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走神經刺激術(VNS)在癲癇治療領域的應用

2021-01-19 健康界

神經調控技術,主要包括腦深部核團電刺激(DBS)、迷走神經刺激(VNS)、經顱磁刺激(rTMS)等,在難治性癲癇治療中主要應用的是迷走神經刺激術。

迷走神經刺激術(VNS)是近幾十年逐漸完善和臨床應用的新技術,屬非藥物性神經控制輔助治療系統。該系統主要由脈衝發生器、迷走神經螺旋狀電極和可控性程序調節器等所組成。刺激電極套置於左側迷走神經幹,通過皮下隧道與脈衝產生器相連接,可調節和改變刺激的頻率、強度以及持續時間等參數。它改變了以往局灶切除和傳導通路毀損的治療模式,是一種可逆的、體外無線程控的治療方法,對於藥物不能控制,又無法手術切除的難治性癲癇起到了積極的治療作用。最近的多項研究顯示,VNS的抗癇作用與影響神經傳導和腦電活動,改變神經遞質和中樞神經元的可塑性等多種機制有關。

1997年VNS正式為美國FDA批准,作為成人和大於12歲的青少年難治性部分性發作癲癇的輔助療法。目前全世界已有超過75個國家的8萬多例患者接受了VNS治療。據國外多中心的報導,VNS治療難治性癲癇能夠減少患者的發作頻率達50%,減輕發作程度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其後由於VNS技術安全性高,副作用少,被應用於各種年齡和各種發作形式癲癇的控制,並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

值得一提的是該系統的「立即開啟」功能。患者在感覺癲癇要發作時或在發作過程中,可將一塊磁鐵擦過裝置相對於體表的位置來立即啟動裝置,這樣能終止癲癇發作、縮短發作時間或減輕發作強度。

國外大宗病例統計結果表明,迷走神經刺激術後24個月,癲癇發作次數平均減少50%左右。5%~9%的病人發作完全停止;7%的病人發作次數減少90%以上;30%的病人減少75%以上;55%的病人減少50%以上;13%的病人癲癇發作次數僅減少30%~50%;10%的病人效果不明顯。國外開展的另一項3822例癲癇患者的研究顯示,迷走神經刺激術後3、6、12、18和24個月,患者癲癇發作次數分別減少47.0%、52.9%、60.0%、62.7%和66.7%;術後24個月,8.3%的病人發作完全停止,26.8%的病人發作次數減少90%以上,43.7%的病人減少75%以上,62.2%的病人減少50%以上。

相關焦點

  • 神秘的神經電刺激治療丨治網癮?近代酷刑?電刺激治療是什麼?
    來自華醫資本的行業報告丨神經電刺激行業發展分析核心要點神經刺激是一種應用電極直接或間接放置於神經組織支配領域進行刺激的操作手段,以達到改善患者病理狀態或臨床症狀,甚至達到治癒的效果。2018年,全球神經刺激器的產量約為18.99萬件,銷售額約為40億美元,而中國神經刺激器的市場產量僅佔全球約1.63%,市場發展空間大。
  • 治療免疫系統疾病新療法:電擊迷走神經,20多年來神經和免疫系統...
    如今,不少研究者認為電刺激治療領域正在擴大,對迷走神經或其他周圍神經的脈衝刺激或可為許多疾病提供治療,比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代謝疾病以及自身免疫疾病。卡特琳是居住在阿姆斯特丹的一位70歲的健身教練,她於五年前加入了一項臨床試驗。
  • 梁樹立:兒童癲癇治療第一目標是無發作
    (健康時報記者 李桂蘭)「兒童癲癇治療更加強調儘早治療,第一目標是要無發作,而不僅僅是控制發作。」據悉,中國大約有一千萬的癲癇患者,兒童時期起源的癲癇佔1/3,總體來說有300~400萬的癲癇患者是從兒童起源的。北京兒童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功能神經外科和癲癇外科負責人梁樹立教授正在做術前準備。
  • 迷走神經刺激喚醒昏迷15年的植物人 這是腦損傷患者的福音or困惑
    「迷走神經刺激(VNS)對這名患者來說可能擁有很大的潛能。」除了這一例個案研究之外,希裡古正在招募人手開展進一步研究,重點是處於最小意識狀態的患者,她認為VNS能夠為這些人帶來最大的好處。「這有可能促使他們恢復意識,我認為他們其實才是能夠受益於這種技術的最佳患者。」希裡古希望未來能夠在患者受傷後儘早應用VNS療法,這有可能幫助患者避免重大損傷。
  • 美國癲癇醫生攻克學習漢語難關,人類可能擁有快速學習的機器大腦
    據說,研究人員通過精確定時、無創性刺激迷走神經(大腦與其他部分連接起來的12條顱神經中最長的)的方法,顯著提高了英語母語者區分漢語普通話音調的能力據華聞之聲全媒體聯播網了解,近年以來,醫學界正在運用以刺激迷走神經的方法治療癲癇。參與者能夠以之前2倍的速度學會漢語普通話該項研究成果表示,此次研究人員招募了36名以英語為母語的成年人,並訓練他們使用實驗室開發的一組任務裝置識別普通話的四個聲調,以此研究語言學習的神經生物學。
  • 探秘腦深部電刺激術DBS(下)|醫療產品技術專欄
    雖然其主營業務是迷走神經電刺激(VNS)但其在神經調控領域的布局完全也有能力發布相應的DBS系統。針對神經系統可植入設備開發商還有Cadence Neuroscience公司,該公司成立於2017年,雖然如同LivaNova公司一樣致力於VNS但相信其植入系統的研發中也會推進DBS行業的發展。
  • 非侵入性神經刺激促進對外語聲音的學習
    匹茲堡大學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神經科學家進行的新研究表明,在UCSF開發的一種簡單的類似耳塞的設備可以無形地刺激通向大腦的關鍵神經,可以顯著提高佩戴者學習新語言的能力,該設備也可能具有廣泛的應用,以促進其他類型的學習。
  • 戴上這種神經刺激耳塞,學習第二語言 so easy
    文 | 學術頭條用於癲癇等疾病的迷走神經刺激治療方法已有 20 多年的時間,但它通常是以植入電極的手術方式出現,以便電極直接與頸部神經接觸。入耳式神經刺激設備對經顱的迷走神經的刺激可以顯著提高人類學習新語言語音的能力。而在這項最新研究中,Leonard 和他的團隊使用了一種稱為經皮迷走神經刺激(tVNS)的無創技術,即在外耳中放置一個小型刺激器,使用不易察覺的電脈衝刺激迷走神經周圍的其中一個分支,從而激活迷走神經。
  • 神經刺激部分喚醒植物人 為腦損傷後意識恢復鋪路
    現在,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大腦中一種實驗性的低強度神經刺激(現在已被批准用於治療抑鬱症和癲癇)能夠成功地將一個人變成醫生所說的「最低意識」狀態。儘管這與全面甦醒的情況相去甚遠,但研究報告的作者認為,這一發現暗示了在腦損傷後恢復意識的一條主要途徑。   儘管如此,一些醫生和腦損傷專家仍然對這種治療是否真如所描述的那樣有效表示懷疑。
  • 術中神經監測技術在聽神經瘤外科治療中的應用
    前庭耳蝸神經監測也得到了廣泛的研究,最流行的技術包括腦幹聽覺誘發電位監測、耳蝸電圖和直接複合神經動作電位監測。其中,直接記錄仍然是功能性聲學保存最有前途和首選的監測方法。然而,與術後面神經功能相比,聽力保留率僅維持在較低水平。在這裡,作者分析了用於聽神經瘤切除術的主要術中神經監測技術。  聽神經瘤(前庭神經鞘瘤)被歸類為良性、軸外腦腫瘤(圖1),發展於內耳道附近,典型累及橋小腦角。
  • 專家:胸腔植入迷走神經器 植物人有望恢復知覺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臺灣「聯合新聞網」9月26日報導,醫學期刊《當代生物學》25日刊登了一篇最新醫學研究報告指出,因車禍15年來呈現植物人狀態的一名男子,在他的胸腔內植入迷走神經刺激器(vagus nerve stimulator)後,已有恢復知覺的跡象。
  • 出國看病科普:兒童癲癇的治療
    出國看病專業服務機構盛諾一家經諮詢後了解到,兒童癲癇可選擇藥物和外科手術、神經調控等方式來治療。無明確病因的癲癇首選藥物治療,對於有明確病因引起的癲癇,如局灶皮質發不良,腦顏面血管瘤病,建議早期手術治療,此類繼發性癲癇,自愈可能性極低,早期手術治療後腦功能可進一步代償發育。
  • 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在神經外科中的應用
    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是利用腦神經電生理的原理對手術操作可能影響到的神經組織對其進行監測以達到避免或減小損傷的目的,為神經外科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指導方法。本研究就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的目的、內容、麻醉與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的關係以及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在不同神經外科疾病中的應用進行綜述。
  • 功能神外| 北京豐臺醫院鄭重:ANT-DBS治療藥物難治性癲癇 如何做到...
    由於邊緣環路在癲癇放電傳播中起到重要作用,基於神經解剖環路,有些學者推測,對於致癇病灶位於邊緣環路或者癲癇放電在邊緣環路中傳播,丘腦前核可能是治療靶點。同時術後程控也是影響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低頻電刺激從動物實驗和電生理的角度證實可治療癲癇的有效性,值得進一步探索。北京天壇醫院張建國、楊岸超2019年10月26-27日,中國神經調控聯盟首屆年會在北京舉行(詳見日程)。
  • 沉睡15年後植物人醒了 電擊迷走神經讓病人恢復意識
    在胸腔植入迷走神經刺激器,刺激迷走神經會使從腦幹到身體多部位的關鍵神經產生微弱電流。  圖片來自網絡  今日視點  因20歲時一次意外車禍,一位法國小夥變成植物人後,已「沉睡」15年之久。他從沒有出現過意識反應,眼睛大部分時候也是緊閉著,偶爾睜開,也是「目中無人」的狀態。  但15年來,他的母親從來沒有放棄治癒的希望。
  • 國內首款動物商用無線無源電刺激系統,將廣泛應用於腦科學
    隨著神經調控技術的發展,電刺激調控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包括於神經康復再生、癲癇、老年痴呆、帕金森疼痛、抑鬱、肥胖等神經相關的疾病調控研究,作為傳統的應用於動物科研實驗上的電刺激系統目前主要有兩種方案:一種是直接採用有線連接,使用前先將刺激電極植入到體內,通過導線插頭的形式與後端的刺激主機相連,由於是外部供電及刺激調控,所以不需要擔心長時間供電問題,但引線的加入會影響動物的舒適性
  • 國內首款動物商用無線無源電刺激系統,將廣泛應用於腦科學
    隨著神經調控技術的發展,電刺激調控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包括於神經康復再生、癲癇、老年痴呆、帕金森疼痛、抑鬱、肥胖等神經相關的疾病調控研究,作為傳統的應用於動物科研實驗上的電刺激系統目前主要有兩種方案:一種是直接採用有線連接,使用前先將刺激電極植入到體內,通過導線插頭的形式與後端的刺激主機相連,由於是外部供電及刺激調控,所以不需要擔心長時間供電問題,
  • 迷走神經如何幫助學習語言?
    根據神經影像學的研究結果,在第二語言的習得上,兒童大腦的處理方式與成年大腦不同——前者處理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區域完全重疊,而後者則是由兩個相鄰區域分別處理。大腦在走向成熟的過程中會發生一系列變化,例如在學齡初期,大腦的代謝率會逐漸下降,神經元的數量也開始減少;進入青春期後,神經突觸的數量和大腦的代謝率都會降低到最低點。
  • 醫學家研發「黑科技」,將電子晶片植入人體,控制神經並治癒百病
    而去年,據外媒報導,外國科學家找到治療疾病的新方式,未來,對於部分疾病,患病後無需服藥,只需植入一個電子晶片便可治癒疾病。研究專家表示,通過植入電子晶片治療疾病的原理是給予迷走神經適當的電刺激。從生物電子學角度分析,通過刺激迷走神經,可控制身體內部的神經系統。
  • 四個簡單的步驟,教你激活迷走神經、回歸平靜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潛在的、長期的威脅對人的身體健康會造成很大的傷害。那種感覺就像是抱著一顆定時炸彈,雖然在當下我們沒有處在威脅之中,但是會一直對自己未來的潛在威脅感到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