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3日,受德國漢諾瓦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INI)邀請,國內 「實體醫院機構跨境醫療」代表、新裡程醫院集團國際醫療部——新裡程美家國際醫療市場總監王猛先生帶領團隊前往德國,對德國漢諾瓦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再次深入訪問並探討深入合作,並與研究所神經外科主任巴特郎菲(Prof.Bertalanffy)教授就協助兩位中國患者就診事宜進行了詳細交流。巴特郎菲教授帶領新裡程美家團隊參觀醫院大樓各項設施和病房,介紹醫院重點項目,討論膠質瘤特別是腦幹膠質瘤,以及聽神經瘤、脊柱腫瘤的手術技術。巴特朗菲教授表示他在腦幹膠質瘤的手術量、切除率依然保持著世界紀錄。
漢諾瓦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成立於1999年,創始人是國際神經外科泰鬥馬吉德·薩米教授,80年代就已經活躍在世界顱底外科的舞臺,撰寫了很多專著,對顱底腦幹位置的手術入路有豐富的經驗。
他從醫以來,個人完成了超過4000例聽神經瘤手術,是目前個人完成聽神經瘤手術例數最多、面神經解剖保留率最高(92%)的世界紀錄保持者,他還是世界著名的神經外科專家、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榮譽主席,曾被我國政府授予「友誼獎,多次來中國考察和開展學術活動。雖然已經80多歲,還在做手術,為醫療事業不懈貢獻。
研究所的大樓是漢諾瓦的標誌性建築,是一幢形似人腦的大廈,該建築是2000年世博會後在德國館的基礎上改造而來,特意在建築的後邊,突出了腦幹的造型。表明顱底腦幹手術是研究所的專長。
新裡程美家一行受到了研究所的熱情接待。巴特郎菲教授已經被很多中國患者所熟悉,國內患者親切地稱他為巴教授,雖然他已經64歲,但他每年的手術量都在300臺以上,而且無一例外都是高難度的手術。
巴教授最擅長的就是顱底、腦幹、丘腦、垂體等複雜位置的手術。他的患者來自全歐洲、美國、阿拉伯國家和中國,都是慕名和被主治醫生推薦而來。他可以為一歲兒童進行顱內手術,還擅長聽神經瘤的治療,這是一種非常精細的手術,保面神經功能(不面癱)和保聽神經(不耳聾)是難點,只要患者之前沒有聽力損失,或者腫瘤在3-4釐米以內,巴教授手術都有信心保住功能。新裡程美家團隊在住院部見到了一名杜拜的患者,早上剛做完聽神經瘤手術,術後就能夠正常說話交流。
王猛總監介紹,他在美國走訪過一些醫院的神經外科,一提到顱底、腦幹、丘腦位置的手術,美國專家都承認漢諾瓦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的手術技術和研究成果。
巴特郎菲教授帶領團隊參觀了研究所新一代手術室,其中配備有術中核磁引導設備,這臺設備的造價逾兩百萬歐元,可以在術中進行核磁檢查,探查到肉眼看不見的腫瘤殘餘,幫助醫生及時切除。而以往只能做完手術,頭皮縫合後再檢查,發現還有殘餘時,已經沒有辦法了,而現在可以隨時發現有無手術殘餘並立即切除。
參觀了醫院的各項設施後,王猛先生與巴特郎菲教授進行了會談。會談中探討了新裡程醫院集團,以及集團國際部——新裡程美家國際醫療與研究所更進一步拓展合作的一些思路和觀點。會談持續一個多小時,氣氛親切友好。巴教授表示非常認可新裡程醫院集團和新裡程美家國際醫療,並對推動國際醫療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因為新裡程美家是醫院集團的國際醫療部門,不同於中國的醫療中介,是具有合法醫療資質的機構,通過醫院介紹,病人的治療安全及合法權益更能得到保障,研究所非常樂意接待轉診的中國患者,患者既可以考慮來德國手術,也可以在新裡程集團旗下醫院進行手術。
巴教授告訴新裡程美家團隊,他以前在大學醫院時,每年的手術量在400臺以上,但來到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以後,因為還要去很多國家進行學術交流和培訓,現在只做高難度的顱內顱底手術,一年的手術量縮減到了300臺以上。而整個研究所的手術量每年在1100臺左右。
巴特郎菲教授說,他不僅能夠在漢諾瓦接待中國患者,也曾經在中國醫院,如天壇、瑞金、華西醫院為患者做過手術,手術全程直播讓醫院醫生學習。作為一個無私的知識傳授者,他樂於將自己的技術傳播給年輕的神經外科醫生,巴特郎菲教授說,這樣十年後,他可能老了,但是有更多的人可以為患者解決問題。
巴特郎菲教授在神經外科學具有建樹性的思考也讓團隊人員都很敬佩,他說神經外科手術,特別是高難度複雜位置的手術,不僅僅是一個手術技巧的問題,更是一種哲學的問題,需要系統性的思維,從一開始的切開頭皮到術後護理康復,醫生及護理人員把握好整個系統工程的各個環節才能讓患者得到理想的治療效果,這也啟迪了新裡程美家團隊,認識到許多在服務患者上需要改進和提高的地方。
巴特朗菲教授還討論了通過新裡程醫院集團培訓中國的神經外科醫生事宜,幫助提高中國顱底外科技術水平。
今後新裡程美家團隊將繼續推動國際醫療的合作,嚴格執行國際轉診程序、完善服務,為更多的中國患者造福。
來源:中國網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與華夏經緯網無關。華夏經緯網不對文章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