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峰,解放軍306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地球生命從無到有、從單細胞到多細胞,生物信息交換從簡單到複雜。經過數億萬年進化出的神經系統,最終裝配到我們人類身上的版本已經達到了相當複雜和精密的程度,它承擔了我們機體所有的信息獲取、傳輸、存儲及處理的工作,並且通過個體間的信息交換構建了人類社會網絡,其運行效率和精度均令人嘆為觀止。神經系統不僅是人體的組成部分,更是意識和人格的生理基礎,它不僅決定著「人是人」,而且也決定著「你是你」,因此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人類醫學在發展出外科技術以後,通過切除病變組織治癒了很多疾病。隨著解剖、影像等學科的發展,手術技巧也從粗陋到精細再到精準,不斷完善精進。傳統外科治療倚重於對人體形態學的把握,術前通過X線、CT、MRI、PET等手段儘可能的仔細研究病灶的解剖結構和比鄰關係,然後還可以藉助最先進的術中核磁共振等導航技術,手術醫師試圖避開腫瘤周圍重要的神經傳導束,以達到避免或減輕術後功能損害的目的。人體是一個動態變化的複雜自組織體系,其中既有協同也有突變,並不是流水線上的複製品。因此,術中神經系統的實時監測變得越來越重要,神經電生理醫師就像電話局的查線員,應用各種神經電生理技術,監測術中處於危險狀態的神經系統功能的完整性,隨時引導手術醫師的操作。這些監測技術在發達國家已經應用了近30年,並逐步完善,形成一個完整的手術中監測體系,是每臺手術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然而在中國它卻剛剛起步,應用的深度和廣度均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的基本原理就是通過檢測運動或者感覺神經衝動傳遞過程中電生理信號的變化,了解手術操作對神經纖維損害的程度,了解腦組織代謝功能的改變,了解腦部血液灌流情況,從而有效地協助手術醫師及時、全面的了解麻醉或喚醒狀態下病人神經功能的完整性。理論上有神經系統分布的地方就能進行神經電生理檢測,目前已經越來越普遍的應用於神經外科、骨科、脊柱矯形外科以及耳鼻喉科、眼科和口腔科等的各種臨床手術中。
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基本項目包括
1、軀體感覺誘發電位——監測上行感覺神經傳導系統功能;
2、運動神經誘發電位——監測下行運動神經傳導系統功能;
3、腦幹聽覺誘發電位——通過聽覺傳導通路監測腦幹功能狀態及聽神經功能;
4、肌電圖及神經—肌肉激發電位——監測支配肌肉活動的顱神經、脊髓神經根絲以及外周神經的功能;
5、腦電圖——顯示大腦半球皮質功能;
6、微電極記錄腦深部核團放電——精確定位靶點核團。
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臨床應用舉例
1、在神經外科腦腫瘤、血管畸形或者癲癇病灶切除的手術中,可以根據神經電生理測定的大腦皮質運動區和感覺區的定位,決定手術皮質入路及切除範圍。為中央區附近的腫瘤和腦血管病的手術提供了一個客觀的依據,以減少手術對運動皮質的損傷。
2、在選擇性神經根切除、脊髓粘連和腰骶脊髓腫瘤分離的手術中,可以根據刺激神經根絲引發的肌電圖、神經-肌肉激發電位的結果決定分離、切除及保留的範圍,對保護尿道括約肌、肛門括約肌功能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3、在脊柱側彎矯形手術中,手術醫師可以根據即時的感覺、運動傳導束功能測定的結果,決定對側彎矯正的程度;在骨科或神經外科腰骶椎脊椎器械固定手術中,可以根據神經-肌肉激發電位的結果,了解置入人體內的器械(如椎弓根螺絲釘等)是否破入椎管或離脊髓神經根太近。
4、腦深部電刺激術(DBS)治療肌張力障礙性疾病,如帕金森病。採用微電極導向技術,對腦深部核團精確定位,在微電極記錄手術靶點區域細胞外放電信號的同時,記錄手術對側受累肌肉的肌電活動,實時採集生物電信號,從細胞水平上對STN、GPi和丘腦Vim核進行確認,並尋找與受累肌肉電活動相關的神經細胞。
5、耳鼻喉科或頭頸外科醫師在乳突根治、中耳重建以及腮腺及面部腫瘤切除過程中,利用面神經功能監測手段,可以減少面神經損傷的機會。
綜上所述,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技術就是外科手術安全的保護神,是手術醫師的第三隻眼睛。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事業的發揚光大,也是醫學進步的標誌性指標。願手術醫生更放心,患者開刀更安全,醫患關係更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