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雜誌:可編程合成材料

2020-12-04 量子認知

合成,英語:Synthesis,通常表現為通過物理或化學方法操縱的一步或多部、可靠、可被重複應用的過程,由德國化學家阿道夫·威廉·赫爾曼·科爾貝首次提出。

合成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領域,也是製藥、生化、材料等產業重要的基礎。合成材料廣泛應用於我們的生活領域中。

通過合成人造分子,人造分子有一天可能構成一種新型計算機的信息單元,或者成為可編程物質的基礎。信息將以單個原子的空間排列方式進行編碼,類似於鹼基對序列如何確定DNA的信息內容,或者「0」序列和「1」序列形成計算機的內存。

最近,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波鴻魯爾大學的研究人員朝著這一願景邁出了一步。他們表明,原子探針層析成像可用於讀取多元金屬有機框架中金屬離子的複雜空間排列。該最新研究結果論文發表在昨天的《科學》雜誌上。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學者Zhe Ji,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研究人員;論文第二作者、李彤(Tong Li),她2005年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7年與2011年獲得牛津大學碩士與博士,現為德國波鴻魯爾大學教授,原子探針層析成像專家。

原子探針層析成像(atom probe tomography,縮寫APT),是一種成像技術,能夠對固體材料的元素組成進行三維的原子尺度上的分析,是一項強大的表徵手段。

金屬有機框架材料,或稱金屬有機骨架材料(英語:Metal Organic Frameworks,縮寫:MOF)是新材料在金屬有機材料(MOM)中的一個重要分類,是新無機有機材料中研究最熱門的一個領域,因為它們將兩門經常被分開的化學學科無機化學和有機化學結合了起來。這種由有機配體配位的金屬原子或原子簇構成一維、二維或三維的結構,可用於氣體吸附、氣體儲存、氣體分離、催化劑等領域。

金屬有機框架是由有機單元連結在一起以形成明確定義的結構的多金屬節點的晶體多孔網絡。要使用一系列金屬對信息進行編碼,必須首先能夠讀取金屬排列。但是,閱讀這樣的排列非常具有挑戰性。近來,由於這種多元結構將能夠提供的廣泛信息,人們越來越對表徵金屬序列感興趣。

根本上,沒有方法可以讀取金屬有機框架中的金屬序列。在當前的研究中,研究團隊已經通過使用原子探針層析成像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如圖所示使用不同的金屬原子(彩球)對多元金屬有機框架杆進行編程,以執行一系列化學任務,例如控制藥物釋放,或在數字計算機中對信息進行編碼,例如「 1」和「 0」。

就像生物學一樣複雜

將來,金屬有機框架可以構成可編程化學分子的基礎:例如,可以對金屬有機框架進行編程,以將活性藥物成分引入體內以靶向感染細胞,然後在不再存在時將其分解為無害物質需要。或者可以將金屬有機框架編程為在不同時間釋放不同的藥物。

它們還可以用於捕獲二氧化碳,同時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化學工業的有用原料。

研究人員:「從長遠來看,具有程序化的原子序列的這種結構可以完全改變我們對材料合成的思考方式。」 「合成世界可能達到以前只是為生物學所保留的精確度和複雜性的全新水平。」

參考:Sequencing of metals in multivariate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Science (2020). 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04/674

相關焦點

  • 美國《科學》雜誌評出2007年十大科學進展(組圖)
    特大質量的黑洞可能產超高能量的粒子美國《科學》雜誌20日公布了該刊評出的2007年十大科學進展,「人類基因組個體差異」領域的研究進展名列第一。排名第二位的科學進展是「皮膚細胞中的『幹細胞』」研究,關於「高能量宇宙射線的來源」的研究名列本年度十大科學進展的第三位。負責此次評選工作的《科學》雜誌編輯羅伯特-昆茲級(Robert Coontz) 稱,「多年來,我們一直談人與人如何相像,甚至人與猿如何類似。然而,今年的幾項前沿研究第一次徹底得揭示了人與人DNA存在的巨大差異。
  • 《先進材料》再刊可編程可逆形狀轉換水凝膠
    可編程性使水凝膠可以在各種形狀之間可逆移動(圖2d–g)。通過在45°C水中拉伸至200%應變3分鐘來編程水凝膠。d)示意圖,顯示了提出的可逆形狀變換的機制。【總結陳述】總而言之,作者設計了可以在具有疏水相關域的熱敏水凝膠中實現可編程可逆形狀轉化的材料/方法。可編程的性質使得可以輕鬆獲得宏觀形狀的多種變換,從而將範圍擴展到當前的水凝膠系統之外。
  • 活體建築材料、微生物燃料電池,材料合成生物學的潛力不止於此
    12 月 23 日,麻省理工學院(MIT)海歸博士後、現為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的鐘超團隊與 MIT 合作者在 nature reviews materials 雜誌發表了一篇綜述論文,標題為《基於合成生物學技術的材料設計》(Materials design by synthetic biology)。
  • 寧波材料所陳濤團隊開發出無束縛、可編程的「保鮮膜」軟體機器人
    地球上的大多數生物體經過長期進化選擇可根據所處的外界環境快速產生適應性自身形變和/或可控運動以躲避危險、生存繁衍。例如,自然界中的植物如風滾草在逃離乾旱地區、昆蟲如金輪蜘蛛在躲避天敵襲擊等情況下,會選擇性地先將自身變形為球狀,進而通過「翻滾」運動的形式快速離開當前不利環境。通過人工合成材料的程序化可控設計、模仿甚至超越生物體的智能驅動行為,是仿生材料領域研究的前沿熱點及難點之一。
  • 可編程高分子來了,它給材料N種「生命」
    這意味著,人們可以對同一材料的不同區域進行「編程」,一次製造集多種材料於一體的複雜產品。 給材料N種「生命 這種可編程的高分子材料被稱為拓撲異構網絡高分子,對應的英文為Topology Isomerizable Network(簡寫為TIN)。不同的光照條件會觸發它成為不同的材料。「它像一種『待定』的材料,你可以根據需要把它變成你想要的。」
  • "可編程醫學"是新生物電路研究的目標
    "可編程醫學"是新生物電路研究的目標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使用生物材料製造其模數轉換器在合成生物學的世界中,邏輯門和遺傳時鐘等基礎組件的開發使電路的設計變得越來越複雜,包括解決數學問題,構建自主機器人和玩互動遊戲的能力。喬治亞理工學院的一組研究人員現在正在使用他們對生物電路學到的知識,為可編程醫學的未來奠定基礎。
  • 可編程的氣球,有望實現「瘋狂變形」
    研究人員可利用可編程氣球開發新型變形裝置。《先進材料》雜誌7月6日報導,美國哈佛大學約翰·A·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可控系統,能夠將氣球塑造成預設形狀。該系統中包含周期性切割的剪紙薄片和充氣裝置。氣球膨脹時,剪紙切口引導其生長,使一些區域膨脹,另一些區域收縮。由此,研究人員就能在全局範圍內控制宏觀形狀,以及在局部範圍內構建微觀特徵。
  • 鍾超:基因編程時代已來臨?它如何改造微生物,創造新材料
    |鍾超: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助理教授 想像一下,你身體裡的某個細菌,在你的腸道裡可以對付癌症,甚至可以調節生命體裡其他的疑難雜症。基因編程,是用像計算機一樣的語言來改造DNA。它是怎麼創造新材料的?請聽上海科技大學的鐘超教授在@一刻talks《了不起的好奇心|科學俠》中的分享。
  • 可重編程的變形電磁軟機器人超材料
    可重編程的變形電磁軟機器人超材料變形磁性軟機器人在微創醫學,可穿戴設備和軟機器人器人中具有多種應用。然而,大多數磁性編程方法固有地與製造過程耦合,因此它們阻止了機器的可重新編程性。在《Science Advances,》的新報告中,Yunus Alapan和德國,土耳其,瑞士和美國的多學科研究團隊描述了一種高通量的磁性編程策略。
  • 基於各向異性時域數字編碼超表面的可編程線性和非線性極化合成
    ,首次實現了可編程線性和非線性極化合成。(橙色射線代表任意線極化入射波,藍色射線1代表右旋圓極化反射波,綠色射線2代表任意線極化反射波,藍色射線3代表左旋圓極化反射波,綠色射線4代表交叉極化的線極化反射波)要點1: 實現可編程線性極化合成功能該研究團隊利用各向異性時域編碼技術,巧妙地在各向異性編碼超表面的y (x)極化方向構造佔空比可變、相位狀態為0和π的周期性脈衝相位調製,同時使其
  • 可降解材料已成趨勢,藍晶微生物利用合成生物技術降低PHA成本
    ▲ 阿克拉海灘上嚴重的塑料汙染在這種情況下,儘快發展並應用聚羥基脂肪酸酯(PHA)和聚乳酸(PLA)等可降解材料幾乎成為了業界共識,而這其中PHA材料由於具有類似於傳統石化塑料的性能和較短的降解周期,被認為是傳統石化塑料理想的替代品
  • 在空氣中及水下可自然附著粘合的新合成材料,可實現肢體修復
    列印的,可自我修復的,可回收的成材料,其質地從超軟到極硬,並且它們在空氣或水下自然地彼此粘附。特別適用於可印刷材料的反應是基於狄爾斯-阿爾德反應(Diels – Alder(DA))——又名雙烯合成,是1928年由德國化學家奧託·迪爾斯(Otto Paul Hermann Diels) 和他的學生庫爾特·阿爾德(Kurt Alder)發現的,他們因此獲得195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 可編程的水滴?原來編程同樣可以很有趣
    那麼,你見過可編程的水滴嗎?可編程水滴(Programmable Droplets)這項技術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有形媒體小組MIT 媒體實驗室研究人員 Udayan Umapathi 主導了可編程液滴的研究,同時他也是一名設計師、
  • 我國學者合成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
    原標題:我學者合成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 記者2月2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與同行合作,首次通過在一維納米結構單元中定點選擇性複合磁性材料,利用局域磁場調製電偶極矩與磁偶極矩之間的相互作用,成功合成了一類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該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
  • 納米科學:可擴展的二維材料推動了未來的電子產品!
    納米科學:可擴展的二維材料推動了未來的電子產品!自從發現石墨烯的顯著特性以來,科學家們越來越多地將研究重點放在許多其他可能的二維材料上,包括在自然界中發現的和在實驗室中炮製的材料。然而,大規模生長高質量的結晶2-D材料已被證明是一項重大挑戰。本月在兩篇納米技術期刊上發表的一篇論文為未來電子設備的晶圓級二維晶體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 碳氮化物2D材料合成有新法
    MXene示意圖 日前,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黃慶課題組與四川大學、法國土魯斯大學和瑞典林雪平大學等學者合作,發展出路易斯酸熔鹽合成MXene的通用方法。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材料》。 碳氮化物(MXenes)是2D材料系列的最新成員之一,具有獨特的2D層狀結構,親水性表面和金屬導電性,在諸多領域尤其是電化學儲能領域顯示出獨特的優勢。已有研究表明高導電MXene具有很強的吸波能力,在5G網絡中的抗電磁幹擾有潛在的應用。
  • 合成生物學:生命科學的「利器」
    合成生物學,能利用大腸桿菌生產大宗化工材料,擺脫石油原料的束縛;酵母菌生產青蒿酸和稀有人參皂苷,降低成本,促進新藥研發;工程菌不「誤傷」正常細胞,專一攻擊癌細胞;創製載有人工基因組的「人造細胞」,探究生命進化之路;利用DNA儲存數據信息並開發生物計算機……作為科學界的新生力量,合成生物學進展迅速,並已在化工、能源、材料、農業、醫藥、環境和健康等領域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 我學者合成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
    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合肥2月24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與同行合作,首次通過在一維納米結構單元中定點選擇性複合磁性材料,利用局域磁場調製電偶極矩與磁偶極矩之間的相互作用,成功合成了一類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該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
  • 科學家合成兩倍鑽石硬度材料
    但是,中國科學家成功合成出了硬度兩倍於天然金剛石新材料。中國材料科學家燕山大學田永君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與吉林大學馬琰銘教授和美國芝加哥大學王雁賓教授合作,在高溫高壓下成功合成出硬度兩倍於天然金剛石的納米孿晶結構金剛石塊材。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6月12日出版的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雜誌上,是繼2013年合成出極硬納米孿晶立方氮化硼之後再次取得的突破。
  • 芬蘭研發成功可替代塑料新材料:人造合成蜘蛛絲 能降解更環保
    近日,據外媒報導,芬蘭阿爾託大學的發表在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指出,他們利用木質纖維和人造蜘蛛絲研發出新型生物基材料,該新型生物基材料具有高強度、高剛度及高柔韌性等特點,性能優於當今大多數合成和天然材料。芬蘭阿爾託大學研究團隊表示,未來它可以作為塑料的替代品,用於醫療、紡織等。