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外科專家顧建文講解現代「讀腦」電生理技術

2020-11-25 中國軍網

作者簡介:顧建文,著名腦外科專家,博士導師,解放軍第306醫院院長,主任醫師,全軍神經外科副主委,中華醫學會理事

中國古代著名禪宗書籍《菜根譚》在研究「性命之道」時曾發出這樣的感慨:「自然造化之妙,智巧所不能及」。

是的人的大腦是人類所面對的眾多的神秘現象當中最神秘的。自有人類文明以來,關於大腦一切,無一不引起人們的好奇和不解,由此產生了許許多多的猜測和假說。直到自然科學發展到了今天,人們才逐漸揭示大腦的奧秘。自然科學家在面對大腦進行研究的時候,才逐漸握向自然造化之妙的本質。

科學家通過電生理為主的方法觸摸到了記憶思維的本質性的結構和興奮傳遞。2000喜訊傳來。卡爾松,格林格德教授因為在慢速突觸傳遞及其信號轉道方面的先驅性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什麼是慢速突觸傳遞呢?神經細胞體之間的連接點,叫做「突觸」。神經細胞體之間的信息傳遞,就發生在突觸這個地方。神經細胞上有成千上萬個突觸,神經系統的所有功能都是通過突觸傳遞實現的。50年代末,科學家們就發現,突觸前神經細胞釋放神經遞質(例如:穀氨酸),突觸後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造成其離子通道打開,離子進出細胞,神經電信號就從突觸前傳到突觸後細胞了。這叫快速突觸傳遞。瑞典的卡爾松發現腦內另一類神經遞質(例如:多巴胺),它與受體結合後,不是造成其離子通道打開,而是促使細胞產生第二信使來傳遞信息。這種突觸傳遞效應較慢,但持續時間較長。慢速突觸傳遞對維持腦的基本功能(如:清醒狀態、情緒、意識等)都很重要。它還能調控快速突觸傳遞,從而使得運動、知覺和語言成為可能。格林格德教授則揭示了慢速突觸傳遞是通過蛋白質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實現的。蛋白激酶能給許多不同的靶蛋白加上磷酸基團,這個過程稱為磷酸化。慢速突觸傳遞也具有廣泛的生理功能。揭示慢速突觸傳遞的工作機制,提示了顱腦創傷的突觸傳遞基礎上調製的重要性。

"工欲善其事,比先利其器"。從上述研究來看,電生理研究的手段方法很重要的。科學研究技術的進步,會直接導致科學發現和科學理論的進步,而反過來,科學理論在條件成熟時,會對科學技術的進步產生巨大的推動力。科學技術和科學理論的關係,是互相依賴、互相推動的關係。(用哲學的語言來說,這是一對矛盾的關係)神經科學對於大腦創傷的研究有很多種方法。但由於倫理和道德的關係,對於人類大腦在活動時的研究只能夠使用非損傷性方法。但我們可以在實驗動物上做那些在人腦上所不能夠做的研究,用來間接了解人類大腦創傷的原理。對於人腦創傷的研究,有以下幾種方法:無創傷性腦功能成像方法、事件相關電位方法、行為學方法、臨床心理學方法和皮層電刺激方法等。對於人腦結構的研究來說,有神經解剖學方法、組織化學方法和分子生物學方法等。用於動物神經系統(包括腦)結構研究的方法和用於人腦結構研究的方法是一樣的,而功能的研究則略有不同,主要差別在於:對於動物,我們有有創的細胞內和細胞外電生理記錄的方法以及藥理學方法。

由於這些方法的存在:目前關於創傷的電生理研究集中在下面幾個方面:

一可被細胞內ATP控制的KATP離子通道的調控預激活:

大腦對能量的高需求主要用於維持離子梯度和膜靜息電位,因此即使短暫的能量供應障礙也能引起中樞神經元的不可逆損傷 .在海馬的離體研究表明,短期乏氧誘導神經細胞發生一系列變化:少量細胞膜去極化,軸突超極化,突觸傳遞減少,一時的超興奮性。這些對乏氧的不同反應的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但乏氧誘導的膜超極化已經成為研究保護神經細胞的熱點。因為細胞膜超極化降低其興奮性,可以減少能量消耗,從而在能量代謝障礙時,減少細胞死亡,成為保護細胞的機制。電壓鉗制研究方法認為,代謝障礙在伴有或不伴有低氧的條件下,神經細胞膜電流的變化主要是以KATP通道的激活為基礎的非時間依賴性外向K+電流的產生所致。KATP通道是可被細胞內ATP控制的離子通道,它將細胞的能量代謝狀態和其膜電興奮性偶聯起來,所以在細胞代謝研究中受到普遍重視。

1983年,日本學者Noma首先在哺乳動物心室肌細胞上發現KATP通道,隨後發現其存在於胰腺? 細胞、骨骼肌、平滑肌、神經細胞等各種組織,在這些組織的生理及病理活動中發揮重要的調節作用,但其具有顯著的組織特異性和功能差異性,在心肌、胰腺? 細胞的KATP通道的研究已經取得很大成果,近幾年,在腦組織中也逐漸完善。下面就神經細胞與KATP通道的關係作一簡要概括。[1]神經細胞KATP通道的分子生物學及生理特性:自從膜片鉗技術創立以來,KATP通道的分子生物學,電生理等特性已被大量研究。KATP通道是具有兩種亞單位的異構多聚體,一種是內向整流的Kir6.x(Kir6.1,Kir6.2), 另一種是磺醯脲受體SurS亞單位,KATP通道的傳導孔道由Kir6.x組成,同時Kir6.x也作為ATP感受器,SurS是通道的整合部分,是必要的調節亞基,對通道開放劑敏感。二者在構成KATP通道時缺一不可。在神經細胞中表現出Sur1,Sur2 和Kir6.2的選擇性共表達,通過研究KATP通道與黃醯脲的親和力及代謝敏感性區別出:表達Sur1+Kir6.2的神經元對代謝抑制非常敏感,而Sur2+Kir6.2共表達的神經元則無此表現。在背根非興奮性的細胞中,可以檢測到高水平的Kir6.2 的mRNA,而Sur1的信號卻很微弱,所以神經細胞中功能性的KATP通道都是由Kir6.2和Sur1組成的四聚體(Sur1/Kir6.2)4,與胰腺? 細胞的構成相同。分子克隆技術和膜片鉗技術研究表明KATP通道在腦組織中廣泛存在,但其分布不均勻,在黑質、蒼白球、紋狀體、海馬、小腦、皮質等處數量較多,其餘部分則相對較少,最近利用磺醯脲類藥物及KATP通道開放劑鑑定,在孤束核及神經末梢也有KATP通道存在。生理特性:不同種神經元的KATP 通道生理特性也不盡相同,Jiang等人已經在人腦皮質檢測出三種K+電流,它們分別對細胞內不同濃度的ATP敏感,具有不同的電導值,可見腦組織中KATP 通道存在功能上的差異性,不同的通道能在細胞內ATP含量不同水平上發揮作用,這樣神經細胞的代謝率和膜興奮性就可以連續偶聯。一般情況下,KATP 通道可被細胞內生理濃度的ATP抑制,處於關閉狀態,但ATP關閉其通道的機制仍未確定,因為ATP究竟結合於KATP 通道上哪個部位使其受到抑制,目前尚存爭議。鉀通道開放劑能激活KATP 通道,使其通道開放,K+外流,膜電位超極化,降低細胞興奮性。由此可見,KATP 通道的生理意義可能是當細胞能量代謝障礙時,胞內ATP含量下降,導致其開放,降低細胞興奮性,從而發揮保護神經細胞的作用。也有的報告指出,生理條件下KATP 通道是激活的,它受糖濃度調控,隨著葡萄糖濃度的改變,參與調節神經遞質的釋放,此種KATP 通道可能是上述三種KATP 通道之一,也可能是糖敏感的KATP 通道。KATP 通道的一個顯著特點是rundown現象。該現象可能依賴於KATP 通道的磷酸化與去磷酸化之間的平衡,通道磷酸化在維持KATP 通道的活性中起重要的作用。長期的代謝抑制改變了磷酸化/去磷酸化的平衡,使通道關閉。也有人解釋可能與KATP 通道與細胞骨架非偶聯或者與陰性磷酸脂的水解有關。究竟這些機制的一種或幾種與rundown現象有關仍不清楚。[2]腦損傷時的ATP敏感性鉀通道腦損傷時,腦組織充血、水腫,顱內壓升高,壓迫顱內血管,使神經細胞缺血乏氧,細胞代謝功能障礙,誘導機體發生一系列變化。早在1967年,人們就已經在貓的皮質和海馬細胞上檢測到,當乏氧時,細胞產生膜超極化。直到1982年,才發現在介導這種膜超極化時,K+的電導增強。其後幾年的研究證實,在海馬的CA1區乏氧激活一種突觸後的K+電導,導致突觸超極化。Mourre也發現,在CA3區,乏氧時由於細胞內ATP減少,引起一種突觸前的K+電導激活,從而使興奮性胺基酸釋放減少。由此,Grigg等對海馬上的KATP 通道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KATP 通道存在於突觸前後膜,乏氧誘導的超極化可以被黃醯脲阻斷,說明KATP 通道參與介導軸突超極化。利用膜片鉗技術觀察,代謝抑制時海馬CA1區的錐體細胞發生短暫膜超極化,當ATP 水平進一步下降時,細胞內離子紊亂,自由基增加,鈣超載,而致細胞死亡。KATP 通道阻斷劑甲苯磺丁脲可以逆轉這種超極化,可見在大多數細胞觀察到的超極化是對甲苯磺丁脲敏感的KATP 通道的開放所致。海馬中不同種類的細胞對乏氧的敏感性不全相同,其中CA1區的錐體細胞最敏感,Zawar等人認為可能與KATP 通道數量的多少有關,在出現代謝抑制時,含KATP 通道較多的中間神經元可以開放更多的KATP 通道,因而超極化強度更強烈,細胞興奮性降低,耗氧量減少,而使細胞受到保護,而錐體細胞含KATP 通道相對較少,所以對乏氧更敏感。在對鼠的新皮質神經元乏氧研究發現,40%的細胞發生軸突超極化,37%的細胞軸突直接發生去極化,軸突的超極化不被TTX影響,而能被KATP 通道阻斷劑gliquidone改變,所以在乏氧時,有部分皮質細胞的KATP 通道被激活,K+外流,發生超極化。紋狀體與皮質相似,其中中型棘細胞對乏氧缺血產生強烈的膜去極化,而大型無棘細胞則發生由KATP 通道介導的膜超極化,由此可知,KATP 通道在腦組織中分布的不均勻性,而這些細胞的特異表現的原因及它們在形態,生理學等方面是否有所不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很多報告已經指出,在不同的腦區,對於缺血乏氧產生超極化的神經元是通過K+傳導的激活,這些傳導在海馬、皮質、黑質、背根迷走神經元等被認為主要是通過KATP 通道,但並不排除其他通道,因為對藍斑神經元應用NaCN使細胞代謝抑制時,不但激活了KATP 通道,而且也有Ca2+激活的K+外流,IKATP的激活比IKCa2+快,但長期應用NaCN,IKATP發生rundown現象,而KCa2+通道沒有此現象。有趣的是,Liu等人則認為乏氧抑制皮質神經元的Ca2+激活的K+通道。儘管如此,可以肯定的是KATP 通道在神經細胞缺血乏氧中發揮了重要的保護作用。[3] 臨床意義:KATP 通道與腦損傷致缺血乏氧的關係,主要是其調節藥物的開發與應用,KATP 通道開放劑可以延緩缺血乏氧時引起的細胞死亡已經得到證明。短期的腦缺血時,一些急性早期基因大量表達(如HSP、c-fos、c-jun),長期缺血時,在缺血敏感的腦區,這些基因產物明顯增多,在缺血前或再灌時,注入KATP 通道開放劑(-)-cromakalim,nicorandil,pinacidil可以阻止這些基因的表達,防止神經細胞變性。另外,KATP 通道能夠影響神經遞質的釋放和傳遞,高濃度的穀氨酸是一種毒性物質,由缺血乏氧導致神經細胞的死亡與突觸間隙高濃度的穀氨酸有關。KATP 通道開放劑抑制穀氨酸對突觸後膜的作用,調節突觸後Ca2+穩態,使腫脹的細胞還原。KATP 通道開放劑還能減少GABA 的釋放,影響突觸後膜對GABA 的反應,利用該通道的阻斷劑能取消開放劑的有效作用。可見它們都是通過KATP 通道對細胞起作用。但Crepel等人曾經指出,KATP 通道開放劑二氮嗪增強穀氨酸能電流,減少GABA 能電流,而且它不是通過KATP 通道起作用,可能被第二信使介導。因此KATP 通道開放劑在缺血腦組織的應用還需進一步研究。儘管KATP 通道的亞單位已經被克隆,但神經細胞的KATP 通道分子組成及功能多樣性仍未解決,正常生理條件下,KATP 通道對神經細胞是否有功能,不同腦區,不同功能的神經細胞KATP 通道有何區別,以及KATP 通道開放劑在臨床上的最終應用等,這些都是有待解決的問題。

二溫度對大腦的調控:(大腦是否真的「冷靜」?)

2001/6/31最新的「Brain research"雜誌報導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當溫度降至25-30度時,在離體培養的腦片記錄CA3區的細胞內興奮性突觸後電位和細胞外記錄的峰群電位的振幅都極大地增強,而我們的研究也同時觀察到在液壓打擊腦損傷模型的損傷型細胞外電位,也會發生同樣的變化。著是否應證了人的大腦能夠,在「冷靜「時思維更清楚?是否驗證了對於顱腦創傷的患者,應用降溫冰毯上,通過體表散熱使得體溫和腦溫降低到所需要的溫度,就能是病人得到迅速的恢復。臨床事實證明這種推理是有可能的。根據病情維持一定時間的低溫,控制腦神經元的繼發損傷,提高嚴重顱腦外傷病人的治療效果。通過觀察不同腦溫對顱腦傷動物死殘率的影響,目前證實腦溫為30 攝氏度的亞低溫能使顱腦傷動物病死率下降28.4%,30到 35攝氏度亞低溫能夠顯著減輕顱腦傷動物傷後運動功能障礙的程度,以及血腦屏障的破壞程度,從而減輕腦水腫。而33攝氏度以上的亞低溫不影響機體淋巴細胞免疫功能,小於32攝氏度則有損於免疫功能。臨床目前也建立了「半導體降溫毯+肌松冬眠合劑+呼吸機輔助呼吸」的臨床正規亞低溫治療重度顱腦傷的系列方案,尋找到了32到 35攝氏度和3到14天的最佳治療治療療程。在32到35攝氏度亞低溫下治療重度顱腦傷病人的病死率為17.6%,而常溫對照組病人的病死率高達50.0%。。同時成為臨床顱腦創傷救治的重要手段。

三 容積敏感性氯離子通道的調控(volume-sensitive Cl- channels)的電生理研究:

日本岡崎生理研究所的岡田泰伸教授通過全細胞膜片鉗電生理記錄發現,細胞容積增加可以激活容積敏感性氯離子通道的放電,導致細胞膜的調控鈣通道開放,許多抗水腫藥物可以調節這個環節來改變細胞內鈣離子的濃度。同時調控細胞的大小在生理水平上,在低滲狀態時減緩細胞水腫。眾所周知在顱腦損傷過程中,早期以腦水腫、顱內壓增高,後期以腦血管痙攣、腦缺血等繼發性損害最為突出。而腦水腫、腦缺血與ICP、CPP變化密切相關。所以通過各種手段將ICP、CPP糾正到正常範圍是急性重型顱腦損傷的目標性治療。ICP增高的原因,在沒有血腫的損傷後36小時內大多數為細胞內鈣超載所致的細胞毒性水腫,少數為血腦屏障損害引起的血管源 性水腫,而傷後36小時則有腦血流增加的因素。CPP早期降低與傷後血中兒 茶酚胺大幅度升高導致血管收縮及白細胞、血小板等在受損的毛細血管中聚集,並釋放血管活性物質,使腦血管阻力增加等因素有關,後期主要和ICP增高有關。當ICP>2.67 kPa, 腦血管受壓並導致微循環障礙,ICP>4.00 kPa,則CPP下降,ICP>8.00 kPa,CPP為零,腦血流 停止。岡田泰伸教授的電生理研究提示在鈣離子介導的腦水腫的過程和有更多的環節參與。我們科室多年應用尼莫通對患者治療,均在傷後10-20小時內給藥,臨床效果最早出現在用藥後24小時,表現為ICP降低,CPP升高;治療72小時尼莫通組所有患者ICP無反跳,而對照組仍有33.3%的患者在使用甘露醇後2~4小時出現ICP反跳;傷後72小時2組ICP和CPP有顯著變化(P<0.05);尼莫通組在治療後5日ICP 和CPP已近正常,對照組在第7日才接近正常。說明尼莫通能顯著降低急性重型顱腦損傷 者的顱內壓,改善腦灌注壓。在影響急性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預後的諸因素中除與原發損傷嚴重程度有關外,現今人們更關心繼發性腦損害。造成繼發性腦損害是由多種因素所致,如脂質過氧化反應、前列環素、某些神經肽類和神經遞質等都參與了腦損傷後神經細胞的繼發性腦損害過程。神經細 胞鈣超載是腦損傷後最早造成腦繼發性損害的關鍵因素之一。動物實驗發現,腦損傷後0.5小時神經細胞胞漿內游離鈣濃度顯著升高,為對照組的10倍,傷後6~72小時神經細胞持續處於嚴重鈣離子超負荷狀態,為對照組16倍之多,傷後7日仍高於對照組2倍;與之相對應,傷後0.5小時腦水腫已十分明顯,傷後6小時腦水腫達高峰,水腫存在於細胞內外,應用鈣通道阻滯劑尼莫地平可顯著減輕細胞鈣超載及早期腦水腫和腦血管痙攣。90%創傷性腦損傷死亡患者有缺血性改變〔4〕。因此,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及 預防tSAH後血管痙攣是治療顱腦損傷的最重要環節。本尼莫通組治療後1周臨床評估,治療3個月GOS評分,均明顯優於對照組,說明尼莫通能顯著改善急性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預後。

四 腦電圖的非線性分析和癲癇的電生理研究和治療:

我們最近開展了腦電圖的非線性分析和腦損傷的量化關係研究,特別是傷後癲癇發生機理的研究。非線性科學是研究各個不同學科中非線性現象共性的一門國際前沿學科,它是在以非線性為特徵的各門分支學科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綜合性學科,非線性科學被譽為20世紀自然科學的「第三次大革命」。非線性動力學是非線性科學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並且在非線性科學最初所研究的問題中,許多是來源於非線性動力學問題,孤立子和渾沌現象的發現也都是有著非線性動力學背景的。例如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法國的著名數學家Poincare在研究三體問題時,發現解對初始條件極為敏感,三體引力相互作用就能夠產生極為複雜的動力學行為,並且在確定性的動力學方程中某些解有不可預見性,這就是現在所講的渾沌現象。但他的發現未能引起當時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的重視。同時Poincare還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概念,如動力系統、穩定性、分岔、同宿和異宿等。1963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Lorenz在用計算機研究大氣對流模型時,發現了非周期的無規律現象,類似於隨機現象。Lorenz的發現意味著渾沌理論的誕生。說明非線性科學的產生是有著深刻的非線性動力學背景的。迄今為止在非線性動力學中還有大量的問題未能解決。結構穩定性和非線性動力系統的分岔理論,Peixoto等已經證明,對於一個非線性動力系統f(x,μ)來說,如果下列條件之一不滿足時,系統就是結構不穩定的:(H1)f(x,μ)的奇點是雙曲的;(H2)f(x,μ)的閉軌是雙曲的;(H3)沒有連結鞍點的軌線。假定原點x=0是一個奇點,即有f(0,μ)=0,則系統(1)的Jacobi矩陣為A(μ)=Dxf(0,μ)  (2)一個奇點是雙曲的是指線性化系統在這個奇點處的特徵值的實部都是非零的,這個奇點被稱為雙曲奇點或非退化奇點。類似地,如果一個極限環的所有特徵指數都沒有單位模數時,這個極限環被稱為雙曲的。分岔集可以把參數空間劃分成一些不同的區域。如果μ1和μ2是在同一區域裡,則=f(x,μ1),和=f(x,μ2)的相圖是拓撲等價的,即存在著把相空間映射到它自身的一個同胚,這個同胚可以把一個系統的軌道映入另一個系統的軌道,並且保持時間方向不變。如果μ1和μ2位於不同的區域內,則系統將不是拓撲等價的,因為當參數μ經過分岔集時,=f(x,μ)的相圖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稱為動態分岔。當條件(H1)不滿足時,非線性動力系統中所發生的分岔稱為局部分岔。當條件(H3)不滿足時,非線性動力系統中所發生的分岔稱為全局分岔。

非線性科學的主要研究方法 要有3大類:解析方法、計算方法、實驗方法。從已有文獻看,解析方法主要有平均法、多尺度法、三級數法、廣義諧波平衡法、L-S(Liapunov-Schmidt)方法和奇異性理論、規範形(Normal Form)和Melnikov方法、中心流形理論和貫性流形理論等。對於搏動擾動系統中的許多實際問題,單獨使用某種方法已難於解決問題,人們經常同時使用幾種方法進行研究。 平均法、多尺度法、三級數法、廣義諧波平衡法和L-S方法及奇異性理論可用來研究機電工程中非線性動力系統的響應和局部分岔,規範形理論可用來研究局部和全局分岔,Melnikov方法可用來研究全局分岔和渾沌動力學。中心流形理論和貫性流形理論可對高維機電系統和無限維機電系統進行降維處理,使系統的維數降低。

腦電圖對腦損害的測定:EEG總的圖形包括平均波率、波幅及α指數均較恆定,腦電圖(EEG)改變相關聯。以往是對EEG波形、頻率、幅度、時程及瞬態分布來線性分析腦功能. 腦損害時表現為意識改變、感覺障礙、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以及精神異常等,由於腦電信號是由大量腦神經細胞在高度相干狀態下的電活動在大腦皮層上的總體效應,且易受主觀因素(如心理活動)及客觀因素(如聲、光刺激)的影響,因此腦電具有高度的隨機性,波形極不規則。這一特徵決定了腦電在時域分析的困難性。由於腦電功率譜相對穩定,並且能揭示腦電中所隱含的一些病理信息,因此,頻域分析是目前腦電臨床應用的主要方法。其內容包括:腦電信號的功率譜分析、壓縮譜陣、時—頻分布、空域分析及腦地形圖等。腦損害的評估長期以來缺乏定量的測量和預測指標,雖然對腦的認識已進入分子水平,但從整體角度評價腦的動力學行為卻十分困難,原因在於腦是一個高度多單元無序的渾沌整合體。這種非線性單元的組合構成了非線性動力學行為。1.顱內壓搏動過程可應用機械柔性結構的非線性動力學來分析,於機械柔性結構在振動過程中極易失穩,呈現出完全的非線性特徵,因此在機械柔性結構中有著極其豐富和複雜的動力學行為,如分岔、分形和渾沌特性等。國內外有許多研究者從各個方面對機械柔性結構進行了詳細研究,獲得許多很有意義的結果:Anderson等進行了參數激勵作用下懸臂梁的實驗,發現模態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把能量從高頻小振幅模態向低頻大振幅模態傳遞,而低頻模態上沒有內共振、組合參數共振或組合強迫共振。Anderson等利用平均法研究了上述實驗模型的響應,所得解析結果與實驗結果定性上一致。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Nayfeh等利用平均法研究了參數激勵作用下具有寬頻間隔的非線性動力系統,在主參數共振情況下模態的相互作用問題。確定了能量從高頻模態向低頻模態傳遞的條件,發現在大間隔模態之間的相互作用能夠產生各種分岔,多個吸引子共存以及渾沌吸引子等,所得結果說明簡單的增加阻尼並不能使一個系統穩定,而可能產生很危險的大振幅響應。Ariaratnam等用解析法、數值法和實驗法研究了參數激勵作用下非線性動力系統的渾沌行為,作為例子研究了軸向激勵作用下曲屈柱的橫向振動。用Melnikov方法分析了這個系統的同宿分岔和渾沌運動,用Liapunov指數、Liapunov維數、Poincare截面和功率譜等數值方法來研究渾沌運動,他們還發現在參數空間的某些區域內,隨著參數的變化,周期扭轉振動變成不穩定的並且分岔產生概周期調幅振動,對於小的阻尼和某些參數空間,這些概周期解又變成不穩定的並且分岔產生穩定的渾沌調幅運動。從周期調幅振動向渾沌調幅運動的轉遷是通過環面倍化過程以及環面的不斷破裂產生的。近期的研究發現血壓搏動,中樞調節均可成為擾動因素導致ICP的分叉,EEG的非線性動力學分析在國外也已廣泛重視起來,早在1989年美國國會提議未來「腦的十年」所應解決的十大突破點,就包括有「腦迴路的計算機建模及腦機制非線性動力學理論實驗」。並先後有許多重要的發現,如A.C.K.Soong發現α節律具有奇異吸引子特性,其噪聲度極小。D.Gallez發現清醒、昏迷及癲癇狀態時腦由高渾沌狀態通向非渾沌狀態。F.Gruneis發現中腦網狀結構神經元串放電具有I/f漲落的現象,提出為信息加工的一個過程。最近的臨床研究發現痴呆和Parkinson病多導EEG的關聯維數顯著低於健康組。96年工作發現Alzheimer病的EEG的非線性分析診斷率大大高於線性分析。這些研究表明:用非線性分析法反映腦功能及腦皮層損害是可能的。對顱內壓增高狀態下的ICP EEG進行非線性分析,具有較大的臨床意義。如果這方面研究取得進展,則將為臨床無創性測量腦損害方面,提供了極為有效的工具,並具有極大的社會效益。為此本研究擬觀察ICP增高時貓生命體徵的變化及腦細胞超微結構水平的損傷程度。應用EEG非線性特徵量對腦損害進行定量化測定。為臨床腦復甦預測提供依據。

此外目前國際上普遍研究集中在,外傷後遲發性癲癇的發生機理。可喜的研究表明,神經「新芽」傳導的異常反饋(response)的存在,是誘發癲癇的主要原因。我們最新的研究觀察到,細胞外記錄中神經元突觸傳導為多重反饋波。與損傷程度和部位有密切相關。癲癇藥物對此有效。它在腦科學探索上部只是對創傷治療的意義,也提示神經系統具有再生的機制,我們如何去對待它的發生發展,將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對於已成型的癲癇異常發生灶著應採用下列方法:1藥物治療:目前治療癲癇病的藥物很多,其作用原理主要是控制癲癇患者腦內癲癇灶放電,藥物作用時間短暫,過後癲癇會再次發作,所以患者需要長期、定時、定量服用一種或多種抗癲癇藥物。也可以用中醫中藥治療只能暫時控制腦內癲癇灶放電不能清除腦內癲癇灶所以效果不好。 2 X刀、咖嗎刀治療癲癇病,因查找不出放電癲癇灶,同樣效果不理想。3 癲痛病外科治療:手術治療關鍵是找到癲痛灶。目前,頭顱CT、核磁共振檢查一般不易發現癲癇灶,多數結果往往是正常的。一般腦電圖檢查也難查出癲癇灶。所以癲癇病手術難點是找到癲癇灶,並精確定位,予以切除,癲癇病可以得到根治。4腦電圖導引的癲癇病灶定位手術,如美國BIL-LOPGIC公司癲癇定位計算機工作站、腦電三維精確制導癲痛定位系統、癲癇波自動分析系統、128導聯數位化視頻腦電同步遠程監測系統、微創雷射手術系統等一系列高精密設備。查出引起癲癇發作的癲痛灶,並將癲癇灶在腦內定位診斷達到毫米級水平,然後根據癲癇灶在腦內的位置、形態和大小進行手術,術中再用癲癰刀系統核查癲癇灶的位置,準確無誤,癲癇灶位於大腦非功能區,癲癇灶一次性切除,一般不會影響腦功能。癲痛灶切除後再複查癲病灶無放電後,表明癲癇病因己徹底消除,對於這種類型癲癇病可以達到徹底治療效果。這也同時顯示了電生理技術的魅力。

五 腦損傷皮層體感誘發電位(SEP) 和事件相關電位(ERP)變化的研究:

反映認知功能的ERP較反應傳導功能的SEP更適用於腦高級功能研究,ERP 異常與腦損傷後功能障礙恢復有極大的聯繫。SEP已廣泛用於臨床,對腦、脊髓損害的定位診斷、 病情及預後判斷具有重要價值。SEP各波中最易引出的是近場電位,常表現為P、N雙相波,其他遠場電位例如起源於外周或脊髓的正相波記錄則較為困難。由於體感傳導的路徑漫長而複雜,所以傳導路中某一部分的損害常導致SEP特定波形的延遲、減弱或消失。 P300是內源性事件相關電位成分中峰潛代期在300ms 左右的晚期正相電位,通常認為該電位與人類認知功能有關,為信號加工的特有電位。已在大量器質或功能性腦損傷研究中發現P300電位異常常伴隨出現,如中風、癲癇、精神分裂症等]。動物的相應電位稱 P300樣或P3樣電位,有實驗證明,單獨使用R刺激即使不與任何行為相聯繫,也能誘發P3樣電位,原因是R 刺激的不確定性或不可預料的新奇性,使大腦產生注意、區別等心理活動,從而誘發了P3樣電位。一般認為邊緣系統(包括海馬、扣帶回、隔核等)與學習記憶、思維等腦高級功能有聯繫,由於胚胎對外界刺激因子的敏感性,一定場強的脈衝微波孕期輻照有可能通過其非熱或微熱效應直接作用於胚胎或胎仔並導致其上述腦區的發育與功能障礙,而海馬等結構被認為是P3樣電位的重要起源區,因此,對此值得進一步研究。

六.腦磁圖MEG的研究

MEG具有毫米級的空間解析度和毫秒級的時間解析度的顯著特徵,在腦功能影像診斷方面受到高度重視。MEG和MRI的結合使用,可觀測神經解剖和功能的動態反應。 MEG在七十年代後期作為當時的一項新技術而出現,初期的MEG檢測儀器只有一個信號探測器,必須順序變換探頭在頭部的位置以檢測MEG信號,其檢測過程不僅費力耗時,而且檢測結果重複性差,數據採集時間長而且與此相對應的檢測結果在時間上也是不連續的。MEG在全世界已安裝有50多臺,但主要作為一種臨床診斷儀器使用為數還不多。MEG是一種對人體完全無接觸,無侵襲,無損傷的醫療診斷儀器,目前已廣泛應用於手術前的腦功能檢測定位,病理學上的功能性缺損診斷,神經藥理學的調查,腦外傷的診斷,癲癇焦點的定位,在神經科學和精神醫學領域內的應用也日益廣泛。MEG的臨床應用中心在世界上雖然還為數不多,但是隨著此類研究中心的數量的增加,接受MEG測定的人數以及研究事例也勢必隨之增加。到目前為止,作為研究對象的被檢測者不到3,000人(加之正常人作為研究對象的約為4,000人)。MEG對許多無結構異常的疾病(如缺血早期、癲癇、痴呆)有重大意義。按照被檢測者的分類有:腦腫瘤,癲癇,頭部輕度外傷,腦中風後遺症,精神分裂症、痴呆症等。其中至少在4個臨床領域發揮重要作用:(1)顱腦手術前的腦功能定位:例如對於腦腫瘤或在知覺-運動帶域內血管奇形的患者進行手術前的腦功能定位。(2)腦功能損害判定:重度頭部外傷後,從昏睡狀態回復患者的殘餘腦神經功能評價;輕度頭部損傷,對於頭部輕度損傷後遺症而引起的腦震蕩患者,其中大多數患者的MRI,CT以及通常臨床用EEG的診斷結果為正常,但是其神經心理功能卻是異常的。關於這一點,MEG已證明可為腦外傷而引起的腦功能性障礙提供客觀的診斷。MEG的感度為70%( MRI和EEG只有30%),對於這些症例,其???和???活動均呈現顯著的異常。(3)癲癇外科的病灶定位。(4)神經精神疾病診斷,腦磁圖日益廣泛用於各種情況下的腦外科手術前的腦功能診斷。應用MEG的誘發腦磁場測定技術可以在MRI上準確獲得重要功能區定位及其功能狀況,為手術設計和採取妥善措施提供十分重要的信息。現已用於臨床的誘發腦磁場測定技術主要有體感誘發磁場,主要檢測中央溝區功能狀況;聽覺誘發磁場,檢測外側裂區和聽覺中樞;視覺誘發磁場,了解枕葉病變對視覺中樞的影響;高次腦功能誘發腦磁場功能定位,直接對運動中樞,語言中樞等高次腦功能區定位。正常狀態下的誘發腦磁場解剖定位較恆定,潛伏期時限在一定的範圍內。異常情況下這些指標均發生變化。MEG用於以上病症,以及在精神醫學和其他神精疾患的研究持續進行,對於新的適應症的積極探索和有益嘗試,都表明了其應用領域非常廣泛,潛在的病源市場也非常廣闊。

七 電生理研究在顱腦科學研究的歷史:

早在1791年,義大利解剖學家L.伽伐尼就發現了生物電現象。19世紀有更多的生理學家從事電生理的研究。取得了測定神經電傳導的速度、發現"全或無"定律等許多成果。20世紀有了示波器和電子放大器,特別是30年代英國生理學家J.揚於1933年以烏賊大神經纖維作為研究材料後,對神經電傳導的電阻、電位及其在刺激前後的變化等都進行了定量的測量。40年代,英國生理學家A.L.霍奇金、A.F.赫胥黎和B.卡茨進而研究鈉,鉀離子同神經傳導的關係。他們發現:在靜止狀態時神經纖維膜為"鉀膜",鉀離子可以通透,趨向於鉀的平衡電位;在活動時則為"鈉膜",對鈉離子有極大的通透性,趨向於鈉的平衡。因此動作電位的產生,本質上是"鉀膜"轉變為"鈉膜",而且這種轉變是可逆的(見生物膜離子通道)。英國生理學家C.S.謝靈頓的工作是同"反射"活動聯繫在一起的。他本來想研究大腦的反射活動。由於太複雜難以著手,才於1893年從研究膝跳開始,研究感覺神經元、運動神經元以及由一個或多個中間神經元連接起來共同協作所形成的反射弧。為闡明這一神經系統的整個過程,他花了約10年的時間。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他提出抑制的概念,並認為抑制過程同興奮過程同等重要。他還研究了不同類型的協調反射,以及大腦或小腦對脊髓反射中樞的影響。俄國生理學家И.П.巴甫洛夫在20世紀初建立起"條件反射"的概念。這是他長期以精巧瘻管技術對消化生理進行研究的結果。他證明條件反射是大腦活動的結果,可以由後天訓練得來。他利用條件反射對大腦的興奮與抑制過程作了大量研究,不僅對生理而且對心理、精神病以及教育等都有一定影響。

關於腦功能區的定位問題,到19世紀才有人提出:大腦主司感覺與思考,延髓為活命中樞,小腦主協調軀體運動。19世紀80年代,部分切除狗腦皮層手術成功;同時也通過用電刺激腦的不同部分引起不同反應來研究大腦皮層的功能定位問題。對人的大腦皮層功能區的研究,開始於19世紀對屍體解剖的觀察,如失語症同額葉中央前回底部之前的損傷有關等。在人腦上用電刺激研究功能定位,開始於20世紀30年代。德國神經外科醫生O.弗爾斯特和加拿大神經生理學家W.G.彭菲爾德在外科手術時,在清醒的病人身上,用電刺激大腦的不同部位引起不同反應。根據這種結果繪製出人的大腦皮層功能區域圖表明,感覺區集中在中央後回,運動區集中在中央前回,這些區域的每一處都同身體的一定部位相聯繫,但皮層部分的大小與實際體表部分不成比例,而同控制的精確度成比例。例如大拇指和食指的代表區的面積比胸部12根脊神經傳入代表區的總面積大好幾倍。美國腦生理學家R.W.斯佩裡從40年代就開始用貓和猴子做實驗,切斷大腦兩半球間的連接,進行觀察。60年代,他同醫生合作,對癲癇病人作兩半球割裂治療時觀察到:兩半球分工不同,各自具有相當的獨立性。兩個半球分別具有高級智慧機能,但語言主要在左側;當外界視像進入左半球時,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當外界視像進入右半球時,則不能用語言而只能以手勢來表達。這一工作改變了原來對大腦功能區看法,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19世紀70年代英國生理學家R.卡頓用兔、貓、猴等40頭動物作測量,發現它們的大腦普遍存在著電的變化。由於功能不同,不同區域腦電的強弱也不同,腦電隨著動物的死亡而消失。即使在顱骨上面也可測出向各方傳播的電波。15年後,這一現象又由波蘭生理學家A.貝克獨立發現。此後,腦電才引起科學界的注意;進入20世紀後開始作腦電記錄。1925年德國精神病學家H.伯傑用靈敏度高的電極插在他兒子的頭上作腦電測定,發現有心理活動時(如注意等)腦電波發生變化。他還記錄了腦損傷時的腦電圖,為後者用於臨床診斷奠定了基礎。從1929年到1938年,他每年出一本《關於人的腦電圖》,為從事這方面的工作的人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但是腦電圖是腦內數以百億計的神經元的綜合電活動,可以對癲癇或腦內重大病變提供信息,卻不能揭示感知的過程。從50年代開始,腦電的研究向著探索與特定知覺有關的信號方向發展,開展了誘發電位的研究工作。英國由G.道森於50年代初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記錄瞬態誘發電位的裝置。隨後,由美國M.克萊因斯和M.科恩將該機械裝置全部加以電子化並同專用計算機相連。60年代,又引入傅立葉分析儀,使研究工作取得新進展。到70年代對人的視覺、聽覺、甚至嬰兒的感覺,都有了靈敏的檢查指標,不僅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也為進一步探索腦功能提供了條件。

20世紀在感覺生理學上最受重視和發展最快的是中樞神經系統對外界感覺的加工,在如何識別信號、如何形成感知方面已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①神經網絡上側抑制的發現。出生在匈牙利的美國生理學家 (原來是物理學博士)G.von貝凱西發現在視覺系統中有互相抑制的作用,有助於加強視覺中的反差效應。他還發現,在聽覺系統中也存在側抑制。這一作用原理已被應用於通信系統和工程技術系統的信號檢測。②神經纖維的感受域。這是英國生理學家E.D.阿德裡安在1930年前後提出的概念。他的實驗發現許多感受器都會引起同一根神經纖維的反應,因此他把這一纖維所聯繫的許多感受器的區域稱為感受域。此後,不少英國和美國的生理學家發現在整個視覺系統的各級水平上的神經元都存在感受域,每一級都有不同程度的信息加工功能。在聽覺系統中也有同樣情況。因此,感受域的概念具有普遍意義。③大腦皮層存在著"粒"狀細胞群的"功能結構"。60~70年代的研究初步表明,大腦有109~1011細胞,它們是有序的,在感知外界事物的信息加工過程中是遵循一定的法則的,而且各種感覺都有共同規律。從歷史的發展看,神經電生理學、特別是大腦功能的電生理研究,已成為顱腦創傷學研究的重要領域。

相關焦點

  • 腦外科專家顧建文:缺氧下基因突變可致腦膠質瘤
    顧建文 著名腦外科專家,解放軍第306醫院院長;全軍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博士導師、腦外科專家;中華醫學會理事
  • 腦外科專家顧建文:多巴胺D3受體與精神疾病的關係
    作者簡介:顧建文,著名腦外科專家,解放軍總裝備部總醫院(解放軍第306醫院)院長;全軍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博士導師、中華醫學會理事,解放軍神經外科專委會副主任委員;擅長腦腫瘤微創手術、腦血管疾病、癲癇、帕金森、脊柱疾病。
  • 細數人類讀腦技術發展歷程,馬斯克的腦機接口仍只是捕風捉影
    稍微考察一下讀腦技術的發展歷程,就會發現,在可預見的未來,這些都沒有可能化為現實。讀腦原理。通過腦機接口讀腦儘管聽上去十分複雜,但其基本原理相當簡單。讀腦的關鍵在於推出與大腦的某種活動對應的心靈活動或行為表現。因此,讀腦需要繪製出一張大腦活動與心靈活動或行為表現的對應關係圖。
  • 荊門一醫舉辦國家級食管心臟電生理培訓會
    近日,由中國心電學會無創心臟電生理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無創電生理湖北省第二培訓中心—荊門一醫承辦的食管心臟電生理線上病例討論會在釘釘APP如約開啟。來自國內醫院的心內科醫師、心電醫師近200人參加了直播會議。
  • 第306醫院專家顧建文詳解聽神經瘤顯微外科手術
    ,著名腦外科專家,博士導師,解放軍第306醫院院長,主任醫師,全軍神經外科副主委,中華醫學會理事。(3)面神經保留階段: 1961 年H ouse 首先將顯微外科技術引人聽神經瘤手術, 使聽神經瘤手術治療進人面神經保留階段。手術顯微鏡、顯微手術器械、雙極電凝、神經電生理監測以及神經影像技術日趨成熟, 特別是19 7 2 年CT 的問世使神經影像學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即由直接顯示腫瘤代替了由腦血管造影和腦室造影間接顯示腫瘤的歷史。
  • 空軍總醫院顧建文:經胼胝體-穹窿間入路手術方法
    顧建文 著名腦外科專家,全軍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博士導師、腦外科專家;空軍總醫院副院長;中華醫學會理事,解放軍神經外科專委會 副主任委員;擅長腦腫瘤微創手術。對扣帶回引流入下矢狀竇的小靜脈可酌情電凝切斷以增加顯露。顯微鏡前傾20°,從中線冠狀縫向前2 cm 的距離,向雙外耳道假想連線分離,經該入路可達到胼胝體的前1/3,而不損傷膝部,更重要的是不損傷海馬連合。首先找到雙側並行的胼周動脈,中間交通支可切斷,下方白色的結構即為胼胝體。③切開胼胝體:應嚴格沿中線用剝離子切開胼胝體,一般以大腦鐮為標誌,在左右胼周動脈之間切開,不會發生中線的偏移。
  • 第306醫院顧建文:鞍隔腦膜瘤容易被誤診為垂體瘤
    作者簡介:顧建文,著名腦外科專家,博士導師,解放軍第306醫院院長,主任醫師,全軍神經外科副主委,中華醫學會理事。
  • 一大學研究意念控制機器人 鄭州有一群讀腦人
    今天,就請跟隨河南商報記者走進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一起探尋神奇的「讀腦」實驗室。  電影劇情《未來戰警》  未來社會,大家根本不需要親自出門,只需要將大腦接入網絡,就可以通過由思維來控制的「機器代理人」替自己做一切想做的事情。
  • 第306醫院顧建文詳解嗅覺障礙檢測與神經系統疾病
    作者簡介:顧建文,著名腦外科專家,博士導師,解放軍第306醫院院長,主任醫師,全軍神經外科副主委,中華醫學會理事。
  • 美科學家研製讀腦裝置 可將腦電波翻譯成語音
    這種新穎獨特的讀腦術意味著未來有一天通過接入大腦電子信號,可以傾聽那些無法說話人群的思想。大腦以不同的語音來表達獨特的電子活動性,通過觀看人類大腦電子活動性圖形,科學家能夠揭曉該大腦活動性所表達的單詞,這是一項重大研究,能夠「傾聽」無法說話群體的思想。
  • 南昌大學一附院腦外科醫生開辦「微講堂」
    中國江西網訊徐雅金報導:「我是泰和縣中醫院外二科醫生,一位患者入院後2小時複查CT,請問各位創傷性硬膜外血腫哪兒去了……」近日,南昌大學一附院神經外科的微信上,收到一名基層腦外科醫生發來的消息,神經外科專家立即進行了回復。今年以來,南昌大學一附院神經外科利用手機微信開辦了30期「微講堂」。
  • 電生理實戰七人談
    經典臨床病例 抽絲剝繭解析 身臨其境講解 課程由7位電生理手術例數超過5000的國內外優秀術者輪流擔任主講,通過回顧經典臨床病例,從心電圖解析、鑑別診斷、導管消融手術步驟等入手,一步步剖析各類電生理手術的要點和難點,幫助學員快速汲取要點精華,提升電生理術者的專業素養。
  • 藍牙技術在現代醫療電子設備中的應用
    隨著現代社會不斷發展,現代醫療事業也取得蓬勃發展。醫院病房監護系統和醫療會診系統的出現為現代醫療事業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於是就出現了藍牙技術在醫療電子設備中的應用。不過仍有以下幾點需要我們關注的。一、藍牙技術在現代醫療電子設備中的應用1.藍牙最初考慮的多數應用都是用於取代有線連接。
  • 綠色殺菌「電化水」設備實現現代漁業資源共享
    論壇上,通威水產首席專家吳宗文為大家講解了通威集團的「智能漁業和漁光一體化」發展模式。通過大屏幕的動畫和視頻,直觀、全面地展示了「水面發電、水下養魚、健康環保」三豐收的養殖模式。「漁光一體」池塘能夠源源不斷地輸出清潔電力、產出健康水產品,代表著漁業未來發展趨勢。    會後記者專訪了吳宗文。
  • 專家:是生理也是心理現象
    請專家為我們講解。  加拿大和美國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一些化學物質能夠幫助海豹維持大腦半睡半醒。這種大腦一邊休眠,一邊又保持清醒與警覺狀態,與人類大腦被催眠的狀態類似。這項研究將有助於人類揭開大腦會被催眠的謎團。生活中每當我們聽到催眠這個詞,心中常伴隨著一絲好奇、幾分神秘。那麼究竟應該如何認識人類的催眠狀態呢?
  • 電生理和血管介入領域強者惠泰醫療
    公司已上市的產品包括電生理、冠脈通路和外周血管介入醫療器械。截至2020 年8 月31 日,公司及子公司已取得34 個國內醫療器械註冊及備案證書,其中Ⅲ類醫療器械註冊證30 個、II 類醫療器械註冊證2 個,I 類醫療器械備案證書2 個。電生理產品應用於導管消融手術,分為電生理耗材及電生理設備。
  • 電生理治療——雖處於起步階段,但市場前景看好
    2016年,全球電生理市場規模約為37億美元,2020年預計達到52.5億美元,增長率約為11%。目前,美國、歐盟和日本是電生理市場前三的地區,而亞太地區則是增長速度最快的市場。中國有房顫患者超過千萬,但作為有效根治手段之一,完成導管消融治療的患者不到總患病人數的2%,說明電生理治療在中國存在廣闊的市場空間。
  • 第306醫院專家:Wada實驗在顳葉癲癇功能評估
    作者簡介:顧建文,著名腦外科專家,博士導師,解放軍第306醫院院長,主任醫師,全軍神經外科副主委,中華醫學會理事。功能磁共振(fMRI)是以血氧依賴水平為基礎的無創腦功能檢查方法,腦功能成像技術在運動區定位亦廣泛開展,但在語言區定位中敏感性與準確性還有待提高。在評價記憶功能時,目前尚無肯定的無創評估方法。
  • 血管手術新設備:FDA批准首個電生理設計的血管閉合系統
    與普通的血管閉合系統相比,這是一種開創性的電生理設備,植入患者體內後不留任何異物,同時具有非常好的止血效果,縮短了患者康復時間。根據Cardiva公司的說法,Vascade MVP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為電生理醫學治療設計的血管閉合系統,可以用於多部位靜脈閉合 。該設備植入人體部位的方法和尺寸範圍是目前電生理學治療程序的標準,可用於如心臟消融和左心耳封閉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