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落成—新聞—科學網

2020-11-29 科學網
中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落成
搭建世界神經學科大咖的交流平臺

 

11月4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舉辦了中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CHINA-INI)落成儀式。共吸引有來自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前主席、漢諾瓦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Samii,杜克大學放射科主任 Allen Song、神經內科主任 Richard O』Brien,北京市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毛羽,北京市醫院管理局副局長邊寶生,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王曉民,宣武醫院院長趙國光、黨委書記張國君等國內外專家、學者近400人參與見證。

CHINA-INI的創建起意於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原主席Samii與宣武醫院神經外科首席專家凌鋒多年的合作,並在2004年,時任宣武醫院院長張建與Samii教授籤署了《關於合作成立中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CHINA-INI)的意向書》,德方授權中方無償使用研究所建築模型,歷經四年建設,預計於明年正式啟用。

CHINA-INI建築結構酷似神經學顱腦造型,環形意向水系,寓意生命之水點開智慧漣漪;而建築外立面紋理,象徵智慧之波的傳遞;建築內部的中庭,則宛若大腦中的腦室,舒展智慧空間。

據趙國光介紹,China-INI擁有世界最先進的神經外科診療設備,包括術中核磁共振、術中造影設備、神經導航機器人、強放射治療設備等,共分為地上9層,地下3層,建築面積1.7萬平方米,內設床位280張、神經外科手術室8間、DSA造影手術室2間,雜交手術室1間,複合手術室1間、伽馬刀中心、遠程會診中心和微侵襲神經外科培訓基地。

研究所首任所長由Samii擔任,並選擇來自全球範圍內十餘位頂級神經外科專家組成China-INI的專家委員會,成為世界神經外科「夢之隊」。「夢之隊」成員將定期來華進行學術交流,提供醫療服務,讓國內患者不出國門就能享受到國際頂端的神經外科醫療服務。

同時,研究所還擁有一批在國內頂尖的神經外科專家團隊,包括宣武醫院首席專家凌鋒,出血性腦和脊髓血管病專家張鴻祺、李萌、張鵬,缺血性腦和脊髓血管病專家吉訓明、焦力群,脊柱脊髓病變專家菅鳳增、陳贊、吳浩,顱底外科專家鮑遇海,功能性腦部專家趙國光、單永治,顱腦損傷和神經ICU專家王寧,顱腦腫瘤專家徐庚,小兒神經外科專家杜建新等。這些專家共同構成了一個能提供現代神經外科所有亞專業、高質量醫療服務的團隊。

面對未來,趙國光表示,China-INI將為世界神經學科專家學者搭建起一個高端學術交流平臺,為國內外患者提供尖端醫療服務,為我國衛生事業發展和人類健康做出更大貢獻。(張思瑋)

相關焦點

  • 中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落成
    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4日訊(記者吳佳佳 通訊員王蕾)記者從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獲悉,該醫院改擴建一期工程--中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China-INI)4日正式落成,新大樓有望明年6月啟用。   據介紹,中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大型神經疾病綜合診斷治療中心。研究所地上9層,地下3層,建築面積1.7萬平方米。所內設床位280張、神經外科手術室8間、血管造影手術室2間、雜交手術室1間、複合手術室1間、伽馬刀中心、遠程會診中心和微侵襲神經外科培訓基地等。投入使用後,宣武醫院神經外科的總病床數將增加到360張。
  • 中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在北京落成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姚晶堯):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改擴建一期工程——中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China-INI)4日宣告落成,新大樓有望明年6月啟用。 記者了解到,宣武醫院南側新落成的「球形」建築內,集合了世界最先進的神經外科診療設備和全球十餘位頂級神經外科專家的診療力量。
  • 宣武醫院神經外科治療規範研討會在新落成的中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
    原標題:宣武醫院神經外科治療規範研討會在新落成的中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舉辦11 月 2 日至 3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治療規範研討會在新落成的中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舉辦。該研究所由 Madjid Samii教授任所長、凌鋒教授任執行所長。該學習班也是第十三屆國際臨床神經外科學習班暨 China-INI 落成儀式的第一部分。這兩天的規範研討會,基於宣武醫院神經外科各專業組相對成熟並有代表性的部分病例治療規範的講演,以及3D 手術及介入演示,未來將在丁香公開課上線。
  • 德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 中國患者如何出國看病?
    德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INI)位於德國漢諾瓦,她的主體建築是一座外觀形似大腦的大樓,正如她所擅長的那樣,致力於為神經系統疾病患者提供富有同理心和高質量的醫療護理。     德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 (愛諾美康出國看病轉診醫院之一)  德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
  • 宣武醫院新地標「顱腦大廈」——中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將投用
    近日,在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建院60周年管理論壇上,該院院長趙國光介紹,該院新地標「顱腦大廈」——中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將於12月中旬投入使用,醫院將新增近500張床位。據介紹,中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由該院和德國國際神經外科研究所合作建立,世界神經外科泰鬥、德國漢諾瓦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薩米教授擔任所長,全球十多位頂級神經外科專家組成專家委員會,將定期來華提供醫療服務。據悉,該院南區新建的中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綜合病房樓和科學會堂3個主體建築,將在今年全部投入使用。
  • 新裡程美家走訪德國漢諾瓦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
    2018年5月13日,受德國漢諾瓦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INI)邀請,國內 「實體醫院機構跨境醫療」代表、新裡程醫院集團國際醫療部——新裡程美家國際醫療市場總監王猛先生帶領團隊前往德國,對德國漢諾瓦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再次深入訪問並探討深入合作,並與研究所神經外科主任巴特郎菲(Prof.Bertalanffy)教授就協助兩位中國患者就診事宜進行了詳細交流
  • 中國學者當選國際樹木年輪學會副主席—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劉禹以全票當選國際樹木年輪學會(Tree Ring Society, TRS)執行委員會副主席。 國際樹木年輪學會創建於1939年,會員遍及全球。該學會是一個致力於樹木年輪年代學研究和教育的非營利性國際科學協會,旨在促進全球樹木年輪學界的科學研究與發展,其通過支持定期組織國際會議等,為全球樹輪學研究人員提供交流平臺,並向公眾傳播有關樹木年代學的知識。 據了解,劉禹也是該學會成立以來第一位任此職務的亞洲學者。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報》一直是我的老師和學校,我在這個平臺上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穫,衷心祝願《中國科學報》越辦越好,科學網越來越火。 ◆邢志忠(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在很大程度上,科學網之於我就像三十多年前在北大圖書館閱覽室的一張High Table佔到了座位。
  • 首屆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開幕—新聞—科學網
    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上,麥戈文腦研究所神經科學教授、麻省理工學院腦與認知科學系主任James DiCarlo將發表題為「通過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協作,逆轉工程人類視覺智能」的演講。過去15年裡,他的團隊一直致力於深入了解大腦如何開發和執行其強大的神經元並用以表徵視覺對象,以及這種表徵如何構成感知、認知和行為的基礎。
  •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韓濟生,神經生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知名疼痛學家,我國疼痛醫學的開創者。現任北京大學神經生物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主任委員,國際疼痛學會教育委員會國際顧問、國際疼痛學會中國分會主席等職務。
  • 美國教授因數據造假撤銷《神經科學雜誌》論文—新聞—科學網
    Munger教授撤銷一篇《神經科學雜誌》論文。 該論文主要研究味蕾神經肽的分泌模式。《神經科學雜誌》發出通告稱應作者要求撤銷該論文,未給出撤稿理由。 通訊作者Steven D. Munger發出通告稱,馬裡蘭大學經調查研究後,認定該論文存在數據造假。同時Steven D.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2012年3月8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在位於北京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宣布:發現了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並於3月14日在網際網路上率先推出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邀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主要參與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網知名博主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同廣大網友交流。
  • 中國建成工業級高通量腦成像設施,或將改變神經科學發展方式
    中國建成工業級高通量腦成像設施,或將改變神經科學發展方式 微信公眾號「Nature自然科研」 2017-08-17 20:16
  • 國家腦庫:神經科學研究的基礎設施—新聞—科學網
    它是由科技部、財政部共同支持,在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指導下,以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為依託單位,建設的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之一。 國家人腦組織庫負責人馬超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人腦組織資源庫是神經科學的重要基礎設施。目前,該資源庫內有254例全腦組織,其中183例生前未發現腦疾病,34例有痴呆症病史,37例有其他腦疾病史。
  • 科學時報 記中國科學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下篇):不著...
    基於他從最初創建清華大學生物系,到後來到領導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工作,蒲慕明在2005年獲得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殊榮,他這段彌足珍貴而又特殊難忘的人生經歷,無疑也是值得濃墨重彩抒寫的重要一筆。
  • 新方法讓「沉默」基因「說話」—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楊輝研究組和周海波研究組合作,通過內源基因的啟動子驅動嚮導RNA(sgRNA)表達,結合SPH—OminiCMV螢光報告系統,成功實現lncRNAs基因和低豐度基因表達的動態示蹤。
  • 圖文: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韓濟生
    圖文: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韓濟生此次論壇由國家禁毒委員會、北京大學和中國禁毒基金會共同主辦。論壇提供了一個充分交流的平臺,共同促進禁毒工作的社會化,推動戒毒康複製度的完善。  圖為: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韓濟生。
  •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神經科學研究技術分會學術年會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神經科學研究技術分會學術年會暨第七屆全國光遺傳技術培訓班舉辦 2018-12-29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語音播報   12月20日至24日,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神經科學研究技術分會
  • 先進機器人學與機構學國際學術論壇舉行—新聞—科學網
    12月15日,首屆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先進機器人學與機構學國際學術論壇(IFARM-2020)在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以下簡稱瀋陽自動化所)
  • 馬鈴薯等茄科作物害蟲生物防治國際工作組成立—新聞—科學網
    )正式批准成立馬鈴薯等茄科作物害蟲生物防治國際工作組(IOBC-BiCoSol)。該學術工作組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植保所研究員高玉林、浙江大學昆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周文武、荷蘭瓦赫寧根大學Joop Van Lenteren院士,秘魯拉莫林國立農業大學教授Norma Mujica牽頭組建,並擔任共同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