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光投影(DLP)的生物3D列印工藝雖然具有列印速度快、解析度高的特點,但難以成形異質細胞的複雜結構。韓國翰林大學醫學院的Chan Hum Parker課題組近期在Biomaterials期刊上發表了「4D-bioprinted silk hydrogels for tissue engineering」的文章,提出了一種新的4D生物列印策略,通過DLP技術列印載細胞的水凝膠雙層結構,利用凝膠雙層的不同形變特性來構建類氣管結構,並證明了其在體內氣管再生修復的應用。
生物3D列印技術將含細胞的生物墨水按照預定義的列印路徑,通過層層堆積形成3D結構,在複雜組織和器官的構建方面具有巨大的優勢。目前已經廣泛應用於神經、腎臟、軟骨、骨骼、氣管、肌肉等組織工程,但仍存在組織功能性不足、列印速度慢、複雜結構列印需要支撐等挑戰。基於光投影(DLP)的生物3D列印工藝能夠直接列印高度複雜的結構,具有列印速度快、解析度高(~5μm)的優點。然而,由於逐層固化的特點,這種工藝難以實現異質細胞、複雜結構的列印。
新興的4D列印,通過在生物3D列印中引入「時間」維度,正逐漸成為下一代生物製造技術。4D列印不僅可以克服常規3D生物列印的限制,而且可以模擬天然組織發育中複雜動態過程,改善已構建組織的功能響應性。4D列印通常使用形狀記憶材料,利用滲透壓、磁場、熱、電和光等外部刺激,來驅動隨時間的結構變化。然而,4D列印往往未能考慮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且使用的外部刺激對於細胞而言過於苛刻,目前尚未有體內應用的相關研究。
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的4D生物列印策略,通過DLP技術列印載細胞的水凝膠雙層結構,利用雙層凝膠的不同形變特性(濃度或結構)來構建複雜的類氣管結構,並植入受損的兔氣管模型中,以評估4D列印移植物在體內的應用。
圖1. SF-MA凝膠雙層結構的4D列印和變形機制
SF-MA生物墨水的製備
通過絲素蛋白(silk fibroin, SF)與丙烯酸縮水酯(glycidyl methacrylate, MA)的合成反應,得到可光聚合的SF-MA材料;將30wt%的SF-MA材料和0.2%的LAP光引發劑(Lithium phenyl phosphinate, 365nm)溶解於培養基溶液中,同時加入130mM氯化鈉溶液來調整滲透壓;將人軟骨細胞和鼻甲骨來源的間充質幹細胞(TBSCs)分別與SF-MA溶液混合,配製成細胞密度為1×107/mL的生物墨水。
「氣管」結構的4D列印
採用投影式光固化印表機列印雙層(載細胞)水凝膠,每層厚度50μm,光照強度為3.5mW cm−2。其中,TBSCs間充質幹細胞分布在基質層(base layer),厚度為3層,每層光固化時間為5秒;而軟骨細胞則分布在上面的圖案層(pattern layer),層厚為7層,每層光固化時間為4.5秒。列印後,用PBS溶液清洗3次,以去除未粘附的細胞和材料。列印的雙層水凝膠結構在培養液中通過進一步的變形,得到「氣管」結構,並在體外繼續培養兩周。
類氣管的體內移植與評價
採用紐西蘭兔作為模型動物(共12隻),麻醉後通過頸部正中切開皮膚,用手術刀在氣管前壁切開1釐米長的環狀氣管,構建兔氣管損傷模型。將4D列印的類氣管結構植入到受損部位,將分離的帶狀肌移位至種植體上方並縫合,每日腹腔注射環孢素A進行免疫抑制,在術後1、2、4、6和8周使用內窺鏡觀察獲得氣管內圖像。
圖2. 類氣管結構的4D列印和體內移植
4D列印的類氣管結構和生物學評價
3D列印的凝膠雙層結構在培養液中逐漸變形成類氣管結構,並可以維持兩周以上(圖3.b)。相比於20°C時,在37°C的環境溫度可以提高凝膠雙層結構的變形速率,並產生更硬的水凝膠結構。通過免疫組化染色,檢測到紅色標記的人軟骨細胞主要分布在圖案層,不受形變的影響,並分泌形成軟骨特有的細胞外基質(圖3.c)。
圖3.SF-MA凝膠雙層結構變形為類氣管
類氣管的體內移植與評價
如圖4.b所示,內窺鏡觀察顯示人造氣管與周圍宿主氣管之間的縫合完整,沒有破裂;術後4周時,仍觀察到暴露的人造氣管;術後6周時人造氣管表面覆蓋有上皮黏膜,同時觀察到光狹窄(light stenosis);術後8周時,光狹窄穩定存在,且氣道仍是開放的。如圖4.c-d所示,在組織病理學分析中,觀察到植入的人造氣管與周圍氣管穩定結合,從切口部位沿氣管壁形成無序的呼吸上皮黏膜(第2周),並逐漸重構形成緊密排列的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第8周),與正常氣管相當。如圖4.e所示,在人造氣管內部和缺損邊緣觀察到新形成的未成熟軟骨(粉紅色),周圍為軟骨膜包裹(綠色),並在第8周時觀察到明顯的透明軟骨特徵,表示軟骨組織在逐級成熟。
圖4.類氣管的體內移植和組織學評價
本研究提出了一種具有良好細胞相容性的4D生物列印策略,通過DLP技術列印載細胞的多層水凝膠結構,利用不同層凝膠的濃度和結構差異產生的形變特性,變形重構形成類氣管結構,並通過兔氣管缺損模型驗證了4D生物列印在氣管再生修復的應用。
Kim, S.H., et al., 4D-bioprintedsilk hydrogels for tissue engineering. Biomaterials, 2020. 260: p. 120281.(https://doi.org/10.1016/j.biomaterials.2020.12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