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年輕醫生訓練外科手術技能的時候,尤其在初期階段,儘量擺脫在病人身上練手。」 北京大學吳階平泌尿外科醫學中心名譽主任那彥群表示,3D列印技術實現的外科手術模擬,將在未來大大助力醫療質量的提升。
人民網8月6日電(王宇鵬)在建築設計、汽車零部件製造、航空航天等領域,3D列印技術顯示出了驚人的創造力。近年來,其在醫學上的應用前景被普遍看好。3D列印技術可以解決臨床中遇到的哪些問題?國內研究的現狀如何?產品上市還有哪些困境亟待突破?
「讓年輕醫生訓練外科手術技能的時候,尤其在初期階段,儘量擺脫在病人身上練手。」 北京大學吳階平泌尿外科醫學中心名譽主任那彥群表示,3D列印技術實現的外科手術模擬,將在未來大大助力醫療質量的提升。
「雖然3D列印在國內醫療領域的探索時間不長,卻有望打破傳統醫生訓練中『師傅帶徒弟』的固定模式,為醫學教育帶來顛覆性的嘗試。」那彥群介紹,「『列印』出個體化的器官, 醫生訓練時便可以對其進行模擬手術,不需要再在病人身上練習。」
那彥群認為,一個成熟的醫生,也需要借力3D列印來訓練。「例如腎腫瘤,如果想挖下來是非常有挑戰的,即使是一個腹腔鏡或者開放手術的高手,在術前也沒有十足的把握,但是如果他親手在3D列印的腎臟上模擬操作了,手術實戰的效果一定會提高。」
除了模擬外科手術,3D列印內置物創新技術也被看好。脊柱外科領域首批研究者,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主任醫師劉忠軍參與的3D列印骨科植入物研究,可以實現在頸椎裡填充上人工樞椎,使解剖形態完全恢復。
劉忠軍分析:「我們的骨骼形狀不規則,如切除了某一個部位,理想狀態是找一個和解剖結構完全一致的填充物來把它修復,3D列印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目前我國科學家在3D列印技術方面具有前瞻性把握,並且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我們的頸椎內置物相關論文已經在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 2012年時3D列印內置物就已經植入人體,但美國在2013年10月時就有類似產品上市。這說明人家上市更靠前。」劉忠軍坦言,在將產品應用於市場時,還存在審批流程上的瓶頸。
其他一些制約因素也有待突破。進口3D印表機需要與國內醫學研究進行「磨合」。北京大學吳階平泌尿外科醫學中心副主任張弋表示:「國外進口設備往往是直接列印工業化產品的,並不符合我們的設計需求,所以現在真正的產品還沒有形成。」
那彥群認為,創意變成生產力之後,產品如何推廣,費用怎樣負擔,都是後續需要面對的問題。
雖然國內基於臨床實用的科研項目較為匱乏,但對於3D列印技術在醫療領域的前景,業內專家持樂觀態度。「我們很慶幸地看到3D列印的成本並不高於傳統方法生產的耗材,而且在某些產品上,還能實現更低的成本。」劉忠軍表示。
那彥群透露,下一步要把腎臟、腫瘤、血管用近似於人體的組織的材料模擬得更加真實,並且可以用手術刀和剪子在上面進行操作,而不是目前對照著硬邦邦的模型進行比劃。「這個目標我們認為很快會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