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tor Horsley的早期癲癇手術與古代環鑽術。功能神經外科之父。

2020-08-28 DOCTORSHI

Victor Horsley是現代腦外科的創始人之一,1857年出生於倫敦。1874年,Horsley進入倫敦大學深造,1875年進入大學院(倫敦大學的分部)醫學院學習,師從著名的生理學家Burdon Sanderson和Edward Schafer,他們把動物實驗作為提高現代醫學的最好方式。Horsley 1881年獲得醫學學士學位以及外科學士學位金質獎章,畢業後受聘於大學院醫院(University College Hospital)和布朗研究中心(Brown Institution),其中布朗研究中心主要針對獸醫學的研究。1886年,出於對Horsley所取得的成就的肯定,國家醫院(National Hospital)特聘他為治療麻痺和癲癇的外科醫生。

Horsley曾對猴腦皮質功能進行定位,並且首先引入了「所謂的運動皮質(so-called motor cortex)」這一術語。這是他的一個很重要的成果,因為他認為這一區域也有軀體感覺功能。Horsley一生最重要的外科成就包括部分切除腦皮質以治療癲癇,脊髓髓外腫瘤切除,神經切斷術治療面神經痛,狹顱症的手術治療,不隨意性運動失調的手術治療,腦皮質下腫瘤的手術治療以及同R H Clarke共同研製立體定向架進行腦皮質下手術。Horsley賦予了腦外科的現代觀念,他在很多方面的研究是基於實驗室的動物實驗、皮質的定位以及無菌術的發展。

1癲癇手術

通過切除部分病變的腦皮質來治療癲癇是Horsley大膽的嘗試,這也是使他產生研究顱骨鑽孔技術的原因。環鑽術作為治療抽搐,尤其是頭部外傷性抽搐的方法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就已經被外科醫生所採用。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開顱手術作為治療癲癇(尤其是外傷性癲癇)的方法一直被延續下來。但在那個時代,這種手術的目的只是為了除去破損的顱骨,或釋放淤積的液體和「邪」氣,並沒有嘗試著去切除腦組織。

1828年,肯塔基州的Dudley醫生在外傷性癲癇患者身上成功地施行了環鑽術。在他的報告中,他描述了5例病人,都曾經有過頭部的外傷,顱內有積血或積液。但對於沒有頭部體徵的患者,Dudley是不敢冒險手術的,因為無法判斷病灶的部位。在同一時代的歐洲,多數醫院都不支持行環鑽術,尤其是「深部」的病變。原因有很多,比如麻醉不過關,危險大;無法進行腦皮質定位;感染的風險太大等等。而且當時的人們還不知道癲癇是一種腦皮質異常引起的疾病,所以沒有人嘗試著去切除腦表面病變組織。

1886年5月25日,Horsley第一次開始對他的3例癲癇患者進行手術治療。作為Horsley在國家醫院的外科同事,J H Jackson、D Ferrier、T Buzzard和C Beevor對他的初次嘗試給予了幫助。與以往的癲癇手術不同,Horsley的重點在於切除病變的腦組織,手術基礎是基於Jackson提出的癲癇是由異常腦皮質引起的疾病的理論,以及Horsley通過對靈長類動物實驗所了解的運動皮質的定位知識。另外,麻醉技術的提高以及石炭酸對預防感染的作用也是這一手術得以成功進行的條件之一。

Horsley的第一例手術患者是一名22歲的蘇格蘭男子,他是Jackson和Ferrie的病人。在15年前曾經有過凹陷性顱骨骨折,隨後出現了Jacksonian癲癇。癲癇持續狀態嚴重地影響了患者的生活。Horsle發現患者的額上回有一個血管樣疤痕,切除疤痕以及周圍的部分腦皮質後,患者的抽搐症狀得以控制雖然Horsley第三例病人也有過頭部的外傷,但第二例手術的患者更值得關注。這例患者在經過症狀和體徵的定位後,在硬膜下發現了一個結核瘤,他也是一名Jacksonian癲癇患者,發作是從左拇指和食指開始。Jackson原來懷疑他患有腫瘤。Horsley曾經和Schafer以及Beevor一起實驗,通過刺激猴的腦皮質而引發了拇指和食指的抽動。這種經驗使他能準確地判斷出鑽孔的部位。這名癲癇患者在手術後也痊癒了。

Horsley在1886年的一次英國醫學協會的會議上公布了這3例裡程碑式的手術結果,反響劇烈。這項新手術的成功不僅對癲癇的治療意義重大,得以擴展開來,且對其它疾病的治療也有重大的指導意義。正如Horsley指出,它使現代腦外科手術開始以精確的腦組織定位和Listerian無菌原則為基礎了。當然,這項手術的成功離不開他對從法國發掘的古代鑽孔顱骨的研究。

2 Horsley和新石器時代的環鑽術

Horsley喜歡歷史、文物挖掘、探險、考古學和攝影。在他研究靈長類動物的運動皮質,並開始在Jacksonian癲癇患者身上進行手術時,他對收藏在巴黎人類學博物館Broca廳中的法國新石器時代的頭蓋骨進行檢查和拍照。Broca於1880年逝世,他死後這些標本被Duval和Topinard博士保管,他們幫助並允許Horsley對這些顱骨拍照研究。Broca收集了將近60塊鑽孔顱骨標本,其中有10塊頭蓋骨相當完整。

1887年,Horsley擴展了Broca的同事Prunière[6]在10年前提出的關於環鑽術與頭部外傷關係的論點,他們都認為這些新石器時代的顱骨鑽孔並不是隨意做出來的。可以看出這些鑽孔不僅特意避免了前額和面部(這一點Broca也曾注意到),而且鑽孔似乎總集中在頭部的頂點,在「所謂的運動區」上方。Horsley用一塊顱骨畫上所有鑽孔的部位的輪廓後,他腦中的迷團揭開了:將所有的鑽孔顱骨的骨窗部位對比後就可以發現,開口更多是位於代表運動區域的腦組織上方,而且這個區域的腦組織常是一種特殊類型抽搐的來源部位,就是現在所知的Jackso-nian癲癇,這種癲癇多半是由顱骨及腦組織外傷引起。另外,Horsley還向醫學界提出,Jacksonian癲癇發作也最容易對這個區域造成損害,有經驗的外科醫生可以通過切除病變部分的腦組織而有效地治療運動性癲癇。

有了第一手的經驗資料,Horsley知道在這個區域的顱骨凹陷性骨折可以引起明顯的皮膚疼痛,也可能導致癲癇發作。這些發現為Horsley理論的進一步形成提供了依據。另外,病理證實大多數經過手術的患者都存活下來了,所以他認為原始的外科醫生最初可能將引起疼痛的疤痕切除以減輕疼痛,並將破碎的顱骨以及周圍損傷的腦組織一併切除。但這種手術實施後不知何故可以消除或明顯減少癲癇發作,這常常是纏繞患者的痛苦之一。意外結果則必然導致這種手術被廣泛地採用。所不同的是,手術逐漸在抽搐的治療中運用更頻繁,與疼痛治療的關係卻逐漸減少了。

那些手術中移除的顱骨碎片(有些是在人死後從開口邊緣移除的骨碎片)到底做什麼用了呢?Broca認為這些顱骨碎片可能被當作闢邪用的護身符,並用來祈禱好運。因為有的顱骨碎片被磨圓了,而且還穿了孔。Horsley支持這種觀點,他認為新石器時代的部落人類認為這種骨頭擁有財富和超自然的力量,可以給他們帶來好運。通過Paget寫的傳記可以知道,Horsley通過口頭形式向皇家學會、大不列顛及愛爾蘭人類學學會以及倫敦的哈佛協會表述了自己的運動皮質理論。對於這三次報告,大不列顛及愛爾蘭人類學雜誌1888年對其內容及相關討論進行了詳盡地摘錄。而英國醫學雜誌只做了很簡單的描述。關於這個主題,Horsley儘管沒有發表一份完整的論文,但他的報告仍然具有很大影響。

人類學家們對Horsley的外科理論持懷疑態度,許多人認為Horsley根本不了解原始人的思想。Buckland指出Broca不能在顱骨上發現任何凹陷骨折或者外傷的痕跡,從而使他忽略了這種手術是為了治療伴或不伴癲癇的外傷而設計的。她於是對Broca所認為的,原始人做這種手術是為了放出引起抽搐或其它疾病的顱內邪惡的精靈的觀點持懷疑態度。ET Leith教授則認為新石器時代環鑽術是在活人身上實施的說法論據還不充分。另外Horsley不應該迴避「原始人心理學」以及精神財富的問題,這種手術很可能是被原始人用來驅除佔據病人身體的魔鬼的方法,尤其是癲癇患者。Galton認為「這只是原始人進行一種失控的、野蠻的、愚鈍的行為,這種行為伴隨的是幻想和迷信而不是經驗」,而且他們不可能有這麼高的智慧。

進入20世紀後,也有學者對鑽孔的部位是否真的如Horsley所認為在運動區皮質上方顱骨的頂端的觀點產生懷疑。但不管怎樣說,Horsley是最早得出「所謂的運動皮質」要比傳統的區域小的學者之一,而且認為這個區域可能並不只包括頂葉。他發現靈長類的中央後回在光電流的刺激下僅引起輕微的運動。於是他漸漸認為相對於中央後回來說,中央前回才是更重要的運動區。但C Sherrington和Grün-baum(後來認為是Leyton)的工作才真正建立了被現代醫學承認的運動區域範圍。他們的研究逐漸使人們認識到,運動區域不像Horsley1886年所認為的向後方延伸的那麼遠,這也是Horsley當時提出的環鑽術起源於治療運動性癲癇的理論基礎。

Horsley另外的一個論點是,環鑽術的使用最開始的原因是治療頭部的外傷。這一點比較容易被人們接受。但它的理論依據是來自南美洲的秘魯人鑽孔顱骨標本。Moodie發現秘魯的顱骨中男女比例將近4:1,幾乎一半的顱骨發現有額部的破壞,而且骨窗孔多見於左側。這些統計學資料顯示,這些古代人多是由於被右手利的敵人擊傷頭部,如石頭或棍棒,然後行鑽孔術治療創傷,而鑽孔的顱骨也的確多見於古代秘魯戰爭頻繁的地帶。

3結束語

科學家們常常將Horsley經驗主義的鑽孔理論與Broca選擇的人類學-醫學途徑相比較。Broca還曾經嘗試將年輕患者的癲癇發作與超自然事件聯繫在一起,但他們的理論都沒有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對於Broca,他的理論的最大絆腳石是他缺乏堅實的證據來證實為什麼年輕人總是被實施這種手術。如果排除年齡的因素,他的理論倒還似乎有些道理。對於Horsley,正如前面討論的,他認為顱骨鑽孔總位於運動區上方的理論也存在問題。如果沒有這種特徵,他的外傷理論同樣說得通。

在20世紀,人們發現了一些支持他們理論的間接證據,就是發現一些部落中確實有實施環鑽術的行為。一些在20世紀流失的人類學文獻中也有證據證明環鑽術被獨立地用於非醫學領域,如宗教、魔術或文化方面。基於這些人類學資料,似乎Horsley和Broca的理論都是正確的,即在遙遠的過去,環鑽術可以是因為神經學上的原因而實施的。

相關焦點

  • 那些曾經盛極一時的外科手術
    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外科領域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那些流行一時的手術,或被遺棄或被一些更新更有效的方式所替換。本文則盤點了歷史上曾經極富盛名、現在卻被廢用的外科手術。
  • 復旦兒科精準手術破解島葉癲癇困局
    經歷了四年的「中邪」,星星父母抱著最後的希望來到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神經科,MDT多學科團隊確診星星患有癲癇,採用兩次手術方案,通過SEEG介導的精準定位開展手術,成功治癒了困擾星星多年的難治性癲癇。據悉,星星致癇區緊鄰左側優勢半球的語言功能區,手術稍有偏差就會導致右側肢體偏癱以及語言功能損傷等嚴重的神經系統後遺症,因而此前島葉癲癇手術僅在成人醫療中心開展,對於兒童病人鮮有嘗試。
  • 上海德濟醫院龔德山:機器人輔助DBS手術治療難治性癲癇的經驗
    近日,就機器人輔助DBS手術治療難治性癲癇等相關話題,上海德濟醫院功能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龔德山接受了神外前沿新媒體專訪,分享了用STN和ANT-DBS手術治療難治性癲癇的案例,而對有些特色患者先期做SEEG電極,後期做ANT-DBS獲得良好治療效果。
  • 華科在線 | 武漢同濟醫院舒凱 胡峰團隊完成疫情後系列機器人輔助功能神外手術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神經外科舒凱、胡峰團隊,順利完成了今年疫情後,湖北系列機器人輔助功能神經外科手術。其中,舒凱主任和胡峰博士團隊的包括SEEG在內的機器人輔助功能神經外科手術量在整個華中地區處在領先地位,並在湖北率先開展華科精準機器人輔助下SEEG、活檢、腦出血等手術。
  • 3D直播神經外科手術 專家議多學科協作促神經科學發展
    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8日在於北京舉行的神經科學論壇上進行了神經外科頂級手術演示,並進行了3D手術直播。中外數百位專家學者就國際神經科學領域內的最新動態,結合臨床實際進行了深入交流。神經系統疾病複雜程度高,治療風險大,需要多學科協作式綜合處理,建立一整套針對神經系統疾病的快速有效處理原則及協作模式,既是神經學科發展的需要,也是疾病診療的迫切需要。
  • 貴州癲癇患者注意!腦外立體定向機器人癲癇手術,全城招募患者100人!最高補貼 10000元!
    ▲央視《科技人生》專訪腦外立體定向機器人技術研發人(我國神經外科專家
  • ...冰冰,小黃,癲癇,病灶,龔德山,功能區,手術,腦電圖,開顱,精準...
    東方網通訊員徐敏6月25日報導:「嘎嘎……」大多時候出現在幼兒園、遊樂場等場所的小黃鴨,近日卻出現在上海德濟醫院的一臺神經外科的手術中——19歲的少女冰冰(化名)一邊進行著開顱手術,一邊聽從醫生的指令,捏玩手裡的小黃鴨,讓其發出嘎嘎的聲響。
  • 醫學黑歷史:恐怖的開顱手術曾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一位17世紀的海軍外科醫生開發的的神經外科手術工具 歐洲古代開展的鑽顱術手術場景模擬 圖源Wellcome Collection 這些看似離奇、荒誕的鑽顱術,就是早期的神經外科手術
  • 外視鏡在神經外科手術中的應用
    2010年,外視鏡系統開始在神經外科手術中應用,並以其獨特的結構功能特點逐漸展現出其區別於神經內鏡系統及傳統手術顯微鏡的優勢。外視鏡系統的出現是一種新的手術輔助顯微鏡系統嘗試取代傳統手術顯微鏡的開始。 2.外視鏡系統的優、劣勢 外視鏡功能定位類似與傳統手術顯微鏡,因此,探討其優劣勢主要指外視鏡系統與傳統手術顯微鏡的優劣勢比較。
  • 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在神經外科中的應用
    隨著現代影像學技術不斷發展,神經外科顯微技術的不斷進步,神經外科手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手術患者的致殘、致死率有了很大程度的降低,術前影像學檢查為術者提供了病變的定位信息,神經外科手術器械的進步為術者創造了良好的手術條件。
  • 功能神外| 北京豐臺醫院鄭重:ANT-DBS治療藥物難治性癲癇 如何做到...
    所有癲癇患者中大約有20-30%的患者(我國120萬-180萬)為藥物難治性癲癇,需要進行手術治療,但約有1/3患者不適合常規切除性手術,對這部分患者,神經調控療法是一個有益的補充。丘腦前核經由乳頭丘腦束接受乳頭體纖維投射,再投射至扣帶回、眶額回和內側前額葉皮質,是Papez邊緣環路上的重要節點。
  • 梁樹立:兒童癲癇治療第一目標是無發作
    在北京兒童醫院的病房樓裡,健康時報記者見到了正準備下一臺癲癇手術的北京兒童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功能神經外科和癲癇外科負責人梁樹立教授,他指出:與成年人癲癇發作相比,兒童癲癇發作影響更加具有破壞性,智力,判斷力、理解力、情緒控制能力、運動能力等明顯受損,直接影響後期社會功能的形成。
  • 小兒額葉癲癇是繼續吃藥還是手術比較好?
    問:小兒額葉癲癇是繼續吃藥還是手術比較好?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功能神經科主任徐紀文主任醫師回答:這個問題確實也是我們今天的一個主題。我們的主題是癲癇的外科治療,當然並不是說所有的癲癇都是需要外科手術的。剛才咱們也提到,我們外科手術還是在吃藥無效的情況下,或者吃藥效果不好的情況下,再來使用外科手術的方法來解決。關於小兒的額葉癲癇,這裡有一個比較特殊的情況,小孩的癲癇跟成人癲癇是有很大的區別。我們知道成人的癲癇如果要進行到手術,會有一個時間上的限制。
  • 2歲寶寶一天癲癇發作20多次 根在腦皮質發育不良
    日前,一位癲癇一天頻發20多次的2歲患兒在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癲癇中心接受了外科手術治療,術後,患兒癲癇無發作,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小兒癲癇專家、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癲癇中心外科主任關宇光表示,小兒癲癇患者是癲癇患者中所佔比例較大的群體之一,若孩子確診患上小兒癲癇,也無須驚慌。小兒癲癇早期進行合理規範的治療,能使絕大數患兒的癲癇得到控制或根治。
  • 腔鏡手術機器人、腦控外骨骼康復系統、神經外科手術顯微鏡...這裡...
    該產品在與手術導航、手術機器人等設備連接後,能夠廣泛的為骨科、介入治療等手術提供術中精準三維CT影像。 成像機器人平臺:打破傳統影像設備對於患者體位和部位的限制,同時在系統設計中考慮了產品的多功能性和拓展性,加入DS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X線機)功能,在實現傳統DSA常規DSA血管減影、3D成像功能的基礎上,同時具備立位3D成像功能。
  • 腔鏡手術機器人、腦控外骨骼康復系統、神經外科手術顯微鏡...
    該產品在與手術導航、手術機器人等設備連接後,能夠廣泛的為骨科、介入治療等手術提供術中精準三維CT影像。成像機器人平臺:打破傳統影像設備對於患者體位和部位的限制,同時在系統設計中考慮了產品的多功能性和拓展性,加入DS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X線機)功能,在實現傳統DSA常規DSA血管減影、3D成像功能的基礎上,同時具備立位3D成像功能。
  • 華科在線|專訪胡杰:華山醫院功能神外亞專業發展概況
    我們了解到史玉泉教授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做過癲癇手術。 胡杰:我們華山醫院在功能神經外科領域的歷史很悠久。作為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的創始人,中國神經外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史玉泉教授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做功能神經外科的手術,如1955年施行了國內第一例大腦半球切除術治療癲癇、1956年顳葉癲癇手術、1957年三叉神經痛立體定向封閉術和胼胝體切開術等;隨後的神經外科前輩蔣大介教授較早研製成獨特的腦部立體定向手術儀用於臨床,開展了三叉神經痛射頻熱凝手術;江澄川教授主要從事癲癇、微血管減壓、帕金森等方面手術
  • DBS發展史:帕金森病神經外科手術重要的選擇
    在過去的30年裡,隨著神經外科、電生理學和神經影像學的進步,逐漸出現了帕金森病的新療法。 由於技術的改進和對帕金森病病理生理學理解的不斷加深,針對帕金森病患者新的藥物和神經外科治療方法不斷湧現。
  • 癲癇立體定向電極手術怎麼做
    【原創】癲癇立體定向電極手術SEEG怎麼做?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 功能神經科 劉強強有癲癇許多患者問我,立體定向電極手術是什麼樣子的,怎麼做?我還是怕自己說的有遺漏或者講的不清楚,讓患者誤解。因此特地寫了這篇文章,希望能幫到各位患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