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宣武醫院神經外科治療規範研討會在新落成的中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舉辦
11 月 2 日至 3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治療規範研討會在新落成的中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舉辦。該研究所由 Madjid Samii教授任所長、凌鋒教授任執行所長。該學習班也是第十三屆國際臨床神經外科學習班暨 China-INI 落成儀式的第一部分。
這兩天的規範研討會,基於宣武醫院神經外科各專業組相對成熟並有代表性的部分病例治療規範的講演,以及3D 手術及介入演示,未來將在丁香公開課上線。
11 月 2日上午,首先由宣武醫院介入放射科主任焦力群做了《宣武醫院頸動脈狹窄的治療》的報告。焦力群結合外科和介入兩方面,從內膜剝脫術和頸動脈支架的形成及開展歷史情況,對比了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等各國的技術開展情況,並介紹了中國的部分現狀(因該研究是宣武醫院與上海長海醫院的神經外科主導,所以該數據的外科比例較高,中國實際情況是內科佔比更高)。
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鮑遇海做了題為《聽神經瘤手術 INI 模式》的報告。其所在的China-INI顱底外科中心,是國內最早成立的多學科聯合的顱底外科中心,將顯微神經外科、內鏡顱底外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等專業有機結合,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個體化治療方案。
11 月 2日下午,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徐庚做了《島葉膠質瘤的外科治療》的報告。腦腫瘤是成人腫瘤第7位,年發病率為27.86/10萬。而膠質瘤則是顱內最常見的腫瘤。在明確了島葉膠質瘤的治療發展簡史以及在治療中的地位後,徐庚介紹了三個難點:周邊核團及神經纖維結構關係複雜;位置深埋於側裂中,表面有豐富的動靜脈;腫瘤邊界難以確認。之後結合臨床病歷分析,探討了相關處理原則,以及包括麻醉方法、手術體位、一般手術順序、結果、術後神經功能和隨診、手術要點等的手術學。在最後的討論環節裡,與會專家肯定了神經纖維束解剖對島葉膠質瘤的重要性。
神經外科主任張鴻祺則做了《頸內動脈眼動脈段巨大動脈瘤》的報告。他首先拋出,是否能克服巨大創傷這一問題。在介紹了OA-AN的分類後,他指出,巨大頸眼動脈瘤通常是1A型。隨後,就巨大動脈瘤的介入治療分析了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覆膜支架血管重建等的現狀和問題。
而無論哪種治療策略,併發症發生率均較高,對於顱內複雜動脈瘤尚能接受,但仍需要進一步探索研究。神外醫生必不可少的技能是解剖,應以此奠定治療複雜疾病的正確治療方法基礎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