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中神經監測技術在聽神經瘤外科治療中的應用

2020-11-23 健康界

  面神經麻痺和耳聾等不良後果曾經是聽神經瘤切除術後不幸的可能併發症。然而,在聽神經瘤手術過程中實施術中神經監測已經證明更加重視生活質量和保護神經功能。現代審查表明,最近在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面神經監測中,現代肌電圖的使用以及顯微神經外科手術的改進顯著改善了保存。最近的研究評估了視頻監控作為輔助工具的使用,以進一步改善手術患者的預後。前庭耳蝸神經監測也得到了廣泛的研究,最流行的技術包括腦幹聽覺誘發電位監測、耳蝸電圖和直接複合神經動作電位監測。其中,直接記錄仍然是功能性聲學保存最有前途和首選的監測方法。然而,與術後面神經功能相比,聽力保留率僅維持在較低水平。在這裡,作者分析了用於聽神經瘤切除術的主要術中神經監測技術。

  聽神經瘤(前庭神經鞘瘤)被歸類為良性、軸外腦腫瘤(圖1),發展於內耳道附近,典型累及橋小腦角。隨著治療手段的進步,放射治療、外科手術等微創治療方法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療效高、發病率低的微創治療方法有100138種。然而,許多聽神經瘤,尤其是體積較大的聽神經瘤,需要手術治療。

  圖1:神經瘤與移位的面部和耳蝸神經

  面神經術中監測

  腦神經七在面部肌肉功能和美容外觀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弱點可能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和深遠的影響。例如,面部神經功能的喪失最終會導致無法眨眼、分泌眼淚或正常說話,從而給患者帶來沉重的負擔。如此顯著的結果曾被認為是一種可能的發病率。然而,隨著面神經監測的出現,曾經與聽神經瘤切除術相關的發病率已經大大降低。豪斯-布拉克曼評分表,其範圍從1級到6級,作為分析面神經功能術後結果的標準化方法。由於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和面神經損傷管理的進步,許多較小腫瘤的患者神經功能損失最小,正如低House-Brackmann評分所示。在腫瘤較大的患者中,結果並不樂觀,因為這些患者術後面神經缺損的風險增加。

  肌電圖學

  肌電圖用於監測面神經功能已有大量文獻記載,導致其在現代實踐中的廣泛應用。可操作的肌電圖設備由刺激器探頭和檢測面部肌肉收縮的「傳感器」組成。大多數手術使用至少2個通道來觀察口輪匝肌和眼輪匝肌的活動,儘管使用額外的通道來觀察其他面部肌肉可以提供進一步的益處。在考慮雙通道系統時,通常在口輪匝肌和眼輪匝肌中植入一對針電極,而另一個放置在前額或肩膀上用於接地。手術前,測量並記錄這些肌肉的基線電參數,包括運動誘發電位和插入活動,以備將來比較。

  刺激器探頭用於確定面神經的位置。在手術過程中,將探針應用於面神經的理想位置是腦幹附近。因為它靠近切除區域。遠端刺激雖然可能,但產生的數據有限,因為刺激是針對實際上不受切除影響的神經部分。然而,遠端刺激不可忽視,因為一些研究發現較高的近端-遠端肌電圖振幅比可成功預測術後面神經功能。當傳遞刺激時,可以調節探針施加的電流量。一旦施加的電流量超過患者面部神經的動作電位閾值,動作電位被激發,導致面部肌肉抽搐。傳感器檢測這些面部動作並發出聲音警報,從而提供直接、即時和實時的反饋。與這種刺激相對應的面部肌肉運動誘發電位也被投射到示波器上,以便於可視化。

  前庭耳蝸神經的術中監測

  即使是現代的面神經管,目前的前庭耳蝸神經保留率也不能與面神經的優良結果相提並論。雖然這種差異可能突出了改進第八次國家信息通報的必要性,這也可能反映了保留聽覺功能的固有困難,因為大腫瘤與術後缺陷更密切相關,並且廣泛浸潤到小腦橋腦角的腫瘤使得聲學保存成為一項艱巨的任務。

  對前庭耳蝸神經的手術損傷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引起。直接手術創傷是一種潛在的途徑,在操作過程中,神經最容易暴露,例如鑽入內耳道、手術牽引或隨後的腫瘤切除術。腦神經天生更容易受到創傷,因為它們被包裹在中央髓鞘中,因此缺乏額外的保護層,如神經束膜,而神經束膜在外周髓鞘中更為普遍。缺血性損傷還會帶來進一步的傷害風險。更具體地說,內耳動脈的血管變化,如閉塞、破裂或血管痙攣,被認為會導致術後聽力障礙。

  Strauss等人發現應用藥物治療來預防這種血管痙攣產生的保存率是對照組的兩倍多。

  腦幹聽覺誘發電位

  腦幹聽覺誘發電位被定義為響應前庭耳蝸神經刺激而產生的生物電神經活動。與背景腦電活動相比,這些BAEP波很小,很難探測到。為了便於區分腦幹聽覺誘發電位和背景「噪聲」,必須採集幾千個電刺激樣本,然後進行平均,以產生不同的聽覺誘發電位。在BAEP記錄中,聽覺反應是從整個前庭神經通路的幾個位置提取的,因為它是從外周向中樞傳播的。誘發電位的峰值分為第一波至第五波,分別對應於外周耳蝸神經和下丘。

  結論

  實施面神經和前庭耳蝸神經IONM,結合改進的現代顯微神經外科技術的發展,已經使曾經與聽神經瘤手術相關的發病率顯著降低。特別是面神經,使用肌電圖顯示了更高的保存率。另一方面,前庭耳蝸神經作為進一步改善的一個途徑,可能是重要的。儘管結合了腦幹聽覺誘發電位、耳蝸電圖和直接中樞神經誘發電位的技術,聽覺保存率還沒有接近面神經保存率。需要進一步的努力和研究來研究和結合其他輔助的長時記憶技術,以試圖改善聽覺功能的保護。


相關焦點

  • 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在神經外科中的應用
    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是利用腦神經電生理的原理對手術操作可能影響到的神經組織對其進行監測以達到避免或減小損傷的目的,為神經外科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指導方法。本研究就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的目的、內容、麻醉與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的關係以及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在不同神經外科疾病中的應用進行綜述。
  • 中國醫大一院神經外科完成一例神經內鏡經眶入路中顱窩顱眶腫瘤...
    術前磁共振中顱窩顱眶腫瘤包括腦膜瘤、海綿狀血管瘤、神經鞘瘤、淋巴瘤、轉移瘤、炎性假瘤等等,由於位置特殊,同時涉及顱內和眶內重要的神經血管結構,對於眼科和神經外科醫生具有挑戰性。對於此類腫瘤,神經外科傳統的開顱手術創傷較大,術中需要牽拉顳葉腦組織,術後容易出現相關併發症。而神經內鏡經眶入路為新興技術,目前在國際上受到顱底外科醫生的青睞和重視。該入路以眼眶為通道,利用小的隱匿性切口,更加直接的到達該區域病變,能夠提供充分的病變顯露,大大減少手術創傷。
  • 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鴻光團隊:生死時速間的「微觀」考量
    2005年,煙臺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在省內率先細分創傷、腫瘤、血管、功能四個亞專業,後又成立神經重症亞專業,經過潘樹茂、湯國太等前任主任和科室十幾年的努力,從開顱到介入再到「雜交」複合手術,血管神經外科一直都在省內名列前茅。為最大限度保功能,利用「術中喚醒」和患者互動,腫瘤神經外科在膠質瘤的診治方面已處國內先進水平。
  • 第306醫院專家顧建文詳解聽神經瘤顯微外科手術
    聽神經瘤的外科治療史聽神經瘤的外科治療已有10多年的歷史, 可簡要地歸納為以下幾個階段: (l )先驅階段: 1890年Von Bergtnann 首次嘗試經枕下人路切除聽神經瘤, 當時竟用手指剝離腫瘤, 又因出血難以控制, 手術死亡率高達100 %。
  • 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鴻光和他的團隊:生死時速間的「微觀」考量
    顱神經疾病微血管減壓手術的規模和效果逐年提高,重型顱腦創傷的搶救成功率達95%左右,居國內先進水平。而今,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各個亞專業團隊並駕齊驅,各有所長。很多「微觀」考量在這些探索中起著重要推動作用。在陳鴻光看來,微創和快速周轉不是目的,跟得上最先進的治療方式和理念,結合患者病情給予最準確的治療,在此基礎上的「微創」和加速康復才更有現實價值。
  • 多模態神經導航技術在顱內腫瘤手術的應用進展
    、術中CT或MRI成像以及電生理監護技術發展,以及神經外科精準醫療、微創外科理念提出,神經導航技術也迅速發展。顱底腫瘤多發生於顱底及相鄰部位,有些腫瘤可由顱外向顱內發展,主要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開顱手術由於顱底特殊的解剖特徵,導致治療達不到滿意效果。經鼻內鏡手術由於視野有限更容易造成頸內動脈損傷而導致死亡。隨著內鏡技術與顯微外科技術不斷發展,採用內鏡經鼻治療鼻腔深部及顱底病變的指徵正在不斷擴大。
  • 手術中「讀懂」神經信號的神秘人……
    乍一看,還以為她們是時刻監測患者生命體徵的麻醉醫生,其實不然,她們是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醫師,在這場手術裡舉足輕重。手術臺上的患者是一名52歲的女性,因患左側面肌痙攣,導致左臉總是不自主地抽搐,需要手術治療。醫生解釋,面肌痙攣是由於顱內一條血管甚至多條血管因先天或後天因素壓迫到了面神經,造成面神經異常興奮所致的疾病。
  • 多模態神經導航在膠質瘤手術治療的應用_神經膠質瘤_多模態影像...
    對於腦功能區膠質瘤,傳統手術不能很好地判定腫瘤與周圍結構的空間位置關係,從而導致病人術後出現較多併發症和神經功能缺失。近年來,隨著醫學科技發展,神經導航技術、多模態影像融合技術在神經外科手術得到廣泛應用,這些技術能夠幫助術者在術前制定更合適的手術計劃,術中更加精準地定位腫瘤。
  • 展望未來:神經網絡外科-轉自腦機接口社區
    基於神經網絡研究神經導航技術,神經調控手術中精確定位大腦神經網絡及其關鍵節點,完成治療神經功能性疾病,產生了神經網絡外科。神經調控技術孕育神經網絡外科神經調控手術是通過植入裝置,以電或化學方式改變神經系統中信號傳遞,激發、抑制或控制神經元或神經網絡的活動並產生治療效果。
  • 神經外科速鋒刀技術正式落滬三甲醫院可醫保
    點擊查看 顱腦腫瘤是神經外科醫學常見的疾病類型,包括了顱腔內的神經系統腫瘤,包括起源於神經上皮、外周神經、腦膜和生殖細胞的腫瘤,淋巴和造血組織腫瘤,蝶鞍區的顱咽管瘤與顆粒細胞瘤,以及轉移性腫瘤。針對顱腦腫瘤特性多為開放手術和微創手術兩種常見的治療方式。
  • 漫談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
    傳統外科治療倚重於對人體形態學的把握,術前通過X線、CT、MRI、PET等手段儘可能的仔細研究病灶的解剖結構和比鄰關係,然後還可以藉助最先進的術中核磁共振等導航技術,手術醫師試圖避開腫瘤周圍重要的神經傳導束,以達到避免或減輕術後功能損害的目的。人體是一個動態變化的複雜自組織體系,其中既有協同也有突變,並不是流水線上的複製品。
  • 巴特朗斐教授談術中超聲造影在膠質瘤治療中的應用
    德國INI教授巴特朗斐表示,德國INI膠質瘤手術中已經採用高精準手術定位系統,精準定位的神經導航、術中核磁共振、HD高清神經內鏡、3D內鏡、脊柱導航機器人等應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實時告知術者目前的操作部位,使術者做出更精確的判斷或預判。
  • 中國醫大一院神經外科應用全內鏡技術成功完成一例松果體區腫瘤的...
    近日,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團隊在主任吳安華教授的帶領下,應用全內鏡神經外科技術成功地為一位21歲的大學生完成了松果體區腫瘤的切除
  • 迷走神經刺激術(VNS)在癲癇治療領域的應用
    神經調控技術,主要包括腦深部核團電刺激(DBS)、迷走神經刺激(VNS)、經顱磁刺激(rTMS)等,在難治性癲癇治療中主要應用的是迷走神經刺激術。迷走神經刺激術(VNS)是近幾十年逐漸完善和臨床應用的新技術,屬非藥物性神經控制輔助治療系統。該系統主要由脈衝發生器、迷走神經螺旋狀電極和可控性程序調節器等所組成。
  • 中山一院神經外科張弩教授課題組揭示在腦膠質瘤中靶向EGFR的新方法
    膜受體EGFR擴增以及其下遊的絡氨酸激酶信號通路激活是腦膠質瘤的顯著特點之一,但維持腦膠質瘤中EGFR持續細胞膜定位以及EGFR信號通路激活的機制仍未完全明了。近日,中山一院神經外科張弩教授課題組發現來自於EGFR基因的14、15外顯子的環狀RNA環狀circ-EGFR在腦膠質瘤幹細胞系(BITC)中顯著高表達,臨床研究結果顯示低表達circ-EGFR患者預後更好,提示其作為一個促癌基因的可能性。
  • 神經鞘瘤怎麼治療?開刀還是藥物?
    在臨床當中神經鞘瘤的主要治療方式還是以外科手術為主,但是也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判斷,    不同類型的神經鞘瘤,它所採取的手術方式也是不同的,對於一些外周神經鞘瘤來講,手術是第一選擇,可以通過切開皮膚找到神經鞘瘤,然後在神經上將其切除的方式進行治療,  如果壓迫神經非常的嚴重,或者是已經侵襲神經,也可以採取切斷神經,採取吻合等方式進行治療,
  • 腦膠質瘤如何做到最大程度安全切除?
    腦膠質瘤的治療總也脫離不開手術治療,今天我們來講一講腦膠質瘤的安全切除。  1、腦膠質瘤有哪些治療方法?  當前腦膠質瘤的治療主要包括手術、放化療、靶向治療、電場治療以及參加臨床試驗等方法。  手術是膠質瘤治療的第一環,也是最重要的一環。
  • 小兒神經外科專家葛明
    腫瘤的治療效果,不僅需要看病人自身的情況,比如患者的年齡、職業、性別,還涉及腫瘤的具體位置大小。同時,選擇的醫生專業能力也極為重要。那麼,小兒神經外科專家葛明在兒童腫瘤治療方面怎麼樣?
  • 顱底腫瘤外科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
    手術顯微鏡的應用在顱底腫瘤外科的發展中具有裡程碑意義。1961年,美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醫師House率先對1例聽神經瘤患者行顯微鏡下經顱中窩入路手術;1966年,Hardy首次將顯微鏡應用於垂體腺瘤切除術,極大地促進了垂體外科技術的發展。
  • 什麼是神經纖維瘤病 神經纖維瘤病這樣治療
    神經纖維瘤病是一種並不常見的疾病,很多人甚至都沒有聽說過神經纖維瘤病這種疾病,神經纖維瘤病有許多人不了解,那麼請問什麼是神經纖維瘤病?神經纖維瘤病吃什麼?神經纖維瘤病治療偏方是什麼?下面小編為大家講解。什麼是神經纖維瘤病神經纖維瘤病是一種良性的周圍神經疾病,屬於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