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人體器官 助力醫療技術革新

2020-12-04 中國證券網

  「讓年輕醫生訓練外科手術技能的時候,尤其在初期階段,儘量擺脫在病人身上練手。」 北京大學吳階平泌尿外科醫學中心名譽主任那彥群表示,3D列印技術實現的外科手術模擬,將在未來大大助力醫療質量的提升。

  人民網8月6日電(王宇鵬)在建築設計、汽車零部件製造、航空航天等領域,3D列印技術顯示出了驚人的創造力。近年來,其在醫學上的應用前景被普遍看好。3D列印技術可以解決臨床中遇到的哪些問題?國內研究的現狀如何?產品上市還有哪些困境亟待突破?

  「讓年輕醫生訓練外科手術技能的時候,尤其在初期階段,儘量擺脫在病人身上練手。」 北京大學吳階平泌尿外科醫學中心名譽主任那彥群表示,3D列印技術實現的外科手術模擬,將在未來大大助力醫療質量的提升。

  「雖然3D列印在國內醫療領域的探索時間不長,卻有望打破傳統醫生訓練中『師傅帶徒弟』的固定模式,為醫學教育帶來顛覆性的嘗試。」那彥群介紹,「『列印』出個體化的器官, 醫生訓練時便可以對其進行模擬手術,不需要再在病人身上練習。」

  那彥群認為,一個成熟的醫生,也需要借力3D列印來訓練。「例如腎腫瘤,如果想挖下來是非常有挑戰的,即使是一個腹腔鏡或者開放手術的高手,在術前也沒有十足的把握,但是如果他親手在3D列印的腎臟上模擬操作了,手術實戰的效果一定會提高。」

  除了模擬外科手術,3D列印內置物創新技術也被看好。脊柱外科領域首批研究者,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主任醫師劉忠軍參與的3D列印骨科植入物研究,可以實現在頸椎裡填充上人工樞椎,使解剖形態完全恢復。

  劉忠軍分析:「我們的骨骼形狀不規則,如切除了某一個部位,理想狀態是找一個和解剖結構完全一致的填充物來把它修復,3D列印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目前我國科學家在3D列印技術方面具有前瞻性把握,並且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我們的頸椎內置物相關論文已經在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 2012年時3D列印內置物就已經植入人體,但美國在2013年10月時就有類似產品上市。這說明人家上市更靠前。」劉忠軍坦言,在將產品應用於市場時,還存在審批流程上的瓶頸。

  其他一些制約因素也有待突破。進口3D印表機需要與國內醫學研究進行「磨合」。北京大學吳階平泌尿外科醫學中心副主任張弋表示:「國外進口設備往往是直接列印工業化產品的,並不符合我們的設計需求,所以現在真正的產品還沒有形成。」

  那彥群認為,創意變成生產力之後,產品如何推廣,費用怎樣負擔,都是後續需要面對的問題。

  雖然國內基於臨床實用的科研項目較為匱乏,但對於3D列印技術在醫療領域的前景,業內專家持樂觀態度。「我們很慶幸地看到3D列印的成本並不高於傳統方法生產的耗材,而且在某些產品上,還能實現更低的成本。」劉忠軍表示。

  那彥群透露,下一步要把腎臟、腫瘤、血管用近似於人體的組織的材料模擬得更加真實,並且可以用手術刀和剪子在上面進行操作,而不是目前對照著硬邦邦的模型進行比劃。「這個目標我們認為很快會實現的。」

相關焦點

  • 3D列印器官,重新定義「上帝之手」「星醫療」
    3D列印汽車、建築物等靜態物體已經不是新聞,但3D列印人體器官,您聽說過嗎?近期,Wake Forest再生醫學研究所所長安東尼·阿塔拉(Anthony Atala)另闢蹊徑,將3D列印技術用於打造微縮版的人體器官,來進行新冠肺炎病毒的檢測。據介紹,他的團隊有能力在一小時內印製上千個微型器官。
  • 「透視」技術為精確3D列印人體器官帶來曙光
    怎樣3D列印出逼真的人體器官?據《每日郵報》24日報導,德國慕尼黑大學埃蒂爾克領銜的研究團隊提出一種能夠精確描繪器官內部結構的「透視」技術,3D列印人體器官將「有圖可依」,為醫療領域帶來顛覆性變革。示意圖:3D列印透明器官報導稱,研究人員利用溶劑使器官變得透明,然後用雷射在顯微鏡中掃描器官,從而獲取包括血管和每個細胞位置在內的整個器官結構。利用這一結構圖,研究人員可以先用3D列印造出器官的支架,再將幹細胞裝入3D印表機,注入正確位置,使器官正常工作。
  • 未來器官也可以用3D列印——3D生物列印技術
    還用於人體永久植入物。對人身體各部位的複製是高度定製化的產品,通過3D列印這些部件可以與身體完全契合,與身體融為一體。以骨骼為例,當人體的某塊骨骼需要置換,可掃描對稱的骨骼,再列印出相應的骨骼,最後通過手術植入體內。
  • 盤點:2018上半年3D列印人體器官!
    如今,3D列印、區塊鏈、無人駕駛、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都成為了「網紅」技術,吸引了大批忠實的粉絲。這些技術應用在生產生活中,給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帶來了極大地改變。   時至今日,大到航空航天小到孩子手中的玩具,利用3D列印技術進行新產品的研發和推廣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
  • 港大醫學團隊獲國家資助 研發3D列印人體器官組織
    諾普再生助力港大醫學團隊,推進功能組織與器官體外精準製造技術與重建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目前該研究團隊已獲獲2,744萬人民幣經費資助,是首筆國家級,直接過河、跨邊界資助香港團隊的科研撥款。港大醫學團隊獲國家資助 研發3D列印人體器官組織據悉,香港大學醫學院領導團隊獲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資助,研究三維(3D)空間列印人體組織與器官,目標以五年時間,實現列印全層皮膚、角膜、骨、軟骨、以及主要血管等五種人體組織與器官作臨床前試驗。
  • 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恆:湖南率先探索「3D列印+精準醫療」
    星辰全媒體記者 黃超 攝製)星辰在線11月29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黃超)11月29日,2020長沙網絡安全·智能製造大會——增材製造產業發展與技術應用高峰論壇舉行。增材製造行業的院士、專家,還有航空航天、裝備、材料、檢測等龍頭企業的代表,共同探討了增材製造技術的前景及發展趨勢。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恆圍繞「3D列印+」作主題發言。
  • 3D列印人體器官 可以自主「存活」了
    所以人工製造的人體器官已被視為解決這個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  列印出「自行跳動的心臟」  目前來看,實驗室裡已可以人工培育出具備所需功能的細胞、脈管系統。這些人工培育的人體器官被許多人視為能解決上述這種移植器官短缺問題的重要途徑,3D列印的進步大大地提高了這種活體組織構造人工培育水平。
  • 陳根:俄羅斯太空人首次實現,3D列印人體組織
    文/陳根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3D器官列印產品不斷問世,從地球走向太空,3D列印開啟「太空製造」新時代的同時,也同步進行著新一輪的醫療革新。事實上,早在1987年,「再生醫學」概念就被提出,且受到全球重視,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球註冊再生醫學的公司就達933家。
  • 有了人體器官的透明圖譜,3D列印人體器官的時代將到來?
    研究人員首次成功地使完整的人體器官透明化。他們利用顯微成像技術,揭示了細胞水平上透明器官的複雜底層結構。由此生成的器官圖可用作3D生物列印技術的模板。由於缺乏在細胞水平上對器官成像的技術,破譯人體器官的結構複雜性一直是一個重大挑戰。在此前,研究人員已經獲得了透明小鼠器官在細胞水平上的完整3D視圖,但該方法並不適用於人體器官。
  • 港大醫學團隊獲國家資助 研發3D列印人體器官組織
    、角膜、骨、軟骨、以及主要血管等五種人體組織與器官作臨床前試驗。他們將會夥伴國內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天津大學、蘇州諾普再生醫學有限公司、北京大學積水潭醫院、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等醫療、研究機關和企業合作,在3D列印裝備製造,人體組織與器官列印技術,生物安全性和有效性評估,臨床前試驗等多個方面開展合作,並依託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建立生物3D列印中心。
  • 3D印表機技術突破 未來可實現列印人體器官
    3D印表機技術突破未來可列印人體器官據eurekaler3月12日消息,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型3D印表機,它使用可見光和紫外光模式來決定兩種單體中的哪一種聚合形成固體材料,不同的光圖案提供了產生多材料部件所必需的空間控制
  • 3D列印人體器官技術的前世今生(下)
    ,以膠原蛋白(即ECM的主要組成成分)和細胞為目標列印材料,製造出具有更高解析度、圖案可以更複雜的人體器官組織支架。相比FRESH技術,據媒體報導「SWIFT專注於列印支持含有大量器官構建塊(OBB)的活體組織構建所必需的血管,而不是試圖3D列印整個器官的細胞,而最終可用於治療以修復和替換人體器官。
  • 3D列印製造的「人體」器官,真的可以移植嗎?看完解開多年疑惑
    從3D列印誕生以來,很多人都關注到了這一行業的巨大潛力。甚至在航空登高精度製造行業,更是推陳出新。將一些先進的製造技術進修了進一步的擴大,當然很多領域的推出也讓更多人看到了這一領域更多的可能性。而近期3D列印製造人體器官的消息也是不脛而走,很多人看到這一運用。
  • 3D列印能解決移植器官短缺問題嗎?|3d列印|移植器官|血管|3d生物...
    網易科技訊7月31日消息,《衛報》網站撰文指出,我們距離3D生物列印人體器官還有多遠呢?該技術能否解決移植器官短缺問題呢?科學家們正在努力利用3D印表機來製造替代性人體器官。不過,雖然該技術的種種可能性令人興奮,但現在已經有人擔心它會讓人類「扮演上帝的角色」。以下是文章主要內容:埃裡克·加藤霍爾姆(Erik Gatenholm)第一次看到3D生物印表機是在2015年年初。
  • 3D列印顱骨、腦膜、血管……列印「器官」還有多遠?
    清華大學徐弢教授長期研究細胞3D列印技術,他說,實際上,當前的技術已經能夠實現部分器官列印,只是安全性試驗、審批准入等流程還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周期,同時,目前的3D列印器官並沒有顯示出運用上更讓患者獲益的優勢。
  • 3D列印器官距離我們還有多遠?
    而用3D生物印表機列印出可與人體相容的體內植入物,甚至用細胞作為「墨汁」列印出器官和組織的技術也正不斷取得突破,3D生物列印時代距離我們已經觸手可及。  3D列印組織模型  助醫生「精準手術」  去年年底,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突然接到了一名來自深圳的小病人小謝。
  • 3D列印再突破 器官移植指日可待?
    目前的生物3D列印,有兩個重要應用,其一是構造人體器官模型,從而為疾病機理研究、腫瘤的個性化治療等提供更為高效的手段;其二是為器官/組織的局部缺損、功能喪失等提供更高效的修復手段。 為體外重建器官提供新思路 生物3D列印也叫細胞列印,是指操縱細胞「生物墨水」構造活性結構的過程,而開發合適的生物墨水一直是生物3D列印中的一個核心問題。
  • 科學家創造了透明的人體器官 為3D列印器官打下基礎
    【CNMO新聞】一般來說,要想清楚地知道我們的器官裡發生了什麼,就需要進行深度切割,也就是切掉組織。然而現在,我們也許可以在不破壞組織的情況下就能觀察到人體器官的每一處細節。據外媒報導,赫爾姆霍茲研究所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研究所主任阿里·埃蒂爾克領導的研究人員進行了透明人體器官的3D列印,並創造出了透明人腦、眼睛和腎臟的圖像。透明眼睛創造透明的器官依賴於一種叫做「光學清除(optical clearing)」的過程。
  • 「人類希望」:3D列印人體肝臟明年問世
    據外媒Computer World報導,美國生物科技公司Organovo日前透露,將於2014年年底推出3D列印的人體器官,通過「生物列印」技術,3D列印出完整的人類肝臟將成為現實。    然而,只列印出單獨的肝臟組織細胞並不能代表全部,只有將不同的細胞組織有機結合才能製造出一個活的人體器官。Organovo公司商業運營執行副總裁Mike Renard表示,「我們的技術人員能夠將擁有微血管網絡功能的纖維細胞與內皮細胞融合,製造出具有良好細胞生存能力、具有一定厚度的組織。」
  • 3D列印人體器官已成現實:耳朵、肌肉、骨骼甚至腎
    3D 列印技術在醫學上取得巨大的進展:研究者利用 3D 列印技術成功列印出耳朵、骨骼、肌肉組織,而且能夠實現正常的功能。近日,維克森林再生醫學研究所宣布,他們使用 3D 列印技術成功列印出「活著的」人體組織和器官,將這些器官移植至動物後,能夠發揮正常的器官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