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雜誌發文:人造「葉綠體」來了,理論上可將CO2轉化為任何...

2020-12-06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文丨學術頭條

光合作用廣泛存在於自然界。葉綠體通過收集太陽光能,將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首先是葡萄糖),並釋放出氧氣。這不僅是我們人類和其他地球生物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地球碳氧平衡的重要媒介。

然而隨著全球工業化的腳步,溫室氣體尤其是 CO2 排放不斷增加,這一平衡被逐漸打破,全球平均氣溫不斷升高,導致我們的生存環境也日益嚴峻。

面對碳排放的不斷增加,科學家們一直想研發出一種可持續性的解決方案。

近日,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陸地微生物研究所的Tobias J. Erb教授以及來自法國波爾多大學的Jean-Christophe Baret教授合作,成功開發了一種自動化人造葉綠體組裝平臺,這一平臺可以根據人們的需求製造出不同的人造葉綠體,不僅可以吸收空氣中的CO2,而且理論上還可以根據人們的需求合成各種不同的有機物,例如藥物,燃料等。

這一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全球頂級期刊《科學》雜誌上。

人工光合作用:當今時代的「阿波羅計劃」

在過去的200年內,人們對光合作用的認識不斷加深。1915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威爾施泰特首次從綠色植物的葉片中分離純化出了葉綠素,並闡述了它的化學組成,為人們從分子水平上認識光合作用奠定了基礎。此後的1961年、1988年、1997年諾貝爾化學獎,也都頒發給了關於光合作用的研究成果。

目前,我們已經知道,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發生在植物細胞中的葉綠體,具體分為兩個階段:光反應階段與暗反階段。

其中,光反應發生在葉綠體的類囊體膜結構,利用二氧化碳與水在光照條件下為暗反應提供必需物質;暗反應則發生在葉綠體基質中,利用光反應產物即可生成葡萄糖,完成了碳的固定,用以供給生命,即將無機物轉變成了有機物。

雖然植物光合作用對於全球碳氧平衡的維持至關重要,但是,想要對植物光合作用進行人為幹預,從操作難度和成本上考慮也不現實。

因此,許多科學家想通過人工合成葉綠體,來實現更好的利用太陽能來捕獲環境中的CO2,並將其轉化為有機分子,例如燃料、藥物等。合成光合作用的人工替代品,也被稱為當今時代的「阿波羅計劃」。

其實,科學家們早已實現了人工葉綠體的合成,能夠分解水並固定二氧化碳,因此人工葉綠體的生物合成早已不是什麼科學難題。然而,如何重現植物葉綠體的複雜性和光合效率,尤其是既可以收集光能,又可以利用光能合成人們所需要的有機物,一直是擺在科學家面前的難題。

可以任意改造的人工葉綠體

Erb教授長期致力於人工葉綠體的應用研究。早在2016年,Erb就在自己位於德國馬爾堡馬克斯·普朗克陸地生物學研究所的實驗室開發了一種人工碳固定方案。該方案稱為Cetch循環,可以通過一系列自然和工程化酶(包括巴豆醯CoA /乙基丙二醯CoA/羥基丁醯 CoA)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分子,並且這一方案比天然植物固定碳的效率更高。

當然,僅僅實現CO2的固定和光能的利用並不能滿足Erb教授的「野心」。

為了實現人造葉綠體的量產,同時也為了讓這些人造葉綠體能按照人類的需求和成有機物,Erb 教授又在人工葉綠體的基礎上進行了兩項創新。

一是合成生物學與納米微流控技術結合,將從菠菜中提取的葉綠體膜和2016年研發的Cetch循環耦合,合成了細胞大小的液滴,這些液滴可以作為葉綠體吸收太陽能並固定CO2。

二是自主研發了人工葉綠體組裝平臺,不僅可以實現自動化生產人工葉綠體,還能根據人們的需求通過添加不同的酶從而製備不同功能的人工葉綠體。通過光便可以控制這些人工葉綠體合成不同的物質。

每個細胞大小的液滴充當一個合成的葉綠體,在顯微鏡圖像中可見的類囊體膜利用光來產生NADPH和ATP,它們為固定二氧化碳的酶反應級聯提供能量

在該系統中,太陽能被菠菜葉綠體的膜吸收轉化,然後提供給Cetch循環中的酶進行一系列反應,從而將空氣中的CO2 吸收,轉化有機物。而我們只需要對人工葉綠體中的酶做出調整,便可以使其合成不同功能的有機物。

對此,Erb教授表示,「據我所知,這是人類首次在人工葉綠體內將CO2轉化為多碳化合物。全新的組裝平臺使我們能夠生產成百上千個細胞大小的人造葉綠體,它們可以彼此獨立的運行,我們任意改造這些人工葉綠體,從而滿足不同的需求,以適應未來不同生物技術的應用。」

此外研究人員還能證明,這一新型平臺合成的人工葉綠體吸收CO2的速度比之前合成生物學的方法快了100倍。因此,Erb教授還認為這一結果未來幾乎可以應用於所有領域,包括材料科學,生物技術以及醫學。

不過目前這一人工葉綠體並不完美,在實驗過程中,它們僅在2小時內有活性。但Erb教授認為這並不是什麼問題,他表示「我們已經多次證明可以通過添加一些特殊的蛋白質和酶來維持這個系統的穩定,所以這只是一個需要優化的問題。」

參考資料: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8/6491/649https://www.inverse.com/innovation/artificial-photosynthesishttps://www.mpg.de/14786713/0506-terr-138345-fotosynthese-im-tropfen?c=2191https://www.chemistryworld.com/news/artificial-chloroplasts-turn-co2-into-multicarbon-molecules-powered-only-by-light/4011694.article

相關焦點

  • 人造「葉綠體」實現人工光合作用登上《科學》!可捕獲和轉化CO2...
    人造「葉綠體」實現人工光合作用登上《科學》!該方法可用於從環境中捕獲二氧化碳並將其轉化為有用的分子——例如燃料和藥物,更重要的是,它使碳循環的整合向前邁進了重要的一步。「(它)展示了合成生物學的重大進步,以及構建自持合成細胞的關鍵裡程碑。」
  • 科學家利用人造葉綠體把陽光變成糖,合成生命科學將改變未來
    由於新的化學途徑比自然界進化的任何物質都更有效,研究小組希望有一天類似的過程能夠幫助地球降低二氧化碳,減輕溫室效應。從全球治理範圍來看,這個方法還不清楚是否能變成一個大規模的、在經濟上可行的操作,該成果發表在5月7日《科學》雜誌上。研究人員利用太陽能或化學能源的酶將CO2轉化為六條固定的C—O化學鍵,這是自然轉化的糖分子結構。
  • 人造「葉綠體」和普通的葉綠體有何不同?
    類囊體是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因為「光能向活躍的化學能的轉化」在此上進行,因此類囊體膜亦稱光合膜。在地球上,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給地球和人類補充了氧氣,生命才得以持續發展,那麼我們是否能「造」出葉綠體呢?據一項研究表明:人工葉綠體已經實現,而且人工葉綠體可以成功地將陽光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化合物!
  • 葉綠體也可以人造了?光合作用效率比自然植物還高 | 一周科技
    光合作用效率比自然植物還高圖片來源:Pixabay「葉綠體」 在植物細胞內負責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化成養分。最近,發表在 Science 雜誌的一篇研究公布稱,德國馬普研究會等機構研發出的 「人造葉綠體」 可以模仿光合作用,利用陽光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機物。研究人員提取了菠菜的葉綠體的類囊體膜,這種類囊體膜能夠在植物體外 「工作」。隨後,他們將這種膜與一種名為CETCH的循環系統耦合,後者是人造的固碳系統。經過成功耦合後,人造葉綠體就誕生了,其光合作用效率比自然界植物的還要高。
  • 人造「葉綠體」實現人工光合作用
    綠色植物的葉綠體是發生光反應和暗反應的重要場所。光反應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產生了兩種重要的能量載體,即三磷酸腺苷和還原態磷酸二核苷酸煙醯胺(NADPH)。而暗反應則利用這兩種高能分子驅動CO2分子的捕獲,進而合成生物質分子。
  •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人工葉綠體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經過幾十億年的時間,微生物和植物進化出了我們所知道的光合作用的非凡過程。光合作用將太陽的能量轉化為化學能,從而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提供食物和氧氣。構成分子機器的細胞室--葉綠體,可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引擎。許多科學家認為人工重建和控制光合作用過程 是 "我們這個時代的阿波羅計劃"。這將意味著有能力生產出清潔能源--清潔燃料、清潔碳化合物(如抗生素),以及其他僅靠光和二氧化碳就能產生的產品。但如何從頭開始建造一個有生命的光合細胞?模仿活細胞的過程的關鍵是讓細胞的各個組成部分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共同工作。
  • 構建出人造葉綠體,比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更高效!
    光合作用將太陽的能量轉化為化學能,從而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提供食物和氧氣。作為產生光合作用的細胞區室,葉綠體可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引擎。 許多科學家認為人工重建和控制光合作用過程是 "我們這個時代的阿波羅計劃"。這將意味著有能力生產出清潔能源---清潔燃料、清潔碳化合物(如抗生素),以及其他僅靠光和二氧化碳就能產生的產品。
  • 《Cell》雜誌發文,河大在國際上首次揭示葉綠體蛋白轉運新機制!
    2020年3月12日,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張立新教授課題組及合作者在光合作用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並闡明了相分離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的新機制,推動了蛋白轉運機理的進一步深入
  • 劍橋團隊研發人造葉片 可將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合成氣
    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人造葉片,該葉片可以產生合成氣,而不會釋放二氧化碳。儘管從技術上講,它可以燃燒產生電能或用於照明和供暖,但它通常是製造產品的中間步驟(包括塑料,化肥和柴油等燃料)。不幸的是,生產它會釋放二氧化碳到大氣中。該研究的資深作者Erwin Reisner表示:「您可能沒有聽說過合成氣,但是每天您都會消費使用合成氣製造的產品。能夠可持續地生產它是影響全球碳循環並建立可持續的化學和燃料工業的關鍵步驟。」
  • 甲烷細菌轉化之謎破解,甲烷轉化將有質的飛躍
    甲烷分子示意圖甲烷細菌是著名的「甲烷清道夫」,它們可以利用甲烷-甲醇轉化反應,輕鬆地將甲烷轉化為可用燃料。長期以來,甲烷細菌的轉化能力一直吸引著研究人員的關注。然而,甲烷細菌究竟是如何輕而易舉地進行複雜的甲烷反應卻一直是一個謎。
  • 當微流控技術遇上合成生物學,「人造葉綠體」誕生了
    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從而為地球上的絕大多數生命體提供了賴以生存的食物和氧氣。因此,構成分子機器的細胞室--葉綠體,可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引擎。最近,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陸地微生物研究所的 Tobias J.
  • 科學家發明「人造葉」,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
    科學家表示,流行性感冒病毒、小兒麻痺症、天花等病毒都曾在冰塊深處,很多原始病毒人類並不知曉,也對此沒有任何抵抗能力,當高溫導致冰塊融化,這些遠古病毒就會捲土重來。同時,溫室效應引發的海平面上升也讓人無法忽視,科學家推測,大約200-300年之內,地球上大部分沿海國家和地區都會被海水淹沒,或許超過60%的世界人口,將流離失所。
  • 高中實驗說課 | 光反應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
    葉綠體懸液(綠色)+DCPIP(藍色)藍綠色        綠色。氣泡也明顯。通過上述的改進優化處理,可以將希爾反應融合於光反應的課堂教學中,節省時間,為信息分析,概念構建留足時間。(3)完善光反應概念:光照下,在葉綠體的類囊體膜中水分解產生氧氣,H+和電子。H+和電子將NADP+還原為NADPH,並產生ATP。這樣光能就轉化成了ATP中的化學能。問5:電子不是有能量嗎?推測NADPH應該也有能量的。具體怎麼轉變的?水在希爾反應中的作用是什麼?
  • 《科學》雜誌:可編程合成材料
    通過合成人造分子,人造分子有一天可能構成一種新型計算機的信息單元,或者成為可編程物質的基礎。信息將以單個原子的空間排列方式進行編碼,類似於鹼基對序列如何確定DNA的信息內容,或者「0」序列和「1」序列形成計算機的內存。最近,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波鴻魯爾大學的研究人員朝著這一願景邁出了一步。
  • 李燦院士:太陽能轉化科學與技術
    發展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特別是儲量豐富且清潔的太陽能資源,將是建立生態文明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途徑。世界各國對發展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十分重視,發展低碳、綠色能源的呼聲越來越高。我國是能源需求大國,最近十多年來,太陽能研究領域得到了快速發展,並且逐步從基礎科學研究走向技術水平提升,進而實現規模化工業應用。
  • 生命學院孫前文實驗室發文報導R-loop介導擬南芥中葉綠體基因組...
    生命學院孫前文實驗室發文報導R-loop介導擬南芥中葉綠體基因組穩定性維持的新機制清華新聞網1月9日電 1月7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孫前文實驗室在《細胞報導》(Cell Reports)期刊在線發表題為「RHON1共轉錄移除R-loop以維持擬南芥葉綠體基因組穩定性"(RHON1 co-transcriptionally
  • 納米催化劑可高選擇性將CO2轉化為CO
    科技日報訊 (王建偉 記者馮國梧)天津工業大學尹振博士利用鈀銅雙金屬納米電化學催化劑高選擇性將二氧化碳轉化為一氧化碳。該項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納米能源》上。二氧化碳的電催化轉化,即通過輸入電能並且在催化作用下將其還原生成化學品和燃料。
  • 強大的人造肌肉,或將為未來的軟機器人,可穿戴設備提供動力!
    人造肌肉或將為未來的軟機器人和可穿戴設備提供動力。但為了設計和製造新設備,需要更多地了解這些強大結構的基本機制。現在,哈佛大學約翰·A·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人造肌肉纖維的一些基本物理特性。
  • 李燦院士:太陽能轉化科學與技術
    發展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特別是儲量豐富且清潔的太陽能資源,將是建立生態文明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途徑。世界各國對發展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十分重視,發展低碳、綠色能源的呼聲越來越高。我國是能源需求大國,最近十多年來,太陽能研究領域得到了快速發展,並且逐步從基礎科學研究走向技術水平提升,進而實現規模化工業應用。
  • 日本科學家邁出一大步:創造光合人造細胞,可像植物一樣獲取能量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大自然中,植物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將吸收的二氧化碳中的化學能轉化為自身能量,如果把葉綠體「移植」到人類細胞中,是否可以實現同樣的過程?近日,日本科學家們通過模擬植物細胞,成功創造了一種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產生能量的人造細胞,這是人造仿真細胞技術邁出的一大步。來自日本工業大學的科學家將各種生物結構進行整合,創造的人造細胞中含有兩種關鍵的蛋白質成分,即ATP合成酶和細菌視紫紅質。ATP合成酶可以促進三磷酸腺苷(ATP)的形成,並為人體供能,而細菌視紫紅質的作用是從環境中收集太陽能進行生物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