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在神經外科中的應用

2020-11-30 醫脈通

作者:張申起,郭麗蕊,彭彬,陳謙學,武漢大學人民醫院

 

手術是一種充滿風險的疾病治療手段,其有對神經系統造成損傷的潛在可能,因為這些損傷可能無法被手術者在術野中觀察到,往往在醫師不知不覺中發生。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是利用腦神經電生理的原理對手術操作可能影響到的神經組織對其進行監測以達到避免或減小損傷的目的,為神經外科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指導方法。本研究就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的目的、內容、麻醉與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的關係以及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在不同神經外科疾病中的應用進行綜述。

 

隨著現代影像學技術不斷發展,神經外科顯微技術的不斷進步,神經外科手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手術患者的致殘、致死率有了很大程度的降低,術前影像學檢查為術者提供了病變的定位信息,神經外科手術器械的進步為術者創造了良好的手術條件。手術操作過程中可能對神經功能造成一定的影響,為了避免神經外科手術中所產生的醫源性損傷,及時了解病變以及周圍結構的功能性定位,進一步提高手術效果,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技術應運而生,在一定程度上為手術者提供了實時的功能信息,為指導手術的進程和提高手術的安全性奠定了基礎。

 

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通常用於可能造成神經系統受到永久性損傷風險的手術中,以降低術後神經功能缺損的風險。儘管這是術中使用電生理技術最主要的用途,目前該技術在其他方面的應用也逐漸增加。例如,在腦深部刺激術中引導電極植入或毀損特定結構治療運動障礙疾病和疼痛時必須使用電生理技術。

 

術中神經電生理技術還能幫助手術醫師實施其他手術操作,如識別特定的神經組織,包括腦神經和腦皮質的特定區域。神經電生理監測技術在術中輔助診斷中的應用逐漸增加,在造成神經功能永久性損傷之前神經系統功能的變化通常是可以監測的。運用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技術降低神經系統部分功能缺損的風險正是基於這種觀察和認識。在一定時間內停止導致神經系統功能變化的手術操作或採取相反的措施可以使神經系統功能恢復正常或基本正常,如果不採取任何幹預就有引起術後神經系統功能永久性損傷的風險。在神經組織易於受損的手術中人們已經認識到應用神經電生理監測對於患者和外科醫師的重要性及優勢所在,而且在很多醫院的相關手術中已廣泛應用。

 

1.研究背景

 

手術有對神經系統造成損害的潛在可能,因為這些損害可能無法被手術者在術野中觀察到,往往在醫師不知不覺中發生,例如牽拉、擠壓或者使用電凝產生的熱量是導致神經組織損傷的創傷因素。若手術操作損傷血供或有意夾閉動脈而導致缺血,有可能造成神經結構永久性損傷,從而引起顯著的術後神經功能缺損的風險。

 

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涉及的內容就是監測術中神經系統損害引起的神經電生理學改變。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技術的基本原理是先對神經進行刺激,然後記錄存在受損風險的神經傳導通路中特定神經結構的電反應。可以在術中暴露的特定神經結構放置記錄電極,記錄近場誘發電位;也可在頭皮表面放置記錄電極,記錄遠場誘發電位。運用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技術的目的是降低術後神經功能缺損的風險,目前已有相對標準和成熟的電刺激和記錄神經系統電活動的技術。許多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技術與神經電生理實驗室以及臨床診斷實驗室使用多年的技術相似。

 

一般認為神經電生理監測始於20世紀70年代晚期,但在此之前電生理方法即應用於術中以減少術中永久性神經損害。20世紀60年代早期術中監測主要用於監測面神經,以降低前庭神經鞘瘤術後導致面癱的風險。在20世紀70年代晚期和80年代早期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方法僅主要集中在大的研究中心和少數大醫院中。很快,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技術就被應用到手術室內,用於減少不可逆的神經損傷,從而減少永久性神經功能損害。這種標準實驗室技術的新應用就是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

 

20世紀70年代神經電生理學家Richard Brown博士通過在脊柱側凸手術中記錄體感誘發電位的方法減少了脊髓的損傷。監測聽覺腦幹誘發反應(ABRs)也是最早的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應用之一,用於單側面肌痙攣和三叉神經痛的微血管減壓術,最早由Grundy和Raudzens與20世紀80年代早期開始應用。

 

20世紀80年代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被用於顱底腫瘤手術,並隨後應用於其他研究。在這些手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應用的範圍包括顱腦運動神經如第Ⅲ、Ⅳ、Ⅵ對腦神經,特別是侵及海綿竇的腫瘤,也用於監測第Ⅴ對腦神經的運動部分。20世紀90年代隨著運動皮層磁刺激和電刺激技術及脊髓刺激技術的發展,監測脊髓運動系統的方法得以提高。滿意的麻醉方法也使得刺激運動皮層激活運動系統的技術得以發展。當前,我們正面臨著一個醫療新時代的到來,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將越來越廣泛地應用於神經外科各類手術治療中。

 

2.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的目的

 

術中進行神經電生理監測的目的:(1)幫助術者定位腦皮質功能區及幫助鑑定不明確的組織;(2)為術者提供神經電生理監測的即時結果,幫助術者明確正在進行的操作是否會造成神經損傷;(3)幫助術者鑑別神經受損害的部位、節段,並檢查其是否還具有功能;(4)及時發現由於手術造成的神經損傷,並迅速糾正損傷原因,避免造成永久性的神經損傷;(5)及時發現患者在輸送的系統性變化;(6)在心理上給術者一個明確的手術安全感以及患者和家屬一種安全感。

 

恰當地應用術中監測,記錄不同類型的神經電位,使得術中持續監測神經系統特定部位的功能成為可能,而且檢測到的功能變化幾乎沒有時間延遲。及早地監測到這些功能變化可以減少醫源性術後功能缺損的風險。這些方法也使得外科醫師有可能確定究竟是哪些操作步驟出現了問題,因此可以在損害沒有嚴重到產生永久性神經功能缺損時改變手術操作步驟。

 

3.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的內容

 

3.1 腦電圖(EEG)

 

腦電圖檢查是將腦細胞的自發放電活動通過放大器放大並描記出來的一種客觀記錄大腦機能狀態的檢測方法。神經外科術中進行腦電圖監測,包括兩種方式:(1)將電極直接放置在硬膜外或腦皮層上記錄的腦電波稱之為皮層腦電圖(Electrocorticography);(2)將電極埋在皮層或埋入腦的深部結構(深部電極)如杏仁核、丘腦核團等處以記錄腦深部電活動,稱之為腦深部電圖。術中腦電圖可以幫助術者對病灶進行定位,為術者提供更加準確的病灶及保護大腦半球皮層的最佳手術方案,降低術後併發症。

 

3.2 肌電圖(EMG)

 

肌電圖檢查時記錄神經肌肉的生物電活動,藉以判定神經肌肉所處的機能狀態。隨著手術技術的進步,聽神經瘤面神經的保留率也在提高,但是面神經輕癱或麻痺依然是手術重要的危險因素,也是術後常見併發症。術中監測技術是面神經保留率得到提高。術中通過對可疑組織進行刺激,觀察電生理變化,來判斷是否為神經結構,進而明確神經的位置,避免醫源性損傷的產生。

 

3.3 腦幹聽覺誘發電位(BAEP)

 

腦幹聽覺誘發電位也稱之為聽覺腦幹反應(ABR),是來源於腦幹及耳蝸神經的聽覺傳導通路。正常人可記錄到Ⅰ-Ⅶ波,腦幹聽覺誘發電位的Ⅰ、Ⅲ、Ⅴ波最容易辨認,幾乎100%出現。腦幹聽覺誘發電位主要用於監測聽覺通路的功能完整性,適宜監測的手術有聽神經瘤、微血管減壓術、迷路後前庭神經切斷術、顱底和腦幹手術、後顱窩的血管手術等。術中引起BAEP變化的可能原因包括(1)切斷聽神經;(2)壓迫內聽動脈;(3)牽拉聽神經;(4)解剖、分離聽神經;(5)腦幹受壓、移位和缺血;(6)吸入性麻醉藥濃度過高;(7)血壓下降、缺氧;(8)技術性因素。

 

3.4 體感誘發電位(SEP)

 

體感誘發電位是指當外周神經受到刺激後沿其傳導通路所產生的電位變化。脊髓、腦幹、幕上不同階段的感覺通路的傳入神經元的突觸改變皆可影響體感誘發電位,導致潛伏期延長,波幅降低。因此,體感誘發電位不僅可以監測特殊的感覺通路,而且對遠處的神經結構的改變也非常敏感。通過電刺激由特定脊神經節段和脊神經根支配的皮膚特定區域(皮節)產生SEP的方法隨後被應用到臨床中,以監測特定的脊髓節段和脊神經背根的功能。

 

術中記錄SEP也被應用於監測周圍神經的功能。使用SEP的術中監測作為腦組織缺血的指標在動脈瘤手術中有很大的價值,因為這類手術中大腦前循環可能受到幹擾,通常使用從腕部正中神經誘發的上肢SEP。記錄到的SEP中由主要軀體感覺皮層激發的組成部分(N20)通常被用作缺血的指標。SEP特定峰值的幅度的改變是手術引起損傷的重要標誌,但同樣重要的指標還有這些峰值的時延。

 

一些研究表明,SEP幅度的降低對於損傷的檢測比時延的改變更加敏感。Jones的研究表明,如果下肢SEP的最早組分和第2組分的幅度下降超過40%,則可能會發生永久性的術後神經功能缺失。60%的幅度下降伴隨著50%的術後併發症的風險。

 

3.5 運動誘發電位(MEP)

 

研究發現對脊髓刺激誘發的神經源性磁刺激運動誘發電位(MEPs)可在外周神經被記錄到。這種記錄電位包含有高振幅的運動成分,其潛伏期比低振幅的多相感覺電位的潛伏期短。這些相關的報導促進了這些反應記錄在實用性方面的改進。通過對側運動通路陽性激活,採用經顱多脈衝電刺激技術,運動性腦神經的核團和神經束被激活,運動誘發EMG反應可被記錄。MEP在整個手術過程以及在神經暴露之前都可以進行。MEP監測的優點:(1)在神經未暴露情況下MEP記錄可以進行;(2)MEP可提示佔位病變的存在;(3)MEP是判斷預後的1個有用指標。

 

4.麻醉與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

 

麻醉可以影響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所以熟悉麻醉的基本原則對於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非常重要。術中應該與麻醉醫師進行交流,從而獲得有關麻醉方法和術中麻醉方式是否改變以及如果改變會用何種藥物等信息。這樣更有利於術中進行神經電生理監測。術中常用的麻醉藥物可以分為吸入麻醉藥和靜脈麻醉藥。這兩類藥物經常聯合應用,近年來全靜脈麻醉(TIVA)很受歡迎。

 

在現代麻醉方式中吸入麻醉一般包括至少兩種麻醉藥物,例如氧化亞氮和吸入性麻醉藥,與純氧混合給予。吸入麻醉藥的相對強度通過MAC值來描述。吸入麻醉藥如安氟醚、異氟醚等會增加體感誘發電位(SEP)的中樞傳導時間(CCT),使單脈衝(經顱磁刺激或電刺激)刺激運動皮層不能引出運動誘發電位;甚至在低濃度情況下這些不利影響也會發生。

 

一些靜脈麻醉藥幾乎一直與吸入麻醉藥同時應用,但是近來TIVA越來越流行。其中1個原因是吸入麻醉藥包括氧化亞氮對經顱電刺激運動皮層時的EMG反應有影響。在這方面靜脈麻醉藥的作用機制與吸入麻醉藥不同,表現出有利於監測EMG和MEP的優點。與其他麻醉藥物可能抑制此類監測反應相比,氯胺酮是一個有價值的麻醉藥物。氯胺酮可以提高突觸功能而不是抑制突觸功能(可能通過NMDA受體),它可以誘發癲癇患者的癲癇發作,對正常個體無此作用。

 

有報導指出,氯胺酮可增加皮層體感誘發電位(SSEP)的幅度,加強脊髓刺激後的肌肉和脊髓的反應並加強H反應。氯胺酮對經顱皮層刺激誘發的肌肉反應影響最小。因此,氯胺酮聯合阿片類藥物已經成為一些監測肌肉反應的TIVA技術的有益補充。氯胺酮可以導致術後幻覺並升高顱內壓,這些不利因素限制了其在麻醉中的應用。

 

常用於全身麻醉誘導的苯巴比妥類藥物,在對誘發電位的影響方面與吸入麻醉藥相似。使用肌肉鬆弛劑如用於氣管插管或手術中的羅庫溴銨或維庫溴銨也可以影響整個神經肌肉接頭信號傳輸,因此可以減少神經電位的幅度。通過2個測試可用於評估肌肉鬆弛劑對神經肌肉阻斷的程度:(1)是通過比較對周圍運動神經的刺激獲得的,通過比較噴射的肌肉鬆弛劑前後複合肌肉動作電位的振幅;(2)第二,通過常用的TOF系統在TOF系統以2Hz的頻率提供超強電刺激的末梢神經,可以記錄到MEP,然而當給予肌肉鬆弛劑時MEP的生成降低。重要的是,那些術前有明顯運動無力的,不能生成的MEP,在使用肌松劑的情況下不能記錄到肌肉的反應(EMG電位或機械反應)。

 

氣管插管時肌松劑通常是必需的。當需要術中記錄EMG時,適合的方法是在氣管插管時聯合應用唬拍膽鹼和3mgd-筒箭毒鹼(箭毒)或短效非去極化肌松劑例如阿曲庫銨或維庫溴銨,這樣可以保證單次使用最小所需劑量的肌松劑進行氣管插管後30~45min可進行肌肉電位的監測。包括肌肉EMG在內的術中監測在複雜神經外科手術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因此對恰當麻醉方案的要求越來越高。麻醉醫師與進行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的手術醫師密切合作,通常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5.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的應用

 

5.1 癲癇手術

 

癲癇手術中進行腦電圖監測,包括兩種方式:(1)將電極直接放置在硬膜外或腦皮層上;(2)將電極埋在皮層或埋入腦的深部結構(深部電極)如杏仁核、丘腦核團等處以記錄腦深部電活動。深部電極是一種纖細的電纜,其末端沿長軸分布有圓柱形的導電接觸面,可植入腦實質內部,用於懷疑有深部致癲灶的患者,深部電極植入的感染風險為1%~4%,發生腦出現的風險為1%~3%,雙側海馬內電極植入術後有可能出現語言的記憶功能下降。所以,臨床上常用的是腦皮層電極,腦皮層電極可用於腦表面功能區的定位,確定癲癇發作在皮層的起始區域。

 

這些電極為精細的鉑金或不鏽鋼碟片,鑲嵌在菲薄的條形或片狀塑料表面,術中使其與腦實質密切接觸。皮層電極監測的不足之處是其能夠分析的皮層區域較為局限,且皮層電極可能使其下方腦皮層的癲癇性電活動增強或減低;術中可直接記錄到發作間期的癲癇樣活動(皮層腦電圖),這種皮層腦電圖監測是術中確定致癲癇灶必不可少的手段,確定致癲癇灶後撤除電極,行局部腦皮質切除之後,再次利用皮層電極確定該部位有無殘留的癲癇樣電活動。癲癇手術中行腦電圖監測,可以幫助術者對病灶進行定位,為術者提供更加準確的病灶及保護大腦半球皮層的最佳手術方案,降低術後併發症。

 

5.2 後顱窩手術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技術

 

在後顱窩手術特別是聽神經瘤手術中的廣泛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切除聽神經瘤的手術中使用術中面神經功能監測目前被認為是正規的手術輔助措施。因此,NIH共識發布會議制訂的「共識」:在聽神經瘤手術中使用神經電生理實時監測技術已經達成共識,即監測可以改善手術治療的預後,包括保留面神經功能以及使用術中聽覺腦幹誘發電位(BAEP)監測而實現的聽力保護。新的監測聽神經功能的技術可以給術者提供更快速的反饋,從而增強了其有效性。

 

5.2.1 聽神經監測

 

20世紀70年代最早提出術中神經生理監測聽力功能,80年代開始用於CPA區手術時聽力保留。術中監測聽神經功能能夠及時判斷聽神經的走行,從而避免其損傷以及避免由此導致的聽力喪失。運用近乎實時的神經電生理技術可以及早發現損傷,提醒手術者及時改變顯微手術策略,終止對神經的破壞,使電波恢復正常,聽力功能得以保留。

 

腦幹聽覺誘發電位(BAEP)以其高敏感性、可靠性在術中聽神經功能神經電生理監測運用最廣泛。BAEP的缺點是需要30s~4min監測反映電波的穩定變化,在這個潛伏期內發生的聽神經損傷則難以被術者發現並避免。聽神經直接操作、小腦回縮、內聽道鑽孔都會使BAEP產生變化,並且最終影響術後聽力功能。術中BAEP監測可記錄到3種變化:潛伏期延長、波幅下降和波消失。潛伏期延長和波幅下降是波消失的前驅改變。對於何時需要引起警惕,仍存在爭議。以下是幾個電生理小組的幾種經驗性觀點:①潛伏期延長0.3ms或波幅下降50%;②Ⅴ波潛伏期延長0.5ms;③Ⅴ波潛伏期以0.07ms/min延長或絕對值>1.5ms;④Ⅴ波潛伏期延長1.0ms,同時波幅下降50%。目前使用最廣泛的標準是Ⅴ波潛伏期延長1.0ms,同時波幅下降50%。但是行CPA區腫瘤手術時,當Ⅴ波潛伏期延長低於1.0ms,伴或不伴波幅下降<50%時,也能發生聽力損害。說明此標準用於這組患者的「報警」作用過於寬鬆。

 

相反,CPA區非腫瘤性疾病如神經血管受壓(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則過於嚴格。因為這類患者並沒有出現Ⅴ波潛伏期延長1.0ms、波幅下降50%,甚至是Ⅴ波消失。因此,選擇何種標準取決於疾病類型。對於CPA區腫瘤,則應採用較嚴格的標準。採用的是潛伏期延長超過0.3ms或波幅下降超過50%。Matthies和Samii報導,暫時性或永久性Ⅰ、Ⅲ或Ⅴ波消失,提示耳聾的危險性。Ⅰ、Ⅲ、Ⅴ波消失,耳聾的危險性分別為65%、65%、78%。無論這3個波的消失是否同時發生,永久性Ⅰ、Ⅲ、Ⅴ波消失或B5型術後耳聾的概率為96%。Ⅲ波消失是預測術後聽力喪失最敏感的徵象,Ⅴ波的消失則最具可靠性。也有學者側重於觀察Ⅰ波、Ⅴ波單獨或聯合消失的相關性對聽力保留的價值。

 

CPA區腫瘤切除術中BAEP穩定性提示較高的聽力保留率,同時術前分型為B1和B2者聽力保留率更高(達80%)。但是,B4和B5型聽力保留的機會則明顯下降(分別為12%、17%)。所有B1-B4的患者均採用術中BAEP監測。當BAEP的變化提示手術操作會影響術後聽力時術者將及時進行調整。

 

5.2.2 面神經監測

 

隨著手術技術的進步,聽神經瘤面神經的保留率也在提高,但是面神經輕癱或麻痺依然是手術重要的危險因素,也是術後常見併發症。術中監測技術是面神經保留率得到提高。也有學者認為術中檢測僅僅加快了神經分離速度,使手術時間縮短。處理複雜的顱底病變時可以有多種監測技術:直接電刺激、連續肌電圖以及面神經動作誘發電位(fMEP)均可用於CPA區手術。直接電刺激使用單電極刺激探針,針式記錄電極置於一側眼輪匝肌和口輪匝肌真皮下。

 

電刺激可以直接確定腫瘤表面的面神經,在保持扁平纖維束的完整性下分離面神經。此外,還可間斷給予刺激,提醒手術者刺激點遠端的完整。聯合分別在腦幹、內聽道刺激後記錄到的面肌動作電位,則可以達到面神經功能保留。最小刺激0.05mA或更小,使波幅電位改變240μV或更大,可預測85%的患者術後1年面神經功能為Ⅰ~Ⅱ。此技術不足之處就是其間斷性以及對腦幹大型腫瘤面神經定位困難。

 

連續肌電圖比單獨使用直接電刺激能夠更有效地提高顱底手術時面神經的保留率。通過EMG的5種典型波形可以記錄到自發麵神經活動:波峰、脈衝串,A、B和C段。A段為持續周期性EMG,其特徵為大聲說話產生高頻聲後呈現正弦波。臨近面神經、腦幹處腫瘤分離、或內聽道減壓時可以出現A段。A段預測術後面神經功能敏感性為86%、特異性為89%。

 

在顱底手術時為了評價面神經功能完整性,有學者利用術中fMEP進行監測。經顱給予刺激,在手術對側用EMG中相同的電極進行記錄,結果顯示88%的聽神經瘤患者的面神經功能得到較滿意保留。fMEP可以根據術者的要求在手術全程進行,也可在EMG所記錄到神經元放電或面神經廣泛切除後進行監測。目前有研究者正對fMEP的功能進行研究,以進一步證實其在顱底手術中的應用價值。正如對耳蝸神經監測一樣,如果監測到的面神經變化提示術後面神經功能會惡化,則需要對手術操作進行調整甚至終止。

 

5.3 顱內動脈瘤手術

 

術中EEG、SEP、BAEP以及MEP監測可以及時發現在動脈瘤手術過程中因血管的誤夾或是栓塞造成的缺血神經功能障礙。Symon及其同事在人體中進行的試驗證明在動脈瘤手術中從夾閉動脈到N20峰值消失所需要的時間與發生永久性神經功能缺失的風險之間存在一定的關係。在夾閉大腦中動脈(MCA)的1個分支後SEP消失所需要的時間被證明對於手術預後十分重要。所需時間越短,則發生永久性缺失的風險越高。如果所需時間短於2min,則發生永久性缺失的風險非常高。

 

SEP消失所需時間越長,則表明血管夾閉引起的缺血程度越輕。當使用SEP作為缺血的指標時需要注意存在影響CCT的其他因素如麻醉水平、腦組織牽拉、低體溫和低血壓。如果腦組織牽拉僅影響一側大腦,則可在不受影響的一側記錄SEP,而低血壓、低體溫和麻醉對兩側的影響是對等的,這就需要同時記錄兩側SEP的原因。在動脈瘤手術中通常要降低血液溫度,這可能會影響SEP,需要監測小組密切觀察。夾閉前交通動脈有時可影響兩側大腦半球供血,因此在分別刺激兩側正中神經獲得的SEP中均會發生改變。某些監測設備可以實現輪替刺激兩側正中神經,並將記錄到的電位分列於2個獨立的通道中。這種系統對於使用SEP進行腦缺血監測較為理想。

 

5.4 脊髓手術

 

目前經顱電刺激已常規用於脊髓手術的監測如脊髓外傷和脊髓畸形矯正術(如脊柱側彎)等。從脊髓上可記錄到D波,由低於手術部位平面的脊神經前根支配的肌肉產生EMG。EMG電位通常記錄的是肢體遠端肌肉如手和腳的電位,這個電位取決於脊髓手術的位置。手術過程中至少保留術前D波波幅的50%,這個原則很重要。

 

但是EMG電位的喪失也並不像以往我們認為的那麼嚴重,它不是終止手術或改變術式的理由。Katayama等利用放置在脊髓的電極記錄脊髓電位,觀察電刺激大腦皮質表面時脊髓的反應以識別運動皮質。實驗中記錄電極放置於脊神經背根的硬膜外處,當用刺激電極刺激皮質表面時記錄運動傳導通路的誘發電位。

 

來自脊髓的D波被看作是運動皮質興奮的標誌,且有研究發現產生D波的反應不受外科麻醉或肌松藥的影響。放置椎弓根螺釘意味著存在損傷脊神經根的風險。因此,插人椎弓根螺釘時必須注意螺釘尖端的位置。如果沒有監測,由放置椎弓根螺釘引起的神經功能障礙發生率很高。在術中運用電生理監測技術監測椎弓根螺釘遠端放置的方法有2種。一種方法是記錄由存在損傷風險的脊神經根所支配肌肉產生的EMG電位,並且電刺激也可用於椎弓根螺釘(引起電傳導);另一種方法是監測自發的運動神經活動。

 

6.結束語

 

隨著神經外科的不斷發展,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在神經外科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通過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及早地監測到這些功能變化,有效地減少醫源性術後功能缺損的風險。這些方法也使得外科醫師有可能確定究竟是哪些操作步驟出現了問題,因此可以在損害沒有嚴重到產生永久性神經功能缺損時改變手術操作步驟。通過術中多種神經電生理監測的聯合應用,患者術後生活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為神經外科的更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來源:張申起,郭麗蕊,彭彬,陳謙學.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在神經外科中的應用[J].卒中與神經疾病,2018,25(05):614-619.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漫談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
    因此,術中神經系統的實時監測變得越來越重要,神經電生理醫師就像電話局的查線員,應用各種神經電生理技術,監測術中處於危險狀態的神經系統功能的完整性,隨時引導手術醫師的操作。這些監測技術在發達國家已經應用了近30年,並逐步完善,形成一個完整的手術中監測體系,是每臺手術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然而在中國它卻剛剛起步,應用的深度和廣度均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 手術中「讀懂」神經信號的神秘人……
    醫護人員正在進行術前準備,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醫師魏飛彪、張梓銘分別與手術醫生、麻醉醫生溝通完手術和麻醉要點後,又再次查看了患者病歷,對心中成形的監測方案已有了九成把握。他們還要再仔細詢問一下手術臺上的患者有無放過心臟支架、起搏器等,以確保患者沒有神經電生理監測的禁忌症,保證實施聯合監測的安全性和精準性。
  • 術中神經監測技術在聽神經瘤外科治療中的應用
    然而,在聽神經瘤手術過程中實施術中神經監測已經證明更加重視生活質量和保護神經功能。現代審查表明,最近在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面神經監測中,現代肌電圖的使用以及顯微神經外科手術的改進顯著改善了保存。最近的研究評估了視頻監控作為輔助工具的使用,以進一步改善手術患者的預後。前庭耳蝸神經監測也得到了廣泛的研究,最流行的技術包括腦幹聽覺誘發電位監測、耳蝸電圖和直接複合神經動作電位監測。
  • 神奇「術中喚醒」讓患者在手術中講了三國語言
    神經電生理技術精確定位功能區「大腦中漢語和英語、德語等語言的『激活區』是不一樣的。我們考慮到未來小周的工作能力,要在切除腫瘤的同時,力爭保住他使用漢語、德語和英語的能力。」江濤說,「在『喚醒手術』中定位和保護三種語言的『功能區』是不多見的,難度較大。」
  • [譯文]002:國際術中神經生理學會術中體感誘發電位推薦意見(第一部分)
    術中體感誘發電位不僅提供了脊髓背側感覺系統的功能和定位信息,還對運動誘發電位的監測起到了補充作用。正確的應用和解讀術中SEP要求對相關解剖、電生理及技術方面知識有更高的要求。本指南建議採用異丙酚-阿片類全靜脈麻醉或類似麻醉方案來優化皮層SEPs。而且,推薦通過最大化信噪比來優化SEPs從而提高給與外科醫生反饋的速度和準確性;方式包括選擇高信噪比的外周和皮層導聯,不採用低信噪比的通道。
  • 外視鏡在神經外科手術中的應用
    2010年,外視鏡系統開始在神經外科手術中應用,並以其獨特的結構功能特點逐漸展現出其區別於神經內鏡系統及傳統手術顯微鏡的優勢。多個報導中,神經外科醫師均將缺乏立體視覺效果列為外視鏡的一項不足,即使有學者認為三維立體感並非限制手術的關鍵因素,可通過外科訓練克服,或通過術區器械移動為二維手術視覺引入時間維度,以彌補三維空間覺的缺失;但在深部複雜手術時,二維的外視鏡系統仍無法取代傳統手術顯微鏡。研究報導顯示:在腦深部關鍵部位手術中,最新的3D-外視鏡系統依然無法完全替代手術顯微鏡。
  • 前沿| 數字神經外科在中國
    神外前沿編者按:隨著5G時代的到來,數字神經外科的概念再次引起關注。從虛擬實境、混合現實、3D列印、計算機輔助導航、手術機器人、術中磁共振、術中質譜檢測到聲光電磁技術、數位化超級手術室、腦機接口等。數位化或者說計算機技術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和推動中國神經外科的發展。
  • 18歲重慶女孩膠質瘤惡化堅持高考,這腦中的惡魔究竟是什麼?
    3、癲癇腦瘤的存在會導致大腦電生理功能的異常,導致大腦局部放電異常。患者可能會癲癇發作,這通常被稱為「癲癇」。癲癇發作的形式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是暫時性意識喪失、肢體抽搐、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得了膠質瘤意味著什麼?
  • 高頻振蕩在癲癇相關臨床應用中的專家共識 | Acta Epileptologica
    /s42494-020-00018-w 微信連結:點擊此處閱讀微信文章 高頻振蕩(High Frequency Oscillations, HFOs)是頻率在80Hz以上的腦電活動,由於它與癲癇起始區的密切關係,是一種可靠的癲癇起始和癲癇發生的生物標誌物。
  • 逾百名國內神經外科專家參會,聚焦顱底鞍區和脊髓脊柱病變
    本次會議邀請了包括上海華山醫院周良輔院士及其團隊在內的國內以及省內神經外科領域的專家100多位,參會人數400多人,是年度廣州市內舉辦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影響力最廣的神經外科學術會議。本次大會主要圍繞神經外科顱底鞍區病變以及脊髓脊柱病變展開討論。
  • 醫生在開顱手術中喚醒病人 邊手術邊聊天(圖)
    ……  這段對話發生在近日的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生在開顱手術過程中把病人「叫醒」,邊交流邊切除腦部腫瘤。這個場景你敢想像嗎?這種學名叫「術中喚醒」的技術,近日,首次成功運用在新疆的腦瘤手術中。
  • 25歲小夥開顱切除腫瘤,手術中突然醒來,還唱了首歌…
    「我始終帶著你愛的微笑,一路上尋找我遺失的美好,不小心當淚滑過嘴角,就用你握過的手抹掉……」開顱手術中,患者突然醒來吟唱張韶涵的歌《遺失的美好》,豈不嚇人?沒事,這是神經外科專家與患者術前約定的一次「詩歌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