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全球最長節段頸胸段脊柱腫瘤切除術 來源:長徵脊柱腫瘤中心(下同)
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 通訊員 王根華)超長枕頸胸段切除重建一直是醫學界懸而未決的世界難題。近日,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上海長徵醫院)脊柱腫瘤中心肖建如教授團隊為罹患頸胸椎巨大惡性脊索瘤的何女士成功實施了世界首例從顱底橫跨頸椎,直通胸2椎體8椎節切除術,並為她安裝3D列印人工寰樞胸椎複合假體及重建術,攻克了超長枕頸胸段切除與重建這一難關。這是迄今全球最長節段頸胸段脊柱腫瘤切除術,也是自主研發最長跨度的3D列印人工寰樞胸椎複合假體。
更令人感到欣喜的是,該研究團隊在進展期脊索瘤靶向藥物臨床治療研究中取得了重大進展,應用阿帕替尼治療進展期脊索瘤患者,發現無進展生存期(PFS)優於現有的國際研究治療方案,有效地控制脊索瘤的進展,改善患者症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很好的臨床推廣應用前景。昨日,該原創性臨床研究成果刊登上影響因子33.75分的國際頂尖期刊《The Lancet Oncology》(柳葉刀·腫瘤),這是中國骨腫瘤界首次在國際頂尖刊物發表前瞻性臨床論著。
國際醫學界臨床難題
復發難治性脊索瘤是國際醫學界挑戰性臨床難題,該腫瘤多發於枕頸交界區域和骶骨,即脊柱的首尾兩端最容易出現。雖然這類腫瘤在骨骼中的原發性腫瘤中屬於低度惡性程度的類型,但是局部侵襲性強、復發率極高,必須在早期手術中儘可能實現徹底完整切除。
不過,由於脊索瘤生長較為緩慢,大部分患者早期常常沒有症狀,當腫瘤體積生長和侵蝕較大的範圍,出現脊椎的病理性骨折、脊髓及神經壓迫後出現嚴重症狀才被發現,此時手術的難度及風險巨大,而且腫瘤本身對於傳統的放化療不甚敏感。因此,徹底切除腫瘤並結合前沿的分子靶向藥物精準治療等輔助手段是提高患者生存期的唯一希望。
來自廣西的何女士罹患頸椎脊索瘤長達6年之久,其間經歷了兩次手術,但腫瘤的復發越來越兇猛,治療效果越發渺茫。當地醫院檢查發現,何女士的全部頸椎及胸1椎體被腫瘤侵蝕破壞,並還有向鄰近節段蔓延趨勢。
何女士輾轉多家大醫院就診,但都因為腫瘤侵犯節段太多,病程複雜,手術難度大被婉拒。處處碰壁的何女士一家,在放棄和嘗試中不斷掙扎與煎熬。他們慕名找到了國內著名的脊柱腫瘤專家肖建如教授。經過一系列的檢查,治療團隊發現面臨一關又一關硬骨頭要啃。
手術困難重重
肖建如全面評估患者的病情特點,認為腫瘤病灶累及第1頸椎(寰椎)至第1胸椎椎體8個節段,巨大的腫瘤壓迫脊髓,包繞雙側椎動脈及頸神經根。
更令人擔憂的是,由於病灶嚴重侵蝕,患者右側椎動脈已經閉塞,而左側椎動脈明顯被腫瘤包繞,術中一旦出現左側椎動脈及頸髓損傷將導致難以控制的大出血、腦幹梗死、高位癱瘓、死亡等系列嚴重的併發症。
要實現徹底切除腫瘤,就必須將頸1至胸1段腫瘤切除,同時分離保護好左側椎動脈,甚至需要做好左側椎動脈搭橋重建的準備。
然而,擺在醫生面前困難重重,即使能順利切除腫瘤,顱底至胸2跨8個節段缺損區域拿什麼來支撐顱頸胸椎?如何保護頸髓和椎動脈等重要結構和功能?
「我們團隊擁有成功實施世界首例3D列印全頸椎人工椎體置換術、3D列印人工寰樞椎置換術、侵及雙側椎動脈頸椎多椎節巨大腫瘤整塊切除與重建術,從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是我們必須術前精準規劃設計手術,做好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及併發症防範。」肖建如說。
患者脊髓神經功能逐漸改善
手術如期進行,在麻醉科的全力配合下,肖建如、矯健團隊在脊柱導航儀輔助下,首先實施後路頸胸椎附件腫瘤切除術及枕頸胸內固定重建術,經過6個小時奮戰,成功切除了頸1至胸1附件的腫瘤,並將左側椎動脈從後方游離加以保護。
隨後,根據患者的影像組學數據,團隊自行設計出與患者全頸椎和胸椎的形態和長度相仿的3D列印「寰樞胸椎複合鈦合金假體」,並通過動態力學模擬測試,運用於前方顱頸胸重建。接著,肖建如、矯健實施了二期前路頸胸椎腫瘤切除重建內固定術。經過4小時奮戰,手術團隊在3D鷹眼可視化高倍顯微鏡下徹底切除了寰樞椎至胸1椎體脊索瘤後,將定製的複合假體精準固定於患者顱底雙側枕骨髁和胸2椎體,並巧妙實現了前方複合假體與後路固定棒的前後連結。術後經呼吸科協助脫機訓練,患者呼吸及脊髓神經功能逐漸改善,近期將轉至康復醫院繼續治療。
多年來,除了手術一次次突破禁區的創新,肖建如團隊長期致力於臨床外科技術攻關,通過臨床樣本全外顯子組測序、腫瘤疫苗、單細胞測序等多種技術手段,為進展期脊索瘤患者探索新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