 3D列印可以解剖模型 使學生了解人體結構
    【PConline 3D列印資訊】任何上過高中生物課的人可能都記得自己花費好幾個小時去學習讓人眼花繚亂的人體解剖圖的經歷。試想一下,如果這個解剖圖變成了實實在在的3D列印模型,那麼學生們學習人體結構和各種內部器官就會變得容易很多。
  • 這款仿生機器人手指,完美複製了人手的關節骨骼結構
    在最近舉辦的機器人和環境智能國際會議(URAI)上,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 斯分校和日本立命館大學的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受人體骨骼結構啟發的仿生機器人手指,包括韌帶結構、人造肌肉、粘彈性腱和剛性骨骼,完美的複製了人手的關節骨骼結構,『軟』『硬』齊全。還利用了最先進的多材料3D列印技術,可一次性將仿生機器人手指列印出來。
  • 3D列印未來 - 中國數字科技館
    FDM發明者Scott Crump3) 1996年,美國Z Corp公司基於麻省理工學院的3維噴墨列印技術,研製出了3D印表機Z402號。4) 2005年市場上首個高清晰彩色3D印表機Spectrum Z510由Z Corp研製成功。
  • 堅固的磷酸鎂基3D列印植入物在馬缺損模型中誘導骨骼再生
    印刷產生的植入物的抗壓強度為4.3 MPa,能夠承受多達50個加載循環而不會發生塑性變形。值得注意的是,MgPSr-PCL30支架能夠在培養基中促進體外骨形成,而無需補充骨誘導成分。此外,在6個月的馬修復模型中研究了3D列印支架的長期體內性能。顯微CT和組織學分析表明,MgPSr-PCL30的植入誘導了骨再生。
  • 世界首個人體組織3D列印心臟問世 將來有望移植人體
    近日,以色列的特拉維夫大學公布,使用人體組織3D列印出了全球首個完整心臟,該心臟包括細胞、血管、心臟以及心室,此前也有過3D列印心臟,但是都未列印血管、心臟也不包含細胞。相反,這項技術能將患者所需的器官列印出來,且能為病人量身定做。「Tal Dvir補充道。未來,這一技術除了能夠解決排斥反應以外,還能極大程度上幫助心力衰竭的患者渡過難關。以往,由於缺乏供體,心臟移植在過去一直是個難題。如今3D列印技術可能會在醫學界開闢一條新的道路,為未來的器官和組織移植鋪平道路。
  • 從墨水出發,顛覆生物3D列印
    摘 要 CELLINK公司是瑞典的初創公司,該公司研製出了首個通用型的生物3D列印墨水,適用於多種生物3D印表機,或為正在尋找合適的生物列印材料的研究機構或製藥公司帶來福音。
  • 3D列印人體器官 助力醫療技術革新
    北京大學吳階平泌尿外科醫學中心名譽主任那彥群表示,3D列印技術實現的外科手術模擬,將在未來大大助力醫療質量的提升。  人民網8月6日電(王宇鵬)在建築設計、汽車零部件製造、航空航天等領域,3D列印技術顯示出了驚人的創造力。近年來,其在醫學上的應用前景被普遍看好。3D列印技術可以解決臨床中遇到的哪些問題?國內研究的現狀如何?產品上市還有哪些困境亟待突破?
  • 科學家們首次3D列印出仿生舌面
    近日,來自英國利茲大學和愛丁堡大學的科學家們首次利用3D列印技術複製了人類舌頭的複雜表面設計,創造出了一種仿生舌面。這種仿生舌面與真正舌面類似,可以有效減少目前對人體試驗的依賴,同時,它也為測試食品、藥物以及治療口乾症創造了新的可能性。相關論文發表在《ACS應用材料與界面》雜誌上。舌頭表面的複雜性給人工複製帶來了挑戰,也為開發口乾症相關療法平添了障礙。
  • 杭州一大學教授3D列印出活性人體腎臟
    記者昨日追訪,國內某媒體官方微博所稱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已經列印出首個活性人體腎臟,實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徐銘恩團隊的研究成果。專家認為,列印可移植的人體器官可能還要等上15年。  媒體官博信息張冠李戴  19日,國內某媒體官方微博說:「最近,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徐明根已經使用一臺3D印表機成功列印出首個活性人體腎臟。」  昨晚,這條微博被轉發、評論470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