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鴻光團隊:生死時速間的「微觀」考量

2021-01-09 齊魯壹點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孫淑玉 通訊員 李成修

腦出血、腦瘤、腦外傷,神經外科隨便一種病症都足以致命,但保命卻不是煙臺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鴻光和團隊的唯一追求。醫學越來越精細化發展的今天,如何在治好病的前提下,打好「組合拳」,還患者有質量和尊嚴的生活才更值得探索。

2005年,煙臺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在省內率先細分創傷、腫瘤、血管、功能四個亞專業,後又成立神經重症亞專業,經過潘樹茂、湯國太等前任主任和科室十幾年的努力,從開顱到介入再到「雜交」複合手術,血管神經外科一直都在省內名列前茅。為最大限度保功能,利用「術中喚醒」和患者互動,腫瘤神經外科在膠質瘤的診治方面已處國內先進水平。顱神經疾病微血管減壓手術的規模和效果逐年提高,重型顱腦創傷的搶救成功率達95%左右,居國內先進水平。而今,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各個亞專業團隊並駕齊驅,各有所長。

很多「微觀」考量在這些探索中起著重要推動作用。在陳鴻光看來,微創和快速周轉不是目的,跟得上最先進的治療方式和理念,結合患者病情給予最準確的治療,在此基礎上的「微創」和加速康復才更有現實價值。「更快、更準、更好」,以此自勵,陳鴻光和團隊在治療路上從未有半刻懈怠。

更快:多種手術方式相結合,多病種診療水平領跑業內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僅疾病的進展瞬息萬變,醫療技術和理念的發展也容不得半刻鬆懈。對醫生而言,只有隨時保持疾奔的狀態才可能與疾病抗衡。在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緊跟國內外前沿的治療理念和方式並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爭取儘早落地是慣例。也正是因為這些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如今其多個病種的診療水平已達省內乃至國內先進水平。

1984年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成立,受限於人員、床位、技術等原因,當時開展的工作多以顱腦創傷、高血壓腦出血、半球腫瘤和垂體瘤的開顱手術為主,病種少、手術方式單一。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與理念的更新,尤其是2005年開設亞專業以後,術業有專攻,四個亞專業在各自的領域內深耕已初現成果。

陳鴻光(左)團隊討論患者病情

以血管神經外科為例,在腦血管病的診療方面,上世紀90年代的中早期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還處於起步階段,當時腦動脈瘤、血管畸形等疾病主要是以開顱的方式進行,手術風險大、併發症多。90年代末,隨著腦血管病的介入治療開始雨後春筍般的發展起來,不僅手術數量穩居省內前列,而且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通過合理選擇雙微導管技術、球囊或支架輔助技術處理一些複雜的寬頸動脈瘤、梭形動脈瘤、夾層動脈瘤以及大或巨大型動脈瘤,讓患者切實感受到了微創手術的優勢。近來又在本地區率先開展血流導向裝置技術,使更多既往複雜的手術操作變得更加快捷、安全,治癒率進一步提升。不僅如此,注重「疏堵結合」,近年來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在煙霧病等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外科治療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其中顱內外血管吻合手術的數量和質量一直在逐年攀升。

腫瘤神經外科方面,除了繼續保持垂體瘤、聽神經瘤等特色手術技術外,近年來在膠質瘤的規範化診療上下了很大功夫,以專病門診、多學科MDT協作為基礎,建立健全腦惡性腫瘤的全程化管理體系,通過術中多模態定位導航技術、神經電生理監測、術中喚醒、螢光顯影技術、3D全息影像技術輔助手術及術後標準放化療基礎上部分結合電場治療、生物治療等,目前其已處於國內先進水平,患者術後生存時間遠高於國內平均水平。

功能神經外科方面,在難治性癲癇、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療基礎上,顱神經疾病(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舌咽神經痛)的微血管減壓手術規模和手術效果逐年提高,年手術量近150臺,居省內前列,號稱「天下第一痛」的三叉神經痛等眾多頑疾在這裡可以手到病除。

而在創傷神經外科方面,在國內外顱腦創傷救治指南與專家共識的指導下,聯合神經重症的優勢力量,不斷規範顱腦創傷的整體救治流程,通過高效的院前急救、院內合理的鎮靜鎮痛、顱內壓監測、腦血流評估等多模態管理、嚴格的手術時機與術式選擇等一系列手段提高救治水平,如今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重型顱腦創傷的搶救成功率達95%左右,居國內先進水平。

更準:人工智慧輔助、患者清醒做手術,最大限度保功能

隨著智能技術、信息技術、3D列印和虛擬實境等多種融合技術的飛速發展,精準醫療已成為共識。3D列印、人工智慧輔助實現「指哪打哪」的目標之外,為了讓患者真正享受到精準醫療的益處,儘可能保護身體功能和提高生存質量才是陳鴻光和團隊最大的追求。

患者在清醒的狀態下接受開顱手術,一邊手術,一邊與醫生交流互動,看似完全不可能發生的一幕日前在毓璜頂醫院真實上演。採用「術中喚醒」並不是為了「炫技」,相反採用這種手術方式醫生和麻醉團隊要承受很大風險,但這種方式能在精準切除腫瘤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全患者的語言、運動功能,這樣的風險對於腫瘤神經外科團隊敢冒也樂於冒。

39歲的盧先生最近一個月出現了不明原因的頭暈,最終被診斷惡性膠質瘤,因生長位置異常刁鑽,靠近語言中樞及內囊後肢,一旦受損將引起失語及右側肢體偏癱,想在盡力切除腫瘤的基礎上保住語言和運動功能並不容易。權衡再三,腫瘤神經外科團隊的王雲波、修春明、張洪濤等幾位主任與手術室、麻醉科緊密協作,經過充分的術前評估與宣教,在手術操作進行到可能涉及語言中樞及內囊後肢等關鍵部位時,在精準的藥物調控及嚴密的監護下,10分鐘內盧先生完全清醒,根據醫生的提問,可以流暢地說出自己及家人的名字並完成握手、抬臂等指令動作,以此更精準地為手術切除劃定了「範圍」。

陳鴻光主任告訴記者,由於大腦功能的複雜性和重要性,要求神經外科手術必須定位準確、操作精細,但傳統的腦腫瘤切除術採用全身麻醉,病人在手術中完全沒有知覺,外科醫生全憑個人經驗,無法在手術中判斷是否損傷了病人的語言區和運動區,而術中喚醒麻醉是一個麻醉-喚醒-麻醉的過程,對術者和麻醉師的要求更高,可操作得當,會大大提高患者術後生存質量,減少致殘率。

更多高科技手段的運用還在途中。血管造影方面,因動脈硬化程度不同,介入手術中常出現導絲「走不通「的情況,如今利用3D列印技術提前「定製「導絲,術中通暢無阻不是夢。血管神經外科採用人工智慧覆蓋動脈瘤的篩查、診斷、治療和隨訪全診療流程,早期預防和診斷環節AI系統可對動脈瘤進行準確篩查和破裂風險評估,術中通過影像AI分析、獲得微導管塑形方案和介入器械智能選擇的指導,可有效低手術難度,縮短複雜手術時間。此外,採用多模態影像融合技術可以實時三維引導神經介入手術的精準化治療,提高手術成功率,改善患者預後效果。

陳鴻光(右)團隊在查房

更好:「雜交手術」一站式服務,不讓患者多折騰

從求醫到「送醫」,一字之差謬以千裡。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舒適化治療已經成為我國臨床醫療的重要發展趨勢。為給患者更好的就醫體驗,陳鴻光主任和他的團隊在手術方式、術後康復等多處著眼,以患者為中心,竭力為病人提供更好的就醫體驗。

日前,一名30多歲的年輕女性突發意識障礙被緊急送入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詳細檢查後發現原來是腦血管畸形破裂引起的腦出血。傳統開顱血管畸形切除手術對於血管畸形的大小形態了解不清,全仰仗術者的肉眼判斷,如果血管畸形殘留很可能危及患者生命仍需二次手術。

考慮到女子的實際情況,陳鴻光和血管神經外科的吳鑫主任團隊緊急協調各相關科室,導管室、手術室、供應室、麻醉科、神經外科、重症監護室等相關科室通力協作,將手術室和設備人員全「搬」了導管手術室,在明確血管畸形的位置大小、供血動脈、引流靜脈及血流相關性動脈瘤等情況後,不用患者多折騰,一站式完成所有手術治療,無需二次手術,省時省力省錢地為女子解除了安全隱患。

更多細節考慮也能體現出以患者為中心的初衷。現代醫學習慣強調微創的概念,但在陳鴻光看來,切口小只是「表面功夫」,真正的微創應該是在最合理的情況下對正常神經組織幹擾最少的治療,而不該為了微創而微創。如今,導航引導內鏡下經鼻垂體瘤切除術、內鏡下血腫清除術以及多種技術融合指導下的腫瘤精準切除等一系列微創手術已經讓越來越多的患者獲益。

加速康復外科(ERAS)理念通過全面優化的圍手術期處理及治療方法,採取一系列規範化的措施和疼痛管理方法,最終實現外科手術病人少疼痛、低風險、少花銷並且快速康復的目標,近年來備受各大醫院的青睞。但由於神經外科病人病情複雜且手術創傷較大,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在國內神經外科推廣相對較慢,綜合考量下,陳鴻光派人專門到醫院已經開展ERAS理念的兄弟科室學習,並根據科室具體情況,在三叉神經痛和面肌痙攣的微血管減壓手術、經鼻垂體瘤切除術等部分患者間率先開展,通過不斷提高手術技術,優化診療流程,細化圍手術期管理,使這些患者的平均住院日縮短2天左右,為患者節省住院費用的同時,也大大減輕了親屬的陪護壓力。

「又如學醫人,識病由飽更。」從醫20餘年,蘇軾的這句詩是陳鴻光和團隊最好的寫照。他們見過神經外科各種兇險的疾病,從中積累了大量臨床經驗,但卻從未放棄過求索,術業專攻的同時尋求多學科通力協作,更精準、更舒適既是他們對患者的承諾也是對自我的要求和期許。也正因此,他們才一直在路上,從不敢有一刻的停歇和大意。

專家簡介:

陳鴻光,醫學碩士,主任醫師,煙臺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主任。

煙臺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鴻光

從事神經外科工作近30年,先後到義大利錫耶納大學醫院等國內外知名醫療機構進修學習,對顱腦腫瘤、顱腦創傷、腦出血等各種神經外科疾病有著豐富的臨床診療經驗,尤其擅長中重型顱腦損傷、神經系統感染、複雜腦積水等神經重症的臨床救治。

先後擔任中國醫師協會第二屆神經損傷培訓委員會委員,山東省疼痛研究會第二屆神經損傷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煙臺市醫學會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煙臺市醫學會創傷專業副主任委員,中國老年醫學學會神經醫學分會神經腫瘤工作組委員以及中國神經外科轉化和循證醫學協作組委員。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國內外期刊雜誌發表論文20餘篇,其中SCI發表4篇,中華級2篇。獲市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出版著作4部。

相關焦點

  • 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鴻光和他的團隊:生死時速間的「微觀」考量
    膠東在線12月15日訊(通訊員 李成修 李凌峰)腦出血、腦瘤、腦外傷,神經外科隨便一種病症都足以致命,但保命卻不是煙臺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鴻光和團隊的唯一追求。醫學越來越精細化發展的今天,如何在治好病的前提下,打好「組合拳」,還患者有質量和尊嚴的生活才更值得探索。
  • 毓璜頂醫院普外兒外科主任呂忠船及團隊:膽大心細,練就懸壺醫匠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孫淑玉 通訊員 李成修在非門診時間內,想找到外科主任並不容易,他們往往不是在手術就是在準備手術的路上。但想找毓璜頂醫院普外兒外科主任呂忠船又很容易,早上6點半 準時到病房門口「堵」他,幾乎一找一個準。從醫多年來,這個習慣雷打不動,在他的帶動下,普外兒外科的查房時間都跟著提前了。
  • 「抗擊」疾病—毓璜頂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孫旭文和她的團隊
    記者獲悉,僅上半年毓璜頂醫院神經內科完成介入手術400餘例,靜脈溶栓手術120多例,動脈取栓20餘例。近年來,由於工作成績顯著,毓璜頂醫院神經內科被評為全省神經內科的重點學科。此外,由於在腦卒中方面的突出貢獻,今年6月底在全國卒中大會上又被評為全國十佳綜合卒中中心之一。
  • 患者性命相託,必須全力以赴——記煙臺毓璜頂醫院大外科主任,胃腸...
    作為煙臺毓璜頂醫院大外科主任,胃腸外一科、甲狀腺外科主任,姜立新是團隊帶頭人,更是圈內公認的外科領軍人物:他既是青島大學醫學部外科學系副主任,又是山東省醫藥衛生重點專科(普通外科)主任;他既是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結直腸病分會常務委員,也是煙臺市普通外科學科(技術)帶頭人……在一眾頭銜下,他還是最喜歡人家叫他:姜醫生。
  • 腦血管裡「穿針引線」挑戰高難度 記毓璜頂醫院吳鑫和他的團隊
    從來沒有白費的努力,動手早、技術純熟,在腦血管病介入治療方面,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在國內也數得上號。神經外科沒有小手術,也禁不住等待,只要有手術就隨時準備回來,他們是沒有休假的常年駐守「尖兵」。但因涉及腦部治療風險較大,面對很多患者及家屬的猶疑,為爭取最佳手術時機,他們還得提前備好PPT以保證最有效快速的溝通。
  • 經歷兩次開顱15天ICU生死時速 33歲車禍女子昨出院 家屬:……實在...
    33歲女子因特重型顱腦外傷,經歷兩次開顱手術,進ICU生死時速15天,出院一月後又回來做雙側顱骨修補術,將兩側12×12釐米的顱缺損修補如出車禍前。昨天,女子的母親、幾個姑和姨,一家六七口送來三面錦旗一張感謝信,感謝把孩子從鬼門關數次拉回來的徐州仁慈醫院神經外科、ICU重症監護室,患者長輩一再說:「我們心中的感激……實在無法表達!」激動得哽咽。
  • 齊魯醫院李衛國團隊開展DBS日間/加速康復外科手術治帕金森病
    近日,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李衛國教授帶領帕金森病外科治療團隊一天內完成兩例DBS日間/加速康復外科手術病例。為保證手術的順利實施,手術團隊制定了嚴格的腦深部電刺激(DBS)日間/加速康復外科手術治療帕金森病操作流程。
  • 蚌埠三院神經外科主任郭傳軍博士:用手術刀解決顱腦「大」問題
    神經外科也因此成為最具挑戰、最高難度的醫學領域,一臺神經外科手術往往持續3-8小時,而手術刀下的戰場只在毫釐之間……有這樣一位醫生,用精湛的醫術創造一個又一個生命奇蹟,他就是蚌埠三院神經外科主任、學科帶頭人、主任醫師、醫學博士郭傳軍。
  • 北京積水潭醫院神經外科團隊為患者切除脊髓髓內腫瘤
    周一清早8:00,神經外科主任蘇亦兵教授像往常一樣坐在診室裡,開始了門診工作。一位患者被人攙扶著蹣跚而入,「終於見到您了,您看我還有救麼!」蘇主任安撫好病人後,開始詳細地詢問患者的現病史。蘇主任仔細看著患者的磁共振檢查:「你這個病,是頸椎脊髓裡長了腫瘤,我們稱之為脊髓髓內佔位——室管膜瘤可能性大」,蘇主任看著患者真誠地說:「我們的醫生團隊治療這類疾病很有心得,您相信我們,我們也願意為您解決問題。我們會儘快給您安排住院,準備手術。」三天後,患者接受了顯微鏡下脊髓髓內腫瘤切除術。
  • 做強醫療「朋友圈」同濟醫院江大附院神經外科牽手組建專科醫聯體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外科系副主任、神經外科主任雷霆教授、同濟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舒凱教授,同濟醫院神經外科總支書記兼副主任牛洪泉教授、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副院長兼神經外科副主任張華楸教授,同濟醫院神經外科介入治療專家朱明欣教授、同濟醫院神經外科科護士長厲春林副主任護師應邀參加了揭牌活動。
  • 西安市兒童醫院神經外科醫生挑戰「生命禁區」創奇蹟
    日前,西安市兒童醫院神經外科史航宇主任挑戰生命禁區,在醫院多科室協助下,為患兒行人體「生命中樞」腦幹海綿狀血管瘤切除手術獲得成功。此例高風險、高難度手術的成功,讓患兒家長連連嘆服感激不盡。6歲多的患兒紋紋,5年前突然感覺「頭痛、嗜睡」,曾於外院確診為顱內多發海綿狀血管瘤。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孫伯民課題組招聘...
    背景要求醫學、生物學中心簡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中心成立於2002年,在世界功能神經外科領域享有盛譽,是目前亞洲治療項目最齊全、手術病例最多的功能神經外科中心之一,擁有全球最先進的PERFEXION伽瑪刀等高精技術設備、一流的專家團隊。
  • 生物晶片煙臺分中心在毓璜頂醫院正式揭牌
    活動現場  大眾網煙臺5月22日訊 (通訊員 李添禕 見習記者 王曉華) 今天上午,生物晶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攜手煙臺毓璜頂醫院成立的煙臺分中心在該院正式揭牌煙臺分中心的成立標誌著煙臺毓璜頂醫院在全國率先邁入以基因為首的精準醫學及個性化醫療時代。中國工程院秘書長白玉良、院士曾溢滔、院士程京,及市政府副市長宋衛寧、市衛計委主任李翠玲和國內各大醫院院長、專家百餘人出席了此次揭牌儀式。
  • 宣武醫院神經外科治療規範研討會在新落成的中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
    原標題:宣武醫院神經外科治療規範研討會在新落成的中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舉辦11 月 2 日至 3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治療規範研討會在新落成的中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舉辦。該學習班也是第十三屆國際臨床神經外科學習班暨 China-INI 落成儀式的第一部分。這兩天的規範研討會,基於宣武醫院神經外科各專業組相對成熟並有代表性的部分病例治療規範的講演,以及3D 手術及介入演示,未來將在丁香公開課上線。
  • 7CM的腦部膠質母細胞瘤完全消失 上海十院神經外科高亮團隊再創...
    央廣網上海9月7日消息(記者楊靜 通訊員楊靜)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病房走廊裡,穿著病號服的女患者小陳拄著單拐一步步走動,身邊滿頭白髮的父母忍不住拍手鼓勁,興奮之情不亞於初為父母時見到孩子成功邁出的第一步。
  • 世界睡眠日——毓璜頂醫院神經內科為您科普如何更好睡眠
    專家簡介:  李冰,煙臺毓璜頂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擅長:腦血管病,顱內感染,頭痛,頭暈等神經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與治療。尤其擅長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神經介入治療。現兼任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第二屆神經血管介入協作組委員,中國卒中學會神經介入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介入神經病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抗衰老促進會神經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省醫師協會神經內科介入醫師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卒中學會神經介入分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腦血管病防治協會腦血管病介入專業委員會、腦血管病規範化診療與質量控制專業委員會、神經急救專業委員會、急性腦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甘肅省緊密型神經外科專科及內鏡技術聯盟學術論壇暨平涼市神經...
    12月26日,由甘肅省緊密型神經外科醫聯體、神經內鏡技術聯盟、平涼市神經外科質量控制中心,靜寧縣人民醫院承辦的「甘肅省緊密型神經外科專科及內鏡技術聯盟學術交流活動暨平涼市神經外科質量控制會議」在我縣召開。
  • 湖南省腫瘤醫院神經外科MDT綜合治療成功救治罕見遺傳病患者
    人民網長沙12月2日電 近日,湖南省腫瘤醫院神經外科在多學科會診(MDT)協作下,成功為一罕見遺傳病——Tucot症候群患者王女士先後實施腦部和腸道的腫瘤切除手術,術後患者恢復良好,不日將康復出院。
  • 院士專家進藏助力神經外科醫學發展(5)
    新華社照片,拉薩,2019年9月17日院士專家進藏助力神經外科醫學發展9月17日,西藏自治區第二人民醫院的醫生通過直播視頻觀摩趙繼宗院士腦動脈腫瘤手術示範。當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趙繼宗來到西藏自治區第二人民醫院,為患者做腦動脈腫瘤手術,並對西藏當地醫院醫生進行現場指導。2019年8月30日,「趙繼宗院士西藏神經外科技術指導中心」在西藏自治區第二人民醫院成立,以西藏自治區第二人民醫院為支點,輻射促進西藏全區神經外科發展。
  • 毓璜頂醫院公益直播課第11期:健康體重是良好免疫力的基礎
    5月28日下午毓璜頂醫院【公益直播課】,臨床營養科宋新娜主任從吃動平衡、如何減肥、怎麼選擇和烹調食物等方面給我們介紹了如何保持一個健康穩定的體重。現代社會以瘦為美,很多人都想著怎樣減肥,可是體重過低,身體過瘦也是非常不健康的。體重過低會營養不良、女性月經絮亂、老年人容易骨質鬆懈,還會影響兒童青少年智力的發育,長期營養不良身體也會出現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