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器官,重新定義「上帝之手」「星醫療」

2020-12-04 聯想之星4469

3D列印汽車、建築物等靜態物體已經不是新聞,但3D列印人體器官,您聽說過嗎?

近期,Wake Forest再生醫學研究所所長安東尼·阿塔拉(Anthony Atala)另闢蹊徑,將3D列印技術用於打造微縮版的人體器官,來進行新冠肺炎病毒的檢測。據介紹,他的團隊有能力在一小時內印製上千個微型器官。

此消息一出,3D列印再次成為醫療領域關注的焦點,網友也對此滿懷好奇。那麼,3D列印將如何重新定義現有醫療技術?在醫療領域的大規模應用又將何時到來?以下,enjoy~

3D列印的奧秘

如果您是一個科幻迷,那麼一定不會對3D列印技術感到陌生。

3D列印也稱增材製造技術,是一種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列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

簡單來說,3D列印就是把傳統列印的耗材——紙和墨換成了金屬、塑料、陶瓷、樹脂等新型材料。列印時,耗材會一層一層地列印出來,層與層之間通過特殊的膠水進行粘合、固定,最終呈現出一個完整的3D列印物品。

我們以3D列印微型器官來詳細舉個例子:

首先,科學家用可降解材料做出微型器官的支架,這些支架內埋有直徑為50微米(大約是人類頭髮的一半)的微型管道,為器官輸送營養物質;在搭建好支架、安放好器官後,就可以在上面塗抹一層「生物墨水」——這是一種細胞和水凝膠合成的粘液,像給蛋糕塗奶油一樣刷在支架上。

與傳統製造技術相比,3D列印技術最大的優勢在於不需要模具即可實現各種形狀產品的製造。因此,3D列印技術特別適用於模具鑄造困難、形狀複雜、個性化強的產品。

目前,3D列印已經應用於食品、醫療、建築、教育等領域。

醫療領域中的3D列印

在醫療領域,3D列印已覆蓋手術模型預演、骨科植入物、手術導航、醫療康復器具等多個細分場景。那麼具體來看,其是如何顛覆傳統醫療技術的呢?

對於風險高、難度大的手術,醫務工作者在手術前的預演十分重要。在以往的手術預演過程中,醫務工作者往往需要通過CT等影像設備獲取患者的二維醫學影像,之後再轉換成直觀的三維數據,整個過程極其繁瑣。如今,藉助3D印表機等設備,醫務工作者可以直接將三維模型列印出來,既可輔助醫生進行精準的手術規劃、提升手術的成功率,又方便醫生與患者就手術方案進行直觀的溝通。

在皮膚修復領域,皮膚嚴重灼傷的患者往往面臨著治療周期較長、術後疤痕明顯等問題。而從當下來看, 3D列印技術的發展為皮膚修復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通過掃描受損皮膚創面,醫務工作人員可以進行皮膚創口三維模型重建,然後利用3D列印技術將多種含皮膚細胞的高黏度材料進行原位列印,從而構建出仿生皮膚結構,以此實現科幻電影中的「換皮術」。

在骨科植入手術中,無論對醫生的經驗還是手術工具的精準度都有著極高的要求,由此也導致一些相對棘手的問題。以關節置換手術為例:術前,傳統的模板測量工具精準度低,耗時長;術中,由於患者體位、手術床角度等問題,人工關節假體植入難度頗高,也是國際公認的難點。

而在3D列印技術的賦能下,部分企業正通過自身研發的產品或服務去攻克上述難題。

以聯想之星被投企業北京長木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木谷」)為例。長木谷成立於2018年,是一家專注於骨科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其自主研發的基於AI的關節置換手術解決方案,整合了導航系統以及3D列印手術工具等,實現了關節置換手術的術前精準規劃和術中精準導航系統打造,使骨科手術更加「精準化」、「標準化」及「可視化」。

具體來看,該系統可以利用3D列印技術來幫醫務人員製作患者個體化訂製的手術導航工具,用於在術中提供手術操作的定位與導航,從而輔助醫務人員完成術中截骨、磨銼、定位等操作,最終提高手術的精準度、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患者術後併發症。

挑戰與機遇並存

「3D列印」熱潮正風靡全球,其在醫療模型、假肢及人工關節等醫療方面的應用前景亦十分可觀。據IDC數據顯示,預計到2030年,3D列印醫療市場規模有望超過60億美元,並保持16%以上的年複合增長率。

但無法忽略的是,就在3D列印技術顛覆傳統醫療行業之際,挑戰同樣接踵而至。

首先,為確保列印出來的醫療產品足夠安全且具備穩定性、適用性,研發人員必須持續探索更為適合人體的3D列印材料,這也是3D列印醫療領域能否大規模商用並提升市場價值的關鍵。

另一方面,目前3D列印設備及醫療產品的成本高昂,不僅普通患者無法承擔,即便是多數醫療機構也難以承受。如何通過技術革新、降低設備和材料成本來推動商用進程並實現其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也是行業內尚需解決的重要難題。

而在技術應用方面,對於某些組織結構微小、難度大的手術,醫務工作者如何通過3D列印實現手術的精準化及標準化來控制好出血量以及手術時間,也是行業亟需突破的問題。

無論如何,3D列印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已成為發展趨勢。一旦突破材料、成本、精確度等關鍵難題之後,3D列印醫療市場有望迎來新一輪爆發式增長。

相關焦點

  • 3D列印能解決移植器官短缺問題嗎?|3d列印|移植器官|血管|3d生物...
    加藤霍爾姆在18歲那年創立了自己的第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當時他認識到,如果這臺機器有潛力列印器官,就像他父親說的那樣,那它就有潛力徹底改變醫療行業。用於救命用移植的器官在全球各地都非常短缺。例如,在英國,現在要進行腎臟移植的話,通過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你平均要等待944天之久。肝臟、肺和其它的器官同樣供不應求。移植組織的缺乏,據估計是美國的頭號死亡原因。
  • 3D列印人體器官 助力醫療技術革新
    「讓年輕醫生訓練外科手術技能的時候,尤其在初期階段,儘量擺脫在病人身上練手。」 北京大學吳階平泌尿外科醫學中心名譽主任那彥群表示,3D列印技術實現的外科手術模擬,將在未來大大助力醫療質量的提升。
  • 我們真的掌握了上帝之手嗎?3D列印人體器官技術的前世今生(下)
    在上篇中,我們回顧了組織器官工程技術的緣起。那究竟SEED AWARD 2019大獎得主以色列Matricelf團隊,是如何在前沿技術的基礎上,攻破了3D列印器官的一系列難題的呢?相比FRESH技術,據媒體報導「SWIFT專注於列印支持含有大量器官構建塊(OBB)的活體組織構建所必需的血管,而不是試圖3D列印整個器官的細胞,而最終可用於治療以修復和替換人體器官。
  • 風口不在,融資不斷,這裡有一份3D列印行業梳理
    加工方會根據不同的3D列印技術特性及應用產品需求,選擇不同性能的材料。市場上,也有許多專門研發生產3d列印材料的公司。如「eSUN 易生」,它是深圳光華偉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進入3D列印材料製造領域時創立的品牌。截止到 2019年4月,「eSUN 易生」已經上市了超40種FDM材料、以及適用於光固化3D列印的光敏樹脂系列。
  • 3D列印顱骨、腦膜、血管……列印「器官」還有多遠?
    清華大學徐弢教授長期研究細胞3D列印技術,他說,實際上,當前的技術已經能夠實現部分器官列印,只是安全性試驗、審批准入等流程還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周期,同時,目前的3D列印器官並沒有顯示出運用上更讓患者獲益的優勢。
  • 3D列印人體器官已成現實:耳朵、肌肉、骨骼甚至腎
    3D 列印技術在醫學上取得巨大的進展:研究者利用 3D 列印技術成功列印出耳朵、骨骼、肌肉組織,而且能夠實現正常的功能。近日,維克森林再生醫學研究所宣布,他們使用 3D 列印技術成功列印出「活著的」人體組織和器官,將這些器官移植至動物後,能夠發揮正常的器官功能。
  • 哲學|可以從「上帝」的定義,證明上帝存在嗎?
    本文章的論證(ontological argument)是一個嘗試從「上帝(God)」的定義出發去證明上帝存在的論證。在《論述》的第二章中安瑟倫提到,就連不相信神的人都能有以下的概念:一個沒有比之更偉大的存有可被想像的存有(a being than which no greater can be conceived)。上面這句話用中文說有點拗口,這個概念其實就是:一個可被想像的最偉大存有。安瑟倫將這個概念當成「上帝」的定義,也就是說,上帝是可被想像的最偉大存有。
  • 國外3D列印腎臟的最新進展!
    最近,Nova菌就遇到了許多男生吐槽自己的腎問題,想和小菌交流看看是否能夠來一次換腎,-_-||其實,利用生物3D列印技術進行腎臟器官的列印已經不是夢了。相較於國內,國外器官列印啟動時間早,經驗愈豐富,今天Nova菌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截止目前國外腎臟器官列印的最新進展。為什麼選擇3D列印器官?
  • 特斯拉又「革命」了,馬斯克開始重新定義電池
    「加速世界向可持續能源的轉變」作為特斯拉的使命,這句話也成為了特斯拉解釋一切的「原理」。從用戶到企業高管,似乎一切的戰略、策略、決策都能用這句話解釋。小到最近在中國區推動的針對燃油車牌潛在車主的貸款補貼政策,大到特斯拉的專利開放,甚至是今天公布的電池技術研發路徑,都可以看做是在擴大電動汽車競爭力,加速取代燃油車。
  • 未來器官也可以用3D列印——3D生物列印技術
    目前,3D列印設備已經廣泛地應用於航空航天、汽車、消費電子、工業、醫療、建築等領域。隨著3D列印技術越來越成熟,它的應用範圍將越來越廣,未來將深刻的改變世界製造業的理念、方法和格局。正好滿足個體化、精準化醫療的需求。3D列印在醫療行業甚至整個生命科學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製造微型樂高式「骨磚」
    2020年7月27日,白令三維從外國媒體獲悉,受這種樂高玩具的啟發,科學家開發了一種類似樂高木製玩具的生物支持,能夠更好地修復骨折和修復受損的器官組織。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hsu)的研究人員擁有3d的微型樂高式「骨磚」,可以治癒骨折。 研究人員的微型空心磚只有跳蚤的大小,可以用作支架,硬和軟組織都可以再次生長。
  • 上帝之手帶走「上帝之手」,從此天空多了一顆星
    世界盃封神:天高任鳥飛 關於馬拉度納最偉大的傳說無疑是1986年世界盃的1/4決賽,面對著阿根廷的宿敵英格蘭,他用手打進一球,在後來的故事裡,這個明顯的手球成為了馬拉度納口中的上帝之手。
  • 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恆:湖南率先探索「3D列印+精準醫療」
    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恆圍繞「3D列印+」作主題發言。盧秉恆在接受星辰全媒體記者專訪時表示:做好「3D列印+」這篇文章後,增材製造將為湖南乃至全國的智能製造業發展,帶來更強大的助力。(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恆[右]在大會新聞中心接受採訪。)
  • 再生器官,這項技術向身體退化說不「星醫療」
    幹細胞分化出新的細胞重新實現復原So聽了這個消息你一定相當沮喪然鵝你不知道的是在2006年日本的山中伸彌教授就已經打破了這個自然界的鐵律▲山中伸彌教授山中伸彌把小鼠皮膚中的成纖維細胞誘導為類似胚胎幹細胞的多功能幹細胞
  • 3D列印在醫療行業的應用及前景分析
    醫療領域,如今已經成為3D列印一大熱點應用領域。 醫療器械器材本身具有嚴苛的精密屬性。因此,近幾年業內對醫療器械器材、零部件生產配套的技術要求也有所提高。在醫療製件生產配套過程中,對大到高壓氧艙,小到助聽器、醫用紐扣、麻醉咽喉鏡等注塑產品的精度、韌性等要求明確。3D列印作為前沿技術之一,在醫療器械製造方面的應用場景不斷擴寬,應用價值日益得到重視。
  • 大連理工大學發明醫療影像3D列印軟體可量身訂製器官模型
    龍海波 攝中新網大連4月19日電 (記者 楊毅)大連理工大學19日對外宣布,該校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部生物醫學工程系副教授王洪凱率領學生團隊發明醫療影像3D列印建模軟體,將最新的醫學影像處理技術與3D列印技術相結合,為病人量身訂製器官模型,用於外科手術計劃的制定。
  • 3d列印價格為何這麼高
    因此3d列印的高價格是導致其面世以來廣受阻礙的原因。但是3d列印的高價格也是不得已為之的,以下我將分述幾個方面的原因以說明為什麼3d列印的價格如此高。   第二,3d列印對材料的消耗量要求很大,列印一個3d產品需要消耗很多的材料,在美劇《實習醫生格蕾》中也提到了對3d列印的運用,主要是運用到一些器官上
  • 醫療健康行業周報 | 「金匙醫學」獲2.3億元A輪融資;「網際網路+醫療...
    行業周報收錄了本周醫療健康領域「36氪創投頻道」報導的融資新聞,以及其他值得關注的國內外行業新聞動態。 投資融資 浙江迅實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總額數億元的C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國壽大健康基金領投,柯橋產投基金、崑崙萬維、前海母基金、國藥資本、中科創星共同投資。該公司新一代齒科專業3D印表機SprintRay® Pro系列產品和列印伴侶已上市,並正在推往國外口腔市場。
  • 未來3D列印有望破解器官移植窘境 大批量「定製」將進入醫療領域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戴尅戎教授透露,大批量「定製」將進入醫療領域,「人的壽命越來越長,等待器官移植的人越來越多,這個死結3D列印可能會解開。在未來10年、20年當中,可能使得再生醫學現狀完全得到改變」。
  • 前沿洞察丨3D列印出奇蹟,太空中也能製造器官
    一起來看看吧: 能在太空中製造器官的系統 3D 列印人體器官的最佳地點其實是在太空。2019 年,科學家為國際空間站開發了一臺「3D 生物製造設備」(3D BioFabrication Facility,簡稱 B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