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列印用於氣管再生修復

2020-10-16 上普生物

基於光投影(DLP)的生物3D列印工藝雖然具有列印速度快、解析度高的特點,但難以成形異質細胞的複雜結構。韓國翰林大學醫學院的Chan Hum Parker課題組近期在Biomaterials期刊上發表了「4D-bioprinted silk hydrogels for tissue engineering」的文章,提出了一種新的4D生物列印策略,通過DLP技術列印載細胞的水凝膠雙層結構,利用凝膠雙層的不同形變特性來構建類氣管結構,並證明了其在體內氣管再生修復的應用。

新型4D列印技術

生物3D列印技術將含細胞的生物墨水按照預定義的列印路徑,通過層層堆積形成3D結構,在複雜組織和器官的構建方面具有巨大的優勢。目前已經廣泛應用於神經、腎臟、軟骨、骨骼、氣管、肌肉等組織工程,但仍存在組織功能性不足、列印速度慢、複雜結構列印需要支撐等挑戰。基於光投影(DLP)的生物3D列印工藝能夠直接列印高度複雜的結構,具有列印速度快、解析度高(~5μm)的優點。然而,由於逐層固化的特點,這種工藝難以實現異質細胞、複雜結構的列印。

新興的4D列印,通過在生物3D列印中引入「時間」維度,正逐漸成為下一代生物製造技術。4D列印不僅可以克服常規3D生物列印的限制,而且可以模擬天然組織發育中複雜動態過程,改善已構建組織的功能響應性。4D列印通常使用形狀記憶材料,利用滲透壓、磁場、熱、電和光等外部刺激,來驅動隨時間的結構變化。然而,4D列印往往未能考慮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且使用的外部刺激對於細胞而言過於苛刻,目前尚未有體內應用的相關研究。

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的4D生物列印策略,通過DLP技術列印載細胞的水凝膠雙層結構,利用雙層凝膠的不同形變特性(濃度或結構)來構建複雜的類氣管結構,並植入受損的兔氣管模型中,以評估4D列印移植物在體內的應用。

圖1. SF-MA凝膠雙層結構的4D列印和變形機制

構建策略

SF-MA生物墨水的製備

通過絲素蛋白(silk fibroin, SF)與丙烯酸縮水酯(glycidyl methacrylate, MA)的合成反應,得到可光聚合的SF-MA材料;將30wt%的SF-MA材料和0.2%的LAP光引發劑(Lithium phenyl phosphinate, 365nm)溶解於培養基溶液中,同時加入130mM氯化鈉溶液來調整滲透壓;將人軟骨細胞和鼻甲骨來源的間充質幹細胞(TBSCs)分別與SF-MA溶液混合,配製成細胞密度為1×107/mL的生物墨水。

「氣管」結構的4D列印

採用投影式光固化印表機列印雙層(載細胞)水凝膠,每層厚度50μm,光照強度為3.5mW cm−2。其中,TBSCs間充質幹細胞分布在基質層(base layer),厚度為3層,每層光固化時間為5秒;而軟骨細胞則分布在上面的圖案層(pattern layer),層厚為7層,每層光固化時間為4.5秒。列印後,用PBS溶液清洗3次,以去除未粘附的細胞和材料。列印的雙層水凝膠結構在培養液中通過進一步的變形,得到「氣管」結構,並在體外繼續培養兩周。

類氣管的體內移植與評價

採用紐西蘭兔作為模型動物(共12隻),麻醉後通過頸部正中切開皮膚,用手術刀在氣管前壁切開1釐米長的環狀氣管,構建兔氣管損傷模型。將4D列印的類氣管結構植入到受損部位,將分離的帶狀肌移位至種植體上方並縫合,每日腹腔注射環孢素A進行免疫抑制,在術後1、2、4、6和8周使用內窺鏡觀察獲得氣管內圖像。

圖2. 類氣管結構的4D列印和體內移植

實驗結果與分析

4D列印的類氣管結構和生物學評價

3D列印的凝膠雙層結構在培養液中逐漸變形成類氣管結構,並可以維持兩周以上(圖3.b)。相比於20°C時,在37°C的環境溫度可以提高凝膠雙層結構的變形速率,並產生更硬的水凝膠結構。通過免疫組化染色,檢測到紅色標記的人軟骨細胞主要分布在圖案層,不受形變的影響,並分泌形成軟骨特有的細胞外基質(圖3.c)。

圖3.SF-MA凝膠雙層結構變形為類氣管

類氣管的體內移植與評價

如圖4.b所示,內窺鏡觀察顯示人造氣管與周圍宿主氣管之間的縫合完整,沒有破裂;術後4周時,仍觀察到暴露的人造氣管;術後6周時人造氣管表面覆蓋有上皮黏膜,同時觀察到光狹窄(light stenosis);術後8周時,光狹窄穩定存在,且氣道仍是開放的。如圖4.c-d所示,在組織病理學分析中,觀察到植入的人造氣管與周圍氣管穩定結合,從切口部位沿氣管壁形成無序的呼吸上皮黏膜(第2周),並逐漸重構形成緊密排列的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第8周),與正常氣管相當。如圖4.e所示,在人造氣管內部和缺損邊緣觀察到新形成的未成熟軟骨(粉紅色),周圍為軟骨膜包裹(綠色),並在第8周時觀察到明顯的透明軟骨特徵,表示軟骨組織在逐級成熟。

圖4.類氣管的體內移植和組織學評價

總結

本研究提出了一種具有良好細胞相容性的4D生物列印策略,通過DLP技術列印載細胞的多層水凝膠結構,利用不同層凝膠的濃度和結構差異產生的形變特性,變形重構形成類氣管結構,並通過兔氣管缺損模型驗證了4D生物列印在氣管再生修復的應用。

參考文獻

Kim, S.H., et al., 4D-bioprintedsilk hydrogels for tissue engineering. Biomaterials, 2020. 260: p. 120281.(https://doi.org/10.1016/j.biomaterials.2020.120281)


相關焦點

  • BioMaterials|具有免疫調節作用的用於氣管修復的3D列印植入物
    在這項研究中,設計了一種新的由白介素10和前列腺素E2組成的細胞因子混合物,以通過將巨噬細胞固定在M2修復表型中延長時間來減少不良免疫反應並促進組織整合。在體外,細胞因子混合物維持低水平的促炎細胞因子(TNF-α和IL-6)分泌,並誘導IL-10的分泌以及多功能清除和分選受體Staabilin-1的上調(由M2巨噬細胞表達)。
  • 一種用於人工氣管三維列印的四軸聯動技術
    背景:已經報導了幾種類型的三維(3D)列印氣管支架。然而,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將最終產品應用於活體動物研究,而不能顯示各種3D列印方法、材料或參數對創建最佳3D列印氣管支架的影響。各國專家團隊已經嘗試使用各種組織工程化人工氣管替代物來修復節段性氣管缺損。然而,由於氣道狹窄(吻合口肉芽組織過度生長)、氣道塌陷(支架軟化和扁平)和粘液嵌塞(由於缺乏呼吸道上皮),並沒有一種讓人滿意的修複方式。在這裡,Hae Sang Park團隊開發了一種聚己內酯(PCL)3D列印氣管支架,採用4軸FDM工藝。
  • 三維列印聚氨酯人工氣管部分重建的動物實驗研究
    目前無細胞補片類型的假體在臨床環境下修復部分氣管缺損已經被廣泛運用。然而,許多這些假體在移植時可能沒有表現出適當的生物整合和生物力學功能。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的3D列印聚氨酯(PU)氣管支架,該支架具有微尺度的結構,允許宿主組織滲透,並具有足夠的生物力學性能來承受生理氣管條件。
  • Mater:生物3D列印高彈性墨水用於半月板纖維軟骨組織再生
    (Sil-MA)生物墨水,來製造用於纖維軟骨再生的高彈性複合構建體。對於纖維軟骨組織再生,生物墨水應提供適當的細胞微環境和生物力學穩定性,以支持列印細胞將組織特異性細胞外基質(ECM)成分牢固沉積。特別是,生物墨水應承受循環壓縮負荷半月板修復。
  • 微型3D列印結構助修復骨骼與軟組織
    ,可作為促進受損骨骼與軟組織再生的鷹架,修復效果比現有技術好,未來希望用於製作器官移植物。整形外科醫師在修復複雜的骨折時,通常會植入金屬釘或金屬板以穩定骨頭,再嵌入具生物兼容性、內含有助癒合的藥粉或敷料的鷹架材料。OHSU新鷹架系統的獨特優勢在於能精準部署於最靠近受損骨骼與軟組織的位置,且可填充含有各種有助於促進再生的生長因子凝膠,就近發揮最佳修復效果。
  • 生物3D列印高彈性複雜化支架用於高級纖維軟骨組織再生
    目前,3D生物列印技術已被用於製造與臨床相關的患者特定的複雜結構,以滿足未滿足的臨床需求。為了解決生物3D列印環節中,生物墨水在半月板修復手術中的循環壓縮負荷,Joao B. Costa團隊 開發了一種新型的3D雜交組織結構,通過依次將載細胞的結冷膠(GG)和含有豬半月板細胞(PMC)的FB複合生物墨水和絲質甲基丙烯酸酯(SIL-MA)生物墨水(圖1B)共列印,用於纖維軟骨組織的再生。
  • 可實現受損關節替換的軟骨再生3D生物列印
    在許多研究中已經報導了水凝膠用於軟骨再生,但是由於結構完整性、機械穩定性和可印刷性不足,仍然難以用水凝膠構造大規模的組織結構。在這裡,研究人員開發了雙因子釋放、梯度結構的MSC負載結構的3D生物列印,並通過對動物植入建立全層軟骨再生進行測試。
  • 絲素蛋白|再生修復醫學-仿生骨
    骨軟骨缺損治療手段包括同種異體移植、激發骨髓再生修復及清創術,異體移植涉及免疫排斥和疾病傳播問題,而激發骨髓再生修復只是臨時的姑息手段,難以完全治癒。植入支架逐漸成為行業新的研發趨勢。3D列印技術製備陶瓷骨支架骨組織工程材料主要包含生物材料、幹細胞和生長因子,已有一些支架材料作為骨和軟骨缺損的再生填充物,如羥基磷灰石(HA)和間充質幹細胞、重組人骨形態發生蛋白、磷酸鈣 骨結合蛋白及聚乳酸-羥基乙酸共聚物等
  • 生物陶瓷材料應用於頜面部骨缺損修復與再生的研究進展
    Park等通過3D列印技術製備聚己內酯β- TCP 雙結構支架,並將間充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與支架材料複合植入體內,結果表明,雙結構支架可為骨細胞的附著和骨組織的再生提供良好的環境,從而有效促進頜骨再生。
  • 幹細胞+3D列印,修復受損「丁丁」|3d列印|修復|陰莖海綿體|...
    「丁丁」受損了居然可以再生修復?近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安庚教授團隊的一項科學研究證實了這一可能性和未來臨床應用的前景。該技術有效修復了缺損的兔陰莖海綿體,恢復其陰莖勃起和射精功能,並完成子代的生育。研究成果於6月1日發表於國際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全能的3D列印骨修復材料被成功開發
    3D列印骨組織修復。3D列印組織工程骨支架具有高保真度、複雜多孔結構、優秀的生物相容性,可以快速精準的滿足患者需求,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使用3D列印技術進行骨組織修復。微擠出式生物3D列印操作簡單、高效、成本相對低,是3D列印骨修復支架的可靠工藝技術。
  • 樂高式的堆積生物骨架:3D列印的微籠技術改善骨折與器官組織修復
    美國和泰國的科學家發現,通過設計了3D列印的微小磚塊可以幫助硬組織和軟組織再生,從而修復骨折的骨頭,其方式要比醫生目前使用的方法更好。複雜的骨折通常用金屬棒或金屬板以及用作支架材料的粉末或糊劑固定。這些立方體的大小大約是一個小跳蚤的大小(約為1.5毫米的立方體)的易於使用的支撐架,猶如樂高積木,並可以放置成千上萬種不同的配置,以適應幾乎任何情況下的複雜性和尺寸,在其上,硬組織和軟組織都可以比大多數最有希望的當代再生方法提供更好的再生長。
  • 新型生物玻璃材料 可3D列印且能自我修復
    生物玻璃是一種神奇的人工材料,具有良好的韌性、生物兼容性和生物降解性,能與天然生物組織形成鍵合作用,所以能起到修復甚至替代天然組織
  • 幹細胞+3D列印,修復受損「丁丁」
    「丁丁」受損了居然可以再生修復?近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安庚教授團隊的一項科學研究證實了這一可能性和未來臨床應用的前景。該技術有效修復了缺損的兔陰莖海綿體,恢復其陰莖勃起和射精功能,並完成子代的生育。研究成果於6月1日發表於國際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用於康復科學的3D列印:到時候了嗎?
    由於其多功能性,材料噴射通常用於醫療模型。它可以使用光敏聚合物進行列印,光敏聚合物是在紫外線下會硬化的樹脂。光敏聚合物可以具有多種特性-剛性或柔性,透明或不透明-允許在一個模型中集成多種顏色和材料特性。粉末床熔融印刷使用細粉一次建立模型,用於使用熱塑性塑料或金屬(例如尼龍或鈦合金)進行3D列印醫療設備和植入物。
  • 澳洲醫生將4D列印+ 4D運動醫學精準量化分析用於術前規劃
    澳洲醫生將4D列印+4D運動醫學精準量化分析用於術前規劃本月早些時候,數千名來自澳大利亞皇家外科醫學院和英國皇家外科醫學院的醫生們聚集到布裡斯班會展中心參加每年一次的科學年會
  • 仿貽貝誘導羥基磷灰石原位礦化的高強度水凝膠用於軟骨修復
    然而,軟骨缺乏再生能力,因為它沒有血管或神經管。因此,找到治療骨軟骨缺損的有效方法是再生醫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水凝膠是一種軟性高含水量材料,是軟骨再生的理想材料。生物聚合物基水凝膠具有與細胞外基質相似的特性,為細胞黏附和增殖提供了三維結構。各種生物聚合物,如明膠、膠原蛋白、透明質酸、絲素蛋白和殼聚糖已被用來製備用於組織工程的水凝膠。
  •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用於3D列印新型生物油墨
    【PConline 資訊】來自內布拉斯加州林肯大學,麻薩諸塞綜合醫院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生物油墨用於3D列印,其中包含富含血小板的血漿。這可以讓生物3D列印的組織具有改善的癒合性能。
  • 3D列印用於骨再生的具有分層多孔結構的羥基磷灰石/磷酸三鈣支架
    3D列印支架近年來受到了相當大的關注,因為它們為骨細胞組織的再生提供了合適的環境,並且可以個性化定製形狀。在諸多挑戰中,材料成分和幾何結構對支架的性能有重大影響。羥基磷灰石和磷酸三鈣(HA / TCP)作為天然骨骼和牙齒的主要成分,具有良好的生物學特性,被廣泛用於骨支架的製造中。人們已經研究了許多製造方法來試圖獲得具有微孔結構的HA / TCP支架,從而促使細胞生長和營養運輸。
  • 《科學進展》:具有再生能力的幹細胞將問世,可用於組織修復
    《科學進展》:具有再生能力的幹細胞將問世,可用於組織修復  CHEN • 2021-01-15 16:38:09 來源:前瞻網 E2365G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